书城轻小说某科学的弹星者
10006200000033

第33章 32. 反序课

本尼登大楼是工程学院的主教学楼,建在半山腰上,苏逸杨的大部分专业课都在这都大楼里进行。大概是为了凸显工程学院所需求的创造力,这座大楼的设计风格相当独特,像是一个巨大的奇形金属片经过复杂的多重折叠然后在需要的地方覆上一层玻璃幕墙形成的庞然大物。

从地下一层的玻璃门推门而入,就直接来到了宽阔的走廊。左侧玻璃墙隔出巨大明亮的阅览室,右侧的墙壁是一面长达几十米的白板。白板上除了留有讨论问题的学生们打草稿后留下的算式和草图,还有一些框起来的区域,被用作打广告,以大号花体字或者奇奇怪怪的艺术字体写着某些社团活动,或者讲座义卖之类的宣传语。

不过来去匆匆的学生们几乎都不怎么留意这些非正式的告示,比如说快要迟到正赶时间的苏逸杨。

他冲进电梯,直接来到五层,快步拐进右手边的走廊,踢踏的声音在这里异常清晰。一路走到尽头,轻轻推开掩住的铁门。尽管尽可能的柔和,但是依然发出不小的声响。

能容纳百人的阶梯教室里,地面铺着蓝色的地毯,干净到一尘不染的一排排纯白色固定座椅逐级向上有十五层,每一层都在关闭了顶灯稍显昏暗的教室内留下一条条断断续续的荧光条带。再加上镶嵌于墙壁的柔和照明,构筑出某种清冷感。

阶梯教室很大,但是近百人形形色色的学生已经坐满了一半的座位,再加上很多书包放在了空位置上,看起来满满当当的。体型肤色各异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偶尔极小声说话,还有几位明显已经进入中年的秃顶大叔和皮肤褶皱的老奶奶在前排的角落旁听。教室里有一点嘈杂,但是并没有到影响到讲课的程度。迟到了三分钟的苏逸杨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他默默地走到门口的矮桌前拿一张今天的课上练习题,然后在前排的空位上坐下来。

苏逸杨拉开座椅侧的小桌板,掏出笔记本电脑摆在上面,然后抬头看了一眼大屏幕上教授正在讲解的习题。他一目十行地扫过教授写下的步骤,确认自己会做,然后就把视线头像自己的电脑屏幕,点开另一节课的ppt开始复习——他一会有一场考试。

翘课是大学的常态,尤其是一些难度不高的大课。而类似苏逸杨这样,虽然来上课但是并没有认真听课,只是做自己的事情的人也并不少。大家一个个都打开着电脑,看起来认真严肃的样子,但是电脑屏幕后面在做什么就完全不知道了––––玩手机、刷社交网络、戴着耳机用手机看电影、或者看似在劈劈啪啪地打字其实是在和别人在线聊天。

他现在在上的这门课是工程学院的应用统计,可以说是全工程学院四年的课程中最简单的一门课。虽然挂着统计学的名字,但是比起数学学院开设的最基础的统计学初步还要简单——甚至连泊松分布的证明,样本方差的分母为什么是n-1而不是n之类的问题都不会要求完全理解。只需大概知道为什么,了解概念,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即可。

这一门课也尤为特殊,是一堂“反序课”,或者说,是一堂半自学课程。

老师会在网上发布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和习题讲解,学生自学之后,需要完成网上在线小测。每一次真正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都假设你已经看完视频自学完课程,只是由教授重点过一些难点,分析一下很多人做错的难题,答疑,然后发下来一份练习题,做完就可以离开。

田斌非常赞同这种课程安排,尤其是对于理工类基础课程而言。因为他觉得让教授们年复一年在讲台上讲授一模一样的东西,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优秀的课程完全可以录制之后重复利用,节省教授的时间,也节省学生跑来跑去赶路的时间。视频可以重复听,也可以快进、慢放、或者大段跳过,比课堂上的讲授更能适应不同进度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教授只需要负责答疑就好了。

至少田斌自己非常喜爱这种授课方式,觉得如鱼得水,他坚信这种教育模式会注定将传统模式击败。

——————————————

有的时候,听着听着,思绪就飞向了远方。

与现实无关的幻想,对于过往事情的回忆,对于眼前题目的联想。

偶尔的走神并不是多么好的习惯,苏逸杨有时候会在事后为此苦恼,但是仅就这一门简单的课而言,他也并没有特别地试图去专注。

这其实也包含是苏逸杨对于很多思维含量不高的课程的态度。那些不经常使用的,枯燥且日后能很方便查找到的边边角角的概念和知识,很多都是只需要了解而不需要完全记住的。

因为等到大学毕业,走出校门,那些很少用到的琐碎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最后留下的只是一个大体的印象,一个大致的框架——但是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只要有了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在脑海里,日后需要用到具体的知识时再去自学或者复习重新填充起来,都是非常简单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浪费记忆和精力去照顾些不常用的知识,不如在需要用的时候才去Google一下。宝贵的脑容量应该用于去了解些更有趣的东西。这是百年前柯南道尔借小说中福尔摩斯之口,一再阐述的理论。

苏逸杨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