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问青春
10253800000002

第2章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标准化:步履维艰

溯溪而上,在光阴的河谷中寻找来时的路,已是七年之后。当初,是什么让我摸到了“标准化”这块石头?是那份调研报告中冷冰冰的数据,还是多年以来盘桓脑海终于写在《没有什么不可以》最后一章《默默启程的高中课改》中的那些思考,那些始终带着梦想的温度却被冷峻现实不断撕裂着的思考?

2008年,我们对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调研。调研工作历时半年,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收集到的资料装满了十几个文件盒。

2007—2008学年度,沈阳市共有普通高中102所,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数的22.9%。其中按办学性质分有公办普通高中70所,民办普通高中32所;按办学层次分有省级重点高中25所,市级重点高中35所,一般高中42所。省级示范高中23所,占全省111所示范高中的21%。

调研显示,沈阳普通高中教育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亟待提高。2007—2008学年度,沈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了85%,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但与《辽宁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计划(2008—2012年)》中提出的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2012年92%以上的目标相比,分别有5个和7个百分点的差距,普及任务依然艰巨。同期,部分副省级以上城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5%以上甚至更高。当年沈阳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数181.1人,在全省位于盘锦、朝阳、营口、大连、丹东之后,排在第六位。

问题二:结构失衡。全市普通高中校均规模1266人,全省最低。公办一般高中校均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当年沈阳公办省级重点高中校均规模高达2228人,而公办一般高中仅为756人,公办省级重点高中校均规模是一般高中的2.9倍,仅以办学规模最大的公办普通高中沈阳市第120中学和办学规模最小的沈阳市第104中学比较,120中学的办学规模为104中学的27倍。办学规模较大的优质普通高中有着不可抗拒的资源聚集优势,强者恒强,成为了普通高中中的“巨无霸”,而一般高中却正在承受着硬件不达标、软件不突出的痛苦,陷入“薄弱——吃不饱——更薄弱”的恶性循环。

问题三:经费保障不到位,日常运转出现困难。普通高中出现经费紧张的现象,特别是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全部经费即全口径,包括附加和预算外收入)的下降,使普通高中学校的日常运转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2006年和2007年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全部经费即全口径,包括附加和预算外收入)均低于2005年。2006年以来辽宁省普通高中取消了自费生,但没有相应提高公费生的收费标准,当年仅按每学期每生500元预收学费,尽管2006年和2007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逐年提高,仍没有弥补因预算外收入减少造成的经费缺口。同时,两年以来教师工资的快速增长使经费支出大量向人员经费倾斜,而学校新增人员经费并未全部由财政部门承担,部分地区仍由学校依靠预算外资金自筹解决,但一些学校靠学费收入无力解决,为保持稳定,出现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的现象。学校办公费、水电费、采暖费、业务费、培训费、差旅费、小型设备购置费及小型修缮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各区县政府投入情况不一,地方财政没有对高中学校的日常运转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部分新建学校,如新民高中、11中、康平高中等,尚需偿还贷款和利息,给日常运转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本应返还给学校的择校生收费均被各地政府统筹支配,并未全额投入到普通高中。从经费投入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普通高中履行责任不到位。

问题四: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当年,普通高中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993301平方米,比上年降低3.7%,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5.4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1平方米。除少数自1999年以来异地新建和改扩建的省级示范高中外,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体育馆、塑胶场地、学生食堂、图书馆、阅览室这些基本的办学设施,所有学校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配备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建设和设备配置严重滞后,体育器材匮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

问题五:教学管理粗放,课改落实不到位。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底,教育部确定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为首批实验省,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随后,江苏于2005年实施新课改。辽宁省自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同期进入新课改的还有福建、浙江、安徽三省和天津市。新课改实施后,沈阳部分普通高中没有认真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不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挤占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过早进行文理分科。一些普通高中校长对升学率的结果很在意,但对具体教学工作却不够重视,不能亲自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学管理粗放,对高考的追逐,仍旧采取延长在校时间、反复训练,给学生施压、加码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办法。总之,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简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高中教育存在着工具化倾向,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办学实践与新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在上述这五个问题中,毫无疑问,最应该引起关注的是新课改。因为工作需要,我从2004年初就开始关注高中新课改,不仅研读了大量相关书籍,而且一字一句地将新课程方案和旧课程计划中所制定的高中学生培养目标进行过对照,清醒地认识到新旧两个培养目标之间有极大的区别,掂量出新课改的真实分量。我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主要是围绕舆论引导和创设环境来做的,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则是教育领域自身要面临并必须自我把握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关乎素质教育能否有效落实,关乎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根本改变,关乎新增劳动力素质能否真正提高。最深刻的变革不在于内容和方法,而是态度和观念。新课改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普通高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应该具有的独立价值。在新课改中,普通高中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已经不再是“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而是下面的全新表述:“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总之,新课改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涵改革,是沈阳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高中新课改理应成为当年基础教育的头等大事,但历史总是给人留下遗憾。2006年,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政府要求沈阳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民办公助学校全面转制,退回公办,一时间,宣传、舆论、社会关注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在这种局面下,高中新课改因生不逢时而先天不足。

尽管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外出考察、制定实施方案、修订校历、设立样本校、开展校长论坛、组织交流观摩、启动质量监测、组织校长进课堂活动月、教师基本功竞赛月,为了使学校能够及时开出新课改规定的全部课程,尤其是通用技术课程选修一中的七个模块,我们还积极寻求社会资源,联系10家单位为学校提供相关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新课改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强势推进的态势。

课改,没有完全驶上既定的轨道,或许,我们无法奢望这样一次深刻的变革,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变革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对于课改的热望、激情,在2007年5月赴芬兰考察之后,开始沉淀为更加理性的期待。临行前我做足了功课,专门看了一本书,《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新进展》,并与我们的新课改方案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回国之后,我及时把我的思考整理成了文字,这些思考实际上构成了后期一些工作的基础。

芬兰,这个只有520万人口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教育。1992—2003年,芬兰出台并修改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例,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最终确定了国家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2003》,实行“无年级、无班级”的教学组织模式。芬兰的人口规模,给了我一个直接把它和一个城市的教育做比较的理由。

沈阳,高中是收费教育,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要缴纳择校费,省级重点高中的择校费高达三万元。芬兰,实施免费高中教育。

沈阳,高中办学规模有明显差异,近百所高中,在校生多的达到数千人,少的只有百十来人。芬兰,有460所普通高中,规模都不大,一般都在300人左右。

沈阳,高中办学条件有明显差异,其差异程度远远大于义务教育阶段曾经存在的差异程度,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绝非天壤之别,而是天堂和地狱之别,并呈日益扩大之势。芬兰,学校办学条件没有明显差异。

沈阳,高中教师原始学历较低,有一部分任课教师甚至没有达到国家法定的本科学历的任职条件。芬兰,所有教师都是硕士以上研究生,教师专业化程度高。

沈阳,高中必修课程修习比例大,144个毕业学分中,必修116,选修28,必修学分占到全部学分的80%。芬兰,必修课程的比例不到50%,其余皆为选修,选修人数达到12人以上即可开课。如果学生愿意,每个模块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每个模块都有三次考试机会。

沈阳,高中毕业成绩中对课程修习结果的评价,用学分来描述,学习的程度没有区分。芬兰,按等级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七等,7、6、5、4、3、2、0,分别对应的是优秀、良好、好、较好、满意、一般、不及格,每门课程或者说每个模块的评价由授课教师或相关教师实施,每个学习领域的最终成绩由校长和教师共同评价。

沈阳,高中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学年制。芬兰,实行“无年级、无班级”的教学组织模式。

沈阳,高中学校统一给老师排课。芬兰,教师自己排课。

沈阳,高中学校对学生的选课指导难以落实。芬兰,每个学校都有2人以上的专职学生顾问,每25名学生有一个指导教师。

沈阳,高中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选修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芬兰,课程资源丰富,国家规定,教育机构有义务在其各自的领域内相互合作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当一所学校缺乏学生选择的某些课程的实施条件时,学生可以到具备课程实施条件的其他学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沈阳,课程方案中,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是想强调什么,越是想突出什么,那个东西就总会被弄得四不像,就越是难以落实。原本应该体现在各个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原本可以与其他学习领域密切结合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非要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势必难逃束之高阁的厄运。芬兰,没有什么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课程框架中,倒是有一个“交叉学科主题”,并且有明确的课程标准。

沈阳,高中学校面对的是“致命的高考”。芬兰,学校面对的是灵活的高考。大学入学考试包括两个部分,除了母语之外,在第二官方语言、外语、数学、综合中四选三,其中,综合试卷只能选做8道题,多做无效。综合包括宗教与伦理、心理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

沈阳,高中学校缺乏学科特色。芬兰,10%的高中为特色高中,拥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如音乐、戏剧创作、艺术媒介、视觉艺术、语言、环境科学、自然科学、数学、技术、工艺学习、体育等。在课时分配方面,特色学校对自己的特色学科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我们访问的那些学校,鲜亮的色彩,生动的气息扑面而来。接待室里,咖啡的味道、方格子桌布、柔和的灯光,让人感觉像家一样温馨舒适;因为没有固定的年级和班级,走廊里每人一个小柜子,用来装书包、运动服和鞋子,柜子上方,电视机屏幕提示着当天课程的时间和所在的教室;美术教室里,教具、学具、各种材料摆了一大桌子;缝纫教室看起来既像是一个设计室又像是一个繁忙的车间,黑板上贴着大幅的设计图,黑板两侧挂着一些半成品,服装设计图书和杂志唾手可得;不用说,烹饪教室当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厨房了,家里有什么那里就有什么;木工、金工教室,各种工具、原料甚至包括油漆应有尽有;艺术教室里,各种乐器也是一应俱全;上课时间,阅览室里也有学生在自习;科学教室很大,前面一整面墙被三块黑板和投影仪之类的东西占据了,座位后面就是实验设备;体育馆里,几个女孩子正在光着脚打排球,头上是可以折叠到天棚上的篮球架;中午,学生和老师在同一个食堂里享用由政府提供的免费自助餐,食堂里的光线和教室里一样,明亮而又温暖,无论是领取食物还是交还餐具的地方,都非常干净,地面上没有一滴水、一滴油或者任何食物残渣……

芬兰之行使我清醒,更让我痛彻地意识到,我们的课改,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推进的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课改之路,注定漫长而又艰难。

芬兰之行迫使我再次思考那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就是办学规模。一个学校到底可以办多大?应该办多大?是不是越大越好?是不是一旦强了就一定要做大?做大了是不是一定还能强?学校和学校之间在规模上应不应该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本合理的?少数超大规模学校垄断学苗和资源、时时事事处处占据绝对优势、鹤立鸡群的结果,终将导致大多数“弱势”学校丧失办学积极性,不仅危及事业整体发展,更会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办学校和做企业不大一样。企业就是要强大自己,超越对手,赢得市场。学校和学校之间似乎不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教育最应该讲究和谐、平等。学校需要竞争,但政策引发的生存危机是不合理的。淘汰应该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事业的发展就像是一场博弈。什么是我们的合适策略,什么是我们的合意结果?

芬兰之行同时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更头痛的事情。芬兰的课改模式,必修选修、学分制、选课指导制度、模块、学段,我们该学的都学了,该搬的都搬了,但是有一点我没明白,高考方式怎么不学学呢?计划经济都能改成市场经济,高考还有什么不能改的吗?

——摘自《没有什么不可以》第六章《默默启程的高中课改》

关于新课改的问题,之后大约经过了四五年的摸索和努力才找到真正的破解之道。

当年沈阳高中教育面临的五大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或许首先应该上溯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对普通高中的定位是:“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定位很高,但保障却不到位,定位和保障不对称。普通高中教育至少缺少两个保障,一是法律保障,二是经费保障。当时,国家的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规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管理条例》等,几乎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唯独普通高中教育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沈阳市教育局也曾动议地方立法,但没有足够的上位法作依据,国内其他地区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当时我只找到一部《台湾高级中学法》。缺少法律制约,同时意味着缺少法律的保护。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法律的制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事实上,高中学校并未因此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相反,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说你不对的时候,你就怎么都不对。普通高中办学,也缺少明确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仅如此,似乎投入的主体也在变得模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做了如下阐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在十六大以及以往的报告中都是没有的,“公益性质”是第一次提到,十六大报告只谈了加大“投入”,没有说明投入的主体是谁,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大“财政投入”,指明了投入的主体是财政,“公益性质”和“财政投入”体现了新的执政理念。从十七大报告中,似乎看不出来普通高中教育的非公益性质。既然是公益性的,财政就应该予以保障,普通高中应该有一个相对合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能够逐年增加,并列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对普通高中的发展做出最佳的制度设计,这不仅是政府举办教育的重要职责,更是普通高中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或许还有沈阳高中教育自身管理体制的束缚。沈阳高中教育实施以区县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除四所市直属学校外,其余学校都隶属于各区县政府。市教育局从全市的角度在事业规划、政策制定、招生组织、干部教师培训方面加以统筹。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这样的管理体制是绝无仅有的。体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利与弊总是同时存在。各区县政府多年来在发展高中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急剧增加,这一体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弊端一,由于各地认识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管理水平不一,造成各地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在区域内,由于无力统筹兼顾所有学校,造成办学差距大,形成区域内不平衡。弊端二,不能实现充分的竞争与合作,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学校之间差距大,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等级森严的格局,而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便会渐渐固化下来,很难打破。在这种固化的格局之下,强校较少危机感、紧迫感,而弱校更难以实现超越,久而久之,竞争的意识与合作的可能都在衰减,发展动力也会逐渐减弱。弊端三,校长选拔和干部交流受限,优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一般情况下,不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每个地区只能、只愿意在本区域范围内培养、选拔和任用高中校长,在全市范围内,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校长一旦被任用之后,因为学校数量少但层级多、差距大,泾渭分明,校长队伍之间也形成明显的“梯次”,上升通道只有一条,校长职业生涯目标可能就是在本地区那所最好的高中当校长,只要在金字塔最顶级的人不退休、不调离,下面的人就别想动,上升的通道打不开,横向的交流不存在,向下的使用不可能,人员也出现固化,职业倦怠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弊端四,办学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办学效益不能实现最大化。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既是战略安排又是战术选择。资源永远有限、永远不好,但如果能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就可以在原有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整体最优化,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区域内教育资源也可以整合,也不乏成功案例,但毕竟范围有限。从全市的角度看,由于体制所限,不能根据全市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资源重组,资源配置与百姓需求不能形成最佳结合点,办学效益无法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全市高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不强。弊端五,在市级层面的各种评优表彰和达标工作中,如果严格执行标准,按照一把尺子去衡量,一视同仁,就会造成一些地区“上不来”“没面子”,不利于积极性调动,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迁就”就会发生,或者干脆按比例下达指标,平均主义下的平均分配貌似公允,但这种保护落后的工作模式必然损害真正的先进,久而久之,必然会阻碍全市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诸多原因中,或许还有沈阳经济发展能力水平的问题,市级财政无力对高中教育薄弱地区实施转移支付。或许还可以归结到教育产业化思潮的消极影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教育产业化思潮波及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产业化的观点认为,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应该从“公共产品”向“准公共产品”或“私人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转变,政府不应再“包办”,家长应承担部分办学成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或许是整个社会的排他性增长模式给人们带来的差异化思维方式。或许,还有教育自身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纠结其中,已毫无意义;这就是我们必须打破的僵局,身在其中,当有所作为。

“为”的方向,当然是理想的高中教育。

理想的高中教育,应该是每位校长都能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都能坚决服从国家意志,按照新课程方案中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新课改规定的全部课程开齐开足。

理想的高中学校,应该是每位校长都能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为师生设计充实而丰盈的校园生活,自丰富的体验中探求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尊严和自我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沦为高考的工具。

理想的高中教育,应该以民主的、大众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点。普通高中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每所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应该均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不应该是物质层面的校舍、设施和设备,而是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重点高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选择,今天,缩小差距,消除“教育隔离”,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建设不单是建设的问题,装备不单是装备的问题。目视范围内看得见的差距是最可怕的,它会让处于弱势端的人们失去尊严。过度的差距也会造成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失衡,任何事物在失衡状态下都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健康发展,如果不及时缩小高中学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出现严重失衡再去矫正,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比,难度将更大,代价将更高。

