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10172200000009

第9章 狄奥多·芮克 (Theodore Reik,1888—1969)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早期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有诸多贡献。芮克也是“海洋经验”等重要概念的提出者,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内在之声》(Inner Voice),以自我案例的形式,详细讨论了精神分析中自我分析的各个方面,启发和指导了心理治疗工作者对于自我的探索。

▲内在的声音

精神分析家芮克在博士毕业时,曾为自己在博士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而烦恼。他左思右想,无法决断。

一天黄昏,在维也纳街头,芮克正巧遇见了当时已是大师的弗洛伊德,大师正在散步,很乐于与芮克交谈。于是芮克把自己关于职业选择的烦恼和想法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并向弗洛伊德求教。

弗洛伊德回答道:“我并不能替你作出什么选择,只能告诉你我的一些经验。一直以来,我觉得对于不甚重要的决定,前思后想总是会有所帮助。而对于事关一生的重大决定,例如选择配偶或者选择一份终身的职业,前思后想似乎并不会有多大的好处。但在做出事关一生的决定时,相信多听从自己内在天性中的声音总是有益处的。”

这内在之声,就是我们生命内部毅然决定的走向。

或许,这也是弗洛伊德早年的经验,当时在维也纳著名的生理实验室工作的弗洛伊德,遭遇奥匈帝国经济衰退和反犹主义而不得不离开实验室,重新面临职业的选择:做一名神经科医生还是做一名内科医生,又或者一名泌尿科医生。最后他选择了成为神经科医生,从此走上了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道路。

不然,世界上或许只是多了一位平庸的泌尿科医生弗洛伊德,而不会有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

每个人都会遇到要作出选择的时刻,多听取自己的内在之声,感受自己天性中的声音,之后不管会遇到什么,天性中的选择都会使我们不懊悔地走下去。因为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命运,而不是被命运选择。

但内在的声音经常会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混淆,这时候就要区分什么是你内在灵魂的真正的声音,“那就是了”。

▲相合的人并不一定都要在一起

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前往维也纳的飞机上,芮克想着如何和弗洛伊德作最后的告别……他要离开欧洲远赴美国发展了。

在维也纳弗洛伊德的住处,芮克和弗洛伊德作了会谈,他们都深深了解,因为时局、年龄等原因,从此以后,也许这一生彼此都不能再相见了,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在和老师弗洛伊德握手告别后,芮克站在门口,紧紧抿住自己的嘴唇,掩饰内心的伤感,强忍自己几乎要掉落下来的眼泪。

弗洛伊德突然走上前去,拍着芮克的肩膀说:“我一向都喜欢你。”这是在弗洛伊德与芮克数十年的师生生涯中从未说过的话。芮克再次留恋不舍地鞠躬,感谢老师对自己的真心认可。

弗洛伊德继续用坚定和沉着的声音对芮克说:“相合的人并不一定都要在一起。”

自此之后,芮克和弗洛伊德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在芮克之后的作品中,曾经认真地提到,每当他想起多年不见的朋友或有些可能永远无法再相见的朋友时,他的内心就会一直响起弗洛伊德最后的这句话:“相合的人并不一定都要在一起。”

后来,即使芮克对精神分析有了新的发展观点,受到他人指责,暗示他是弗洛伊德学派的叛徒时,他还是会想起弗洛伊德告别时对自己说的话。因为真正相知,所以内心坦然。

这世上没有什么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人生别离,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这种别离又是常态,正如佛陀所说,“爱别离苦”。想到以后可能将再也无法见到自己心爱的知己、长辈、老师、朋友时,我们内心一定会感伤不已。

我们的内心会生出依依不舍之情和许多想要说的话,但时间、时局、处境都不再允许这样面对面地知心交流。但只要内心彼此相知、彼此信任、彼此理解,即使远离,心还是能在一起。

“相合的人并不一定都要在一起。”这句话表达了人性所能达到的终极信任,可以支持相别许多年的人彼此仍能有灵魂的连接。

最后,我需要补充一下。这里的芮克(Theodore Reik)和奥托·兰克(Otto Ronk)经常被混淆,因为奥托·兰克也十分著名,甚至多年前我在开始写作此篇的时候也混淆过两者,修订版时发现了错误。奥托·兰克是弗洛伊德的养子,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出生创伤理论的提出者,他和桑多尔·费伦齐(Sandor Ferenczi)一起发展了时限精神分析,并在艺术评论上多有贡献。最主要的是,他的一个重要弟子罗杰斯创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

推荐书目

[奥地利]狄奥多·芮克.《内在之声》.台湾水牛出版社,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