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10268100000003

第3章 今天你舍不得教育孩子,明天便有人替你狠狠教育

年龄小,不是胡闹的理由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因为外墙施工人员的电钻声音太大,正在8楼家中看电视的小男孩一气之下剪断了绑在施工人员身上的安全绳,导致施工人员被吊在半空无法动弹,后经消防员的紧急救援,施工人员才被安全救下。

面对警察的调查,那孩子说:“当时我在看动画片,外面电钻的声音实在是太吵了,我就用剪刀把绳子剪断了。”更让人气愤的是,孩子爸爸最后只赔偿了一条安全绳。

看完这则新闻,我为这个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每个“熊孩子”背后必然有个“熊家长”。孩子的“熊”行为,都是家长的放任导致的。

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位母亲在微博上发帖,声称在餐厅吃饭时,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邻桌的人扇了一记耳光,她非常气愤。这篇博文一经推出,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后来警察介入才还原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位母亲带儿子去餐厅吃饭,期间她的儿子到处跑跑看看,几次打扰到邻桌客人用餐。后来,孩子竟然伸手去抓邻桌上的菜,被其中一个人挡了一下,他立刻还手向对方的手臂抓去。这个人忍无可忍就打了这个孩子一记耳光。

这个母亲的愤怒点在于孩子还小,犯点错误很正常,对方作为一个成年人怎么能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呢?我想反问这位母亲:孩子还小是没错,但您也是小孩子吗?在公共场合,您不能约束一下自己的孩子吗?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今天我们以“年纪小”为借口原谅他,明天他就会做出更荒唐的事情。当他走上社会,再做出一些“熊”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包容他。你的孩子,你今天不好好地教育,明天总会有人代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我在教育儿子时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对待儿子,我有两个原则:一是事先和孩子约法三章,二是事后毫不妥协。

有一次,我带儿子外出去郊游,准备了面包、奶酪等食物当作午餐。到了郊外,儿子只顾着尽情玩耍,根本不想吃饭。我告诉他:如果用餐时间不坐下来好好吃饭,那么到下午回家之前,他只能饿肚子。儿子没有理会我的话,又继续开心地玩去了。果然,在快要回家的时候,儿子直喊肚子饿,而我则故意装作听不见。直到晚饭前的时间里一直没有给他任何食物,任由他哭闹。

也许我的做法在很多父母看来有些狠心。我想说的是,儿子饿肚子,我心里也不好受。可如果我说话出尔反尔,那以后再教育孩子就会越来越难。

这里就讲一下给孩子制订规则的问题。孩子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果我们不在他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给他制订规则,他就容易养成任性、胡闹的毛病,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丝毫不顾及后果。鉴于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给他制订一系列的规则,让他严格遵守,决不允许做违反规则的事情。

在这方面,请各位父母借鉴一下我的做法。记得儿子刚会走路时,有一天玩耍时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但他没有哭,在一旁的我也没有去扶他,而是对他喊:“1、2、3,站起来。”在我刚刚喊到“3”的时候,儿子就双手撑地,很努力地爬了起来。还没有站定,他又飞快地向前跑去,结果又跌了一个跟头。这一次,儿子想要哭。我急忙上前又缓慢地喊起了口号:“1、2……”他听到我的喊声,赶忙止住了哭声,再次努力地爬起来。

其实,“1、2、3”是我给儿子制订的一个要求他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的规则。儿子跌倒了,我喊“1、2、3”,他就要自己爬起来,而不是躺在地上等我来扶他。该吃饭的时候他还在玩玩具,我喊“1、2、3,吃饭喽”,他就要放下手里的玩具,准备洗手吃饭。总之,只要我喊“1、2、3”,他就会立刻停止正在进行的事。

说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提出质疑:“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明白我们的规则并按照规则去执行呢?”

其实,最初儿子也不理解我的意思,但我每次喊“1、2、3”后会直接告诉他接下来要做什么。如果他不听,我就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再喊“1、2、3”,然后上前阻止他做正在做的事。

就这样,儿子逐渐理解了这个规则,并能越来越好地配合我的指令行动。这个过程中,儿子也慢慢清楚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

总之,给孩子制订一些规则,他就会形成规则意识,并慢慢学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任性妄为。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只要制订了规则,就要严格遵守,父母尤其要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如果父母都不遵守,那么孩子自然以为规则无用,而不会予以重视。