理想的高中教育,要和城市地位相匹配,要和老百姓的需求相匹配,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匹配,甚至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相匹配……

理想的高中教育,必须站在绝对制高点上,拉动和引领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于沈阳市教育局来说,虽然没有实际的高中行政管理权限,但必须做到系统思考,统筹设计,统领全局。没有法律约束,不等于完全没有办法规范办学行为;不能改变管理体制,但可以凭借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的创新,调动区县政府的积极性,增加投入,激发办学活力。

沈阳市教育局决心强势推进高中发展,箭在弦上。2009年2月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沈教发[2009]19号),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启了沈阳高中发展的新篇章。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步伐,全面拉动和提升沈阳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沈阳市普通高中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强势推进的整体态势,从而有力地拉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拓展空间,做到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依靠教师,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常规管理、办学条件改善、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发展中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与政府、社区、家长关系的相互协调,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协调。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转变,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改善条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积聚持续发展动力。统筹兼顾省级示范、省级重点、市级重点、一般高中的发展,统筹兼顾普通高中区域发展,统筹兼顾城市高中、农村高中的发展,统筹兼顾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的发展。”

这是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其核心是实现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在战术层面,要打破僵局,得找一个什么样的突破口,摸一块什么样的石头过河?我一直都牢记着一位老领导的话:“做事情要想一想,如果把这件事放到20年之后,会不会成为笑话。”我更记得,为了能到基础教育二处工作,2008年8月8日我递交给局长的请战书:

“对于普通高中,我们有信心做到,底数摸得清、问题找得准、措施提得实。”这块石头要经得起时间之水的考验,要坚如磐石,要确保所有学校都能够得着,站得住,最关键的是,经由它,能继续前行不掉队。这块石头,要又稳又准。因为,河很宽,路太长。

其实,这块又稳又准的石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了精心的打磨。参与其中的是基础教育处、人事处、财务处、发展规划处、德育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安全处、电教馆、教研室、教育装备中心。

2009年3月,新学期开学了,普通高中校长们拿到了沈阳高中历史上第一份系统、完整的办学标准。在全市普通高中开展创建“市级标准化普通高中”工作如期启动。《沈阳市普通高中办学标准(试行)》中包含办学条件、人力资源及职业化发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及质量四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91项三级指标。标准集成了在不同部门、众多文件中提及的对高中学校的各种要求,清晰地量化了校园校舍、图书、体育艺术场地及器材、专用教室装备与建设、教育信息化等硬件要求;对学校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职业化发展、机构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学校管理方面,除了细化安全管理、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财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时间管理等常规管理要求,尤其突出强调了教育思想以及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三大任务,对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都给出了具体建议;在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及效果方面,突出了体育、艺术课程价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内容

—— 视觉识别系统 1.通过建立视觉识别系统(VIS),使学校文化得到准确的表达,避免学校文化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注意学校主体标识的延伸应用,让文化的力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及学校教育的全过程。2.学生有一套制服式校服。

——办学理念和目标 有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 学校风气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 学校文化经营 对学校日常活动进行品牌化经营。将品牌定位、品牌培育与创造、品牌管理、品牌经营传播等与学校的日常活动有机结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实在日常的办学实践中,以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达成。

—— 学校文化评估 学习借鉴并定期利用一些实用性工具对学校文化进行评估,营造和培养积极的学校文化。

—— 领导力 校长具有经营学校文化的强烈意识,有较强的对学校文化的领导力。

这是办学标准中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我曾经对学校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过全面调研,对这一课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2008年出版的《爱让我们长大》一书,就是以浑南二校作为案例的一个研究成果。文化是生存方式,通过行为和符号来表达,因此,我们除了提出“有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些“高大上”的要求,还注意了一些细节,比如“学生有一套制服式校服”。当时的高中校服,清一色运动装,我在《教育的职业化生存》系列文章中探讨过这种仪式感缺乏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和一些媒体郑重其事地研究中小学校服问题,大概是在四五年之后。办学标准中还有校园禁烟这一条,比教育部的要求早了一年半。很多人对禁烟的要求不以为然,认为是小题大做。我和同事曾经在一所高中的学生小板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老师,你吸烟别叫我看到!”有时候,小题就得大做。

1999年到2003年,沈阳市集中新建、改扩建高中12所。到2009年,近十年间高中学校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2009年的标准化建设,可以说是普通高中建设的第二次战役。我们期待着,标准化学校的创建能够成为一个有力抓手,通过实现校舍、设施建设标准化,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以新课改为核心的教学管理规范化,引领沈阳高中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的模式逐渐走上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轨道。

2009年11月11日到12月2日,市教育局组织第一批标准化高中验收工作。创建工作启动一年来,各区县政府累计投入9358万元,这其中包括某县政府为争创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投入到县高中的4500万元,在这4500万元中,贷款2000万元,欠款2000万元,实际投入只有500万元。经过局领导办公会议审议,20所学校通过验收,其中17所学校是省级示范学校。对照年初的工作计划,这个结果极不乐观。

预期的目标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必须率先达到市级标准化普通高中标准。辖区内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未全部通过验收,不对其他普通高中进行验收。今后,凡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须首先通过市级标准化普通高中验收”。就是说,所有的省级示范高中属于强制性达标。从结果看,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没有完成达标任务。原本,省级示范高中达标不是工作重心,2009年市教育局工作要点中提到,“重点扶持10所高中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这10所学校都不是省级示范学校,2009年,这10所学校中,只有2所学校通过了验收。年初为这10所学校安排的1000万元以奖代拨专项资金,平均分配给了20所达标学校,每所50万元。

验收过程中,我们曾经陷入两难的境地。

两难 2009年11月24日

从来没有这样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有时,越是简单的事情,可能就越复杂。

标准化高中验收从今天开始推进到城区了。相对于农村,城区高中情况稍稍复杂一些,学校数量多,层级多,差距大。每个区都有一两个响当当的重点学校支撑门面,也都有薄弱学校。在城区,还有一批市级重点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都相当不错,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受录取批次的影响,一直吃力地跟在省重点后面,学校发展步履维艰。

实事求是地说,办学条件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高中学校的发展,挫伤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而低投入运行的高中教育也开始成为整个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创建标准化高中的初衷,就是希望政府能增加投入,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能有彻底的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区,投入依旧不到位。今天申报验收的一所学校,学校改造只是在规划过程中,资金也没有落实,一幢旧楼拆除了,新的却不见踪影。

验收还是不验收?从道理上讲,答案很简单,没有达标,不能验收。实际上,左右为难。左边是政府,政府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右边是学校,学校的积极性很高,做了大量工作。达标与否,政府可能不会太在意,政府依然有那两所好学校撑着门面。但是学校则不然,校长的心情一定是十分迫切的。可是如果让学校通过了验收,政府一旦食言,资金跟不上,建设项目明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不能完工,等于是欺骗百姓。最关键的是,接下来在其他区还会有类似的问题,如何处理?都这样参照着过了,把亮闪闪的牌子发下去,条件却没有上来,自欺欺人、违背初衷的事情要不要做?不通过验收,学校在管理、教学、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付出的努力等于是没有结果。不通过验收,得罪政府,殃及学校,两边不讨好,等于是“双输”。

昨天,整整想了一个晚上,想到很晚,反复权衡,反复思量。今早,在区政府的会议室,轮到我发言时,说来龙、讲去脉,从城市到农村,从本埠到外地,一路迂回,一路小心……感谢区教育局的局长,感谢带队领导,让我过了一关。但是,前面还有关口,不知道能不能过得去。

虽是无奈之举,但心仍有不安。回来后,给那位校长发了一个短信:“我对不起你。请你理解,请你原谅!等这一段忙完了,我会跟你解释。无论如何,请你相信,我是想给咱们高中,所有高中,尤其是市重点争口袋!”其实,我昨天晚上就给她打电话了,但是她没有接。我知道,从今天起,她一定在看着我,看我能不能真的始终坚持原则。

验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标准化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开展得不够平衡,各地重视程度有差距,各地政府财政投入有差距,各地教育行政指导有差距,各地学校管理有差距,各地校长汇报有差距,各地高中互相学习和交流不够,一些做法、经验有待总结、宣传和推广,因缺乏资金,学校文化建设成为薄弱环节。最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投入不足,有四个区县政府的投入为零。年初积极申报创建,但却“按兵不动”,全都是因为担忧市教育局在打重新上收高中管理权限的主意。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为打消各地的顾虑,在《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我们着重强调了管理体制的问题,“继续坚持以区县政府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在实地调研和调度工作过程中,更是反复强调这一点。但,于事无补。

令人欣慰的是,利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和通用技术教室装备”这个一票否决的项目,以及验收时在听课环节把通用技术课列为必听课的设计安排,有力地促进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课改三年了,很多学校是直到2009年秋季才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是在验收的前一天才装备好通用技术教室。更为有意义的是,在深入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管理案例,为破解管理粗放问题找到了新的工作载体。在向领导办公会议汇报的幻灯片中,我写道:一行十多天,感慨颇多,有难忘的精彩与感动,有现实的困惑与迷茫,有不舍的信念与力量。

心未灰,意未冷。决不动摇,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坚持。

2010年,各地还在继续观望。市教育局围绕标准化开展的各项工作却是紧锣密鼓、有声有色。向各地反馈首次验收结果和整改建议,并逐一核实整改情况;继续研究论证建设项目;继续完善办学标准,先后组织两次修订;继续组织校长参加清华大学教育领导力(普通高中方向)提升专题研修班;继续组织校长参加新学校论坛;继续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管理,重点还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在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组织研制通用技术教室配备标准,举办“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与教学应用培训班”,并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继续开展普通高中校长读书活动月,组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提供了推荐书目;继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普通高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诊断,下发四个量表,即《健康学校调查表》《果断管理者的自我评估表》《团队行为调查表》和《校长十项特征评估表》,同时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作评估工具(量表)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但没有组织验收,验收工作由原定的每年一次改为隔年一次。

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坚持。

2011年1月24日,我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了两个和标准化工作有关的新想法,一是增加体育馆和塑胶场地建设为一票否决项目,二是通过标准化验收的学校可以纳入省级重点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同批次录取。2月12日,市教育局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这些建议。

招生政策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同时,真正的转机也开始在这一年的春天出现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7月13日到14日在北京召开,随后,省、市陆续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中共沈阳市委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沈委发[2011]2号)提出:“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进程。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部公办普通高中实现标准化。”至此,标准化在工作层面有了更充分的依据,上升了一个层次。各区县政府根据本地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积极寻求破解渠道,抓重点,攻难点,或实施布局调整,或进行资源整合,或加快完中分离,或新建、改建和扩建。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太多,到2012年,全市61所公办普通高中,还有27所学校没有300米以上的塑胶跑道和塑胶操场,26所学校没有体育馆,36所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不达标,31所学校没有正规的食堂……我们更细致地统计资金缺口,我们更频繁地深入学校调研,我们更积极地规划并提出重点项目,我们更努力地筹措配套资金,我们更加旗帜鲜明。在一次招生计划会议上,我们再次强调:“市教育局为什么要强力推进高中标准化,第一,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二,高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阻力;第三,这些年,政府对高中的欠账太多,对学生的欠账太多,对百姓的欠账太多,不能越欠越多,必须抓紧还账;第四,高中教育的整体实力才能真正代表全市基础教育的整体实力,因为高中才是基础教育的真正制高点。没有高中的强,就谈不上基础教育的强!”

2011年,修订标准;2012年,修订标准;2013年,修订标准;2014年,修订标准。每一年,我们都会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全局工作目标的调整,组织有关部门修订办学标准。这是一个集众智的浩大工程,标准系统、全面、简洁,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学校管理实用手册,尤其对于初任者全面了解学校管理工作范畴和具体要求,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天,虽然我已经离开了市教育局,但真心希望办学标准的修订工作不会因标准化建设的结束而停止,成为行政管理的常规工作,从长远来看,持续修订办学标准,可能比标准化工作本身更有价值。

除了每年修订办学标准,标准化创建工作还做到了另外几个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强调政府的责任,自2009年首次验收开始,在《沈阳市标准化普通高中验收细则》中,我们就在所有涉及资金投入的三级指标后加注了星号,并明确指出,带有星号的指标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完成;申报验收的地区要同时提交区县政府不截留高中择校费的承诺书,没有做出承诺不予验收;每次验收都要听取区县政府对高中教育工作的汇报。

自始至终强调规划先行,没有普通高中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未经区县政府讨论通过的,不予验收,以此促进各地区通过做好事业发展规划,完成布局谋篇。《关于做好2011年沈阳市标准化普通高中创建工作的通知》(沈教发[2011]23号)中,还对各地组织制定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规划中要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等内容,要对布局调整、完中分离、小班化试点、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等重点工作做出周密部署和安排,并经区县政府通过。”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的通知》指出:“各地要结合全市和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做好普通高中的布局调整,整合高中教育资源,采取新建、扩建、改建、兼并等措施,解决个别学校办学规模过小、平均班额过低、教学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使所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达标,每所学校办学规模大体相当,通过做强和抬高底部,提高区域高中教育的整体实力。”我们也十分看重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验收时,不仅要求学校提供发展规划的文本,校长在汇报时,也要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阐述。

自始至终把学校内涵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沈阳高中新发展的开篇之作、奠基之石,从设计之初,我们就把标准化创建工作视为引领沈阳高中发展模式实现从数量规模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转变的标志性工程,学校内涵建设是标准化建设最核心之要义,那才是我们真正要去的地方。因此,在指导学校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作为校长,对学校发展规划、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必须先于硬件建设思考和设计,队伍、管理、质量同步跟进。2009年11月12日,在辽中县进行标准化验收时得知辽中一高中将异地新建,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县里能够决定投巨资新建高中,不仅是远见的问题,更需要有气魄。2006年秋季高中新课改实施后,全市还没有任何一所高中异地新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异地新建,如果还按照传统模式来建设,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要建就建最好。这个最好,不是材料和装潢,而是理念和功能。理念和功能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校的关键在设计,设计的关键在学校课程体系的确立和完善。那天就这些问题和校长充分交流后,向校长推荐了外地的几所学校,希望他能在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之前就去参观学习,更希望他能深入研究学校的课程建设问题。

后来,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办学标准修订和增加的绝大部分都是内涵建设的内容。硬件建设只是强筋骨,内涵建设才是练真功。软硬并重,内外兼修,学校品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2011年,5所学校通过验收;2013年,7所学校通过验收,同时提出达标一所、验收一所的原则;2014年,4所学校通过验收。

截至2014年12月,共计36所公办学校通过验收。当年,全市共有公办普通高中61所,已经停止招生、正在重组撤并或计划改建为高中素质教育基地的学校5所,还有20所学校仍走在创建的路上……

在这条路上,我们始终坚定不移。面对区县的观望等待、犹豫不决,面对校长的焦虑、压力与困惑,我们通过自身工作的持续改进、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办学标准的年年修订、政策资金的及时兑现、坚持标准的严谨态度、坚持不懈的定期调度、令人折服的意见反馈、深入调研的扎实作风、注重指导的有效策略、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使这项工作得到反复强化,让各县区清楚地看到市教育局的决心,增加他们的信任,增强他们的信心,促使各地区加大推进的力度。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既大张旗鼓、又耐心细致地进行宣传发动,抓住一切机会,大会讲、小会提,公开讲、私下唠,当面议、网上聊……

在这条路上,教育民主与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理想教育的美好愿景鼓舞人心,更多的校长们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重拾了信心,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他们仰望星空,他们脚踏实地,他们夙兴夜寐,他们殚精竭虑。他们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办学标准,他们智慧,他们创新,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优化理念、优化队伍、优化管理、优化课程,全面提升学校内在品质。他们深深地意识到,标准化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机遇,它不是校舍、设施、设备量的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学校管理质的飞跃,是学校文化的重建,是脱胎换骨的创新,是凤凰涅槃的重生,他们创造了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最高境界。

