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感觉淡
听了那种口干舌燥、唾液四溅的高论,大家怎么也找不到那种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更没有振聋发聩、晴天霹雳、醍醐灌顶,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些套话,听起来很有条理,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好似云山雾海,虚幻蜃楼,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又手脚不沾地,找不出几句对指导基层和推进工作实用的话,让人听了十分乏味,实在没有意义。
在这方面,毛泽东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的讲话、文章,不仅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同时又生动、形象。他引经据典、诙谐幽默,但又不失其庄重、严肃。他注重通俗生动,但又俗中见雅。不管是《矛盾论》、《实践论》,还是各种场合的讲话,毛泽东都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让人听起来通俗易懂,品起来余味无穷,一点也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比如毛泽东借愚公移山这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号召人们学习愚公精神,"挖山不止",挖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他还在张思德追悼会的演讲中,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号召每位共产党人积极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用非常恰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9)脱稿难
古猿直立行走后,上肢的攀爬功能渐渐消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不用所致。有的领导可能担心秘书会失业,或者历练不够,所以,只要张张嘴讲几句话,就得有稿子。时间长了,脱稿就难了。其实这样做百害无一利。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长期不用会迟钝,思考问题会受影响。懒惰久了,很多坏习惯就慢慢形成。
出现上面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1?能力问题。"肚子里墨水少",或者"脑袋瓜子不管用",说话抓不住要领,看问题看不到本质。于是,不管他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接受,只好不分次序,不管轻重缓急,统统都将想说的一股脑全说出来,哪怕他人耐烦与否。有的可能啥也不知道,对业务不熟悉,对工作没研究,因此,要么担心讲不上来,要么担心讲错,于是就人云亦云,或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