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规划我做主
10122900000004

第4章 运动能力强如何规划人生

运动能力突出的中学生,往往在一些动手活动中应对自由,展现出很高的技巧,如演出、运动、缝纫、雕刻或者打字等。

有这类特长的中学生,喜欢接触实际活动,在身体动作中显露平衡感、协调性,在局部或整体动作活动中都显出灵活性,并且能够创造出新的身体动作或创造新的舞蹈、运动。因此,拥有这些长项的中学生,一般会对从事运动员、舞蹈演员、建筑师或外科医生等职业感兴趣。

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每个人在通往成功的人生道路上,需要寻找自己的人生楷模。自觉地寻找自己的人生楷模,这是规划人生的捷径之一。这样可使中学生从成功者的身上发现他们的可贵之处、过人之处。当自己在未来的人生奋斗中,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人生感悟

梦想就是敢想,正如牧羊人说的那样:“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以自信追求梦想,只要不断努力,梦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近。这就是莱特兄弟的故事对少年朋友规划人生的最好启示。

不停拼搏 只因有理想

邓亚萍的名字,早已响彻中华大地。她给祖国带来了自豪和荣光。虽然她的身材矮小,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她是高大的“巨人”。

邓亚萍的爸爸妈妈都是乒乓球迷,从亚萍牙牙学语时起,爸爸就经常骑着自行车载她去看乒乓球比赛。5岁时,有一天,亚萍勇敢地站在球台前对爸爸说:“我要打球!”爸爸惊喜地望着只比球台高一点的女儿,让她挥动起球拍。也许是命运之神的青睐,也许是亚萍血管里涌动着父母热爱乒乓球的血液。打球时,小亚萍不但爆发力强,反应灵敏,动作轻盈迅速,还透着一股大家之气。从此,小亚萍对“乒乓”的热爱,由单纯的喜欢变成了未来人生执著的追求。亚萍渐渐由爸爸的观众变成爸爸的“兵”和对手。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小亚萍找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但是,命运之神却似乎故意考验这个未来的冠军,注定了小亚萍的成才之路要比别人吃更多的苦,因为亚萍的个子太矮,先天条件不占优势。但亚萍知道如果肯吃苦能够弥补身高的不足,吃点苦又算什么呢?

郑州的冬天是寒冷的,练球房里没有暖气,亚萍的小手冻得红红的,就像一根根红萝卜,球拍很难握紧,动作也走了样儿。

爸爸紧锁着眉头,突然,一个念头在脑海闪现,他眉头一展,向女儿说:“从明天开始,你改练横拍!”

亚萍以为爸爸在责怪自己,舒展着红肿的手指,喃喃地说:“我不怕冷,一定会握紧拍子的。”

爸爸连忙解释说:“不,不只是怕你手冷,你的个子比别人矮,改打横拍,顾及的面积大,这是扬长避短的好办法。”

亚萍恍然大悟,原来爸爸在给自己修订奋斗的方向,在给自己指路啊!爸爸又给亚萍做了一把特制的横拍,正面贴反胶,可加强球的旋转:反面贴生胶,能打出变化莫测的怪球。快、转、怪,这是爸爸送给亚萍的制胜法宝,亚萍提着这把“大刀”,一路过关斩将。

艰苦的磨炼,亚萍9岁时技艺日渐娴熟,与同辈们相比,成绩出类拔萃。这时,亚萍在理想的驱使下,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爸爸送她到河南省队集训。几个月时间里,亚萍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她埋头苦练,竟然技压群芳,所向无敌。

正当亚萍扬鞭策马的时候,命运却再次捉弄了她,省队将球技超群的邓亚萍驱逐门外。理由是:“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真的没有发展前途吗?就在小亚萍准备打退堂鼓时,爸爸却坚信女儿能练出来的。爸爸找到了郑州市新成立的乒乓球队,把亚萍交给了好友李凤朝。李凤朝原是国家队队员,当时正在郑州市队当教练,他独具慧眼地认为亚萍会有发展前途。他说:“日本队的关正子,个子不到一米五,却照拿世界冠军;中国国家队的林希梦、刁丽丽、倪夏莲等个子都很矮,不都成了优秀国手!”有了这些榜样,李教练觉得亚萍除了个子矮,其他条件都优于别人,只要不怕吃苦,将来必能出人头地。

郑州女队有8名队员,亚萍不但个子最小,年龄也比别人小五六岁,真正成了“小妹妹”。小妹妹个子矮一截,球艺也不如大姐姐们,可好胜心却很强,每次输了球,她都难过得要命,自己还悄悄流泪呢;队里的训练是非常紧张的,李教练的要求又十分严格,为此有人背后说他是“魔鬼大松博文”(日本的女排教练,以严酷著称)。每天早晨,他率队坚持出操、跑步。从球队驻地到二七纪念塔来回有3000多米,李教练手掐秒表要队员按规定时间跑完全程。亚萍个小腿短,她拼命地跑却还是超出了时间,李教练面无表情,手一挥,要亚萍再跑一圈。就这样,别人跑一圈,亚萍要跑两三圈,有时直跑得眼冒金花,腿肚子抽筋。不按规定时间跑完还要罚五角钱,每月的6元钱补贴,还不够她交罚款的。