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坚持。

光阴似水,转眼七载。有些故事,没有因为遥远而模糊……

精细化:步步生莲

但凡重要工作,事先都得发个文件,精细化是个例外。

2012年3月22日下午,我的同事安凯告诉我,有两位兄弟处室的同事向他索要我们基础教育二处在全市普通高中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文件或者实施方案。当安凯告知对方:“我们没有发什么文件,也没有方案啊!”对方哪里相信:“别掖着藏着的!”弄得安凯哭笑不得,就差对天发誓了:“真的没有啊!”安凯说的是实情,尽管当时这项工作已经推进到了第三个年头,但我们真的没有发过文件或者工作方案。安凯觉得实在过意不去,就把我们在2010年和2011年两年间组织的几场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现场推介会之后编辑的两本文集送给他们,不知他们是否满意。不用说,肯定不满意。没有文件,但是我心里有计划,行动有步骤,我想这是最关键的吧。我是怎么思考的,我查过多少资料,看过多少书,我和我的同事是怎么具体实施和推进的,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这个没地方说,更写不到文件里。显然,光看那两本文集,应该是远远不够的,那毕竟仅仅是一个表象,我们的思考,我们在过程中的努力,从文集中是看不出来的。

当年,精细化作为我们的工作品牌,得到局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年3月29日,局长办公会议审议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时指出,“精细化管理不光是高中应该做,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做”。精细化管理的推进更受到学校的欢迎,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我离开市教育局之后,一些校长见到我还在说:精细化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

精细化这三个字打印在纸面上,最早应该是2009年底,在我对2010年工作的思考、2010年工作计划中都有出现。2009年是新处室组建的第一年,当年的工作计划开篇写道:“处室新组建,起步年的工作策略是,长远打算,通盘考虑,突出重点,稳扎稳打,坚定信心,务求实效。”2009年年初,我负责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紧接着,我们协同十个部门制定的《普通高中办学标准(试行)》正式颁布,至此,我们顺利启动了高中标准化建设,这是新的处室成立后迈出的第一步。

第一步迈出去之后,就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工作,特别成立这个部门的意义在哪里?价值在哪里?应该在管理吧。学校管理的问题在哪里,今后的管理怎么搞,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教育管理和工商管理的知识储备发挥了作用,我庆幸我的文凭没有像我的英文那样就饭吃,“精细化”的概念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在我提交给局办公室的2010年工作要点的草稿中,高中的发展思路业已确定,高中工作部分的标题是:“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发展。”“精细化”这个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市教育局2010年度工作要点中,点题而已,我们没有就此专门印发文件。

没有文件,但有思考。早在确定高中发展工作思路之前,我就开始试着对学校管理精细化问题进行研究,行业内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文本,我只能对大脑中现有库存进行整合,试着大致提炼和概括了我理解和需要的“精细化”,并在2010年的处室工作计划中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转变,在学校管理方式上,实现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不是一个口号,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途径是什么?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学校要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做精做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目标求精,准确定位,过程求精,细分管理对象,细化管理流程,结果求精,实施科学评价,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在这段简短的文字中,我十分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后来的各种场合,也不断地反复强调,那就是,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而内涵发展正是我们顶层设计中的战略目标之一,精细化,直指目标。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坚定而执着地朝着既定的方向。

这些文字从来都没有出现在文件上。文件有的时候不好使,学校不买账。早在2005年,我在基础教育处工作时,曾经起草过一个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校管理的文件,煞费苦心、煞有介事地在文件中使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并围绕这一理念,精心设计了小标题,头头是道地进行阐述。文件写得漂亮,我也颇为得意,但是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教训中走来,这一次不可以再失手。不发文件,寻找工作载体才是关键。

2009年11月组织标准化学校验收期间,我在工作笔记上这样写道:“辽中二高,全面达标,管理精细,有特色,可以在二高召开现场会。”现场会,就是我为精细化找到的工作载体。不依靠文件,不依靠说教,我们试图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典型范例去诠释精细化的理念,去推动精细化的落实。后来的事实证明,身边的、富于创造力的、个性化的、本土化的实践和探索,比红头文件更有说服力。

载体找到了,设计是关键。

“9点,与和平区确认标准化项目。10点出发去辽中二高,与栗宝玉科长、魏世家校长落实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下午4点返回市内。”这是2010年2月4日工作笔记的原始记录。去辽中的前一天晚上,老老实实做功课。

老老实实做功课 2010年2月3日

明天要去拜见一位校长,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农村校长。计划新学期要在他的学校召开一次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明天要就这次会议进行初步的策划。晚饭后,就一直在研究和琢磨他草拟的材料。会议的形式要别致,会议的内容要精致,突出主题,环环相扣。开会是一件最不招人待见的事情。会要开得好,就得动点儿脑筋。形式我基本想好了,关键是内容的提炼,明天主要就是和他谈这个。要把学校真正的经验挖掘出来,我自己首先要做足功课。在密密匝匝的字里行间搜寻,在空白处记下问题和设想,我想我已经准备好了。

5月31日,研究辽二高会议具体日程安排。除了具体的时间,工作笔记上还写下了五点备忘:“请款,会议通知及日程,材料袋,主持词,药引子。”

6月12日,辽二高推介会召开。QQ日记,让往事历历在目。

辽二高现场会 2010年6月12日

迎着初夏的小雨,早晨9点赶到了辽中县第二高级中学。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这个学期,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

照例叮嘱学校为大家准备早餐。9点半到10点,细雨蒙蒙中,观摩大课间。10点到10点40,听课,在开放的52节课中,我选择了二年十四班的历史课《北美首任总统华盛顿》。10点50到11点半,一年一班的数学课《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然后是午餐和参观校园。

1点整,与会者在六楼会议室集中,听魏世家校长作报告,《向管理要质量,向精细化管理要高质量》。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一所学校精神的铸就,特色的形成,品质的提升,是校长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最好的诠释。辽中二高中,来过几次,都是县里借这个地方开会,我来参加会议,来去匆匆,对学校不甚了解。去年校长大会,教研室的质量分析报告提到,作为市级重点,辽中二高中的高考成绩高于一些省重点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说心里话,对这些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真正走近辽二高,真正被感动,是去年的冬天,来进行标准化高中验收。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几乎每天都要写。请允许我给大家读一读那天的日志,那是我真实的感受。

……

这是我作为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

会议的内容,展示的方式,都是原生态的,包括所有的公开课。原生态,是春节前我们和魏世家校长一起定的调子。今年第一次推介会后的第二天,我就给全市高中校长写了一封信,就如何进一步开好推介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求学校精细化,我们自己的工作首先要精细化。魏校长今天的报告,和前两次推介会相比,形式上略微做了调整,安排了互动交流的环节,就是采纳了一些校长的建议。我听演讲和报告被激起火花时,特别想当时就能互动和交流。这是我的状况,大家会怎样?虽说领导的使命之一就是进行试验和冒险,我愿意和辽二高一起试验和冒险,但仍有顾虑,曾私下问过一位校长,校长说:“可能冷场!不过听众心里都会有问题的,我觉得可以安排几个药引子。”他还建议:“深入地学习,校长提纲挈领地讲一些,他认为是家底儿的东西,不用他说最好!哪方面好,就让咱看哪方面,就由哪方面的人来展示。提问环节,台上可以有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或学生,想问谁问谁。我这药猛点儿!”我当时回应他:“算你狠!我得和魏校长商量。”

魏校长二话没说。于是我又变本加厉,提出如果有问题会随时发问,打断他的演讲,他亦满口答应。所以,今天作为主报告人,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团队。

我竖起耳朵认真地听。我知道,不会有人率先打破沉默的。作为主持人,必须首先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打断他,向他发问,或者请别人向他发问。不到两个小时的报告,我大概打断他五次。话头一引,“药引子”们自然就站出来了,效果还不错。我又见机行事,先后点了几位校长发言,最后还请三位区县教育局的分管局长进行了点评,其中一位心直口快、直奔要害:“评了那么多教育专家,怎么把他(魏世家)给落了呢?”全场大笑。

其实,魏世家的办学,真的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二高的学校文化建设,价值观声明,五种精神,四种工作行为,还有“以制度为保证,以落实为关键”,甚至包括他们的“二八工作法”,“211”教学模式,“自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助教辅导活动”,“XZT质量评价”,也没什么神秘的。

不仅不神秘,不惊人,不仅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砸人的理念,甚至还很土。我就毫不客气地当场用“笨方法”评价他的“二八工作法”。但是恰恰是这些土得掉渣的方法,切合了二高人自己的“教”,自己的“学”。教得法,学得法,成绩怎么会上不来?笨鸟先飞,笨鸟高飞,有目共睹,已需仰视。

“从细节抓起,把该做的事做实,把做实的事做好。”魏世家如是说。

细细咀嚼,简单又不简单。我们要展示给大家的,希望大家来学习和借鉴的,不是二高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是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各自问题不同,各自学情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我们也反对照搬照抄,再好的经验,生搬硬套,都会水土不服。别人手里永远没有你需要的灵丹妙药。要长生,要发展,自己炼。

魏世家校长报告的最后,讲了一个“羊吃狼”的故事,展示了二高人“与狼共舞”的勇气。“辽二高,不是省重点的省重点,不是省示范的省示范,魏世家校长,不是教育专家的教育家!在座的,有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请向二高挑战!你今天不向它挑战,不吃它,它就要吃你,它就要变成狼,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它身上的狼性。”这是我这个主持人的结束语。

辽中二高中的案例很典型。在辽中地区,二高与省示范一高在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声誉方面并驾齐驱、比翼齐飞,这是我们最期待的发展格局。当年,多批次、多志愿“分分清”的录取制度让普通高中变得等级森严。在同一地区,一般高中想和省级重点并驾齐驱一争高下超之越之,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是辽二高做到了。魏世家校长用的是最土最笨的办法。他说:“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比照农业就要想到农民,当农民,是面对有生命的庄稼在田间劳作;当教师是面对个性鲜明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农民和教师都是面对有生命的个体。作为农民,他的希望是每棵秧苗都茁壮,丰收的产量会更高。对此,他还应该抓责任田里看不见的内涵,这内涵是什么?就是土壤里的水分和肥力。作为教师,我们的希望是每名学生品德都优秀,成绩都提高。对此,也得抓班级里看不见的内涵,这内涵是什么?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土壤内涵的发展是适时的浇水和施肥;班级内涵的发展就是适时有效的思想教育。”我的同事安凯曾经对此评论:“作为农民,他的希望是每棵秧苗都茁壮,丰收的产量会更高。一个聪明而用心的农村校长,举种地的例子,再贴切不过。几年前第一次见到这位校长便肃然起敬,他有别于部分校长呈现出的官、商、匪、文等形象,介绍自己的学校,举重若轻,如数家珍,好像他永远知道你要听什么。”

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推出的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案例,我们更十分用心地寻觅和提炼每一所学校的精神特质,不仅要让与会者在技术层面受到启发,更要使灵魂深处受到触动。这成为后来我们培植、选拔典型学校的一个基本标准。这样一种追求,不仅是管理的技巧,更是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辽中二高的推介会,最先动议,最晚召开,全是因为83中学张德波校长非要尝一尝精细化这个“鲜”。2009年底,张德波校长赴美学习,我原本只打算找个适当的机会请他给全体校长做个考察报告。但是他得知我们要启动精细化工作之后,主动提出,一定要在83中学召开一次推介会,而且必须是第一场!几次电话沟通,都拗不过,考虑到把辽中的会议推迟到初夏,农村学校最美的季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做通了魏世家校长的工作之后,3月16日,我坐在了83中学的会议室,和张德波校长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长谈。当天的工作日记写道:“83中学,与张德波校长商讨召开精细化管理推介会。长谈,一个小时,示范高中的责任,校长个人的气度,阳光大气的学生,一起见证阳光大气的校长!”

笔记上信心满满,其实直到会议开始,都是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为哪般 2010年4月8日

前些天,对开会的事儿大言不惭说三道四。今天轮到自己召集会议了,也得抖搂抖搂晒一晒。我们开的是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这个学期,同一主题的现场推介会要召开三次。知道开会是最不招人待见的一件事情,所以丝毫不敢怠慢。

开会,形式和内容是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以前开会,能请多大领导就请多大领导,能请多少领导就请多少领导,主席台上一坐就是一大排,无非是表明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除了彰显领导重视,利于推动落实,其实私下里藏着两怕,生怕做了点儿事情领导不知道,生怕会议规格不高撑不起面子。

假如里子是一堆败絮,面子是锦缎又怎样。一打眼儿挺漂亮,一上身不挡风,也是白搭,还不如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老羊皮直接用麻绳一扎,解决问题最重要!所以,一个会,该谁来谁来,不该来的就不请。该谁发言就谁发言,不该讲的就省省。其实人家领导也烦着呢,领导要是整天陷于大会小会,哪里还有时间研究大政方针。

开会要解决问题,因为有问题才要开会,没有问题不需要开会。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学校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些粗放,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品位、提高教育品质的一个瓶颈。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不回避问题,我们期待解决问题,试图将典型示范作为解决方案之一。所以,在一个学期之内,连续安排三场经验推介会,以高密度来增强信号。

推介的内容非常重要。三个典型早在去年年底就基本确定了,和学校都打了招呼。尽管平时有一些了解,但是仍旧不敢怠慢。在寒假前和开学后,都专程请校长来或者到学校去,仔仔细细地研究会议方案和具体内容,和每位校长都做了面对面、长时间的充分交流。把校长要讲给大家的每一条经验,每一个做法,每一个案例,每一个故事,刨根问底儿弄个一清二楚,然后再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东西,以便让大家能够听得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我的同事,还有学校,更是要将很多很多的精力投放在更多的会务细节上面。

实实在在地说,开会开怕了。作为始作俑者,最怕落埋怨。一个会,也就一天半天的,但这一天半天背后,不知有多少人忙了多少天。一纸通知发下去,一天半天之内,又有多少人放下手上的事情被聚集到一起。要是这个会言之无物,筹备的人觉得委屈,参加的人也会骂娘。假若真有人骂,我也会觉得委屈,不开会,少挨多少累啊。

我们特别希望所有的校长至少是每个学校都会派人来参加会议,所以早在正式会议通知下发之前,就给每位校长写了一封信,告知了三个会议的时间,请他们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还尽可能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今天这个会,我们确定会议时间时,就考虑到这个时候学校已经停止采暖,礼堂里又没有空调设备,坐上半天,会冷得受不了,坐都坐不住,还能听进去吗,所以特意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暖宝宝,同时在会议通知的注意事项里提示大家尽可能多穿衣服。

想务实,但是究竟务得怎样,不敢说。忐忑不安。夜里梦见会议室又小又破,人来得很少,秩序还不好,一急,醒了,心下想,要有挨骂的思想准备哟。不怕骂,不怕抱怨,不怕失败,这有助于我们改进。做都做了,还有什么不敢担当。

早晨提前半个小时到了会场。开会时间到了,出席率很高,报告厅不是一般的冷,可好几百人愣是挺了整整一个上午。校长讲得神采飞扬,大家听得凝神静气。下午是听课,本以为很多校长会走掉,没想到,相当一部分校长都留了下来,心里长舒了一口气。

在当天的推介会上,张德波校长做了题为“别盲目别顽固不抛弃不放弃”的赴美考察报告,并以“优化学校文化,深化精细管理”为题全面介绍了学校管理经验。竹筒倒豆子,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妙不可言!为了写这一章,时隔六年之后,我重新阅读了张德波校长报告的文字纪实,好几次,暗自会心一笑,张德波为什么非要争这个第一,抢这个先?时间给了我最好的答案。张德波和83中学的故事,感兴趣的不只是我,先在这一章埋下伏笔,做个广告,后面专门再讲。

无论是辽中二高中还是83中学,推介会上除了介绍学校教学管理经验,我们都请校长全面阐释学校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从领导力的角度畅谈对学校文化品牌化经营的认识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当时沈阳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在标准化建设中强调的重点。精细化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随后几年的推介会,也都做到了与其他工作的有机整合。以运筹学的思维,时刻专注于目标,思考不同工作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有机整合、优化设计,提升整体效能,一直是我在工作中的方法、技巧,也是追求。

会后,我的同事告诉我,有一位校长腿部生病,不能长时间坐着,在报告厅的最后面,站着听了一上午!毫无疑问,张德波校长精彩的演讲给精细化推介会开了个好头儿。自此,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可谓步步生莲,渐入佳境。

学着坚持 2010年4月22日

七点半赶到二十中学。今天是本学期的第二场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会期一天半,4个报告,13个学科115节公开课,日程满满登登。400个座位没够,过道和后面又加了50多个塑料凳。

