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规划我做主
10122900000008

第8章 结合自身优势规划人生

天下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长优势。这些特长优势,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在人生中独当一面,尽放光华。如果担当领导重任,思维能力就至关重要,如果从事公关外事,社交能力就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强,适宜谈判与组织;行动能力强,适宜执行与推广,等等。中学生在进行人生设计时,最要紧的是正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这将有利于中学生在未来人生中大展身手。

人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中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时要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这样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胜。绝不可以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模仿别人。

美国华尔街的人都买一位叫杰克报童的报纸,他很勤奋,第一天沿街叫卖,嗓音也响亮,卖出的报纸也很多。

有一天忽然多了一个报童亨利,他初来乍到,没有经验,每天只能卖出很少的几份报纸。面对杰克这样的强手,亨利要么放弃卖报,要么就战胜杰克。但卖报的收入对亨利太重要了,他准备用这些钱给母亲一些贴补家用,还要用来在圣诞节时送给妹妹一个布娃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亨利渐渐地积累了卖报的经验。他每天很早就去沿街叫卖,并且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去了以后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儿再来收钱。他跑的地方越来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越来越多,虽然有些损耗,但比起收入来,简直不值一提。

渐渐地,杰克的报纸生意冷清了,最后不得不另谋生路。而亨利不仅每个月都给母亲一些钱,给妹妹买了她最喜欢的布娃娃,还为自己买了一辆崭新的送报车。

那么,亨利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我们来听一听他的经验之谈。

我在报纸上读过一句话:“认为自己不亚于他人,实际上是相信自己强于他人。”这句话让我想到,我虽然比杰克卖报的经验少,但是我觉得自己并不比他差,我告诉自己要比他辛苦,要做得比他更好。

亨利之所以成功了,源于他的聪明,更源于他的自信,是自信支撑他成为强者。

人生感悟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在为自己绘一幅巨画,每一笔都会遇到对手。面临强大的对手,我们要有不亚于人、相信自己强于他人的信心,那么我们画出的将是明亮而流畅的一笔,成功的一笔,而假如我们内心失去了自信,我们就可能为自己添加败笔,从而导致一生的遗憾。

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中学生不要被对方的优势所吓倒。别忘了要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我们谁都不亚于他人,我们实际上强于他人。

寸有所长,挖掘并发挥你的长处

“寸”与“尺”相比,显而易见很“短”,但亦有它的“长”处。我们不是伟人,不是圣贤,身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短处,但我们也千万不要忽略了每个人都有的一己之“长”。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儿,能看、能听,也会呀呀学语。可是,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一场疾病使她变成了一个又瞎又聋的小哑巴。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便会在地上打滚,并且乱嚷乱叫,人们甚至把她当做“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

她始终在和三重痛苦做斗争。

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孤独的地狱中自拔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将潜意识中那巨大的能量发挥出来,从而走向光明。

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写稿和著书。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而且,她著了7册书,比“正常人”更会欣赏音乐。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造命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和赞赏。她大学毕业那年,人们在圣路易博览会上,设立了“海伦·凯勒日”。她始终对生命充满热忱。她喜欢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骑马。

听不见声音,看不到世界,也不会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是“短”之又“短”了吧。我们来看看她的成绩:大学毕业,英国著名的作家,被全世界人称颂。她靠什么取得了这样的成功?我们抛开信心,只看看她的所“长”:“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来认出你”。超凡的触觉和记忆力正是她的所“长”。

人生感悟

不要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四处炫耀,忘了自己的缺陷;更不应该因为自己有缺陷,便从此消沉、悲观。每一个人都不完美,正如每一朵花都有缺陷;每一个人都有所“长”,正如小小种子也有它的惊人之“力”。正确地认识到我们自己身上的“长”与“短”。取长而补短。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完美起来,最终走向成功。

身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我们没有大才,那不妨去找一找我们的缺陷,也许这缺陷中,正孕育着我们成功的种子。

人生规划设计要合理化

设计人生目标切忌眼高手低。人和人有差别,这一点不容否认。同样做一件事,给出的条件相同,所处的环境相同,可有的人做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什么原因?人的素质使然。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耐心和毅力、学识的厚薄、社会公信度、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等,都左右和决定着—个人实现目标的能力,能力不足、目标却很宏大,实现起来必然力不从心,造成眼高手低的结果。眼高手低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懒惰,设计出来后,自己看了很欣赏,别人看了很美好,可是遇到实际困难后,就撂下挑子不干了。