小时候偷针,大了偷金

春节时,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令我非常震惊的事情——他12岁的侄子因为偷盗和抢劫罪被关进了少管所。我问他到底怎么回事,朋友给我分析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朋友的侄子叫亮亮,是家中的独子,家人对他格外疼爱。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好,所以在亮亮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给他零用钱,好吃的、好玩的也都有求必应。有时,朋友会劝说他们不能这样惯着孩子,可亮亮妈妈却说,家里就这么一个心肝宝贝,不惯他惯谁?后来,只要朋友批评亮亮,他就会向父母告状。为此,朋友和哥嫂不知吵了多少次架。亮亮仗着父母给他撑腰,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不服从管教。

朋友的哥哥平时喜欢喝酒。有一次,亮亮看爸爸喝得津津有味,也想尝一尝。朋友的哥哥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将自己的酒杯递给他鼓励他喝。亮亮尝了一口之后,爸爸还伸出大拇指说:“好小子,真不愧是我的儿子!”那时候亮亮刚刚5岁。朋友看到这样的情景,很是担心,可劝说也无济于事,亮亮和哥嫂依然我行我素。

就这样,当亮亮上小学时,已经成为一个会喝酒的“老手”了。而且他的兜里从不缺钱,经常和同学一起去逛超市、下饭馆。没钱了,就从父母的钱包里拿。对于他的行为,父母也从不制止。朋友看见了难免唠叨两句,可是哥哥却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挣的钱,不给他花给谁花?”

由于平时出手大方,亮亮渐渐引起了学校周围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注意,他们经常围聚在亮亮周围,教他抽烟、甚至逃课。从那以后,亮亮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起初,因为老师的督促,亮亮的父母还会象征性地批评他几句,后来见管不住他,索性也就不管了。

就这样,受坏“朋友”的熏染,加之父母的放纵,亮亮的胆子越来越大,于是他开始旷课、逃学,最后在“朋友”的怂恿下参与了他们的偷盗、抢劫活动,结果被关进了少管所。

直到此时,朋友的哥嫂才忽然意识到,正是他们对亮亮的娇纵才让亮亮走上了歧途。他们为此悔恨不已。

听完朋友的陈述,我感到无比痛心。在现实生活中,像亮亮父母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他们通常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过失不予正视,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于是既不指出孩子的错误,又不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在孩子看来,这无异于父母默许了他的这些行为,于是他会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虽然目前结果并不像亮亮这般严重,但助长了孩子的缺点、错误和过失,不知道在哪一天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一旦取得优秀的成绩,父母张扬得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反之,如果孩子有什么缺点或者出现了什么过失,父母就绝口不谈,甚至有时候别人好心提出来,他们还反驳,说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知道,如果一直这样包庇孩子,对他们的成长有害无利。

我曾经听郭德纲讲过这样一个相声段子。老师问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说不知道,父母立刻上来解围道:“烧了就烧了吧,我们赔还不成吗?”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不管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有些父母总是积极主动地为孩子承担责任。然而,孩子终究会长大,我们也一天天老去,不可能替他们担责一辈子。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见,对孩子真正的爱一定是为他们的将来作长远打算,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所以从现在开始,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身为父母既不能毫无原则地纵容,也不能随意打骂。而是耐心帮助他们分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规则就是规则,谁也不能拥有特权

在儿子读幼儿园时,有一个周末,学校安排了一场亲子活动,邀请我和丈夫一起去参加。30多个学生加上近50名家长,场面很是壮观。儿子一反在家的常态,俨然成了个小领导,替我和他爸爸安排“活儿”,我们也乐得配合。

亲子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将所有的孩子分成6组,每组6人,让他们扮演大人的角色。我和丈夫坐在一旁休息,不一会我就发现儿子他们那组似乎出了点状况,只听见其中一个孩子大叫:“你们都必须听我的!”

包括儿子在内的其他5个孩子,并没有理会那个愤怒的孩子。我好奇地继续观察着。那个孩子见大家都不理他,赶紧呼唤他的爸爸妈妈。孩子的父母本来就在旁边,一听到孩子的呼唤,赶紧上前询问:“怎么了朋朋,谁欺负你了?快告诉爸爸妈妈。”

孩子愤怒地指着其他5个小朋友说:“他们全部都欺负我。”

不等孩子父母说什么,5个孩子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才没有。”

原来分好组后,老师让他们自己选一个组长,然后再由组长给其他同学分配角色。大家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由谁来做组长更合适。可是这个叫朋朋的孩子却不高兴了,他认为他应该做组长,大家应该听他的,否则就不配合大家玩这个游戏。

朋朋的父母了解清楚情况后,就跟其他5个孩子商量:“孩子们,你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帮叔叔阿姨一个忙好不好?就让朋朋当这次的小组长,活动结束后叔叔阿姨请大家去游乐园玩,好不好?”

其中一个孩子立刻拒绝道:“不行!游乐园我们可以叫爸爸妈妈带我们去,但是活动一定要听大家的。”

朋朋的父母见孩子们不肯合作,改变了策略:“你们怎么不听大人的话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你干吗不叫朋朋听你的话啊?”