但是认准了人生奋斗目标的亚萍没有退却,她知道自己个子小,要打好球,就要在台子前多跑动,要比一般运动员的体力更强、动作更灵活。平日不苦练怎么行?她咬着牙,憋着股劲,坚持跑步,终于达到了规定的时间。李教练笑了,又将罚款全部奖励给她!亚萍没有满足,她又穿上了沙衣跑,她要练出一双飞毛腿!她要在乒坛上有一番大作为!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后,打下了扎实基础的邓亚萍,超过了所有曾赢过她的大姐姐,排在了全队的第一名。1983年10月,全国“跃进杯”少年乒乓球大赛在洛阳举行,10岁的邓亚萍,充满自信地运用正板抽杀和反板怪球,杀得对手纷纷落马,赢得了团体和单打两块金牌。这时,人们终于可以说,邓亚萍用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战胜了自己个子的矮小,战胜了命运的挑战!曾被省队拒之门外的邓亚萍,再次来到河南省队,并正式代表省队参加全国“乒协杯”大赛。在这次大赛中,邓亚萍和队友们一起,一路夺关抢隘,杀入前8名。四分之一决赛时,碰上劲旅八一队。13岁的邓亚萍,首场比赛的对手是夺得世界冠军的名将戴丽丽。在与世界冠军的较量中,从小打下的良好的基本功发挥了奇效。只见亚萍敏捷地移动脚步,有节奏地挥动着手臂,银球在她的拍下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急忽转,就像顽皮的小精灵,在墨绿的球台上跳舞结果她以2比0,干脆、漂亮地战胜了戴丽丽,当记分牌亮出最后的比分时,亚萍激动得跳了起来。

打败了世界冠军,但她还不是一名世界冠军,就是说,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大赛归来,她不仅在苦练,也在苦思。她在小本子上记下了李教练的一段话:“当代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是技术全面,特长突出,自身又没有明显的漏洞的。”她开始寻视自己的毛病和缺陷,像一位法官,公正无私地对自己作出审判,而自己“正手快、反手怪”的独特打法,则要日益显出更大的威力。

在半年后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邓亚萍作为河南省队第一主力,又勇克世界冠军耿丽娟、李惠芬,使河南省队第一次登上了全国冠军的宝座。这下亚萍成了各位大教练研究的中心人物,并引起中国女队主教练张燮林的注意。张教练不顾别人的看法,选中了邓亚萍。

正像张燮林教练预料的那样,邓亚萍在欧洲队员面前也显示了自己的威风。在1987年8月的“平壤国际公开赛”上,邓亚萍先是与队友配合默契,力挫朝鲜第一双打、世界名将李粉姬、赵正姬,爆出冷门:后又迎战前苏联第一主力波波娃,并在团体和单打比赛中,两次以绝对优势战胜了波波娃。前进的路不会是平坦的,只有不懈努力跋涉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988年的全国青年乒乓球赛上,邓亚萍竟以0比3惨败,这是许多人没想到的,亚萍躲在屋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李凤朝看出了亚萍的症结,他批评了邓亚萍:“别以为进了国家队就进了保险箱……骄傲自大,松松垮垮,那样是要毁掉前途的。”亚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她给爸爸妈妈的信中说:“我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越向上爬,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停下来歇一歇,就可能滑跌山谷,永远也不会达到顶峰……”

是啊!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自满,亚萍又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出现在训练场上,她要战胜自己,攻克一个个难关。她每天练到很晚,有时晚了,误了去食堂吃饭,就泡方便面。

1988年11月,邓亚萍在全国锦标赛上打了个翻身仗,夺得了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1989年,邓亚萍取得辉煌的成就,有人说这是“邓亚萍冠军年”。邓亚萍高超的球技与她矮小的身材似乎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小小的个头实在太不成比例。是她从小立下的人生理想的激励和驱动,是她那罕见的顽强与拼搏的进取心,坚信成功的信念和比赛中的良好心理素质,使自己彻底克服了身体上的劣势,带给世界女子乒乓球一个“邓亚萍时代”。

实现了梦想的邓亚萍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她要朝着更高的梦想不懈努力。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天,邓亚萍虽然早已经远离了乒坛,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同样为国家做着贡献。

人生感悟

因为有理想,所以她永不停歇地拼搏。邓亚萍的成功之路,得益于她自小立下的奋斗日标,得益于父亲和帮助她的人及早为她设定的人生规划,同时更得益于邓亚萍始终不变的、为实现人生目标的执着精神和不懈努力。

从小规划人生的姚明

姚明的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父亲姚志源身高2.08米,曾效力于上海男篮: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也许是父母的遗传,也许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姚明从小就表现出对篮球的热爱,并且梦想着成为篮球场上未来的骄子。这或许是姚明最早的人生设计蓝图。