设计人生目标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决定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辩证关系中,人和社会比较起来是渺小的,想让社会的发展迎合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那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一定要认清。不然个人就会和社会较劲,使自己的思想陷入到想入非非的幻觉之境,作出不切实际的选择。

人生设计合不合理,就体现在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上。这是不是说作为一个人就不能有任何欲望和想象力了呢?不是。有这样—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美国的爱迪生,是世界上的大发明家,在我们国家也几乎家喻户晓。可是,对于与他合作的巴尼斯,却未必有几个人知道,巴尼斯与爱迪生的合作之路就更鲜为人知了。艾德温·巴尼斯在与爱迪生合作前是一个穷光蛋,可他却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做伟大的爱迪生的商业伙伴。可他一不认识爱迪生,二是兜里没有足够的钱买张火车票到新泽西州的奥伦芝去。面对这种令人沮丧的现实,一般人肯定要放弃这个想法,可是巴尼斯却没有放弃,在强烈的发财致富欲望的驱使下,他爬上了一列火车“免费”来到了奥伦芝。

发明家爱迪生第一眼见到巴尼斯,感觉他的外表就像一个十足的无业游民,可是脸上的表情却是那样的坚定和自信,不知是爱迪生的慧眼识才,还是出于同情的怜悯之心,他让这个年轻人留了下来。巴尼斯在爱迪生的办公室里担当一个小角色,薪水很低。

充满自信、一心要和爱迪生成为合作伙伴的巴尼斯对这样的安排没有失意落魄的情绪,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接近心里暗定下的那个“明确的主要目标”的愿望。他从来没有对自己说过:“算啦,有什么用呢?改变主意,试试做一个推销员吧。”这样的泄气话。而是总在鼓励自己:“我到这儿来是为了与爱迪生合作,我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即使耗尽我的一生也在所不惜。”的确,由不认识爱迪生到认识,由心中尊崇的形象到在爱迪生身边工作,这本身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丹尼斯看到了这一点,像一只躲在灌木丛中准备捕食的猛虎,窥视着、寻找着,一旦机会出现就会猛扑过去。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来得是那样的悄然,令所有的同伴都没有醒过神来。爱迪生刚刚完成一种办公工具的发明,当时称为“爱迪生口授机”。所有的销售人员都不相信这种机器能有市场,巴尼斯却瞅准了这个机会,他向爱迪生提出包销这种机器的请求,立即得到了爱迪生允许。爱迪生和他签约了,让巴尼斯负责在全国销售,销售十分成功。在这个商业合作中,巴尼斯不但成了爱迪生今后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而且成了大富翁。

说巴尼斯与爱迪生合作成功的事,是想说明尽管这个故事带有离奇色彩,但巴尼斯给自己确定的目标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脱离实际的幻想。他们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中晚期,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无数的中小企业破产,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无数的发财机会。巴尼斯看到了爱迪生的发明在激烈的市场中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这一卓识远见使他萌生了与爱迪生合作的想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有了目标的巴尼斯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也很正常,因为他穷困潦倒,连坐火车去见爱迪生的钱都没有,更别说其他负担了。

巴尼斯当年正是这样没有任何负担,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他爬火车见爱迪生,忍受别人的冷落,体现出他追求目标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我们有多少人,萌生了伟大的目标后,因为前进路上的崎岖坎坷、艰难险阻,半途而废,甚至有的人没等起步就心生畏惧将所追求的目标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巴尼斯还有一点就是善于抓住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遇见了,与机遇擦肩而过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因为这里有个能力问题。巴尼斯之所以敢于想象和爱迪生并肩作战,作他的商业伙伴,是他个人具备了这个能力,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嗅出“爱迪生口授机”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如果他也像其他人那样对此无动于衷,不相信这种机器能卖出去,那这个机会有了也等于没有,这样的事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遇到过。有的工作很有前途,可能因为薪水少了点,自己就放弃了;有的选择配偶,姑娘、小伙可能很有才干,可能因为家里贫穷一点,长相差一点,良缘就失之交臂等等。这就像那个农夫让自己的孩子在麦地里挑出一棵他认为最大的麦穗一样,这个孩子一开始就认为,前面肯定有比自己眼前看到的更大的麦穗,结果走到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如果这个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心中有数,明确孕育出多少麦粒的麦穗算是大的麦穗,那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在他遇见的麦穗中选择出一棵来。巴尼斯做到了这一点,凭借他的睿智和商战经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迪生口授机”,抓住了今后与爱迪生长期合作的机会,表现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才智。