这时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纷纷过去了,朋朋的父母转而央求大人:“拜托你们跟自家的孩子说说,就答应我们朋朋这一回吧。这孩子在家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依着他,他已经习惯了。”

其中一位妈妈面带不悦地说:“我们孩子在家也是爷爷疼奶奶爱的,我也没办法。”

朋朋的父母继续低声下气地央求其他孩子和大人。大人们也不好意思拒绝得太明显,都以孩子为借口:“现在是孩子游戏的时间,我们也不好勉强孩子,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

结果其他几个孩子都表示不愿意跟朋朋玩了。朋朋恼怒地对父母发脾气:“我要他们都听我的!我要他们都听我的!”

他的父母在一边哄他:“朋朋乖,爸爸妈妈都听你的,回家后爷爷奶奶也都听你的。”

最后,老师过来才让朋朋归了队,但是孩子们明显不太愿意跟朋朋玩,朋朋在小组里看起来很孤单。老师跟朋朋的父母说朋朋平时在学校就不太合群,孩子们都不愿意跟他玩,家长平时要注意家庭教育。虽然朋朋的父母连连点头说一定会注意的,但是我从他们的神态中感觉到,这可能是他们一贯的反应而已,回到家肯定依然如故。

从朋朋父母的态度上不难看出,朋朋在家里肯定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得以朋朋的意志为转移。其实,这个问题在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里普遍存在,只是有的轻一些,有的重一些,而朋朋显然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有以下几种必须:有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吃,绝对不会先考虑自己;有什么好穿的,肯定也先紧着给孩子,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孩子有什么需求,尽全力去满足;为了哄孩子高兴,玩游戏的时候故意输给他,生怕他受一点点委屈。总之,孩子在家里就是太阳,谁都得围着他转。他不需要体谅爸爸妈妈,不需要遵守规则,因为他的喜怒就是规则的评判标准。谁要是让他不高兴了,就好像犯了不可饶恕的错一样。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别说感恩,连一般的规则都不明白。并非他不懂道理,而是家长没有教会他什么是规则。比如在家里,父母帮助了他,他不会向父母道谢,反倒觉得父母顺从他、迁就他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谁反对他或者说个“不”字,那才是不对的。

可是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首当其冲的感觉就是失落和不适应。因为老师不会独宠他,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听他的。于是他故技重施,结果发现在家灵验的办法到了学校一点儿都不管用。所以他只好回家对父母抱怨、发脾气。

我记得有一次儿子拿着他的玩具轮船在小区的花园里玩,一个孩子看见后,伸手去抢,想要把轮船占为己有。儿子当然不肯,那个孩子就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他的妈妈。她一边安抚自己的孩子,一边劝我儿子把玩具轮船给她的孩子玩,还说她愿意买其他更好的玩具给我儿子。可那玩具轮船是儿子心爱的生日礼物,他不愿意被对方夺去,摇头反对,并转身向我求援。那位妈妈看见我后,跟我说愿意花两倍的价钱买下这个玩具轮船,叫我跟儿子商量一下,没准他会听我的话。

一般情况下,有些父母碍于情面,也为了显出自己的孩子慷慨、大方,往往会半哄半逼着孩子让出他喜欢的玩具。可我对这种做法很不赞同。一方面,这对对方的孩子没好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父母出面,很快就能得到解决,久而久之,他会养成遇到问题就甩给父母的习惯;另一方面,会让自己的孩子心灵受伤——孩子会觉得这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可爸爸妈妈都不维护自己,从而和父母产生隔阂。

所以,我没有理会她的话,而是冲她笑笑,说:“这是孩子的东西,我做不了主。”

没想到她听了很不高兴,还嘟囔了一句:“你怎么连个孩子的主都做不了,还怎么带孩子啊!”

其实,以我对儿子的了解,我知道只要不是彻底夺去属于他的东西,他还是愿意分享给对方,大家一起玩的。于是,我走到那个孩子面前,对他说:“如果你也喜欢这个玩具轮船,可以好好跟他商量一下,让他借给你玩一会儿。”

他大概知道哭闹没用,但又确实想玩这个玩具轮船,听了我的话,他有点心动了。

可是正当他努力想着怎么跟我儿子商量的时候,他的妈妈一把拽过他,说:“算了宝贝,不让玩我们就不玩了。走,妈妈带你去商场买更好的。”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觉得小孩子之间发生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而且原本可以借此让他们互相沟通、交流,成为朋友。但是,就因为那个孩子的妈妈站在自己的角度、顾及自己的颜面,最终让孩子失去了这个对他成长有利的机会。