俞万祥校长两周前腰脱复发,为了筹备会议,一直都没有休息,病情越来越重,站不住,走路更是困难。一大早就在门口迎接客人,又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走下讲台,将身体痛苦艰难地靠在座椅扶手上时,他说,真的有些坚持不住了。那一刻,坐下去的是身躯,站起来的是灵魂。

最近几年,对这所学校比较关注。在走近它、观察它、品味它的过程中,最深的感悟就是:坚信、坚定、坚持、坚守,是教育人最美好的德行;耐得寂寞,上下求索,是教育人最高尚的操守。

在这个学校,教学公开周活动坚持了13年;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坚持了6年;双向细目表的制定坚持了5年;课程纲要的撰写坚持了4年。

虽为一校之长,也做不到事事一呼百应。观念的转变、思想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校长要推行一个做法也会有很多很多的阻力。在讲到一项教学改革时,校长坦言:“一个字,难!真的很难。”更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咬咬牙挺住。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把做对了的事情坚持下去,才有今天的辉煌,才有明天的希望。还有一句话,很触动我。校长说:“敬业就是敬自己。”

一个人坚持不够,大家坚持才好。一个人敬业不够,大家敬业才好。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到一起,一路同行;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学会坚持,并从彼此的坚持中获得力量。为自己,为明天,学着坚持,忍耐寂寞。相信坚持一定会让寂寞变得更加美好。

痛快 2011年3月24日

大家就是大家。大家就是有大家的风范。自然流畅,坦诚亲切,逻辑严谨。今天在二中召开了今年的第一次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刘辉校长极富煽动力的演讲从一开始就把气氛点燃了,与会者的热情持续了一整天。

那一刻,让我想起一句广告词:“男人,不止一面。”这个素日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诙谐幽默得让人心里没底的男人,今天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面,让人大跌眼镜。台下几百人,都得服。不服,你讲。不服,你也来给学生们上一课。不是哪个校长都敢登上讲台的。

今天推介会的主题是小班化教学。除了因为生源减少自然形成的“小班”,像二中这样在根本就不愁优质生源的情况下,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严格遵循小班化教学规律,作为学校发展战略选择,大规模启动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在全市还是第一家。

有人问,这个会准备了半年吧?还真不好回答。会务方面,大约在腊月二十八和校长打了招呼,年后教师开学那天,给学校发了书面通知,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时间要求也很明确,就是三月底之前,学校就选了今天。会议筹备期间,我一直在市委党校脱产学习,所以从头到尾,全是安凯一个人忙活,没有纰漏,我很满意,也很感激。

要说真正的准备,至少要追溯到一年以前。去年2月初,我就向局领导提交了二中小班化教学改革报告,我们曾和学校一起多次分析办学条件,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实施方案,还先后两次去大连八中考察。为了确保改革在去年秋季开学顺利实施,二中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更是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深入研究,外部考察,内部培训,制定了细致的推进方案。刘辉校长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去年10月20日,在全体教师参加的二中小班化教学研讨会上,登上讲台,示范了一节小班化形态下的化学课,氧化还原反应,课后进行了说课。

未能参加下午的课堂教学观摩,晚上,安凯通报情况:听课的场面更加火爆,320把椅子一抢而空,不少老师直接进到教研组去搬椅子,那阵势和抢盐如出一辙,就差卖挂票了!心里彻彻底底地松了一口气。

涵养 2011年10月27日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

说来也怪,一在东北育才学校开大会,就会下雨。两次年度校长大会,一次全省的现场会,一次就是今天的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

秋雨中的校园,真美。秋天的颜色,应有尽有,连同落叶,缤纷,绚丽。在宁静无声的秋雨中,觉得生命如此柔美。

高琛校长的报告,反复提到一个词,“涵养”,她把它当做动词。哦,我知道为什么总是下雨了。涵养,需要水。就像校园里那些小树,就像校园里那些孩子,都需要雨露的“涵养”。不是这样,生命怎能如此灿烂多姿!

会期一天,中午就收到一位校长的短信:“卢处您好!真诚与开放让仰视变成尊重,二中与育才等学校的真正开放改变了沈阳高中教育生态,对立隔绝变成和谐互通,虽只半程,感触甚深,不吐不快,收获很多,感谢!”

用什么词汇形容东北育才学校在全市中小学的领先地位都不为过。去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已经不是像东北育才学校这样顶尖学校的专利,而是一个所有学校都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东北育才学校多年来探索和实践优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很多学校一直认为,育才学不了。把育才的经验拿出来推介,需要勇气,否则吃力不讨好。最关键的就是得把一个看似“高冷”的话题讲得接地气,让育才的宝贵经验具有足够的亲和力。这是会议筹备期间我们对学校提出的唯一要求。育才做到了。

不平凡的春天 2012年4月25日

又是一年花开季,又是一年雨落时。

清晨8点,车子在喜人的春雨中奔跑了一个小时之后抵达二中,8点半,我们要在这里举行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因为有雨,因为堵车,因为不断有大大小小的客车驶进校园,一向恪守时间的我,建议领导破例将会议延期15分钟。

刘辉校长致辞,简洁明了之中洋溢着激情和文采。有文采的地方没有做笔记,以下是“简洁”部分的笔记:“规行减负的新形势下,做好两个整合。课内与课外的整合,不能再靠多,要靠精,不能再靠包,要靠导。提高学习成绩应该有新办法,要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课外学习也应有创新,如开设教师博客,学习小组进家庭。”

接下来是郎伟岸副校长的报告。报告分两个部分,一是和大家分享对于规行减负的认识,二是二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介绍。

有着长达三十年教学经历的郎校长说:“今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具有历史意义。”他讲了《我不能原谅》那本书,“小学剥夺了学生的价值观,中学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大学剥夺了学生的梦想”。用爱因斯坦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来看近二十年的学校教育,他说:“没剩下什么东西。”他说:“近二十年的学校教育,和‘文革’时期的教育相比,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在绑架学生、绑架老师。前者用枯燥的重复训练,后者用思想。”谈及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他说:“关闭学生,恨不得24小时关闭,一个月放半天假,缺乏人性,于国家、于民族都是有害的!”

我期待,我祝福,这个裹挟着风雨和花香的春天,真的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我更知道,这个春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不平凡的努力!

日记中提到的“规行减负”是“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的简称,那是全省范围内的统一行动,辽宁省教育厅规定,2012年3月春季新学期开始,高中学校不得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在校上晚自习或者上课。很多学校迟疑不决,二中则在第一时间取消了晚自习,把时间还给了学生。选择二中召开推介会,请校长谈认识,讲方法,等于是“规行减负”工作的总动员。

不平凡的春天,不平凡的努力,终于在三年后结出硕果,全市普通高中2015届毕业生创出多年来最佳高考成绩,他们是不在校上晚课的第一届高中生,对规律的尊重,得到了规律的回报。

我的日志,看似花絮,更像呓语,自顾陶醉。我的同事安凯在连续三年编辑沈阳市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纪实《精细精品精神》一书时撰写的前言,才是关于精细化的最权威发布。

一所学校如同一个人,有着自己的气质。校园环境、师生面貌、校规校纪、教学质量、学校文化等要素,一笔笔勾勒着学校的形态,充盈着学校的血脉,展露着学校的形象。而学校的管理方式,始终贯穿和糅合着这些要素,成为了决定学校气质品位高下的关键。一旦能够将管理的艺术挥洒自如,一所学校便能从平庸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辉煌。

在沈阳市普通高中轰轰烈烈的规模扩张运动中,一所所现代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重生,向新世纪交了一份得意的答卷。学校大了,设备新了,学生多了,新的困难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粗放、单一、陈旧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新规模学校的需要,学校的生命线,即教育教学质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的内涵发展成了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的基础是管理,而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为此,我们提出,普通高中学校要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做精、做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目标求精,准确定位,过程求精,细分管理对象,细化管理流程,结果求精,实施科学评价,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怎样才算精细化管理?可谓一言难尽,众说纷纭,只能让事实说话。2010年和2011年我们先后在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中学、辽中县第二高级中学、沈阳市第二中学和东北育才学校召开了五场沈阳市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全市普通高中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5000余人参加了推介会。五所学校的校长在会上都作了主题发言。推介会共推出观摩课335节。八十三中学的最专注课堂评估、教师绩效评估、周集体备课、教师提前候课,二十中学的课程纲要、双向细目表,辽中二高中的“二八”工作法、“211”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自评课堂、学生助教辅导、XZT质量评价,二中的小班化教学管理经验,育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精细化理念内涵式提升的实践,等等做法,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典型案例,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更好地传播这些经验,我们特邀了以上五所学校校长先后主编了《精细精品精神(一)》和《精细精品精神(二)》两本书籍。2012年我们又组织了沈阳市第二中学教学开放日活动暨沈阳市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各区县(市)教育局主管领导,各普通高中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各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教师代表近千人次参加了会议。会上,刘辉校长围绕在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效教学进行了致辞,郎伟岸副校长作了题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报告。与会人员还走进课堂,观摩了沈阳二中高一、高二年级开放的141节“小班化”教学观摩课。为此我们特邀二中刘辉校长主编了本书,以慰教育同仁吸收和借鉴。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精品学生,即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人才,从而为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学校品牌奠定基础。精细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将人与人的合力,升华为群体精神,从而实现没有管理的管理。因此,作为一所学校,就必须研究精细化管理、实践精细化管理、完善精细化管理,让精细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成为我们的风格和特色,成为我们的文化。

我很喜欢,不,是由衷地欣赏安凯为精细化推介会系列纪实丛书起的名字:精细精品精神。我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精细出精品,精品筑精神!”我把每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全权交由他来做,主编就是他和当年举办现场会学校的校长,我们不搞什么编委会,不罗列所有局领导和所有处室处长的名单。工作是谁干的,主编就是谁。我们闪身背后,新人才能脱颖而出。

2015年初冬,离开市教育局已经快一年了,再一次翻开那些书,再一次一字一句地阅读这段前言,情不自禁地拨通了他的手机:“写得真好!”我的表扬,太迟了。还应该道一声感谢,但没有说出口……

2012年,一位校长给我留言:“对我们来说,当时的精细化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方向。通过几年的工作,精细化逐步地具体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真不在于当时推出多少文件,而在于有这样一种导向,学校的管理层主动地往这个方向上努力。精细化没有止境,建议精细化的现场会不停地开下去。”

精细化永远在路上。20中学的必修课教学和社团活动,东北育才学校的选修课教学,24中学的小班化教学改革,120中学的分层走班教学改革,2013年和2014年的四次推介会,主题更加鲜明,定位更加精准。

精细化永远在路上。从2013年开始,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开始转型。和标准化一样,精细化这块石头也要“经得起时间之水的考验,要坚如磐石,要确保所有学校都能够得着,站得住,最关键的是,经由它,能继续前行不掉队”。为了调动更多学校的积极性,我们在组织召开推介会的同时,在各区县教育局和全市高中广泛征集精细化管理案例,当年征集案例93个,以区县为单位印制成案例汇编,共计13卷,在全市校长大会上进行交流。2014年征集案例72个,同时组织了精细化管理网上论坛。

精细化永远在路上,学校层面的实践与探索从未止步。2014年6月,沈阳五中在微信平台上发表了一组关于精细化管理的短文,下面这篇是其中之一。

精细化与完整化

精细化管理是以全局意识为前提的,精细化管理不是分割化,而是完整化。没有共同理念的明确指导,没有参与者的一致认识,没有配套制度的有力支撑,就必然会产生缺乏全局意识的切割划分,就必然会产生各部分之间低效甚至无效的衔接协作,整体的付出就必然会出现浪费,整体的价值也必然会产生流失。

这里的完整化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问题的模式。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应该是理念先于制度,制度重于执行,也就是说要从根本和整体出发。没有理念支撑的制度是残缺的制度,没有制度支撑的执行是不完整的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只能是问题的局部或表面,只能是暂时解决。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无论是制定一个规划,还是解决一个问题,都应该系统地进行思考,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既要考虑事情的背景,也要考虑相关的方面,还要考虑发展的趋势。三是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学校的各部门之间、各年级之间、各班级之间、各学科之间,甚至是每一个人之间都应该强调完整化,确定科学有效的分工原则、交接制度和合作机制。四是工作流程。既然是流程,就会由不同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略,最可怕的忽略是形同虚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且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曾经辉煌一时的飞龙集团的老总姜伟有一条刻骨铭心的教训:“规则的制定仅仅是第一步,其后必须增加两方面的内容,即规则实施细则和实施检查细则。”这条教训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固然一项工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应该有不同的环节去实施,更需要有不同的人去跟进,但分解和分工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的目标还是要重新整合,实现整体上的提升。局部脱离了整体,就失去了局部的意义;局部破坏了整体,就是有问题的局部;局部促进了整体,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共同成功。精细化应该让每一项工作整体上得到优化,让每个人和整个团队实现共同发展。

精细化管理不只是形式,更主要是内容。精细化管理不只是做,更主要是做完、做好。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还是责任意识,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有精细化管理。李素丽所说的“认真只能把工作做对,用心才能把工作做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想真正实施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做到态度上重视,情感上热爱,精力上投入,构想上全面,认识上深入,责任上明确,落实上彻底。精细化管理在改变一个单位做事风格的同时将改变一个单位的做事效果,在改变一个人做事风格的同时将改变一个人的工作观念和人生质量。

精细化永远在路上。我们在推介会上牵了线、搭了桥,会下,学校和学校之间,校长和校长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就像走亲戚一样,你来我往,互相借鉴,互相激励。五年,十次推介会,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构建起一个共同发展、有序竞争的崭新格局,地域的疆界和等级的壁垒被彻底打破,为所有学校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大平台,学校之间合作与分享的氛围日渐浓厚,一批优秀校长、大量优秀管理团队脱颖而出,学校管理初步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人人谋发展,人人图改革,这个团队和谐向上、风清气正,强大的凝聚力催生着勇气与自信,向着我们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大踏步向前!

没有文件,我们就是那样想好了、想明白了、想透彻了,就认认真真地干了,坚定不移地干了。精准发力,精心设计,精益求精。精细出精品,精品筑精神。生活的收获是生活,工作的收获是工作。想想真是痛快!

特色化:步步为营

多么希望翻到这一页时,时光倒流至那一天,眼前不是凝固的铅字,而是流动的影像,熟悉的校园,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一切。一切,重现……

青春万岁 2013年1月16日

上周五晚上,就是那个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晚上,下班的时间到了,我还没有离开办公室,还在纠结着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想到“编织梦想”四个字,觉得不好,有点俗气,但是这四个字却让我突然想起了王蒙的诗《青春万岁》,于是百度,于是发现了丁建华和乔榛朗诵的视频,按下播放键,广告过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丁建华声音响起的那一瞬间,我竟然流下了眼泪,热热的,再听一遍,还是热热的眼泪,再听,至少听了三遍,每一次都有热泪盈眶!我震惊。我知道我的眼泪打哪里来。内心深处沉睡的记忆被唤醒。那一刻,我那么清晰地想起整整30年前,当我还是一个高一的学生,我和同学们看完了电影《青春万岁》,回到教室里,还在热烈地讨论,兴奋不已。我甚至记得那间教室,我就坐在靠走廊的那一排,第二行。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那就是幸福啊!我的生命里有怦然心动的记忆,我的记忆里有激情澎湃的生命,那就是幸福。如果生命真的可以穿越,我最渴望的是回到人生十六七,回到我的高中时代。那一刻,我知道我不用再费心思去修改题目,我只需把这个视频作为我今天发言的一个切入点就好了。

今天九点准时开会,我是第一个发言,首先就请大家看了那段视频。我也如实和大家讲了上周五晚上发生的事情。接下来,我和大家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十六七,每个孩子的人生十六七都应该是充满幻想的十六七,充满渴望的十六七,灿烂的十六七,瑰丽的十六七,那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天赋之人权。孩子们的人生十六七,就在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位校长每位老师的手心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呵护,去唤醒,去激励,恐怕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每个孩子的人生十六七,我们或许应该做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事情。”

时间:2013年1月16日上午九点。

地点:沈阳市第十一中学求真楼三楼学术报告厅。

会议内容:沈阳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启动大会。

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真的做了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事情。为我自己,为所有变革者的勇气,点赞。

那天,我首先和到会的各位校长一起回顾和梳理了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相关政策。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随后,省、市相继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创建10所特色高中,省教育厅2011年启动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评估工作,并对实验学校给予资金扶持。如果说在2010年7月13日之前,特色学校建设还是学校自动自发的行为,那么从那一天起,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就变成了一种国家意志。就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样,普通高中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发展主题,那就是特色发展。这是我个人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当天会议上我和各位校长交流的第一个观点,我试图用“国家意志”和“发展主题”这样的字眼儿加重特色高中建设在校长心目中的分量,实际上,我是借此给自己一份勇气、一种信念、一个理由。

关于特色发展的问题,早在2009年起草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有考量。当时提出的六大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把学校的办学优势转化为学生的竞争优势,培育特色品牌”。在主要任务和措施中提出“加强特色学科建设”。2010年初,“推进普通高中的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已经形成,特色发展占有一席之地。在年初的工作计划中,提纲挈领式地写下了对特色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特色化发展。

2010年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讲话:“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2010年2月22日,陈小娅在上海召开座谈会,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坚持多样化特色化。

大连做法……

特色化,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而是一项需要扎实推进的工作。

为什么高中走到今天,需要特色化?