人生感悟

要规划一个理想的蓝图,我们对自己就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首先,思考一下自己有什么天赋?什么东西我能做的最出色,哪些方面比同行们做得都好?其次,要考虑自己的激情在哪一个方面?有什么东西特别使自己内心激动、产生兴趣、有股冲劲去完成?第三,自己的经历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自己拥有哪些特别的洞察力、经验和能力?自己能做出什么超乎寻常的事?第四,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理想常常来自人生的独特环境,地理、政治气候、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和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启迪都可能对自己的机遇产生影响,要把影响自己的东西找出来。第五,自己与什么样的成功人物有来往?自己与之合作的那些人的才干、天赋与激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他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机会?第六,自己希望满足哪种需要?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往往能激发起人的理想。第七,想象一下,自己的一生中做什么最能有成就?当回答了这些问题,也许会对自己的优势所在有个初步了解,对自己理想追求有一个大致的目标,对实现理想目标的主客观条件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样就会将自己的人生设计做得更加切合实际。

人生规划设计要具体化

2005年4月29日,上海“第48届世乒赛”上有一位年满60岁的老裁判,名叫杨万举。他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如今已退休在家。说起他当裁判的经历,对于理解什么是目标具体化很有启发。老杨自小爱打乒乓球,常常花上一角钱的“巨款”到天津青年宫租张台子过过瘾。那会儿玩的时候,也设“裁判”,不过就是数数。机缘巧合,杨万举在《天津日报》上读到一则乒乓球裁判员培训班的招生广告,蹬着自行车便去报了名。5堂培训课后,杨万举拿到了一张三级裁判员证书,看着证书他激动了好半天,那年他才十一二岁。可这毕竟是孩提时幼稚的激动,并没有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成为他终身追求目标的时候是1958年,杨万举在天津读完中学后到中国矿业大学工作。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整个高校系统分到了3个裁判名额,当时已经升为二级裁判的杨万举幸运入选。那时他真实年龄刚满16岁,在70多位中国裁判中是最小的一位。

从1961年的北京到2005年的上海,16岁的小杨成了60岁的老杨。在这44年的岁月里,老杨是活到老、学到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为了适应日益更新的竞赛规则,老杨一到上海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学习刚发下来的几本最新规则和裁判员工作手册。用他的话说:“不学习怎么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呢?”就是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头,才使他成为了唯一一个担任了三届世乒赛裁判的中国人,也是被赛会打破年龄规定承担裁判工作的人(48届世乒赛原则规定不抽调60岁以上的裁判员)。这说明什么?一是老杨裁判水平高,二是做人地道,裁判公平不玩猫腻。可这些又是怎么来的呢?一是老杨肯吃辛苦,刚做裁判时,他每个星期天都不休息,骑个自行车到各区业余乒乓球赛上当裁判,就是这次来上海前,他也是刚参加完乙B联赛、甲A联赛没有休息就来到了上海。二是严格要求自己。一场比赛近一个小时,裁判容不得半点思想开小差。要是团体赛,一场次是3个小时。他怕自己比赛中途上厕所,赛前从不多喝水,控制吃稀饭。为防一时精力不济影响比赛,在他的旅行包里,毛巾、清凉油、风油精成了必备之物。这就是老杨从一个顽童成为一个有较高信誉和水平裁判的经历,这些经历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具体的目标和怎样完成这一个个具体目标。

由此可见,目标的具体化就是实际化。首先是自己感兴趣的,其次是自己能力所及的,再次是自己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老杨不是搞乒乓球专业出身,可是他从小就对乒乓球感兴趣,在成不了专业运动员后,他迷上了裁判,就是这个兴趣促使他有了当乒乓球裁判的奋斗目标。这个兴趣也激发他栉风沐雨四处奔波地为各类乒乓比赛承担着裁判任务,最终成为了一名知名度很高的国际裁判,成就了自己的理想。

对于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老杨在认知和行动上的自觉。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按揭买车、买房子,说白了也就是一次性贷款、分期付款。这就与我们说的人生目标具体化很相似,自己要买多大的房子,首先要考虑自己现在的收入水平、今后的发展前途,每月有多大的偿付能力,然后才能决定贷多少款、买多大房子。不然,一旦不能按期还贷,自己的信用就会受到影响,产生危机,如果一再拖期不还,买到的住房就有被抵押还贷的可能。打这个比方是说,设定的人生目标光自己感兴趣还不行,还要有能力来完成,要量力而行,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