父母出于爱没有原则地向孩子妥协,结果让他成了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一不顺心就哭闹、打滚。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行为处事方面也会一点儿规则意识都没有,甚至还会受到别人的排挤和嘲讽。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如此,那么从现在开始,给他进行规则教育,让他形成规则意识,不至于孩子长大出现不良言行时再感到后悔。

敬人者,人恒敬之

丈夫的公司组织员工郊游,允许员工带家属,于是丈夫决定带着我和儿子一起去。在车上,儿子认识了丈夫同事的女儿桐桐。桐桐妈和桐桐就坐在我和儿子前面的座位上,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不一会就熟络了起来。在路上,桐桐妈一直苦口婆心地嘱咐桐桐要听话、有礼貌、不能随便乱跑等。桐桐满口答应,说自己“一定听话”。但我看她漫不经心的样子,感觉她根本就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

我们到达郊外的度假村时,已经快中午了,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午饭。10个人一桌,我们和桐桐坐在一起。服务员上菜的时候,我们这桌还有两个人没到。这时,我看见桐桐急不可耐地拿出筷子,把各盘菜尝了个遍。桐桐妈打了一下桐桐的手,让她等那两位阿姨来了之后再吃。

这时,老公的一个同事客气地说:“没事,孩子还小,她想吃就让她吃吧。”

见阿姨这么说,桐桐更有恃无恐了,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蒸蛋拉到自己跟前,并且不让儿子和其他的小朋友吃,桐桐妈怎么说都没用。当看到其他人异样的目光时,桐桐妈一阵羞愧。她一把抱起桐桐,走出餐厅,然后朝桐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了,走过去告诉桐桐妈,像桐桐这样的孩子还处在自我意识萌发阶段,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他们不懂吃饭的礼节是正常现象。通过打骂让孩子记住和改变是最不可取的,要对孩子进行正向的引导,比如让她换位思考,好吃的在别人那里,不让她吃,她会怎么样。

礼貌是人们为了表示自己对周围人的尊重而采取的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教孩子要懂礼貌,比如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给他人造成不便要道歉,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感谢对方……这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有对周围人有礼貌,他们才会对你有礼貌。

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的溺爱,更多的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凡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既不考虑他人,也不计后果。

有的父母说,孩子学习好就行了,懂不懂礼貌没有那么重要。对孩子的“无礼行为”掉以轻心。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知道了!”对此,我想说,如果我们对孩子不讲礼貌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那么他们长大后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遇到重重阻碍,更不利于事业的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教孩子懂礼貌、尊重他人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在教孩子懂礼时,最好“言传身教”,少讲“大道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我在教育儿子时,会告诉他公文包是爸爸的,化妆盒是妈妈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乱动等。同样的道理,书包是儿子的,不经他允许,我和丈夫也不会随便翻看。

此外,我们还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耐心地教孩子打招呼、用餐等基本礼仪。如果孩子一时学不会也不要勉强,我们要有耐心。孩子都有高超的模仿能力,我们将一些礼貌行为演示给孩子看,孩子就会以此为范本进行模仿,然后形成习惯。

对于桐桐在餐桌上的不礼貌行为,桐桐妈及时将她带离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她动手打桐桐,不仅不能解决桐桐不懂礼貌的根本问题,反而有可能让桐桐产生逆反心理而跟她对着干。因此,我建议桐桐妈可以试着这样做:

首先,桐桐妈应先对打桐桐的行为表示歉意,并获得她的谅解。

其次,要告诉桐桐,她刚刚在餐桌上的表现是自私的、不受欢迎的。然后以尊重的态度和真诚的语气与桐桐交流,让桐桐懂得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感受。

最后,通过举例引导桐桐,让她真正意义上形成对“礼貌”的理解。

桐桐妈听取了我的建议,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桐桐回到饭桌后,表现得礼貌多了,而且在郊游的几天里,她变得像个小大人一样,主动照顾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弟妹妹,有好吃的也分给大家吃。不仅大人都夸她懂事,小朋友们也喜欢跟她一起玩。

消灭任性,拒绝为“熊孩子”之过埋单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深圳龙岗爱新小区里的54辆私家车被4名“熊孩子”刮花,修理费加起来多达15万元。事情发生了半个月,“熊孩子”和家长都没有现身。这一则新闻引发了人们对“熊孩子”的关注。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熊孩子”。每当面对他们任性的行为时,我不禁要问:到底谁来为“熊孩子”之过买下这昂贵的罚单?