个性和特色,时代的价值取向。倡导个性、尊重个人发展、珍惜个人价值的社会环境下,学校教育不能例外。这是时代的要求,自身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学校超越平凡,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特色的提出,针对高中教育“同质化”现象。高中教育,存在问题表现为三对矛盾:一是人才类别的多样化与培养模式趋同化的矛盾;二是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学校发展同质化的矛盾;三是学校竞争的激烈化与教育工作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运行方式惯性化的矛盾。

什么是特色,要走出一个误区,莫把学生特长当做学校特色。

特色,使自己卓越的领域。

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教育创新的过程;形成的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学校文化、学科特色、课程开发。重中之重,永远是课程的建设。一所优秀的学校,最关键的永远应该是课程建设。

继续做好科技、美术、体育、音乐、健美操等特色学校的建设。

同时要大力推进其他学科的特色建设,立足学科,循序渐进地培植一批有学科特色的学校。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学校要着力加强学科建设,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学科,以特色学科为牵动,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此外,所有学校都要积极研究和探索面对不同学生群体时的独特教育方式,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

尽管有思路、有思考,从未间断学习和研究,读书、培训、参观、考察,尤其是自始至终地带领全市普通高中校长们关注、跟踪、学习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但是从2009年初到2012年底整整四年的时间里,关于特色发展这件事,基本上仅限于对少数学校的关注、指导和扶持,没有把特色发展上升到全市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缺少全方位的部署和顶层设计。究其原因,一是我在观望。因为国家层面除了那一句“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就几乎没有下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类教育都召开了专门会议,只有高中工作会议“千呼万唤不出来”。二是我有困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一年之后,省教育厅开始遴选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限定了科技、外语、艺术、体育、数理、人文六类特色学校。如果特色只有这样几种,无非是“千校一面”变成“百校一面”,数量只有50所,不过是个别学校锦上添花,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对于高中教育发展全局来说,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观望和困惑,极其痛苦。

我看戏因为我悲伤 2012年7月29日

田沁鑫说:我做戏因为我悲伤。

我:我看戏因为我悲伤。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我不行,我做不到,我英雄不起来,我只能悲伤。

我曾经在2007年5月到过芬兰,当时高中进入新课改还不到一年,被课改点燃的激情还在燃烧,而芬兰之行,便无异于火上浇油了。转眼,六年过去了。而今,我已无言。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位华人母亲视角下的芬兰课改。书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去芬兰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并正在游历芬兰教育,所以对书中所写,不仅有一种亲切感,更充满了信任。但越是信任,心底的痛便越是汹涌起阵阵悲伤,那悲伤几乎将我倾覆。当我结束了最后一页,我发现我已经被悲伤淹没,我不想动,不想起来,我只想昏睡,我觉得我似乎是患了忧郁症一般。芬兰之所以是芬兰,因为它就是芬兰。简单地把植株移植过来,水土不服。我不想多说,我不想再多说一句!好像我是天生的偏执狂。但是我真的感到失望,感到悲哀。别问我为谁,还能为谁,谁能相信。

当悲伤来袭,我不强迫自己去面对,去热爱。

我看戏因为我悲伤。我选择了《哈姆雷特》,1978年BBC的作品,也算是配合一下伦敦的奥运吧。毕竟,再没有什么比莎士比亚更能代表英国。今晚,我还要去看开心麻花。

我看戏因为我悲伤。

观望和困惑让我痛苦,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应该怎么做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则是更大的悲哀。2012年10月26日,我把《关于遴选沈阳市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的通知》草稿送到了市教育局办公室,请办公室核稿、等待局领导签发。在这份通知中,除了特色内涵方面在省教育厅提出的六种特色的基础上有所拓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基本框架,在实施方面提出与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通盘考虑算是体现沈阳工作特点之外,没有太多实质上的突破。从行政工作的角度看,我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不仅没有问题,而且还一箭双雕呢!文件发下去,年底前各区把名单报上来,按照省里分配的名额,请领导圈定两所报给省里,剩下的,来年年底前验收一下,命名为市级特色实验学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任务也完成了。以这种常规的、经典的行政化方式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对于我来说,简单、漂亮、没有任何风险。

文件交上去了,但却丝毫没有交卷、完工的轻松感。相反,沉重又不安。我反复问自己,卢娜你怎么了,你的理性哪里去了,你的激情哪里去了,你理想教育的梦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要做这样投机取巧的事情?为什么做这样避重就轻的事情?指导二中举办科学高中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学校特色发展的第一手经验,全市范围内,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给特色发展奠定了多么好的基础,条件、时机基本成熟,可谓水到渠成,本该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大张旗鼓地全面推进,全线作战,你怎么就这样畏葸不前、患得患失?!你不就是怕失败吗?!如果像今天这样做,就等于把自己和所有的校长、所有的学校逼上同一条战船,一旦开战,别无选择,绝无退路。这个战役打赢了,真正的王者是校长,和我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这场战役失败了,我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要承担后果,可是我承担不起任何后果。一番挣扎之后,我把文件从办公室要了回来……

11月21日,《沈阳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印发。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优化常规管理、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

2013年1月16日的启动大会上,为了把校长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这四句话上来,我向沈阳普通高中全体校长和盘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统一大家的思想之前,我先统一了自己的思想。既然大家在一个战船上了,只有坦诚相见才能同舟共济。

在新的文件中,我们清晰界定了特色学校的内涵:“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领域,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等学科教育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课程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在省教育厅提出的特色类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展,更加符合学校办学实际,使学校有更多的选择性。

在新的文件中,我们规划了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目标:“到2013年,每所普通高中都要确定一个或多个特色发展项目;到2014年,每所省级示范高中都要建设一个特色学科;到2015年,建成一批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社会认同、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不再是少数学校的专利,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学科到市级实验学校再到省级实验学校的四层金字塔式的特色学校发展架构,使每所学校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全市普通高中全面启动特色学校建设后,学校要做些什么?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精心实施;立足课程,厚积文化。

全面审视和梳理办学理念和目标,要有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特色内涵的表述要简洁、科学。

在研究特色定位和确定特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办学条件、发展历史和师资力量等要素,通过座谈、研讨、问卷调查、专家指导等途径,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特色高中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做到有总体规划,有实施方案,重组管理结构,创新机制制度,完善评价反馈,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多样化并具有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是特色高中建设的核心和载体。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拓展课程为延伸,以丰富的社团活动课程和假期实践活动课程为补充,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的普及率和社团活动课程的参与率都要达到百分之百。其中,拓展课程主要由学校开发提供,在普及性和全员性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具有可选择性;社团活动课程要在普及性和全员性的基础上,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确定。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也可以尝试全面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加大选修力度,满足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实施个别化教育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特色高中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通过逐渐积淀和凝练,不断丰富和升华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显性文化要充分体现办学特色,要通过建立视觉识别系统,使学校文化得到准确的表达,避免学校文化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注意学校主体标识的延伸使用,让文化的力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及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那些年,曾不断提及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但仅仅是号召、是引领,这一次,我们为学校设计了一个课程体系的模式和框架,是要求,希望学校能动真格儿的。

文件再细,也不免笼统。不断有校长问,我们学校到底怎么办?我就为校长们设计了一个表格,《沈阳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任务简表》。在这张表格中,不论是申报省市两级实验学校,还是仅仅选择特色学科或者特色项目,申报时间、可选择的具体的特色类别、课程体系建设要求、课程开设的时间等等,一目了然。比如,如果某校要申报省级科技特色实验学校,涉及的学科包括理化生、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2013年3月,这些学科的选修一所有模块全部开齐,9月,选修二自主开发模块要达到一定数量。

大家可能会问,国家没有明确说法儿,省里遴选实验学校也没有这些要求,我们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这样做,完全是以问题为导向,从沈阳实际出发的一种选择。沈阳的实际是,我们存在三大薄弱环节: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我们要通过特色学校建设,破解这三大难题。特色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着力点是课程改革,是深度课改!如果我们把这张工作表上的事情都做好了,做到位了,其实不过是完成了六年前的课改任务!今天我们所谓建设特色学校,不过是在补课,集体补课!

我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并和校长们一起回顾了六年前辽宁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各项要求。我试图用“补课”这种说法为一系列的变革性要求找到更充分的理由,让校长们更易于接受。虽说是“补课”,毕竟是变革,变革就有风险。

所谓风险,无非是高考成绩下滑。这些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高考成绩逐渐提升到目前的位次,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期,我们正处于一个瓶颈,要突破瓶颈,必须寻求改变。单纯靠加班加点不叫改变,那叫延续。所谓改变,就是要寻求有别于传统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打破现有格局,就是要重新构建。说白了,换个打法儿,换个玩儿法儿,换个活法儿。换个打法儿,成绩可能上去,也可能上不去,但教育的内容变了,教育的生态变了,学生收获快乐,收获成长,难道不是更好的事情吗?学生快乐成长,才是真正的质量。

变什么?变课程。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因为课程是学校最核心的产品。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选修制、走班制、学分制、选课指导制度、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导师制,或许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有风险不怕,只要我们能找出风险,管理风险,我们就能化险为夷。北京十一学校在进行走班制教学改革时,李希贵校长和老师们一共找出了一百六十多个风险点,这是李希贵校长在一次晚餐时亲口说的,当时我们的几位校长也在。在北京十一学校,如果说不出来风险,找不到控制风险的办法,想改革都不允许你改。也许各位校长会说:又是李希贵!对,就是李希贵。今天我可能会很多次提到李希贵,提到北京十一学校。我不讳言,我是李希贵校长的粉丝,家里的书架上,李希贵校长的书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我一抬头就能看见,我办公室的柜子里,有专门的文件盒,装着李希贵校长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上海教育》这些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每次看完,都会剪下来保存好。连手机桌面都是李希贵。我读他的书,看他的文章,听他的报告,每年参加他组织的新学校论坛,每年见上一面,聊上几句。我关注他不是一年两年了,他在潍坊当教育局长时我就在关注。这些年,教育名人层出不穷,我最初也是广泛关注,后来渐渐地锁定了李希贵,没有再东一下西一下地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专注于这一个人,这一个群体,观察、琢磨他们以怎样的热情和信念在做怎样的事情,怎样做事。我这样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获很大,当然,我很幸运,因为我坚信,我对了。这些年,我每年都组织各位校长到北京十一学校参加新学校论坛,但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都没有提任何要求,今天不同了,当李希贵先生已经在媒体上公开地宣传自己的学校,当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已经引起了关注和认可,我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北京十一学校这个样本,因为它已经不再是我个人的喜好,它成功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操作层面的东西。

我试图让校长们知道,你们的担忧我有考虑,你们的难处我都知道。我不想让校长们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知道变革有多难,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心手相牵,荣辱与共。

●付出也许没有回报,希望可能带来痛苦,尝试难免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必须去承担风险,因为人生最大的危险在于没有风险可以承担。

●我们是经由做勇敢之事才变得勇敢的。

幻灯片上的这些话,与其说是煽动大家,不如说是激励自己。

最近这一段时间,我和校长们交流时,谈到最多的问题是师资、课程资源和经费的问题。校长们说,你让我们开选修课,可是我们没有好老师,保证不了质量。我说,必修课你都敢让他上,高考科目都敢让他讲,选修课有什么不敢啊?!再说,不试怎么知道老师不行?必修课是高考逼迫着老师上成那个样子,选修课是他自己自主开发的,或许能更精彩!我们说没有老师,是个问题。我们自己行不行?能不能开选修课?孙庆新校长就打算开摄影选修课。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毕业生?我们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

有校长说,我们没有经费。我承认,市场规范严重地侵蚀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习惯性的思维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交换。请问,请一个院士做一场报告你能给多少钱?少了不好看,多了我们拿不起。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金钱不能买什么》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金钱激励措施和其他市场机制会通过排挤非市场规范的方式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书中提到几个案例。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向一些律师咨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以每小时30美元的优惠价格为有需要的退休人员提供法律服务。这些律师拒绝了。后来,当美国退休人员协会问这些律师是否愿意免费为有需求的退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时,他们却同意了。当这些律师弄清楚他们是被邀请去参加一种慈善活动而非某种市场交易的时候,他们便以慈善的方式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血液采集系统的,一个是英国,一个是美国。在英国,所有用来输血的血液都来自于无偿献血者,而在美国,部分血液来自无偿献血者,部分血液是由商业血液银行从一些愿意把卖血作为一种挣钱途径的人那里买来的。大家来判断一下,哪个国家的血液采集系统运行得更好?对,答案是英国。

第三个例子,核废料贮存点。瑞士想把核废料储存在瑞士中部一个叫沃尔芬西斯的小山村,在公投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对小山村里的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只有51%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后来,这些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又增加了一个补偿观点,即假设瑞士国会提议在你所在的社区建立一个核废料储存点,并每年对该社区的每位居民进行现金补偿,结果是支持率不升反降,从原来的51%下降到25%。

我担心各位校长不能认同和接受国外的案例,就又讲了北京166中学的故事。

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回忆,去年5月17号,省教育厅在锦州开过一个会,陶西平老先生在会上做了一个报告,报告中提到北京166中学,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的一所学校,没有什么名气。这所学校的校长在学校组建了一个生命科学实验班,除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还利用国际资源开设科学实践课程。学校与国际一流的生物学实验室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实验班的师生利用假期到冷泉港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美国医学总署下属的一些院校还会为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部分学生有机会在高二暑假到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大家还记得吗,陶老说过,那个校长其实根本不认识美国冷泉港的科学家,她只是听说了,就跑到美国去找人家,用诚心和诚意感动了冷泉港实验室的科学家。

或许,北京的故事也没有足够的可比性和说服力。于是,我又讲了一个近在咫尺的。

就在离我们会场不远的地方,有一所主要接收农民工子弟的小学,这所小学的校长邀请十几位企业家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和校外辅导员。从2009年3月起,这些企业家就开始了助学活动。为学校捐赠电脑、体育器材,改造校园环境,更换音响设备和广播系统,组织老师们参加全赢人生课程培训,为老师们开办早餐,给老师们提供校服,设立教师培训基金,为每个教师订阅一份《中国教师报》,在传统节日里为教师提供福利,暑假带学生去看海,为学生提供各种奖励,为学生建立奖学金、捐赠图书,有位老总在北京请专家提供书目,然后亲自开车选购,又亲自开车送到学校。这位校长还请求企业家们出资聘请了几位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为学生开设琴棋书画等艺术课程……一个薄弱小学的校长都能够做这些事情,能够有这样的号召力,我相信我们的高中校长也能做到。

那天的会上,我还和校长们谈到了校本教材、学科教室建设、假期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视觉识别系统的意义、教师专业自主权等一系列问题,振振有词。2015年11月8日,就是沈阳PM 2.5达到1400的那个星期天,我在家里回放会议视频,却觉得难以心安。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却不遗余力地动员校长们做那么多事情。真可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好在,我们都是从小听着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长大的一代,我们始终都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那天的会上,社团建设是重点话题之一。早在2012年7月,我就完成了社团建设的问卷调查,一共17个问题,问卷的回收率很高,但调查问卷的统计令人十分不愉快。

请允许我愤怒 2012年11月13日

下午,继续统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问卷。这件事情完全可以请同事帮忙,但是我坚持自己做,我要把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社团的每一个问题都录入在电子表格中,目的就是要让自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一所学校附上的社团管理制度引起我的怀疑,竟然没有标题?有制度,无标题?在文本中找了一句话,上网,搜。结果,抄袭。愤怒!真的愤怒!请允许我愤怒!我这一生,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谎言。谁都可以说谎,谁都可以造假,但是学校不能!育人的人不能!一个调查问卷都能造假,别的呢?!我不过是想了解了情况之后,出台一个文件,推动一下这方面的工作。用得着造假吗!造假比没有更令人愤怒。不能理解,不可理喻。习惯了?伪造假材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统计过程中,我还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社团管理制度,这让我对昨天录入的一个学校警惕起来,不落一字地再看一遍,果然,文本中有“严中”字样,一查,除了学校名称替换了,竟然是一字不差。附在后面的管理制度是假的,那报上来的那些社团本身是不是假的啊?我的统计还要不要做?!我无法让自己的心平复下来。我不能继续工作,我要休息一下。

当时,社团建设在沈阳普通高中几乎是一个空白。会议当天,我以极大的耐心,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学生社团的意义,希望引起校长们的高度重视。社团建设这一部分,幻灯片长达7页。

●为什么要成立学生社团?

