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1032900000017

第17章 善于思考与发现 (1)

面对迅速发展的世界、扑面而来的资讯、一日千里的科技,我们如何去应对?拓展思考的空间是必由之路!

积极的思考是致富捷径

致富的捷径是:以积极的思考致富并且有积极的心,相信你能做到!不论你是谁,不管年龄大小,教育程度高低,都能够获得财富,也可以走向贫穷。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不要低估思考的价值。即使躺在床上,或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研究、思考及规划,也能致富。

亿万富翁亨利·福特曾说过这样的话:“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你的头脑是你最有用的资产,但如果使用不当,它将会是你最大的负担。”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著过《思考致富》一书。为什么是“思考”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致富?最成功的人士强调,最努力工作的人往往并不能富有。如果你想变富,你需要“思考”,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他人。富人最大的一项资产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与别人不同。如果你做别人做的事,你最终只会拥有别人拥有的东西。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拥有的是多年的辛苦工作、高额的税收和终生的债务。

致富是否有捷径可走呢?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谈致富捷径之前,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捷径的定义是什么,捷径是指比一般的途径更直接且更快完成某件事情。

走捷径的人必然清楚自己的目的地。他必须走出去,不论中途遇到何种障碍,都必须继续下去,否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希尔列出了17项改变你的世界的成功法则,这些法则包括:设定目标,组织智囊团,培养吸引人的个性,应用信心,多付出一点点,创造个人进取心,培养积极心态,控制热情,加强自律,正确思考,控制注意力,激发团体合作,从逆境和挫败中学习,培养创造力,保持健康,预算时间和金钱,动用自然习惯的力量。

希尔强调:你在应用这些成功的法则时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影响、运用、控制及协调所有已知及未知的力量。你要能够为自己思考。

所以,致富的捷径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用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财富。”

当你确实以积极的态度思考,自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达成你所有正当的目标。

乔治·哈姆雷特曾在伊利诺伊州的退伍军人医院疗养,他有很多空闲时间,但是除了读书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他懂得思考的价值,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乔治知道很多洗衣店,在烫好的衬衣领加上一张硬纸板,防止变形。他写了几封信向厂商询问,得知这种硬纸板的价格是每千张4美元。他最初的构想是,在硬纸板上加印广告,再以每千张l美元的低价卖给洗衣店,赚取广告的利润。

乔治出院后,立刻着手进行,并持续每天研究、思考和规划。

广告推出后,乔治发现客户取回干净的衬衫后,几乎没有人会注意衣领的纸板,大都丢弃不用。

他问自己:“如何让客户保留这些纸板和上面的广告?”答案闪过他的脑海。

他在纸板的正面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广告,背面则加进一些新的东西——孩子的着色游戏、主妇的美味食谱、或全家一起玩的游戏。有一位丈夫抱怨他们在洗衣店的花销激增,后来他发现妻子竟然为了搜集乔治的食谱,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衬衫送去洗!

乔治并未因自己取得的这点成功而沾沾自喜。他野心勃勃,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把每千张1美元的纸板寄给美国洗衣工会,工会便推荐所有的会员采用他的纸板。因此,乔治有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发现,给别人你所喜欢及美好的事物,你会得到更多!

缜密的思考和规划为乔治带来可观的财富,他认为一段独处的时间,是获得财富必要的投资。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不要低估思考的价值。即使躺在床上,或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研究、思考及规划,也能致富。

激发思维能力的三大秘诀

“除非是最笨的老鼠,否则不会躲入猫的耳朵;但除非是最聪明的猫,否则不会搜查自己的耳朵。”

——探险家史考特·拉夫

1. 不要忽视“理所当然”的事物

一名探险家史考特·拉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幽默名言:“除非是最笨的老鼠,否则不会躲入猫的耳朵;但除非是最聪明的猫,否则不会搜查自己的耳朵。”有时能够激发创造思维的珍贵的资料就在眼前,我们却往往对它们视而不见。

以下所举便是常见的“忽略理所当然的事物”的例子。如果我们对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自行车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在初期阶段前轮与后轮的大小是不同的,但逐渐地,前轮的直径愈变愈大,而后轮却愈来愈小。这是由于传动齿轮尚未发明(还没有人想到过),踏板直接装设在前轮上,以至于竟有前轮直径长达1.5米的车型出现,这是这类扩大前轮的车种发展的极致。

后来,这段历史发生了奇妙的转变。某些了解脚踏车结构的人寻找更优越、更安全的改良模式,于是联想到将传动链条的技术应用于后轮的转动方式。第一个完成这种装置的人便是H.J.洛逊。数年内,这种高安全性的快捷车型便广为使用了。

2. 关注其他领域

很多卓越的创意都是创作者从自己的事业领域之外找到资料、然后再辗转运用到自己的范围之内而产生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方的设计家借用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画作,构想出枪炮所使用的迷彩;数学家约翰·佛洛伊曼分析玩扑克牌的人惯有的动机,进而开发出成为经济模式的“游戏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无法解读”的美军密码,是以那巴赫族的语言为基础的;橄榄球教练库努特·勤克尼在观赏歌舞表演时,由队伍的动态变化构思出著名的“四骑士”后卫防守战略;布里克林由会计学中获得财务分析表的概念,从而设计出名为“维西卡尔容”的微电脑工业程式。汤姆斯·爱迪生为同事所作的建议的确饶有深意:“要培养经常注意是否有人正利用新鲜有趣的资料进行构思的习惯,至于要如何在自己的问题上活用新资料,则须在多方面运用个人的独创力。”