在姚明的6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他一个篮球,小姚明爱不释手。

7岁那年,在父母的带领下,小姚明看了一场美国哈里篮球队在上海的表演,这让他知道了什么是NBA。他是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拿起手中的篮球打进NBA啊,因为这一梦想,姚明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姚明10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徐汇区少年体校接受业余训练。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姚明对篮球的悟性逐渐显露出来。

5年后,他进入上海青年队。18岁那年,姚明凭借自己的优势入选国家青年队。在19岁入选中国国家篮球队之后,姚明的表现进一步成熟。

在2001年的亚洲篮球锦标赛上,姚明平均每场贡献13.4分10.1个篮板和2.8次盖帽,投篮命中率高达72.4%,帮助中国国家队夺得冠军。

2000年奥运会期间,姚明平均每场拿下10.5分和球队最高的6个篮板2次盖帽,他平均每场63.9%的投篮命中率也无人能比。

2002年6月26日美国休斯顿火箭队的选秀大会上,姚明顺利入选。姚明成为NBA联盟历史上第一个在首轮第一位被选中的外国球员。

姚明英语较差,为此球队专门为他聘请了一名翻译,然而他在进入NBA第三年后就能用英语和别人进行对话以及接受采访。被选中的中国小巨人也成为联盟历史上最高而且是第二重的状元秀。在姚明加盟休斯顿火箭队之后,他成为继王治郅和巴特尔之后第三位步入NBA的中国球员。

2008年8月6日,姚明在北京在参加奥运圣火传递,并在8月8日担当中国奥运代表队旗手。11月6日,姚明获得了香港大学授予的名誉社会学博士学位。

人生感悟

今天的姚明,已成为了国际著名的体坛名星。“小巨人”的成才之路,虽然有着常人不曾拥有的先天优势,但他从小规划人生梦想,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是每个青少年朋友学习的榜样。

带着希望去追梦

当今时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是一个热情蓬勃的年代,是一个能够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梦想的年代。

每一个有激情、有能力、有梦想的人,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年代里,都不会甘于平庸,甘于平平淡淡的生活。

马云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阿里巴巴和淘宝的创业者,被誉为中国当代“创业之父”的马云,书写了当代中国青年一个成功的传奇。

马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青年人创业”大会上曾经讲过这样几句话: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梦想。在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看见了、发现了互联网。我不是一个技术人才,我对技术几乎不懂,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网页上……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梦想干什么。”

马云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个不安分的的孩子。长大后的青年马云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追逐自己的梦想是马云一生的宿命,他一旦被理想所包围,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拦他。

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英语教师。在别人眼里,一个本科生能够留在大学任教,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但马云并不满足,小小的校园怎么能锁得住那颗向往更高天空飞翔的心呢?说来也巧,1995年,马云作为翻译首次访问美国,并且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回国后,马云创办了海博翻译社,这是马云的第一个梦想。但是,一个翻译社远不能满足一个追梦者的梦想,但是正是这家小小的翻译社锻炼了马云的经商能力,也让马云的梦想变得更大,眼界变得更开阔。

1997年,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马云,被国家对外经贸部“招安”进了北京,响应国家建设高速公路的政策,马云要帮助国有企业与互联网接轨。在国家部委干了两年多,马云选择离开,他决定回杭州自己创业。

马云创业之初也想为大客户服务,但美好的愿望不能取代残酷的现实,大企业对网络好像不太重视。

市场的反应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对把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国外更加感兴趣。于是,马云决定顺应市场,放弃大企业,专门服务小企业。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了专攻中小企业、实现B2B网络模式的阿里巴巴,走到这时,马云才算正式上了路。之后一年多时间里,阿里巴巴迅速开拓海外市场,总部定在香港。2000年年底,网络进入低潮,马云带领他的团队将战线拉回国内,后将总部迂回浙江杭州。

正因为心中那个不变的理想,再加上不服输近乎偏执的性格,让马云干劲十足,他拿出了红军长征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阿里巴巴那时候做的主要工作第一是‘整风运动’,统一对互联网的看法,加强信心。第二是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主要培养干部队伍。第三是‘南泥湾开荒’,就是不能靠别人,要靠自己创造财富。”要是心中没有梦想,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了。

2003年,马云创建淘宝网,随后,马云只用了3年时间,便成为了中国C2C的霸主。马云成功地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庞然大物”。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的企业愿景是“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也是马云的远大理想,这一点,从马云的人生奋斗历程就能看出。

在潮流和趋势面前,谁勇于追逐梦想不懈努力,谁就容易获得成功。机遇总是垂青于有梦想、有准备和敢于尝试的人。

马云太普通了,普通得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普通得没有投资的钱,普通得没有显赫的背景;普通得甚至有点丑,美国《福布斯》杂志形容他“长相怪异”……但是,马云有梦想,他用自己的梦想吸引和团结了一群有梦想的人,他们用实干逐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人生感悟

马云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规划人生、追逐梦想的过程。今天,已经功成名就的马云仍然在不停地追逐着自己新的梦想。准备步入人生的青少年朋友,不要再迟疑,尽快确定人生的目标,拿出自己的勇气,像马云一样开始追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