●孤独,交流,寻找归属,本质是寻找、发现、认识、印证自我。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最倔强的萌芽期。

●一个人只有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最终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过程。

●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班级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都是对立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摩擦、碰撞。

●行政班是强加的,学习,单一的控制关系。

●社团是自主选择、多维度全方位的关系。

●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学习负担、心理压力的减压阀。

●体现自我、彰显个性的催化剂。

●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发动机。

●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的播种机。

●友谊在最佳状态的时候还具有塑造和教育的意义。

●师生之间,首重感情;教育之方,端赖道德。

●社团活动有利于协调好、处理好特色学校和学生特色的关系问题;或多或少地弥补课程多样化程度低、可选择性差的缺陷;避免因“特色”而出现的“边缘学生”。

●1月17日,明天就开始!

会后,觉得还不够,又起草了一份通知,并附上一份解读。

社团!社团!2013年1月18日

16号的会议上,说了社团的事情。早晨起来在一位校长的空间里看到他写组建社团的事儿,觉得有必要就社团工作的具体开展写一个文件。我是“快枪手”,一个小时,文件搞定,然后就在校长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文件的主要内容有四条:

一、社团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要亲自抓,要像重视教学工作一样重视社团活动,要像抓教学一样抓好学生社团活动,切实组织好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召开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会议,专题研究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组织制定社团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和制度。

二、社团活动课程要实现全员参与。高一、高二年级每名学生都要组建或参与一个社团的活动,学生参与率要达到百分之百,高三学生自愿。学生社团可以跨年级组建和参与。鼓励学生跨年级组建社团,在不同年级招募成员,有利于学生交流,有利于社团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社团品牌的形成。社团活动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学校要重新研究制定学分管理办法,建议学生主持一个社团,一学年2学分,参加一个社团,一学年1学分,每学期参加社团活动不得少于10小时,活动满10小时计0.5学分。社团活动课程学分按照社团活动的内容,计入各学习领域下的相应学科的学分中。

三、社团的建立要严格遵循学生自主的原则。在学校的指导下,依据学校关于社团建设的相关制度,由学生自主成立社团,报学校备案。在不违反学校规定的情况下,学校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选择,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每个学生社团成立时,都要确立本社团的宗旨和目标,要起草和制订本社团的章程,要明确社团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内容,要组建本社团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商议社团内部管理制度,要设计LOGO,并说明其含义。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动和激励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校要全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尽全力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固定场地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要鼓励和发动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团活动;要鼓励和发动全体教职员工担任志愿者,志愿者爱好、特长向学生公布,在学生有需求的时候,由学生自主自愿聘请志愿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后,也一定要记住社团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只能在学生有需求的时候才伸出援手,不要“包办代替”,不要“越俎代庖”。学校要重新梳理各种活动,对学校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为学生社团提供展示和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学校要指导学生建立社团活动档案,做好活动纪实等。

下午,继续写解读。因为担心有些学校简单布置,草率行事,不做耐心的解释、认真的动员,引起家长的误解和不满,尤其是担心家长会认为让学生参加社团会耽误学习,影响成绩,所以,还要写个简单的解读,有备无患啊!以下是解读:

从学校角度说,大面积、全员性地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把社团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多样化可选择性课程体系的需要,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从学生角度看,社团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成立社团,能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每一项社团活动都能在高中八大学习领域中找到对应的学科和学习模块,社团活动不仅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相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比如,喜欢语文的学生可以主持或者参与文学社和戏剧社;喜欢英语的孩子可以选择英语社;喜欢政治的孩子可以参与模拟联合国;喜欢数学的孩子可以选择推理社和逻辑社;喜欢地理的孩子可以选择环保社;喜欢历史的孩子可以选择军事社和世界文化遗产社;喜欢物理、化学、生物的孩子可以尽情地搞他们自己喜欢的课题研究;喜欢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不用说了吧,制作网页,动漫设计,微电影,摄影,单片机,机器人,养殖,种植,汽车驾驶与设计,服装设计,美食制作,建筑设计,选择余地更多啊!音乐、美术和体育就更不用说了!

最重要的是,社团活动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体谅,学会责任,学会担当,在与社会、成人、同伴的交流中,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逐渐形成独立而又完整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

社团活动还是调整校园人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在几乎只有学习活动发生的行政班级里,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校生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简单的、直线式的、单一单项的控制关系,这种关系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很难调节。所谓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的压力。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的评价,即便是最最客观公正、不带任何讽刺、讥笑、挖苦、打击的评价,也会给他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学霸”们的强势,即便是“学霸”们从来没有显示出高傲和不屑,也会给他带来某种程度的压力,在种种压力面前他抬不起头,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问题,总是觉得自己就不如别人。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只是学校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社团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自由的重新组合,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加盟学生社团,学生需要时,才去聘请自己喜欢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师生关系也得到重新构建,出于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教师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和同盟者,单一的控制型人际关系发展为全方位的多元的合作关系,学生会从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定位自己,发现自己,发现那个最好的自己,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尊严,所谓压力,自然会获得缓解与消融。

我们希望,在校园里学生能获得更多一点儿的快乐,更多一点儿的自由,更多一点儿的宽容,更多一点儿的成长。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那天的会议,在长达80分钟的动员之后,我突然话锋一转,开始了对特色学校建设的质疑。

这些天,电话都打爆了,校长们不停地和我探讨、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问题,但没有人质疑我,你这么设计特色学校建设对吗?这就是特色学校吗?也许大家根本不屑于公开质疑我,已经在心里质疑过了。不管是有没有质疑还是根本不屑于质疑,对于我来说可能都不是一件好事儿。没有人质疑的时候,我会质疑我自己。我们特色学校定位的基础是什么?是我们现有的条件、我们现有的师资,我们等于做了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假设,比如说五中,假设所有的学生都爱好科技,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我们做出一种霸道的决策,对学生实施了不公平的绑架,学生成为我们功利之下的工具。可能有的校长会说真是危言耸听。不是危言耸听。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是多么希望我们能够一声令下齐步走,三月一号开学我们就能把所有科目的选修一和选修二都开齐啊!我们根本做不到,我们现在根本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现有的条件,采取软着陆的方式,从某一个学科入手,从一个学科、一个学习领域拓展到多个学科、多个学习领域,最终建立起全领域、全学科、全员覆盖的选择性、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富有个性、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当有一天我们把特色学校的桂冠摘下来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特色办学!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的确不能完全认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遴选几大类特色实验学校的方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制度安排,但是这种安排下,学校不仅能够得到荣誉,还有奖励经费,市里还要等额配套,我们还可以要求区里也配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既可借势、又可借力的工作平台。所以,最终我没有消极简单地应对,而是做了统筹规划和精心设计,顺其自然地利用了这个平台,搭建起我们沈阳特色高中发展的“金字塔”,通过增加层级和分类,不仅把所有学校引入特色发展的轨道,而且把特色种类拓展到所有学习领域和学科,把当时亟待解决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和社团建设问题作为规定动作有机地融入其中,相当于借用特色学校建设这个亮眼的外包装,装上我梦寐以求要酿造的深度课改的醇酒,成功上市!

我还以自我质疑的方式自然而然地为后续的改革埋下了一个伏笔,并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直到今天,我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在用心做事。直到今天,我都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的设计完美地兼顾了理想和现实,符合沈阳普通高中发展的实际。

2013年1月16日,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当理想遭遇现实,我庆幸自己不仅有激情而且有智慧。

那一天,老领导题为“左眼看高中”的演讲激情澎湃。

那一天,东北育才学校副校长孙永河、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校长张建平、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校长俞万祥、沈阳市教育专家周琦的报告振奋人心。

那一天,散会时十一中学潘晓宏校长对我说:“你等着吧,今年首届戏剧节,我会给你一个惊喜!”

那一天,一位校长给我留言:“感染、感动、感谢!六个小时、六个字!”

那一天,开启了一段新的历程……

2013年3月,我为校长们量身定制了培训课程,并同他们一起赴北京十一学校学习;4月,指导五中和九中顺利通过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验收;5月,我们举办了首届沈阳市普通高中学生戏剧节;6月,在九中和五中召开推进市级特色实验学校创建工作现场会;11月,我又为校长们精心设计了赴上海培训的课程,遗憾的是因为同时兼任沈阳市教育局驻市信访大厅工作办公室主任一职,当时有一个重要信访案件需要处理,未能与他们同行……

说说我们的戏剧节 2013年5月10日

(一)为什么是戏剧节

年初,我们全面启动了特色学校建设,社团活动正式纳入课程体系,实行学分管理。为了鼓励学生社团,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大型活动,并首先启动了戏剧节。最直接最基本的考虑就是丰富学生的体验。我曾经在《爱让我们长大》一书中写过下面一段文字:“在学校教育中,没有什么比让孩子们获得一份感动更有力量,更没有什么比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更为可贵。因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的体验。我们的生活,不是别的,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而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我们在经历过的一切中,留在内心深处的感受。因此,学校绝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孩子们体验生活,丰富经历,享受生命的天堂。”

没有什么能比参与戏剧演出活动更能丰富学生的体验。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最大的欠缺就是没有戏剧课,而在欧美很多国家,戏剧课都被列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我手头有一本加拿大中学的戏剧课教材,精美而专业。

戏剧是综合艺术,通过让学生编导、排演戏剧,不仅能体验到戏剧故事中矛盾的冲突与变化、不同角色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特征、舞台综合艺术的表现特征和情感,还能够了解到导演、编剧、表演、美工、灯光、音效、音乐、舞蹈、舞美、道具、服装、化妆、剧务、摄像、后期制作、场景等不同元素在剧中的作用、相互间的影响与关系,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戏剧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扮演的只是他自己,在戏剧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感悟不同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地学会打开自己、走出自己、超越自己。因此可以说,戏剧体验是一种完全超越自我的体验,是非常独特的,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能代替的。仔细琢磨,这个东西很有趣。表面上它通过很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自我,甚至是夸张的展示,但是本质上是直达内心、直达心灵的一种极为深刻的精神层面的活动。

(二)网络展播

网络展播这种形式的选择是由我们举办活动的宗旨所决定的,或者说,宗旨决定了形式。我们举办全市性戏剧节就是要给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的空间,没有比网络更好的选择。因为网络展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全球范围内,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看到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我们提供的这个舞台是无限大的!当然,这样做,也是把活动的成本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不管是哪一类的学校,不管条件如何,我们都要求就在本校排演和录制,然后刻成光盘报给我们,特别符合节约行政开支的要求,和租用剧场演出相比,观众不知要多出多少倍,“性价比”极高!

(三)戏剧节数字

本届戏剧节仅限话剧表演形式,表演剧目可为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剧目、根据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或学生原创剧目,可以演出全剧、剧中某一幕或某一片段,片段时长不少于20分钟。目前,网上展播的是48所学校的63个视频,都是按照原定的计划,在4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之前上交的。还有个别学校,拍成了微电影,没有使用。“过期”才交的,一概没有选用。说到做到,不含糊。时间观念,我们很在意。

(四)显著特点

本次戏剧节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设“门槛儿”,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戏剧社团,都可以参加。我们考虑,既然这个活动叫“节”,而不是什么选拔赛,那就应该是校校有资格。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自主。我们明确要求,参展话剧的演职人员,即制片人、导演、编剧(改编)、演员、剧务等都要由学生亲自担任,教师可做适当指导;美工、灯光、音效、道具、服装、化妆等也均由学生亲自设计或自主租用设备设施,学校提供相应的经费。就是说,只要学生能够做到的,学校和教师就不要“插手”,不要“包办”。“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而教育的机会,就是成长的机会,教育不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自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这里的角色不仅指戏剧中的角色,还包括整个剧组中的分工,比如编剧、灯光、音效、美工、服装、化妆等,在每个人不同的分工中,学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体会到合作、协商、妥协、理解、尊重等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演出的效果。话剧的演出,最能体现出一个团队整体的素质。

(五)成长机会

作为网上展播的戏剧节的组织者,按理说我应该看重的一是点击量,二是艺术欣赏性。但是我真的不担心点击量,我相信学生、家长、广大读者和网友都会感兴趣;我们也不会以所谓的艺术欣赏性去评价某个学校、某个社团、某个剧本或者某个剧组。

我最看重的是在编导、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的那种其他课程所不能够代替的独特的体验,少年青春的活力,生命成长的渴望,个性的张扬和独立的思考。或许,展播的剧目灯光不够炫,音乐不够美,背景太简单,化妆不到位,表演太稚嫩,发音不准确,道具就是课桌椅,服装就是学生自己的便装,长袍马褂下面露出一双球鞋,但是,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做了,做成了那样的一件事。有遗憾都不要紧,遗憾会让下次更好。青春的最大资本就是拥有无数的可能、无数的机会。而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机会,成长的机会。

看看学生们认真的表演,还有片尾那些演出花絮,那些已经变成了“过去时”的“过程”,我想我们可以说这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颇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没有限定剧目,而是允许学生剧团独立创作剧本,还有就是没有对学校提出更多更具体的要求,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演出条件过于简陋了。我们还发现个别学校提交的是类似微电影但绝对达不到微电影水准的东西。我们猜想,对于有些学校和有些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戏剧这种艺术的了解,是否仅仅限于语文课本里那几篇节选,仅仅限于语文试卷里那几道习题?是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在剧场里看过话剧或者话剧录像,极度缺乏真实的体验?学生的文化生活到底有多贫乏?细看视频,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普通话,城区学校好于农村,重点学校好于一般高中。舞台装置大多是一个简单的喷涂,难道那后面是一个工地吗?不能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道具吗?平面的背景再精美,也不能代替立体道具营造出的空间感。把教师讲台和学生课桌椅搬上舞台的不是个别学校,反映现实生活当然好,但是那讲台和课桌椅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学生永远都逃不出的牢狱,是对思想和想象力的极度禁锢的结果,已经成为一种残酷的象征!我们疑惑,孩子们都不会“玩”了?鉴赏力、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

从上报的剧目看,选择经典剧目和现当代剧目的相对少一些,相当一部分学生剧社自己进行了创作,但是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很多剧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诙谐或者公式化的小品,语言没有张力,没有感染力,情节不够紧凑,缺乏戏剧效果。相比较而言,排演经典剧目,选择成熟剧本,比如《雷雨》、《茶馆》、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演出效果就好很多。相比原创,我们还是倾向于学校能够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和演绎经典,走进经典,感悟人生。选择经典剧本排演,学生的收获会更大一些,更丰富一些。所以明年的戏剧节,我们打算暂时取消原创,把剧目限定在古今中外的经典剧目和现当代成熟剧目上,并且一定要排演一整部剧,至少是其中完整的一幕,这次,有的学校就是排演了一整部,效果非常好。还有就是会对学校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每个戏剧社团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必须包括“有计划地研读经典剧本、定期观摩话剧视频、排演”等三个部分,缺一不可。相信明年这个时候,各个学校的剧社表演一定更加精彩。

(七)意外惊喜

十一中学《柠檬黄的味道》,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份惊喜,让我唏嘘不已!领导看后,也不由得发出慨叹:“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校长!”一月中旬,潘晓宏校长信心十足,夸下海口。二月初,他突然离任。我以为一切都成了泡影,我不再期待。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强势”“冷酷”“保守”“匪气十足”甚至“霸道”的家伙居然在一年之前就已经组织学生排演了一部真正的话剧!他能允许、支持学生“玩”这个东西,而且堪称精品,真是没想到!这次,十一中学上报的视频正是去年春天在学校演出时的录像。这是他的作品,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由衷地说声谢谢!