现在的孩子十分懂得察言观色,很多“熊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他们在学校里乖巧听话,服从老师的管理和安排。可是回到家里,由于父母和长辈的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成了任性的“小皇帝”,稍有不满就大哭大闹。而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了,所以孩子们个个“熊”气十足。事实证明,这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

朋友的孩子敏敏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今年6岁了,爷爷奶奶都很宠爱她。可是因为大人的宠爱和迁就,她养成了任性、蛮横的性格。

有一天,朋友跟我说,上个星期她带敏敏去超市购物,买了许多食物和生活用品。敏敏在超市逛了一会儿觉得累了,就对她说:“妈妈,我坐在推车上,你推着我走吧。”可是,超市的推车已经不适合敏敏这么大的小朋友坐了。于是她对敏敏说:“你是大孩子了,不能再坐在推车上。你再坚持一会儿,我们马上就买好了。”敏敏根本不听妈妈的话,立刻蹲在地上大哭大叫。朋友没办法,只好让她坐在推车上。

朋友买好了东西,在排队等待付款时,敏敏拿起购物推车里的一袋零食,准备打开吃。朋友立刻制止她:“敏敏,这个妈妈还有没付钱,要付了钱才能吃。马上就排到我们了,你等一等。”可是敏敏不听,她一定要马上就吃。朋友批评她:“你这个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敏敏听了,一边哭着说“我就要吃,”一边摔打购物车里的东西。

朋友说:“当时周围的人都看着我们,我觉得特别尴尬,特别丢脸,但又无可奈何。”

任性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但孩子如此任性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任性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通常会表现出大哭大闹,不听话等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我们如果听之任之,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孩子,他们的任性就会变本加厉。

那我们要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任性的行为呢?我给朋友提出了两条建议,希望对她管教敏敏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面对孩子的任性,要“冷处理”。

当孩子的无理要求遭到拒绝而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时,我们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理睬,不劝阻,不责备,不争吵,不解释,不打骂。

儿子4岁半时出现了挑食的现象,我为了能改掉他这个坏习惯,每天都特意把饭菜准备得丰盛些。有一天中午,儿子说什么也不肯好好吃饭了,原来他上午和我去逛超市,看到很多零食,于是他不肯吃饭,吵着要吃好吃的。我当然不同意,要求他好好吃饭。他开始耍起性子来,把碗里的米饭一勺一勺地倒在桌子上。我非常生气,但没理他,转身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他见我没反应,变本加厉,大叫:“我不吃饭,就是不吃饭!”还把盘子里的菜汤弄得满地都是。我还是没有理他,而是默默地把饭菜收好,去做我自己的事了。他见我不理他,便开始大哭。

后来他哭累了,便停了下来,走到我跟前,小声地说:“妈妈,我饿了,我好好吃饭。”

这时我才回答他:“你去坐着等一会儿,饭菜凉了,我去给你热一下。你知道你刚才做错了吗?”

他低着头小声说:“妈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我说:“如果以后再发生刚才那样的事情,妈妈也不会理你。如果你愿意当一个讲道理的孩子,妈妈才会理你。”

他连忙说:“我以后一定当一个讲道理的孩子。”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无理取闹的孩子,我们在进行“冷处理”时,一定不要流露出心疼和迁就的意思。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一旦让他察觉到我们的妥协,他就会变本加厉。我们只有表现得态度坚决,才能有效抑制他们的任性行为。

第二,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要有适当的惩罚。

当孩子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时,我们首先要和他们讲道理。如果道理讲不通,就应该给予他们警告。当警告也不起作用时,我们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了。比如取消零食,减少玩玩具的时间,禁止看电视等。

有一天,我做好了一桌饭菜,招呼丈夫和儿子吃饭,但是儿子正在玩玩具。我让儿子把玩具放下,吃完饭再玩。儿子却说:“我要玩玩具,不想吃饭!”丈夫也要儿子赶快吃饭,可是儿子坚持玩玩具不肯吃。

我说:“你不吃,那我和爸爸先吃了,等会也不给你留饭,你也不能吃零食。”儿子不理我,跑到一边去玩了。我和丈夫吃完了后,丈夫对我说:“要不去叫儿子吃饭吧,小孩子不吃饭一会儿就该饿坏了。”我说:“不能惯着他,让他长长记性。再说一顿饭不吃对他也没多大影响。现在不把他这个毛病改过来,以后吃饭更费劲。”听到我的这些话,丈夫便没再说什么。我把饭桌和厨房收拾干净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儿子看到我真的没有给他留饭,心里很委屈,但这次饿肚子的惩罚让他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后来,只要到了吃饭的时间,他一定会按时吃饭,不会再为了玩而不吃饭了,因为他不想再体会饿肚子的感觉了。

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先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他们不听,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惩罚,让他们意识到任性的后果,借此让他们长记性。相反,如果孩子任性时父母置若罔闻、不当回事,或早或晚会为他们的任性行为“买单”。