“人因有梦想而伟大”,但这一梦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才能够梦想成真。我想买一个200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按4千元计算,需要80万,可自己年薪不过4万,不吃不喝、什么花销也没有需要积攒20年,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想法,也很难变为现实,可我要买一个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40万,每年拿出2万元用来支付贷款,剩余2万元用于日常花销,20年付清还是比较现实的,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设定人生目标,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和方法。简单地靠自负来设定,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具体化的方法要求我们,在设计自己人生目标时,只有考虑到自己的才能经验、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主客观因素和条件,才能做到切实可行。如果说自己想毕业后留在机关里当个公务员,作为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个目标选择的话,那么就应该有个具体详尽的实现计划,要成为一个国家公务员,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考试的内容都是什么,自己应该做哪些准备,尽自己所能把想到的问题制定出一个计划,公务员是个广泛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所作的一项项准备工作就形成了无数具体的目标,公务员就像金字塔的顶尖,无数具体目标构成了坚实的金字塔基座。基座够宽够厚实了,登上塔顶就容易多了。

人生感悟

目标实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相连接、相叠加,很多人制定了宏大的目标,最终却成了“马歇尔计划”。为什么?就在于缺少一个个具体目标的成功叠加,当某个具体目标遇到阻力时,就畏怯不前,甚至放弃。他们不善于分析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目标受阻,要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加以调整改变,使之接近实际,这样目标实现的机率自然就会提升上来。

从个性的特点着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既然是这样,我们的人生设计就要量体裁衣,富有个性化。我们常常好说“这个人真特性”,这里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要说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说它比较固定,是因为它比较难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难变的理。可话又说回来,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包括人的个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的又是变化的理。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这是人们认识问题应该遵循的正确规律。人的个性有优有劣,有好有坏。我们做人生设计就是要发扬自己个性的长处,克服个性中的弱点,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思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使自己能力产生一个新的飞跃,使自己行为更加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是—个性格古怪的人,动不动就和人争执起来,在他身边和他相处的朋友,—个个离他而去,对此,富兰克林开始反思自己,决心改变自己的古怪性格。

在一个新年前,他和所有的人一样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干点什么作着打算。他坐下来把自己让人讨厌的性格特点,详细地开出一张清单,并且把最有害的一个放在清单的第一位,害处最小的放在了最后。他决定要一个个地改掉这些讨厌的性格上的毛病。每次他发现自己已经成功地改掉了一个毛病的时候,就把这个毛病从清单上划掉,直到清单上所有的毛病划完为止。他成了全美国人格最为完美的人之一,获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当美国需要法国的帮助时,便将富兰克林派到了法国,他的优秀人格让法国人赞佩不已,喜欢他的法国人答应了富兰克林所有的要求。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恶习难改”这句话为什么在富兰克林身上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就是因为富兰克林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并且选择了改变自己讨厌性格的目标。可这只是其一,如果他不把自己性格中的弱项开列出来,拉出清单,一个个地进行克服,而是笼而统之,就不会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毛病,有多少,做不到心中有数。也不会这么清楚她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克服了什么毛病,还剩多少,自己性格改变了多少。

今天我们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会不会有人说:“我能怎么样呢?我能设计出什么呢?”一个人能有怎么样的将来,今天坐在这里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今天我们能说清楚并且可以身体力行的是,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可以根据自己的这些特点来设计和规划今后人生努力的方向,为自己今后成功的人生做好准备。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富兰克林对自己的性格弱点听之任之,以老天爷和父母给了什么性格就是什么性格自我安慰,那么富兰克林还是那个喜欢和人争执的富兰克林,美国不会派他去法国,即使去了,法国人也绝对不会喜欢他,不喜欢他就不会答应他提出的条件,那么整个美国的历史都将重写。可见,富兰克林一个自我设计,不但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美国。

从富兰克林的例子看,人的个性结构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多样性。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出的个性不同。比如说,有的学生在老师面、作为学生的角色时,表现得老实可爱;可在同学当中、作为同窗角色时,却蛮横无比、缺少友情。有的人在单位做领导角色时,飞扬跋扈、独断专行;在家作为丈夫或父亲角色时,在妻子面前表现的却是唯唯诺诺,在子女面前慈祥无比。这种不一致的个性表现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个性的多样化,使我们的人生设计充满复杂性,要求更具针对性,针对性越强,个性弱点克服的越快越彻底。二、主次性。个性的多样化导致我们在克服个性弱点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出主要弱点和次要弱点,抓住主要弱点来克服,其他弱点可能随之而改,这就是抓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迎刃而解的方法。三、隐匿性。个性的弱点对本人来说,有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一时很难认识清楚,正所谓当事者迷,这就需要我们在自省的同时,还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洗耳恭听、以人为镜、一日三省吾身等,可以说都是好办法。

