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10172200000003

第3章 推荐序二:人性的门缝

一直很喜欢看心理治疗大师的生平和传记。对于我而言,大师们鲜活曲折的人生历程,要比他们的理论有趣得多。想要深入理解他们的理论,如果不结合他们的生平背景,往往会出现流于肤浅表面、不得要领的问题。比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他在心理治疗中发起的人本主义运动,与他出生在一个“亲密温暖又有非常严格的宗教信条”的家庭密切相关。这种家庭背景的生活以及基督教思想的熏陶,令他进一步针对当事人提出“非指导性原则”和“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疗法。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而言,心理咨询都是心理咨询师个人创造的过程,是有个性的。心理咨询也是一个人心灵影响另一个人心灵的过程,带给人性的力量远超过技术。

徐钧的这本书为我们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史开启了一道门,通过这道门我们可以看到大师们的生平和传记,无论他们的生活是光彩熠熠的,还是如常人般有着阴影,都是鲜活的、生动的,启发人不断深思和反省。

也许生平传记还不够让你大呼过瘾,若想了解得更加深入,还得自己主动去深究一番。徐钧在本书中体贴地为大家提供了可以深入了解心理学咨询和发展的途径——相关推荐书目,附录在相关大师的故事后面。

徐钧一开始在“西祠胡同”网站任“心理研究所”版主,在“研究所”玩得风生水起,粉丝众多。隔了多年之后,在苏州“第一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上,我们有缘第一次照面。认识后的第三天,和他一起到苏州西园寺拜访佛学院的院长济群法师,当时他已是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在那里教授佛学禅修和心理咨询课程。那天下午,我们几个人在禅房里品茶听禅,兴味盎然而又心平气和,印象深刻。

徐钧是学佛学出身的,对文化人类学、藏学也有涉猎和践悟,对心理学更是好学无比,看过的心理学书籍比一般科班出身的人都多,这些推荐书目就是最好的见证。

最初我给本书写序是在2007年,当时我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西门菲沙大学(SFU)做访问学者。在初版序言里,我给读者推荐过一个有趣的读法:作者写了这么多人的故事,但每个人就选取了二三事。为什么会选择这二三事而不是其他?这背后有没有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有没有什么情结作祟?若有能力、有兴趣,读者朋友不妨亲自去捕捉分析。在此强烈建议徐钧在网上开设一个“有奖问答”活动,看看大家会给出一些什么答案。

在本版序里,我仍然保留这个建议。此外,在初版时我有写道,“衷心希望这本书销得好,这样就意味着更多人有机会到心理咨询大师的名人堂参观”。如今这本书一版再版,就已然说明当初的祝福已经成为现实了。

如此甚好。

叶斌

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