从这篇超长的日志可以看出,我对社团活动情有独钟。为了配合学校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全市性活动,如戏剧节、科技节、读书节、英语节、诗歌节、合唱节、美术节、文学社团大联盟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从2013年1月起,我就开始有计划地逐步启动这些节日。这些节日均委托学校承办,并要求学校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组织工作,只要学生能做的绝不越俎代庖。2013年首届戏剧节由十一中学承办,2014年,五中承办了首届科技节,一中承办了首届读书节。除了搭建平台,我们还把社团活动课程的要求写进《办学标准》,精细化现场会也要专题展示,多管齐下,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展顺利。社团课程深入人心,短短一年的时间,全市普通高中成立学生社团

1036个。事实证明,社团活动不是妨碍教学、影响成绩、耽误时间的洪水猛兽,却似春风,又如细雨,带来温馨与和谐。不断有校长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发现:“学生太可爱了!”“他们的组织能力真强!”“我建了一个戏剧教室,你有时间必须过来看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我们学校老师也成立社团了!”还有校长主动请缨:“学生系列节日还不够,还应该有演讲节,我们学校来承办!”2014年4月24日我在朋友圈中发现沈阳二中胡玉倩副校长的留言:“还有一周就到‘五一’了,盘点学期初的愿望,给孩子们更多的平台,当我这一周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无数次热泪盈眶的时候,我觉得,做老师真幸福。”社团活动也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2014年6月20日,十一中学组织了第二届戏剧节展演,演出之前,我发现了几位一二〇中学的学生家长,便忐忑不安地凑过去,小心翼翼地和家长们承诺,“这些天孩子们排练可能耽误了功课,你们放心,学校会安排老师为孩子们补上的……”家长的回答让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没事儿没事儿,孩子喜欢,有兴趣,耽误不了功课!”

我深知,以特色高中的名义“补”深度课改的“课”,是给校长们出了一道难题。

消费者权益 2013年3月15日

教育是服务,课程是产品,学生是消费者。今天是消费者权益日。有一群校长们,在深度了解了北京十一学校之后,正封闭在一个会议室里,掀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头脑风暴。他们身陷困境,却斗志不减,令人敬佩。越是走进北京十一学校,就越是发现李希贵校长所为,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充分的准备,不可轻举妄动。哲学思考,教育理想,管理科学,文化认同,缺一不可。改革走进深水区的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李希贵校长说,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凡要前行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我们将尽全力予以支持,与之共担风险。选择观望的,也不算落后,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绝活儿 2013年6月14日

今天召开特色学校建设现场会。九中、五中,两所学校各具特色,两位校长各有绝活儿,后起之秀,新生代,锋芒初露,咄咄逼人!怎不令人骄傲,爱惜又赞叹!今天的会议,除了推介经验,另外一个内容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导视系统设计的专业培训。这项工作倡导多年,但很多学校不中招儿,不接招儿,应对各种检查、验收被迫响应时,弄出来的东西不尽如人意。所以今天特别请来两位专业人士进行专门解读。设计,对于校长们来说是陌生的。而设计,必须走进校园,成为校长的必修课。今天两位专家把设计对于学校和教育的意义说得推心置腹,说得切中要害。奢望业外人士的肺腑之言能使校长们的心受到触动,哪怕只有一点点。同事和我说,有的校长坦言没听懂。眼下,特色发展的背景之下,校长越发不好当了。我个人理解,特色是一个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管理领域,是一个新的管理命题,校长既要在宏观上进行总体统领、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又要在微观层面有足够的实践智慧。说白了,特色,校长要亲自上手,扔给谁都不行。校长不认真研究政策不行了,不广泛阅读不行了,不亲力亲为不行了。教学和高考可以撒手给副校长,但特色不行。特色,犹如一块试金石。今天会议的第三个目的,是给校长们减压,省、市两级特色,好比鱼和熊掌已不能兼得,清醒,冷静,袪除功利,多想学生少恋荣誉,才能淡定,从容。压力好,太大不好。目标好,太高不好。

在特色高中创建工作中,我深深地理解校长们的苦衷,充分尊重校长们的选择,却唯独和一二〇中学的刘刚校长较上了劲。基于学校长期形成的国防教育特色,刘刚校长打算申报省级体育特色实验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他针尖儿对了麦芒。他一次又一次打电话、QQ留言、面对面地“磨”,甚至搬来各种“救兵”,我则是一次又一次坚决反对。在这个问题上,我有我的考虑。省教育厅遴选6类50所特色学校,按比例,沈阳大体可以得到8个名额,作为省会城市,在数量上完成任务是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门类齐全。因此,在省级特色实验学校申报的问题上,我必须从全市的角度去布局,而不是仅仅考虑学校的意愿。当时,数理特色在全省都是个空白,无人问津,而我认为一二〇中学完全有这个实力。要申报,就数理,别无选择。抱定了和刘刚“绝交”的决心,也要把他逼上“数理”之路。从严冬到初夏,僵持了小半年,刘刚突然没有动静了。我也不问,忙着和分管局长一起研究制定沈阳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下一个五年规划。直到教师节后的一天,刘刚突然来电话:“我建了全省第一个数学探究实验室,配了图形计算器,还有四个数学学科教室,数理广场,数理文化墙,从这个新学期开始,高一年级数学课实行分层走班……”

2014年3月24—28日,一中的外语特色、十一中学的人文特色、一二〇中学的数理特色通过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至此,沈阳市共有8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其中,一二〇中学是全省唯一一所数理特色学校。省专家组对一二〇中学数理特色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1.沈阳市教育局和皇姑区教育局非常重视一二〇中学的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并且给予政策和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多年来,沈阳市教育局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设立特色高中发展的专项经费,来深入推进沈阳市特色普通高中的发展工作,促进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由标准化、规范化向特色化发展。

2.一二〇中学办学思路清晰,能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和学校“自律求真”的核心文化,确立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数理特色。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对特色内涵的理解、提炼比较科学准确,采取的特色建设的策略、载体行之有效。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立足数学学科,面向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校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努力探索数理特色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

3.刘刚校长教育教学理论的素养很高,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准确,并能够带领学校的广大师生,努力践行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有一支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能够很好地理解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来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和与老师座谈了解到,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而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较大,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能够胜任特色办学的需要。学校每年对教师培训和特色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有利于促进学校数理特色的发展。

4.学校围绕特色构建出多样、多元、多彩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方案、有组织实施,也有过程评价。学校有60余门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70多个学生活动社团,尤其是学校还成立了10个数理方面的社团。学校能够依托数学探究实验室,同时借助图形计算器、数理广场、开办学生银行等多种形式,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5.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学校以数学作为探索,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深受师生的认可,也为其他学科的走班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此外,学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跨学科教学的尝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

6.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创建了数理广场,开发了许多微课程,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学校能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建设了学科专用教室,有4个数学专用教室,创造性地建成了数学探究实验室,在数学方面开展探究实验,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7.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利用亭廊空间精心设计打造,建成了数理文化元素墙、大师墙、学子墙,楼梯文化以数理名家和名言为主要内容,营造了数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学校还建成视频录播、直播系统,不断地向数字化校园迈进。

2015年,又一个初夏,离开市教育局已经半年之后,在中招咨询大会上,刘刚校长见到我说:“卢处,谢谢!多亏你当初那么逼我,今年招生我们打的就是数理这张牌!”

数理特色这一理性的选择的确让一二〇中学这所资深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再次迸发出活力,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令人刮目相看。但是,说感谢的应该是我。没有刘刚校长带领一二〇中学勇敢地“吃螃蟹”,没有一二〇中学这个鲜活的本土样本,2013年1月16日埋下的伏笔就不会在一年之后便开始书写动人心魄的改革篇章,就没有沈阳14所普通高中抱团儿走班改革的惊艳之举!

2014年1月16日,竟然又是一个1月16日,惊人地巧合,《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的通知》正式印发,以特色学科之名,行走班教学之实,改革者再次迈出坚定的步伐。

●提高对特色学科建设工作的认识。特色学科建设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打破大一统课程格局的突破口,是优化教学管理、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学科教育品质、培养精品学科团队、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学生个别化学习、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特色学科建设工作最核心的价值取向是尊重和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权利,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所有相关工作都要服从这一核心价值观。

●坚持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所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至少建设一个特色学科;建议纳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同批次录取的市级标准化高中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其他高中学校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工作。省级、市级特色实验学校,可以选择实验学科作为特色学科(体育、艺术等非高考学科除外),鼓励和支持上述学校再选择至少一个高考学科作为特色学科。

●各校校长要负责亲自主抓特色学科建设,亲自主持制定特色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以此为契机,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总体规划必须包括以下四项基本内容,即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具体实施方案由各校结合实际确定。在特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风险管理,要耐心而又细致地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取得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的理解、认同和广泛支持,尤其要注意发动教师、激励教师、依靠教师,鼓励和支持教师自主改革和创新,避免一刀切的行政命令。

●构建完善的学科课程体系。市教育局建议的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框架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拓展课程为延伸,以丰富的社团活动课程和假期实践课程为补充。特色学科选修一所有模块必须全部开足开齐,选修二自主开发模块根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的学校,大胆尝试全面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加大选修力度,保障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特色学科实行分层教学和走班学习。特色学科必修课程分层(分类)教学至少要达到三层以上,学校可以结合实际自主确定。分层教学必须打破行政班界限,不得以行政班为单位划分教学层次;必修和选修都要实行走班学习。建设数量充足的特色学科教室,特色学科教室必须有基本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三台以上的学生用计算机,与学科学习相关的图书、实验设备、教学用具等,随时满足学习需要。校长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自行设计学科教室。校长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学科教室办公。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实行特色学科小班化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和走班学习从2014年秋起始年级开始实行,学生升入高三年级时是否继续采取分层教学和走班学习由学校自主确定。

●重组管理结构,完善管理制度。特色学科建设工作要全面、深入、扎实推进,切忌走过场,切忌形式主义,要紧紧抓住特色学科建设的契机,推动学校组织管理结构的变革,促进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走班管理制度、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顾问制、导师制、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师生和家长评价学校制度、学生评价课程制度、学生评价教师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招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为更深入而全面地推进高中教育综合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实验,共同实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设立面向全市普通高中学生的专题研修平台;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开展个别辅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供学生选修,给学生更充分地尝试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专业发展志向与专业兴趣;鼓励和支持探索举办高端的科学高中和人文高中。

●各区、县(市)教育局要把特色学科建设工作作为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落实。特色学科建设工作艰巨复杂,学校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观念上引领,在思想上引导,在经费上保障,在过程中指导。各地区要设立特色学科建设专项资金。

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2013年底,就在市教育局东厢房三楼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会议室里,向局领导汇报走班教学改革时的情形。我克制着自己,不流露出一丝欣喜和激动,不让他看出来我的兴奋,更不能让他看出来我的忐忑,尽可能地让他相信我们有思想、观念、技术层面的各种准备,不是轻举妄动,而是水到渠成,更是大势所趋。局长问我,你估计有多少所学校能做到。我说,有5所这件事就成了。局长没有丝毫犹豫,一锤定音。这是五年的努力,换取的信任!五年的等待,终于可以放手一搏!

2014年1月14日

特色学科建设,改革元年的破冰之旅。分层,选修,走班,学科教室,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进入深水区。方向正确,义无反顾。困难,挫折,哪怕失败,都不能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全年工作计划已经有了安排,正在逐一细化和落实。大多数工作在设计和提出要求之后,都可以放心地交给我的同事,我只关注进程与结果就可以了,有一件是个例外,特色学科建设,重中之重。它让你热血沸腾,更让你不得不理性把握,它让你扬鞭策马快马加鞭,更要求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冰火两重天,改革元年,破冰之旅,这种感觉很刺激。同样是改革,但和2006年的感觉不同,2006年是被动、是压力、是痛苦,这次是主动、是动力、是享受。

我们的特色学科建设,从分层、分类、选修、走班开始。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一种必然选择,是教育的回归。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私人定制,是对它最简单明了的诠释。尊重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是它最核心的价值观。

高中特色发展有三大任务,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特色项目是基础,这一任务基本完成,特色学校是牵动,目前态势良好,特色学科是主体,因为特色学科的建设涉及组织结构重组和一系列制度的重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进入深水区,因为它势必彻底颠覆早已成为惯性的那一套运行方式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选2014啃这块硬骨头?第一,具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是全国上下公认的改革元年,全国各地,从上到下,各行各业,都在改。全社会改革的氛围容易促使人们反观自我,使改革首先得到心理上的认同。第二,持续不断的观念引领效果明显。五年来,每年我们都组织校长到北京十一学校参观学习,参加新学校研究院的培训,2013年春天在北京十一学校举办研修班,冬天在上海举办研修班,平时通过微信和QQ以及各种活动交流渗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提出任何明确的硬性的要求,我们等待,我们以足够的耐心等待,等待改革的土壤形成,等待改革的时机成熟,等待改革的种子自己生根发芽,等待思想碰撞出火花。去年冬天的上海培训,虽然我因其他工作没有成行,但是通过各方面的反馈,我似乎看到了星星之火。我知道,时机成熟了,趁热打铁的时候到了。一些领军人物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更为重要的是,除了观念的更新,外有亲眼所见的北京十一学校成功案例,内有身边一二〇中学的大胆先行,各种难题都不乏破解之道,技术上有足够的支撑。第三,不断提升的物质基础。整整五年,强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为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是,改革就会有风险。最大的风险是有风险却没有发现风险,因为没有发现风险就谈不上管理风险,风险管理跟不上,必败无疑。我们习惯于发现困难,但是不擅长管理风险。困难和风险是两回事。困难是显在的,风险是隐匿的。风险来自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校长,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家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哪一个想不通,都改不成,改成了也改不好。所以,我们在文件中特别强调重视风险管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得到最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同样因为有风险,所以我们选择了分类推进。对省级示范高中是“要求”,对同批次录取学校是“建议”,对其他学校是“鼓励和支持”。我们还为试点设置了门槛,方案没有通过专家论证的不可试点。

今天早晨,又据可靠消息说高考改革方案上半年必须出台,秋季开始实施。我对时间不关心,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明显感觉到在改革这个问题上教育部的“争先恐后”,我感兴趣的是内容、是怎么改。如果真的能够像传说中的那样,那么,我们特色学科的建设选择的时间节点正好和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时间节点完全吻合,而且,如果像传说中的那样,不分层、不选修、不走班根本行不通,但是等到高考方案出来了,再思考分层、选修和走班,难免仓促上阵。

目前,分层选修走班的学科被冠以“特色”的称谓,事实上,我们最终目的是所有学科都分层选修走班,一人一张课表,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让没有特色成为唯一的特色。我们现在做特色是为了没有特色,让所谓的每个学校都有特色变成每个孩子都有特色,实现真正的私人定制。

2014,因为改革,所以特别值得期待。

2014年2月26日

特色学科培训工作的筹备紧锣密鼓,学校申报踊跃,积极性高涨,超乎预期,我反倒有一种担忧,担忧这其中有盲目和盲从,我需要的是一种理智的行动,一种看到风险、判断风险、准备管控风险的理智选择。因为今年的课改要更加深入地推进,要实施分层走班选修的改革,最近看了一些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大部分是域外经验。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过于落后,改革开放30多年了,教育依旧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最最重要的是,在内容方面有太多的缺失,公民素养,金融素养,媒介素养,艺术素养,环保素养,等等,都不是我们的核心课程。对于课程内容,地方和学校没有自主权,所谓改革,一直在技术层面打转转,模式方法手段设备,无非是新瓶装旧酒。内容不改,方式方法改了,手段设备改了,意义究竟又在哪里?最近高考改革的呼声日高,课程内容不变,培养人才的素质品质规格不变,仅仅改变选拔人才的方式,意义究竟又在哪里?浓厚的悲观情绪像最近遍及百余万平方公里国土的雾霾一样,郁结在心,久久不散。但是,我心中依旧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还在,给我支撑,给我力量。

哦,我的梦,我的蓝天和太阳!