孩子打人,你管得不对才是大问题

一次和朋友吃饭时,她聊起了自己3岁的女儿婷婷。朋友说婷婷喜欢动不动就动手打人,或者咬人,还喜欢和其他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或者撕扯别人的衣服。明明是个小姑娘,却极具暴力倾向。

有一天,朋友下班刚回到家,婆婆就跟她说:“婷婷把小区里的一个男孩给打了。”朋友听后立刻将婷婷叫到身边批评了她一顿,并对她说:“你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再打人的话,就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你玩了。”然而婷婷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她还振振有词地说:“谁让他不把玩具给我玩。”

婷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也是这样,稍有不如意,就会动手打人。有一次,婷婷想吃冰淇淋,奶奶没有给她买,她就说:“我不喜欢奶奶了!”说完还打了奶奶一拳。

发现婷婷有喜欢打人的倾向后,朋友曾就此给她讲道理,告诉她打人是不对的。但婷婷转身就把妈妈的话忘到脑后了,依然我行我素。后来,朋友见讲道理没什么效果,便狠狠地教训了她一次,可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这让朋友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让婷婷改掉打人的毛病。

据新浪网调查,九成以上的孩子都会产生攻击倾向,甚至有的孩子在受到攻击后,会更加猛烈地报复对方。如果我们不予重视、任其发展,这种行为就会转化为报复心理,甚至形成报复性人格。

因此,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苗头时,我们要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正确地处理,慢慢地提高孩子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保证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的暴力行为是受到父母影响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别人发生冲突,对孩子也采取“棍棒教育”,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也会以暴制暴。因此,想要孩子彬彬有礼,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我的儿子长得又高又壮,为了防止他出现暴力倾向,我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首先,让孩子用行为道歉。

在儿子读小学时,有一天,他和他的朋友文文在一起玩游戏。不一会儿,他们就吵了起来。趁文文不注意的时候,儿子猛地从身后将他推倒在地。文文一下子趴在了地上,“哇”地哭了起来。儿子知道自己闯了祸,不知所措地站在一边。

正在厨房忙碌的我听到哭声赶紧跑了过来,我一边安慰文文,一边严厉地批评了儿子,让他向文文道歉。儿子马上对文文说了一声“对不起”。我又说:“你看文文哭得多伤心,光说‘对不起’哪行,快去拿纸巾帮文文把眼泪擦干净。”后来文文不哭了,我让儿子带文文去洗手间洗了脸。

慢慢地,文文不再难过了,他们又和好如初,继续玩起了游戏。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向对方道歉。但口头道歉是不够的,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伤害了人,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口头上道歉,还要用实际行动获得对方的原谅。

其次,不要袒护孩子。

有一次,儿子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没过多久,一个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敲响了我家的门。我把他们迎进屋后,小男孩的妈妈语气不善地对我说:“你儿子用石头把我家孩子的头砸破了。”说罢指了指小男孩额头上的一处伤口。我问儿子是怎么回事,儿子说:“他们几个男生朝我丢沙子,我一边跑,一边捡石头回击,不小心砸到他的头了。”小男孩也承认是他们先扔的沙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很严厉地批评了儿子,告诉他扔石头是不对的。我并没有因为儿子先受欺负就偏袒孩子,而是让儿子向小男孩和他的妈妈道歉,并表示愿意担负小男孩的治疗费用。小男孩的妈妈在得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也表示自家孩子有错在先,让小男孩向儿子和我道歉,这场风波就这样结束了。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袒护孩子。小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有一些摩擦,我们没有必要小题大做,而是要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并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孩子经常发生暴力问题,并且还带有恶意报复的性质,我们就要严加管教了,一定不能袒护孩子。

最后,教育孩子,说服为主,赏罚结合。

有一天,儿子和邻居家的小哥哥一起玩耍时为了争抢一个玩具动起手来。由于儿子抢不过小哥哥,情急之下他伸手打了小哥哥一巴掌。小哥哥委屈地哭了起来。儿子仍不罢休,伸出手来还想打。我赶紧制止了他的行为,并对他说:“不许打哥哥,打人不是好孩子!”然后,我让儿子向哥哥道歉,可是倔强的儿子闭着小嘴就是不肯表示歉意。

后来,我把儿子带回家,把好吃的东西、有趣的玩具都没收了,并且规定两天之内不许他出去找小伙伴玩。我对他说:“因为今天你打了人,还知错不改,妈妈很生气。你暂时不可以出去玩,必须待在家里反思自己的错误。”儿子噘着嘴表示不满,我假装没有看见,而是找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安静地看起来。过了一会儿,儿子低着头走到我面前,说刚才打哥哥是他不对。

我放下书拉着他的手说:“如果被打的人是你,你还愿意跟打你的人一起玩吗?”

