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这样说
10189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若在历史上找一个最能代表“中国”的人,自然非孔子莫属。有学者称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并说“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洵为中肯之论。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海外数百所“孔子学院”实际上也可以称为“中国学院”或“中国文化学院”。不难理解,要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

那么,怎样了解孔子?如果就这个问题向孔子本人请教,他一定会让我们关注“六经”,要我们修习诗、书、礼、乐,重点研读《春秋》和《周易》。孔子晚年作《春秋》,寄予褒贬善恶,表达政治思想,只是《春秋》过于简略,一般不易理解;《周易》则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欲理解孔子,了解他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不可离开此书!然而孔子作《易传》,在《周易》中“观其德义”,理解起来同样难度极大,需要认真揣摩!

既然“六经”难读,人们自然把目光投向《论语》,投向“孔子遗说”。但需要知道,“孔子遗说”可不仅仅只有《论语》!孔子在世时,他的弟子随时记录整理师说;孔子晚年讲学,又专门有年龄较小的弟子轮流笔录。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材料,这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产。孔子逝世后,孔子弟子后学集录整理孔子遗说,选编孔子的“善言嘉语”,使孔子教诲得以传留至今。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孔子,感谢孔门弟子后学!

如果静下心来阅读,会发现“孔子遗说”真的很多,会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孔子言论分布在那么多的典籍中,似乎让人无从着手,让人感觉庞杂而散乱。实际上,学者们以往进行过很多研究,检查过这些材料的来源或者可靠性。尤其在今天,借力大批新的地下文献的问世,原来许多模糊的认识清晰了,很多纠缠不休的纷争解决了,让人感到由衷的欣喜!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最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孔子的裔孙子思。人们对于子思,以往知之不多。但种种迹象显示,孔子逝世后,他的造诣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孔子弟子的相继辞世,子思历史性地承担起了汇聚、整理、选编孔子遗说的使命,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孔子家语》,其最初的编纂,都与子思有直接关系。

我们了解到子思所做的工作,也看清了孔子遗说由先秦至秦汉传流变化的基本情况。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和子思等人聚录编辑孔子遗言,《孔子家语》的最初形态应即渊源于此;又选取其中“正实而切事”的内容,另外编辑成为《论语》。《论语》和《孔子家语》虽历经辗转传抄,也有篇章分合以及后人“润色”的成分,但在孔子遗说中,其材料最为集中,真实性也相对较高。

除《论语》和《孔子家语》之外,其他可靠的关于孔子的材料当然还有很多,如《易传》《孔丛子》《左传》《孟子》《荀子》《史记》以及早期出土文献等。《礼记》《大戴礼记》的材料也十分重要,但这些材料经过了重新编辑,为服从汉代政治的需要,对不少字句进行了更动。如果你有兴趣将二戴《礼记》与《孔子家语》相同的内容进行对比,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

既然如此,在文献材料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有两点:一是在相对更为“真实的材料”中有哪些可能的添加与润色;二是明显经过了后人特别是汉人改动的材料又包括了哪些方面。搞清这些问题,在使用相关文献时才可以不再缩手缩脚、动辄得咎。在此之后,方能进入思想义理的论说层面。

文献的基础研究固然重要,思想的诠释解说更需周全:

首先,世异时移,约2500年过去了,孔子都说了些什么?他为什么那样说?

第二,孔子思想是一个庞大体系,其“博大精深”肯定不是一句空话,那么孔子所言,其本意为何?我们理解得对吗?

第三,前沿学者看到经典“翻译”中的“意义流失”,遂尖锐地指出:翻译者本身必须是专业的哲学家。中文外译是这样,古文今译是否也应同样如此?

时下,孔子文化普及还存在不少问题,距离科学真实地展现孔子思想体系还有不少距离。其他语种的译本,因为文化背景等因素的限制,更存在不少偏颇乃至错误,急需提供文约义丰、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学说精编解说本。当年孔子后学或者子思选编《论语》,其用意也应该如此;但毕竟对于忙忙碌碌的多数今人而言,读起来依然艰涩,字数还显得较多。因此,很需要爬梳剔抉,精心选辑,编纂准确严谨、简明适用的孔子学说读本。

孔子研究院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有多年的友好合作关系,本书最初便是应奥方要求,由孔子研究院组织力量,在自己“正本清源研究孔子”学术理念指导下,立足学术最前沿,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编纂而成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儒学普及读本,能够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传达真实的孔子思想。

杨朝明

2013年7月6日 于孔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