克服个性的弱点,外在的社会环境不容忽视。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一个人长期受到别人的溺爱,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表现得自私自利;一个独自索居的人,在集体里生活就容易表现得行为孤僻;一个人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群体里,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不讲诚信等。所以,我们在克服个性弱点时,要注意身边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当然,环境只是一个外在因素,起到的作用只是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个性弱点的克服,真正要克服自己个性弱点,其决定因素还是我们自己。就个人来说,如何区分自己个性的优劣,标准就是,自己的个性是否有利于自己与人交往,有利于自己在社会上发展。有利的就应保持和发扬,不利的就要克服改正。真正做到这样,我们就会逐渐地丢掉低级趣味,变得高尚起来。

当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有一个开放的头脑,是他造就财富和成功的内在特质之一。能说明这一点的最好例证,就是微软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1993年,比尔·盖茨个人财富就达到了70亿美元,荣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首位。到1995年,微软公司以操作系统和软件雄霸个人电脑市场。早在1990年代,互联网奇迹般的由个人网络摇身变成全球性的通讯与计算机媒介之时,微软公司增长正旺,销售额增长了两倍,达到38亿美元。员工也由5600人增至的1.44万人。到了1993年,有消息灵通人士发现了“万维网(WWW),这个网络可以让人轻松地在网络上显示照片和图表。特别是用鼠标轻轻一点,人们就可以在网络之间跳来跳去。对于这一信息领域里的重大发展变化,比尔·盖茨只把它当做一个新玩艺,并没有太当回事。直到1995年秋,万维网的迅猛发展,使2000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沉迷于网络。更糟的是,在太阳微软系统公司开发的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的推动下,万维网作为一种新式平台,正在对他们个人电脑视窗的霸权地位及整个个人电脑时代构成挑战。这下,比尔·盖茨坐不住了。1995年12月他举行了一次大型活动,表明微软公司打算全面参与并赢得这场网络时代的软件大战。微软公司将生产网络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对公司现有的程序进行网络化。从那时起,微软公司总部的每个人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件事说明,创新和超越的机会无时无刻不在,问题是,能否认识到、能否在认识发生错误时及时作出改正。比尔·盖茨在对网络缺乏认识时,曾经说过:“我是不会说‘现在已清晰可见万维网将在今后几年里迅速发展’之类的话了。如果当时你们问我大多数电视广告是否会在广告内容中加入万维网地址,我会放声大笑。”一个世界首富,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那种傲视一切、目中无人的神态,在这些话语中让人一览无余。可就是这个傲视群雄的大富豪,在他发现自己的判断和决策有误时,不顾忌自己的脸面,不为自己说过的话遮掩,而是当机立断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校正了公司发展的航船的航向。这时他说:“当前,互联网络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它将带动一切。”这就是比尔·盖茨!人们可以假设一下,当时比尔·盖茨固执己见,那么微软就会走向绝境,不会有今天。比尔·盖茨成为了2004年世界上最慷慨的人,在《商业周刊》公布的世界年度慈善排行榜上,盖茨和他的夫人再次名列榜首。这位个人资产达480亿美元的世界首富,将自己30亿美元的微软公司年度股票分红捐给了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比尔·盖茨的夫人梅琳达·盖茨累计为慈善事业和非营利性活动捐赠了100.85亿美元。

人生感悟

在数字化时代没有什么比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更重要,这种调整体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头脑,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敏锐的知识眼光。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的健全,以往那种“痞子发财”的现象正在逐步弱化,知识先富阶层正在逐步崛起。