儿子摇摇头。

我接着说:“那你打了别人,别人同样不愿意跟你一起玩。而且你打了小哥哥,做错事还不认错,妈妈很失望。”

儿子赶紧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你带着我去给小哥哥道歉吧。”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我们可以先警告他:“这样做是不对的!”然后循循善诱,跟他讲道理。如果孩子还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就要对他给予惩罚,绝不能迁就、纵容他。

总之,孩子打人,我们一定要管,还要管得对。

别以为是孩子就可以胆大包天、为所欲为

儿子的同学小宇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据说他5岁起便总会做一些让爸爸妈妈担心的事。比如学邻居哥哥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扭伤了腿。还有一次拿打火机点燃木棍,竟然将手上烫出了一个大大的水泡。妈妈批评他:“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小朋友不能玩打火机!看,把手烫伤了吧!”小宇竟然说:“不要紧,过几天就好了。”

有的孩子天生胆大,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爬墙、上树、摆弄插座等,丝毫意识不到会发生危险,而且他们总是很乐于尝试,即使受伤了也觉得无所谓。我认为,孩子有探索精神是好的,但是孩子这种“冒险”精神却让家长提心吊胆,生怕他闯祸或者发生危险。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以保证孩子的安全,比如在车上安装儿童座椅,在家用电器上加装儿童锁等。但是即便有了这些安全保障措施,我们也绝不能放松警惕,因为喜欢“冒险”的孩子对这些根本不管不顾。所以,我们一定要负起监护人的责任,既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防止孩子在探索中受伤。

面对爱冒险、胆大的孩子,我们要怎样引导他们远离危险,保护自己呢?

首先,要告诉孩子做危险事情的后果。

面对胆子大、爱冒险、喜欢刺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区分清楚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危险,并且要说明做危险事情的后果。当孩子已经因为做危险的事而受伤时,家长也要抓紧时机教育孩子下次远离危险。总之,家长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千万不要怕麻烦。事前麻烦总好过事后后悔。

朋友的女儿勤勤很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充满好奇,却把握不好与小动物的距离。她跟妈妈去市场,见到螃蟹都要去摸一摸,结果被螃蟹把手夹伤了;见大公鸡的鸡冠很漂亮,便伸手去摸,结果被鸡啄伤了手指;非要跟路边的流浪小猫“握手”,结果被猫抓伤了手臂……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朋友制止过她很多次,却没什么效果。只要看到小动物,勤勤还是会主动凑上前去。

朋友跟我说:“前天,我和勤勤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条小狗,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琴琴就飞快地跑过去拍了一下小狗的头部。小狗被琴琴突然的举动激怒了,面露凶相地发出了低吼声,我吓坏了,赶紧把勤勤拉开。告诉她:‘狗狗生气了是会咬人的,而且你还要打针!’她好像被我吓到了,有些恐惧地看了看旁边的小狗。我摸了摸她的头说:‘小狗正在自己玩耍,你跑过去拍它一下它会不开心的,它不开心也许就会咬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玩耍,有个小朋友突然跑来拍你一下,你也会生气的,对吗?’”

听了朋友的话,勤勤知道了盲目攻击小动物的危险性,也知道了要和动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从那以后,她再也不随便乱摸小动物了。

其次,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危险性。

很多孩子都具有逆反心理,当他们的冒险行为遭到阻止时,往往会心生不甘,并在心底盘算一定要再次寻找机会继续他们的冒险行为。如果父母察觉不到孩子的异样情绪不加以疏导,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她的儿子东东在我们的身边玩耍。突然他拿起一根小铁丝准备去捅插座,想看看有没有电,幸亏被朋友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

东东被拉开后,不情愿地瞪着妈妈。朋友对他说:“东东,你是想看看插座里有没有电,是吗?妈妈帮你找一个更好玩的!”说完朋友拿走了东东手里的小铁丝,给他找了一支试电笔。

朋友教东东使用试电笔,当试电笔插进插孔时就会亮起来,而把试电笔拿开后,试电笔就不会亮了。东东马上被吸引住了,他对朋友说:“妈妈!这个东西太神奇了!”

朋友趁机告诉东东这个神奇的东西叫作试电笔,是专门用来检测电线和插座是否有电的一种工具。东东饶有兴致地观察着手中的试电笔。

朋友接着对东东说:“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你用铁丝检查插座是不是有电吗?那是因为电是非常危险的东西,你拿着铁丝插进插孔里,电就会顺着铁丝传到你身上,会把你电死的。”

东东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后,问道:“为什么试电笔就不会把电传到人身上呢?”