3. 找到更多的资料

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莱那斯波林说:“获得很多材料是得到好材料的最佳方法。”这句极富启发性的话,最初的含义是美材难求。而更积极的诠释则为:不论任何信息,对眼前的问题都可能会有所帮助,搜集愈广泛,便愈接近目的地。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获取大量的“正确答案”,即使未必全部派上用场,但请把判断的工作交给法官执行吧,切莫因此压抑探险家旺盛的活力。

通常,摄影工作者在重要的摄影活动中会采用大量拍摄的方式,可能30张、50张,甚至数百张或者更多。他们事先安排好曝光、照明、滤镜等变因,在不同的设定下大量拍摄,因为他们深知,可能只有两三张是真正出色的作品。诚如一位摄影师,坐上一艘捕鲸船,拍下近850张照片,但其中真正令他感到满意并乐于向朋友展示的,竟只有11张而已。

构想出“个人电脑”这个新语汇的电脑学者阿兰凯,就坚信搜索大量材料的价值。他表示:“即使是平时众所公认的强人,在酒后的闲谈中也会吐露,在他所找到的材料中,20个里面可能有19个是派不上用场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想出超越一般人的真知灼见,主要在于优异的想象力,以及材料多寡的差距。”

作为一个好的发明家,必须时时如此警惕自己“那的确是一个方法,但并非是最好的”,并继续锲而不舍地追求。愈不愿知足的人,愈能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到奇想中寻找灵感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奇思异想资源。奇想其实离现实并不是太遥远,许多昨天的奇想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1895年,美国曾组织一批科学家预测20世纪的科技发展。100多年过去之后,人们惊愕地发现,不少由奇想而激发的重要的科技创新,如:飞机、无线电、核能、电子计算机等,几乎全在科学家们的预测之外。因此,创新思维专家推断说:奇想往往是一种超前的科学幻想,科学家与发明家应善于在人类的奇想中寻找灵感。

奇想之所以称奇,大多是因为奇想含有太多的荒诞成分,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有关太空的奇想。

国外有家广告创意公司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突发奇想:打算推出奇异的“太空广告”。他们设想并计划用火箭将一幅一英里长的巨型广告牌射入太空中,并绕地球运行。该公司还打算在广告牌上安装超大反光镜,以便让地球上的消费者用肉眼也能看清他们的“太空广告”。这种史无前例的创举,人们自然翘首以待。

有几位科学家正在设想研制一种“航天母舰”——所谓海上流动火箭发射场。用他们设想的“航天母舰”发射火箭既省钱又安全。广阔的海域无人居住,因此用“航天母舰”发射火箭万一出现事故,可以大大减轻其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若“航天母舰”开到赤道附近海域发射火箭,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地球自转来获得额外推力。不难想象,“航天母舰”这一奇想如果能实现,将为人类太空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天窗”。

奇想其实离现实并不是太遥远,许多昨天的奇想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达·芬奇不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从前线回来,达·芬奇抽空去看望朋友,并向朋友详细询问前线的情况。朋友伤心地告诉他:“且不说敌人的炮弹可能把人送上天,就是自己的大炮也不保险。”

“为什么?”

“大炮在射击时后坐力太大了,整个炮架往后跳,经常伤人。我的脚就差点被它撞断。”

“那可以想办法把后坐力消灭掉。”

“目前,专家们对此还没有什么办法。”

“其实,这很简单。把两门炮的尾部对着,一齐发射,后坐力不就互相抵消了吗?这种朝向相反的炮可以叫双头炮。”

“啊!这怎么行!这不是有一门炮往自己阵地打吗?”

确实,达·芬奇的想法荒唐可笑,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思路是正确的,即在后坐力产生的同时,用一个大小相等、作用相反的力将它抵消,这样大炮发射时炮架就不会往后跳。他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光阴似箭,转眼4个世纪过去了。美国有一位名叫戴维斯的海军军官,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了达·芬奇关于“双头炮”的设想。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1914年,戴维斯经过深入的研究,在“双头炮”的基础上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无后坐力炮。这门炮不是用两门炮制成,而是将“双头炮”的两根身管合二为一,并且将两门火炮的发射药背靠背地放在一起。也就是说用一根身管和一包发射药,使炮弹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射击。此外,他把向自己这方射的炮弹改为大型铅弹。由于铅弹的质量大,发射时只会向后飞行一小段距离。

戴维斯把达·芬奇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往前挺进。后来,他又将铅弹改为假弹,大炮的操作安全又提高了一步。改进后的大炮发射时,假弹变成许多碎片,散落在炮的后面。

戴维斯发明的无后坐力炮受到军队的欢迎。但是士兵们在使用这种无后坐力炮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安全问题。因为往后发射的假炮弹有时会击伤操作者。

对于这个缺陷,戴维斯绞尽脑汁,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