从细节上见功夫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目标就是一个过程,一个过程就像一个链条,是由许多细小的环节构成,如果哪个环节脱了扣,整个链条就会断裂。因此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自己的每一天,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或缺憾,做以详细记录,这个记录不是让自己孤芳自赏,而是作为一种鞭策,作为一面镜子,作为一种评价,来发现自己的潜能,来给自己的表现作出诊断,给自己的优劣作出评价,从而使下一个环节的工作在拾遗补缺中更加完善。重视细节,体现出的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学识、素养、品行、作风。在确定目标时,有的人总希望有个“大气魄”,搞些“大手笔”,这也无可厚非,但显示大气魄、挥洒大手笔时,一定要知道“万仞之山起于累土”的道理,大气魄、大手笔需要细节来彰显。细节检验一个人的能力,测试一个人的眼光,洞彻一个人的头脑。一个人能够把握住细节,就能够在平常事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记录细节,就是把自己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麻烦困难、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取得的效果等记录下来,就像一个科学工作者做实验记录一样,对实验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不放过,无论实验成功还是失败,对过去的一切都记录在案,既便于总结经验教训,又有利于指导下个目标。

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把一点一滴的细枝末节记录详尽,到头来翻开一看,留下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脚印,它会给自己许多意想不到的启迪。比如,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帮助自己在确定下一个目标时,做到合理取舍,优化次序,缩短途径,珍惜时间。

详细记录细节,可以防微杜渐,避免粗枝大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发生,还可以避免行动的“马大哈”“想当然”“大概”“也许”“凑合过去”等不确定性的事情发生。这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因细小而不为、不因细微而不屑、不因细琐而不顾,从而使自己精益求精地执着追求既定的目标。

为了使记录持之以恒,自己可以采取一些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的办法,如依据自己对每一天、每一件事的记录,自己给自己准备一点小小的物质奖赏,既肯定了自己的进步,又能不断地增强自己追求卓越的毅力。这样的评价立足于发展、生成于平时、积累在点滴,如同“长流的细水”,助推着自己进步的波澜。

记录细节是一个从日常的“细水长流”到“秋后算账”的过程。我们制定的目标都是划分阶段的,既然是阶段就有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可长可短,如果我们总是等到自己制定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后才进行总结、评价,就有点“秋后算账”的味道。秋后算账总有一种为时已晚的感觉,这就如同做买卖,如果每一天都进行成本核算,知道盈亏多少,第二天就很容易改进经营方式方法、调整经营方向、减少投资风险,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对自己目标实现过程的评价也应如此,发现偏差及时修正,一个阶段进行下来就不会出现积重难返的问题,也不会因为这些问题延缓行动的步伐。

记录细节限时完成,防止自己因拖沓或懒惰耽误目标实现的进程,这样自己的潜能就容易激发出来。例如要减肥,一次不可能减十公斤、二十公斤,但是把减十公斤作为一个目标,限定自己必须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然后计算出每天需要减掉多少,减掉这些赘肉需要多大的运动量,需要怎样节制饮食,分割得越细越清楚,越容易掌握每一天的进度,假以时日,减肥计划就会马到成功。短期目标的如期实现,一个个累计起来就是长期目标实现之时。大家一定要记住,无论什么样的目标,自己一定要给自己设定时限。

作为一个目标制定后,限定时间和日期完成,肯定要承受到精神上、物质上、健康上、环境上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千万不要被它压垮。尽管有人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但是自己能担负50公斤的压力,偏偏逞强承担到100公斤,那精神和身体就会被压垮。没了精神动力和健康的身体做支撑,人就会萎靡不振失去信心,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所受到的压力程度,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不断的调节。这就需要详细记录和观察自己内心承受压力的征兆,是否健忘、是否严重疲乏、是否失眠、是否有胃口、是否经常感冒头疼;自己的情绪是否稳定,脾气是否焦躁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不要强迫自己非得按期完成目标,完成目标的时日可以推延,等自我调节得差不多时再加劲努力。

作为一个智者,应该懂得“不”的含义,并学会说“不”,这会减轻自己的压力,恢复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要有选择的放弃,只有放弃自己承担不起的那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能担当的部分,这就是舍和得的辩证关系。

记录细节就要讲究程序。讲程序,就是指把完成目标所要做的事情,按照主次、缓急排出一个先后顺序,按步骤依次进行,不要随意而为。有了程序,心中就有数,干起来既有章法,效率就高。

人生感悟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不善于总结经验,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干过的工作和事情,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丢一穗,掰了上百穗,最终胳膊窝里夹的还是最后掰的那一穗。对自己以前做过事情得与失,宛如过眼烟云都不记得了。为了便于今后的总结,自己应该准备—个笔记本,在上面大概记下每一天自己的所作所为,看一看所作的事情中,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原因是什么?好的坚持,缺的弥补,差的克服,循环往复,日久天长,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长进,这就是总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