2014年2月28日

昨天,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在一所普通的中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我们的特色学科教师培训将于下周一如期在北京十一学校开班。七年来,追随李希贵先生,借用先生的智慧和十一学校的实践,教育自己,引领沈阳高中校长团队不断前行,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

2014年3月1日

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让我有点儿兴奋。一个孩子可以被出生,但是不应该再被成长、被学习,学生有选择课程以及学习方式、时间、地点的权利。如果不愿、不想也不能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那么,请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如果不能给孩子插上一双翅膀,就请允许孩子学会自己飞翔。

一所伟大的学校 2014年3月5日

委托新学校举办的学科教师培训开班已经三天了。虽然这次培训没有生物学科的教师参加,但王春易老师的讲座,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必须安排。我是第二次听,像2012年秋天一样,再次感动。北京十一学校老师们传递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做法,更有身为人师、身为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自豪与崇高,以及对北京十一学校伟大的认同和对自身伟大的认同。多年追踪研究北京十一学校,建一所伟大的学校的文化认同感是北京十一学校一系列改革与创新的坚实基础。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李希贵先生以教育家的胆识和企业家的勇气,以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现代管理思想,精心谋划,运筹帷幄,无一处不触及,无一处不变化,从课程到组织结构,从教师到学生,再造流程,再造了学校生态。而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们更是以无与伦比的坚韧和执着,责任和牺牲,升华了十一精神。北京十一学校,走在伟大的路上。伟大不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专利,王春易老师在回答老师们的提问时说:“只要想做,就能做,和其他的东西都无关!”

2014年4月2日

今天在一二〇中学召开走班教学改革现场推介会,会议开得很好,标志之一是互动环节提问踊跃。改革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风险太大,过不了河本身就是风险。必须坚持顶层设计,指明方向,找准路径,架大桥,造大船,方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如果说组织学科教师赴北京十一学校培训、在一二〇中学召开现场会,都带有明显的行政痕迹,那么接下来我们设计的联席会议制度,则是有意淡化行政行为,突出校长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让改革真正成为改革者的事情。

我们把申报走班教学改革的39所学校根据学科分成了6个联席组,语文一组、语文二组、数学组、英语组、史地政组和理化生组。每个组指派一所学校为组长,由组长学校召集联席会议,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和安凯,还有分管局长,逢会必到。参加联席会议的不仅有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还有学科教师。联席会议由组长主持,会议的形式是头脑风暴式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

虽然联席会这种形式决定了我的发言不代表行政指令或者具有某种结论性质,但无论是改革的大方向,还是具体操作环节的细节问题,都必须把握好,不敢有半点闪失。第一次联席会议之前,我已经把北京十一学校《学校转型》一书通读了两遍,个别章节进行了反复研究,并就有关问题电话咨询了李希贵校长。每次联席会议前,我都会事先“备课”,会后再和同事、领导立即“小结”,并在下一组的会议上如实通报。

2014年4月9日

第一次联席会议开得很好,好在直言不讳,好在开诚布公,好在因此发现了问题。核心的问题还在价值观念而非技术。学校的产品是课程而非学生,让学生选择课程而非用课程筛选学生,从知到行,知行合一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将是一个内省的过程、一个自我觉识的过程、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

2014年4月9日到4月18日,6个联席组分别召开了联席会议。面对面坦诚地交流,让我清楚地了解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的思想动态、认识程度、心理预期、承受能力。经再次征询每一所学校的意见,本着“稳中求进”的原则,4月末,39所学校进行了重新组合,走班改革分三类推进,一类学校一步到位,立即组织制定课程纲要、课程标准细目和课程手册,秋季开学推行选课走班;二类学校先建设学科教室,课程不变,秋季开学起始年级实行“整体”走班;三类学校继续以研究和学习的方式跟进,待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推进。

2014年5月22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一类14所学校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巧合的是,14所学校自愿选择的走班学科,完整地覆盖了所有高考文化课科目。我们委托一中岳春峰校长任联席会议秘书长。岳校长欣然接受:“上了‘贼船’就跟‘贼’走!”

“贼”知道这是一艘怎样的船,要经历怎样的风雨,驶向怎样的彼岸,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了五年半,相知甚深,不必多言,即已心领神会,把联席会议交给岳校长,由他来掌舵,我放心。我深深地了解这个第一团队的强大实力!但是,除了真诚的交流、严谨的探究、严格的要求,我多想再为他们做点儿什么。

尊敬的沈祖芸主任:

您好!我是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处长,卢娜,《上海教育》的忠实读者,和李希贵先生是多年的朋友,也是李希贵先生的粉丝,我拜读过先生的七本专著和每一篇我能找到的文章。看了《上海教育》“中国高中的变革力量”系列巡访最新报道中的那几句话,“一所高中一个样,也许不完美,却很真实”,“你是那所已经准备好面向未来启动变革的高中吗”。有一种冲动,想告诉您,想告诉《上海教育》,想告诉更多的同行,在遥远的东北,在教育还相对落后的沈阳,或许没有一所学校可以单独拿出来和十一学校、深圳中学媲美,但是这里或许有一组群像,可以代表中国高中变革力量的一个生动的侧面。或许正是不完美、不成熟甚至还有更多的问题、困惑和犹疑,能更加真实地代表更广大的高中、更多的校长。

六年来,我们一直在“跟踪”十一学校,每年都组织校长参加十一学校的新学校论坛,聆听李希贵先生的报告,去年春天和今年春天又分别在十一学校举办校长研修班、教师研修班。我们的校长不仅接受了李希贵校长“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这一理念,同时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了十一学校走班教学改革技术层面的经验和做法。我还通过阅读《上海教育》,精心选择了10所学校,组织校长赴上海的学校考察,校长的改革热情更加高涨。从今年开始,我们鼓励学校开展走班教学的改革,30多所学校报名,我们认为有些多,“劝退”了一些,还剩14所。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单科先行,滚动推进”的策略。从今年9月起,一部分学校将选择一个高考科目实行走班教学改革。取得经验后,其他学科陆续推进。

我坚信,把十一学校和李希贵先生介绍给沈阳的校长,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直到校长们的改革意识被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之前,直到他们主动要求改革,我没有明确地要求学校做任何变革。我和校长们说,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怎样的一个人,带领着怎样的一个群体,在做着怎样的事情。

我们的校长,是在生均公用经费远不足上海、北京、深圳“零头”的情况下,以激情、责任和勇气做“资本”,主动承担起变革重任的,这是让我最感动也最钦佩的地方。这样的变革力量,是否更具有现实意义?是否更值得深度挖掘?是否更值得给予肯定?

这组群像中有:东北育才学校,一中,二中,五中,十一中学,二十四中学,二十八中学,五十六中学,八十三中学,一二〇中学,同泽高中,铁路中学,外国语学校,朝鲜族第一中学……这里有省级示范性高中,有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有区属学校,有城区学校,有郊区学校,更有非常薄弱的“末流”学校。

这些学校中,除了已经先期开展走班改革试点的一中、五中、一二〇中学、十一中学、同泽高中之外,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些虽然不那么耀眼但也很美丽的闪光点,一些感人的教育故事。它们不完美,但是很真实。我想,您和《上海教育》都需要看到并深入了解这种符合更多地区、更多学校实际,贴近更多校长的真实。这种真实,或许更能激发更多落后地区、普通学校的改革热情,更具有普遍意义。

沈阳高中教育,期待来自中国教育前沿的关注和指导。

随信寄去我的三本书,敬请指正,还有我们的一些文件,文件的表述方式是冰冷的,学校的实践带着生命的温度。

顺祝春安!

卢娜

2014年5月16日

2014年7月3日,岳春峰校长再次主持召开14所走班改革学校联席会议,论证各校改革方案。7月4日,我发了朋友圈:“分层分类走班论证继续。我期待,我坚信,有一天,教育家从这个团队中产生。”

2014年暑假前,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9个走班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北京十一学校全部完成。

2014年8月25日,我在开学前最后一次调度14所学校走班改革工作。

2014年8月29日,还是在十一中学,还是求真楼三楼学术报告厅,14所学校在沈阳市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改革记者见面会上,向驻沈各大媒体记者通报情况。会后,我发了朋友圈:“为学生而改变,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这是责任,更是担当!向你们致敬!”

2014年9月4日上午10点多,教育部通过微信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意见》指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这意味着,到2017年,走班制教学将成为必然的选择,到那时,我们的14所走班改革学校已经实验了三年,一个完整的高中学段,这些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将为其他学校提供最便捷、最真实、最有力的借鉴。这是先行者高风险的担当,这是勇敢担当的崇高价值。

2014年10月30日,一年一度的校长大会如期召开,我们征集了所有高中学校的课程图谱。岳春峰校长亲自编撰《走班进行时——沈阳市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资料汇编》,汇编中收录了14所试点学校的实施方案、选课指南、课程纲要。五中金巍松校长执笔作序:

理想的教育一定会关注每一个学生,而关注每一个学生也始终是每一个教育者的理想,走班教学改革就是一个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创新之举。

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智力和特长,因此,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的途径和目标。教育者既要尊重差异、了解差异,更要成全差异、发展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他自己,就应该从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张与其他同学完全不同的课表开始。

沈阳市首批有14所高中深入实施部分学科走班教学改革,开设分层或分类课程,建设学科教室,在2014级新生中实行走班教学。这本走班制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资料汇编就是我们14所学校筹备和实施走班教学的真实记录。

我们认为,走班教学的本质是尊重差异、强调选择、注重个性发展,它具有三个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性强;自主规划,内动力强;多次选择,流动性强。走班教学以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学习从盲目到清醒,从被动到主动,让学生分析过去,看到未来,把握现在。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特点来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如果走班教学能够深入实施,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学生的个性成长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载体,我们认为,今天推进的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重新发现与梳理课程的价值,所以我们14所学校始终致力于让课程的功能丰富起来,进而改变课程存在的形态和实施的方式,让课程从单一走向多样。我们深知,课程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基于分班教学的课程建设更需要充分的系统思考和严密的顶层设计,所以我们提倡树立课程的标准意识,向标准要方向;树立课程的整合意识,向整合要时间;树立课程的开发意识,向开发要特色。

同时,我们深入思考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实施走班教学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的深浅与多少,重要的改变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还有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高中阶段学会选择,学会规划,在选择中发现自我,在规划中发展自我,最终成就自己独特而又幸福的人生。

给学生天空,给学生翅膀,给学生梦想,给学生力量,始终是教育者的情怀;让资源丰富起来,让学习生动起来,让学生自主起来,让成长快乐起来,始终是教育者的追求。走班教学改革是学校的一次整体转型与提升,也是我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课程改革,既要重特色,更要重品质,从而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适合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自己。

2014年12月7日,星期日。我觉得记者采写的通讯不够带劲儿,邀请了一中岳春峰校长和五中金巍松校长,还有安凯,四个人用了整整一个下午,一字一句地修改。12月12日,这篇通讯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

沈阳14所高中“抱团儿”走班

下课的铃声刚刚响起,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一九班朱智彧抱着数学课本,匆匆忙忙奔向赵勇老师工作室,上A层级的数学课。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83中学上演,也在沈阳10余所高中上演。今年初,沈阳市启动了普通高中必修课程走班教学改革试点,单科先行,滚动推进。秋季开学,14所学校选择部分学科,分层、分类设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沈城高中生的学习进入了“私人定制”的新时代。

培训先行抱团改革

为了把改革的风险降到最低,沈阳走班改革选择了“培训先行”的策略,从2013年开始,沈阳市教育局就组织校长和学科教师分期分批到北京十一学校接受专题培训。2014年初,市教育局将申报走班改革的39所学校按申报走班的学科分组,成立了6个联席会,每个联席会都经过至少两轮以上的研讨,最后,有14所学校决定从2014年秋季开始试点走班改革。这14所学校又组成新的联席会,市教育局委托沈阳一中岳春峰校长担任联席会秘书长,每月研讨,互相交流,以

“抱团改革”的方式分享经验、破解难题。各学科课程分层、分类设置的基本模式是联席会共同研究确定的:数学学科实行“分层教学”,至少分三层;语文和外语学科实行“基础必修+分类选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实行“分类教学”,亦可在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层教学。每个学校的走班改革具体实施方案、课程纲要、课程指南也都拿到联席会上接受“质询”,公开答辩。甚至连怎么召开家长会、开学就走班还是期中之后再走、学生什么时间可以重新选择教学班、学生可不可以选择老师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落实导师的职责,都要拿到联席会上“戗戗”一番。

上有联席会的顶层设计,下有试点校的踊跃跟进。铁路实验中学暑假期间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高一新生和家长对走班教学的意见,数学老师放弃休假精心编制学案;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物理课分了五层,拓展层先修大学课程,最顶层的“学术层”与科研院所的专家直接对接;在同泽高中,物理、化学、地理、政治分类走班,地理学科教室与

“梦想旅行社”学生社团共享;为解决好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并行的问题,五中采取班主任统筹管理、学科教师精细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建立了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效果、方法与学习时间、作业完成、课堂表现六个方面和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6+2”评价体系,除了五个物理学科教室,学校还开发了实验超市,云霄飞车、3D打印、悬臂梁结构等实验设计深受学生喜爱,自由探究给学生带来更具深度的学习体验。

像五中一样,试点学校普遍重视学科教室建设,整合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师生自行设计,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室文化。记者在参观第二十八中学生物学科教室时正好碰见金玉莹老师在写板书,金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分层走班后,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室,可以在属于自己的黑板上提前写好每节课的板书!”在金老师的教室里,大黑板对面的小黑板和白板,用来更新作业答案,便于学生自检,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主题制作板报。学科教室也是属于学生的,在金老师的教室里,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动手做实验,制作标本,还养起了仓鼠、兔子和鱼。

本土样本抛砖引玉

沈阳的走班,既有“高大上”的北京十一学校可资借鉴,更有身边土生土长的“先行者”抛砖引玉。人文特色学校十一中学,历史、地理、政治学科2013年5月开始分类走班。随后的9月,数理特色的一二〇中学开始尝试数学课分层走班,建立了面积约160平方米的数学探究实验室,以及四个数学学科教室,为每个学生配置了图形计算器。

破冰之旅,刘刚校长慎之又慎,在家长会上,他亲自做动员。数学课从难到易分成A、B、C三层,老师自己选择教哪个层次,但是教A层的老师同时要教C层,彻底打消了家长和学生在分层教学是不是变相分重点班问题上的种种疑虑。有一位主动申请教C层的老师说,我的孩子学习数学就很吃力,我特别理解,我就是要教C层的学生,我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的学生。高一数学组备课组长李晓东认为,分层教学走班上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精神,虽然辛苦,但找到了学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学生对走班也是津津乐道,“学校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同学们对数学更有兴趣了,走班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又新鲜又开心”,一位从C层转到A层的同学说。

在距离一二〇中学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苏家屯区,还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一七六中学,学校地处偏僻,学苗参差不齐,入学成绩相差300多分,上课成为全校性的难题。早在2010年,一七六中学选择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科分四层开始走班,默默地踏上了艰辛的改革之路……

身边的样本往往具有更强的信度、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校自觉、自愿、自发的行动,沈阳市教育局才做出了在全市推行走班改革的决策。

步步为营稳中求进

当全社会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些改革学校的身上,校长们深感责任重大。期中考试后,岳校长又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新一轮头脑风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随着走班科目的增加,行政班会越来越弱化,教学班如何加强管理?走班后,学科教师“抓不住”学生了,课后辅导如何进行?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策略如何调整?针对不同层次课程,让A班更像A班,B班更像B班……教学资源如何开发?针对这些问题,校长们认为,应该进一步细化过程性评价,完善导师制培养,深度整合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个别化教育。

抱团改革,大家充满信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天的沈城,更多的高中在跃跃欲试。第二梯队的学校已经建好了学科教室,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始整体走班。沈阳市教育局局长苏文捷这样描述改革的前景:“通过走班改革,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完善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促进高中特色化发展,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以此为基点,重构我们的教育哲学,重建我们的学校文化。”

2014年12月31日晚上7点,时隔半年,终于收到沈祖芸老师的短信:“亲爱的卢老师,您好!从希贵校长那儿得知您来‘走进十一’的现场了?我百感交集,我认真拜读了您给我寄送的书,非常想与您见面一叙,可惜错过了。真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机会与您见面。祝福新年快乐!”那一刻,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因为就在前一天下午,组织部门已经把我送到了新的单位……

未及读罢,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