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10253900000007

第7章 论人才教育 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

导读

作者依据当时现实,提出选出类拔萃者,习高等专门学问,使之成为国家中坚力量;选资质中等者,学一技之长,谋生为主。无此两项,国民教育愈普及,识字游民愈多而矣。这种思想于今日仍有大益,今高校大学毕业生之众,但真具有钻研创新和一技之长之人却比例较少。

十年以往,兴学者辄侈言大学、高等,而轻视小学。于是内则京师大学,外则各省高等学校,不问学生之有无,教员之善否,同时并举,建筑开办之费若干万,经常费用若干万。办理不善,成效鲜睹,诟病之声,洋溢国中。于是舆论一变,谓必先有小学而后有中学,有中学而后有大学。注重国民教育之声,举国风靡,至近五六年而极矣。然而多数之学生,智、德、体三者,未曾愈于曩昔。而人才消乏,上下交困,反日甚一日。教育救亡之论,几疑其为虚诞,此其故何也?盖前者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枯而涸,亦何足怪。后者则如惰农之治田,不知耕锄,不知培植,杂五谷于莠稗之中,虽溉之壅之,而卒不能收获也。庚戌之夏,《教育杂志》增刊《世界教育状况》之出版,余作绪论冠其首,曾标国民教育、人才教育、职业教育三者并重之说。是夏同人组织中国教育会于京师,余起草会章,复以是三者列入会纲。顾言之无文,说焉不详,不足以动人观听。民国成立以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之说盛行,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几在屏除之列。说者谓民国贵平等,故教育当采水平线的,不当偏重人才,以生阶级。人生贵有世界观,故当重美育,而不必孳孳于实利。是说也,以理论言之,未尝无一日之长;以事实言之,则国民自杀之道也。夫国民教育,以水平线行之,所以使全国之人,具有人生必不可少之智识,以为国家之基础也。人才教育,则以出类拔萃为宗,所以使天才卓越之人,习高等专门学问,以为国家社会之中坚也。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所以使中人之资者,各尽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富民裕也。一国之立,非有曾受教育之国民,则风气塞陋,民俗愚顽。为民谋乐利,民反阻之;欲事改革,尤戛戛乎其难!此固吾国数十年来曾受之痛苦也。昔者,对于国民教育,漠视太甚,致有近数年之反动。几若各种教育,皆可任其有无,独国民教育当推行也者。然以吾国今日情状言之,人才教育、职业教育,殆较国民教育为尤急。目下国家社会之中坚,大半犹为曾受旧教育之人。文化日开,需用人才日多,如不早为培植,将来老成凋谢,继起无人,实为国家社会之隐忧。富而后教,古有明训。若饥寒不免,虽欲教育子女,力亦有所不能。况兴办学校,需费良多,决非一钱不名之社会所能蒇事。旷观中外教育发达之程度,无不视贫富为比例。而非职业教育兴盛,实业必不能发达,民生必不能富裕。故吾以为今日欲救危亡,第一须有人才,第二须有款项。有此二者而无国民教育,犹可力支危局,徐图补救。无此二者,即使国民教育真能普及,而国无栋梁之恃,民有破产之忧,国已不国,则彼普及之教育,亦昙花之一现而已。况主持学务,必需人才,维持学校,尤恃款项。无人才,无款项,国民教育决无由普及。而无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则国民教育即使普及,亦不过增无数识字之游民而已,此非吾之谰言也。近年卒业中、小学者颇不乏人,然类皆无所事事。揆厥原因,约有数端。中、小学校,办理不得其人,款项又复支绌,因陋就简,成绩不良,升学则程度不足,改习实业则学艺又不足应用,此一因也。教育界之人才、款项,两俱消乏。高等专门学校,寥若晨星。职业学校,更如景星庆云,亘全国不数见焉。虽欲深造,而无升学之所,此二因也。实业界之人才、款项,亦甚缺乏。企业者寡,用人自少,此三因也。有此三因,于是教育愈普及,识字之游民愈多。天下可叹息之事,孰有过于此者哉!今日对于国民教育,尚有人知注重,尚有人能从事,其他政治、实业,亦尚有少数任事之人,未尝非前此兴大学,专门派学生出洋之效果。向使当日仅从事国民教育,恐人才消乏,尤甚于今日,欲求如今之现状而不可得也。各国兴学之历史,亦非先从事国民教育,良以国民教育之普及,其事至艰,为费至巨,可渐几而不能一蹴就。其事虽重,其效甚缓,特百年树人,为国家长治久安、日进文明之大计,轻视固不可,屏弃百事而仅从事于兹,则尤不可也。人才教育、职业教育所费不多,收效至弘且速。日本明治五年开大学,明治十四年方实行义务教育。然推行至今,犹未达普及全国之目的。大学人才,早已辈出,为国桢干矣!吾意:我国教育办法,须分三期如下。

第一期

(甲)国民教育渐次兴办。师范学校,尤须注意,务使适用。目下师范卒业生万难敷用,可多设教员养成所以助之。

(乙)维持现有之大学。

(丙)酌设规模弘大之高等、专门学校十数所。

(丁)联合数省合设甲、乙种实业学校、实业教员养成所若干所。

(戊)多派中学以上卒业者出洋留学。

第二期

(甲)就开通省份,试行义务教育。

(乙)扩充已有之大学。

(丙)多设高等、专门学校。

(丁)各县均设甲、乙种实业学校。

(戊)派专门或大学卒业者出洋留学。

第三期

(甲)实行义务教育。

(乙)添设大学及专门学校。

其尤当注意者如下。

第一,注意师范人才,勿令其太多,勿令其不足。

第二,第一、二期内,一面专设大学及专门,一面多派留学。

第三,款项当以六成办普通教育,二成办人才教育,二成办职业教育。今日财政分配未精,万不可惑于国税、地方税之说,过分界限,当统筹全局用之。否则非如昔之全用于高等教育,即如目下之地方有税,国家无款,大学、专门,岌岌可危也。

嗟夫!大学有停办之说,留学有减少之举,高等、专门,叹风雨之飘摇,甲、乙实业,更开办之无期。循是以往,窃恐他国之人才,将为吾之栋梁;他国之实业,将充斥于吾国。是非以教育救亡,直以教育促亡矣。大政方针,言人才教育以实业为主,仍世俗人云亦云之谈。盖人才范围极广,立国于世,何才不需,岂仅实业而已哉。

民国二年十二月,余历江宁、济南而至天津,所至之处,小学渐见发达,而人才教育、职业教育,不惟不进,反有一落千丈之慨!舆情如是,可贺亦可危也。辄书吾之主张,以审国人。旅邸嘈杂,行箧乏书,言既无文,意犹未尽。他日有暇,当更引申发明之。

19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