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10253900000005

第5章 新学制之批评

导读

这同样是一篇谈新学制的文章,题目虽为批评,但实则是一种客观的分析研究。民国时期的批评或批判并不如今日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对一种错误的指责,比如李长之就写过《鲁迅批判》。

余好言教育,尤好谈学制。前清时代之教育,无方针,无方法,非以牖民,实以愚民,非以教育儿童,实以戕贼儿童。办学愈久,去教育原理愈远,余辈之批评主张愈多。盖至浅极显之学说,彼等皆未尝梦见也。

客岁南京政府成立,蔡先生任教育总长。暂行办法十四条,合乎教育原理及吾国人情风俗,较之前清进步多矣。迨南北统一,政府北迁,教育部人才,既皆极一时之选。益以临时教育会议,集千百人之见识经验,而议定种种制度,其妥善可行,夫岂待言。余等向所主张各说,缩短在学年限也,减少授课时间也,注重实利教育也,无不见诸实行。自此以后,吾辈非覃思熟虑,确具心得,不敢以至浅极显之学说,肆其笔舌矣。吾为吾国教育前途幸,吾尤为吾国未来国民幸也。

虽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下之事,只有比较的善恶,无绝对的善恶也。新学制之大体,吾无间然,且亦有不必纷纷主张,致朝令夕更者。然有数事,确为新制之缺点,余客冬在都,曾与教育部诸君再三言之,今更撮录于此,以为吾《(中华)教育界》之社说。

一曰:初小第四年算术时间太少;高小第二年算术教材太少,第三年太多。余前岁著《普通学制议》,算术科采最近学说。主张初小第一年授二十以下之四则,而读法、数法扩充至百。第二年百以下之四则,读法、数法扩充至千。盖计算之方法从浅,以免伤儿童脑力,数法之范围从宽,以便日常应用,并为提早笔算。第四学年,多课珠算也。南京教育部本拟采之,后有人病其创见而中止,实则日本近已采用矣。今姑不论此。但初小第四年,以每周五小时之光阴,而欲课通常四则简易小数及珠算之加减,势必不能。吾国珠算之用至大,初小至少须习至乘法初步,能于三、四两年各课八十小时(即每周二时),或于第四年课百二十时(即每周三时),或可应用。新章虽未明定珠算时间,然依第四年算术共五时计之,必系每周一时,不言可知。此于儿童谋生,家庭信仰,皆有损害,不可不亟图之。至高小算术之分配,全依日本旧制。殊不知日本当日之制度,高小前二年为一结束,二年修满,或入中学,或改他业。故第二年新教材少而复习多。第三年为第四年之前半,故第三年新教材多而复习反少。吾国既采高小三年制,则三年当共为一结束。第二年既不结束,自应新教材多而复习少。第三年则小学七年,于兹告竣,自当有一大结束,而注重复习。订此课程者,未研究日本之教授细目,未明结束之理,遂有此误。然实际则第二年嫌教材太少,第三年嫌太多,且无复习之余地,非速改不可也。

二曰:英语之疑问。余主张高小以英文为必修科者也。如不能作必修,则毋宁不课。然此次新章,仍以英语为第三年随意科,且申明之曰:视地方情形,可自第二年始。此则吾所不解者也。高小设英语为随意科,盖本诸日本。然日本旧制,以高小二年衔接中学,高小三、四年为不能入中学而欲深造者设。其课英语也,注重日常应用,以为谋生之资。新制则以小学六年直接中学。高小仿法国办法,为课初等实业之用,故或课农业,或课商业。课商业者,方课英语。盖皆为不入中学而谋生者设,且彼中学五年卒业也。今吾国中学四年卒业,英语是否足用?英语足用,则高小或可不课,以省费用,且可以修英语之时间修他科。如中学四年,英语不足用,则高小不得不课英语,以为之预备。如以加课英语为谋生计乎?则当今之世,除山村之民,与世隔绝,专务农业者之外,未有不需英语者。绝不能判何地之民处世当用英语,何地之民不当用也。矧今之高等小学,固明明为正系普通教育,其毕业程度,固以升入中学为准。高小以英语为随意科,且可任意授二年或一年,则将来中学收入之学生,其英语程度当有下之三种。

(甲)已习英语二年。

(乙)已习英语一年。

(丙)未曾习过。

夫以中学主课之英语,而入学者有三种程度,中学第一年教科,将以何者为准则乎?强高就下,趣味毫无,强劣就优,躐等维艰。授英语者,断不能强编初习ABC者与已习二年者于一级之中,于是种种困难,缘之以生。前见北京高师附属中学,分一年级为二组。询其故,则以英语程度不齐,不能强合对。夫英语作为随意科,岂惟英语程度不能齐一,即国文、算学,亦必以英语之加课与否,受时间之影响。(英语时间减,国文、算术时间充之。)鄙意中学既改四年,英语必嫌不足。高小英语,以作必修科为宜。而高小功课,第三年已嫌繁重,第二年却尚轻简,苟定英语为高小第二、三年之必修科,每周匀二时授之,当不为难。有此一百六十时间之英语,升入中学,则中学四年之英语,亦可与前此中学五年相等也。

此外尚有三事,皆当研究之问题。(一)农、商业是否当为正系高小之必修科。(二)以吾偌大且古之国,历史、地理之时间,是否与日本相等已足。(三)女子何以不设家事科,国文科女子所用读本,家事要项,如何加法。(意谓别编女子用书乎,抑加于与男子通用之课本乎。)余以人事匆匆,又以教育界之出版期迫,不暇详言,俟诸异日。

19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