朋友赞赏地说道:“宝贝你真爱动脑筋!真棒!你看看试电笔外面包着的一层什么呀?”

东东摸了摸试电笔,回答道:“是塑料。”

朋友解释说:“对,就是塑料,塑料会阻挡住电。我们用手拿着有塑料的这一头,就不会触电啦。”

东东听了朋友的话,认真地点了点头,说:“我再也不用铁丝捅插座了!”

我的朋友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通过使用试电笔,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孩子知道了电的危险性。

孩子是脆弱的,对危险也没有正确的预防心理,所以,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

切勿为孩子的“自私”喝彩

我的邻居最近很为自己的儿子苦恼,因为他们5岁的儿子非常自私。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吃饭,若是有他喜欢吃的菜,他总是要把菜盘端到自己的跟前,别人谁也不能吃,他自己一个人霸占;他自己的玩具谁也不让碰,别的孩子玩一下再还给他都不行;看电视时,他总是一个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别人要是换了频道他就会大哭大闹;他想出去玩时一定要让爸爸妈妈带他去,不管他们是要上班还是累了想休息,否则他就会满地打滚。

邻居语气无奈地说:“为儿子付出了那么多,没想到他却如此自私,从不考虑爸爸妈妈的感受和需求。”

听了邻居的抱怨,我语气笃定地告诉他们:懂得分享、照顾他人的感受并不是孩子天生就会的,这需要家长适当地引导和教育。

自私的孩子总是不招人喜欢的。而这种性格一旦养成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邻居迫切地问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关心、体谅别人?于是,我向他们分享了我的经验。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是指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就像感受自己的情绪情感一样。具有同理心的人常常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是要时常教育孩子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能够体谅并接纳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自私的孩子常常是缺乏同理心的,这类孩子只会考虑并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能理解并接受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我儿子7岁时,有一个很要好的伙伴,叫成成,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成成的妈妈带着成成又一次来我家玩,成成抱着爸爸新给他买的一个电动玩具小熊。这个电动小熊会唱歌、会跳舞,成成很喜欢。我和成成的妈妈在客厅里聊天,儿子则和成成在房间里玩。儿子看到成成的电动小熊也想要玩一玩,可是成成说什么也不让他玩。情急之下,儿子就伸手去抢,成成急得大叫。

在抢夺中,儿子把成成的电动小熊摔坏了。于是,成成便生气地拿起儿子的遥控汽车狠狠地摔到了地板上,汽车的车灯顿时被摔落了,车轮也掉落了一个。战争一触即发。我赶紧跑过去拉开他们两个,平复了情绪后,我问成成和儿子为什么打架。两个人争先恐后地向我“告状”——都在指责对方的过错。

弄清缘由后,我对儿子说:“你的汽车被成成摔坏了,你是不是很难过?”

儿子抽泣着点点头。

我接着说:“可是你把成成的小熊摔坏了,他也会很难过的啊!如果你是成成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听了我说的话,好像明白了什么,他停止了哭泣,走过去给成成擦起了眼泪,并安慰成成说:“成成不哭,我把我的玩具送给你。”

看着这两个稚气的孩子,我和成成妈妈笑了。我对儿子说的“摔坏成成的小熊”唤起了儿子的同理心,他的理解是,成成的玩具坏了他也会伤心。这才有了儿子给成成擦眼泪并安慰成成的举动。

当孩子的行为伤害到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试着让孩子理解一下别人此时的感受和心情,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孩子的同理心。

其次,让孩子知道别人也有各种需求。

孩子的自私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别人也有各种需求和感受,他不了解自己的自私举动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这样一来,他就很难照顾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而一心只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总是表现得很无私,他们甚至用谎言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我的邻居就是这样,比如家里买了好吃的,他们自己舍不得吃会全部给了孩子,并对孩子说:“你吃吧,爸爸妈妈不喜欢吃这个。”然而,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掩盖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我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同时也想点醒一下那些爱说“谎言”的父母:

孩子小时候,妈妈每次做了鱼,总是把鱼身上的肉全都给孩子吃,而自己只吃鱼头。当孩子懂事地把鱼肉让给妈妈吃的时候,妈妈又把鱼肉夹回给了孩子,并笑着说:“孩子,你吃吧,妈妈不喜欢吃鱼肉,只喜欢吃鱼头。”

后来,这个孩子每次吃鱼,都习惯性地把鱼头让给妈妈吃,并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妈妈用谎言掩盖了自己的需求,她是无私的,但她的无私却换来了孩子的自私。父母爱孩子,就要让他们学会去关心、爱护他人,不能做什么事情都只想到自己。要知道,父母过度泛滥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别用自己的无私换来孩子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