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杨敬芝论文选集
10395900000002

第2章 序一

王能宪

数月前,敬芝在微信中说,她准备把多年以来的论文整理编辑成书,邀我作序。作为一名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她在繁忙的工作实践中,笔耕不辍,难能可贵。我欣然应允。

后来,敬芝将书稿《杨敬芝论文选集》整理后发给我。书稿分为三辑,所列大多是她三十多年来发表在各级刊物、各种书籍上的有关群众文化、图书馆建设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文章。

第一辑文化探索,主要是她在乡镇文化站和文化馆工作期间对于文化管理、群众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一些探讨性论述。第二辑图博印痕,主要是她在县图书馆工作期间对图书情报和文博方面的实践与思考。第三辑文艺赏评,主要是她对师友其人其事其作品的回忆与鉴赏心得。

我认为,敬芝在她的书稿中,反映了她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文化生态,展现了她值得肯定的,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热情、才情和担当。她的书稿也是一本带有鲜活基层实践经验的,值得肯定的文化论集。以下几点特别值得肯定。

其一,她对基层公共文化问题的探索和认识是颇有价值和见地的。

敬芝在开篇文章《试论推孝为政与孝文化重构》中,就阐述了“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孝道仍具有重要价值,即孝道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同时也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民族的统一与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她提出“推孝为政”,倡议为政者应当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体察民情疾苦,努力提高国家机关的施政水平和办事效率。

她在《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一文中说,群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它与民族相生相伴,始终植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是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此,她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高举时代创新与进步的旗帜,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二,她学用结合,深入实践,勤于思考,有所追求。

在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中,能够撰写理论研究文章的人不多。敬芝有在乡镇文化站工作多年的丰富实践经历,1990年又考入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经过了系统的文化管理和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写出了《群众文化建设要走出三个误区》《农村群众文化求索》《浅论文化行政执法》《浅析现行文化市场管理的弱点》《从乡镇文化市场的现状看管理》等这样一些文章,阐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基层实践者的独到见解。

她敢于客观地反映问题,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例如,她在《群众文化建设要走出三个误区》一文中,把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关系,比喻为鲤鱼跳龙门之前和之后的关系。她说,跳过龙门的鲤鱼就不再是鲤鱼,而且跳龙门不是鲤鱼存在的全部意义。这对于基层公共文化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都具有启示意义。

其三,她关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被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兴文化、促经济、惠民生一直是贯穿敬芝研究公共文化问题的主线。

她在《浅谈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李庄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断想》《发掘特色地域文化 培育宜宾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地方文献 服务旅游经济——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图书馆介入经济建设的主要途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四川省宜宾县为例》《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多篇文章中,对构建公共文化保障体系,推动文化共享,普惠民生等问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对公共文化如何介入经济社会,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多种可行性高的探索途径。

字里行间,我可以读到她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满腔热忱,感受到她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她多次在文章中强调,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推动作用,公共文化机构要与经济社会相融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信息资源,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智力支持。

同时,敬芝以一个践行者的角度,分享了她在基层公共文化工作中,探索公共图书馆在传统机制和模式上转型、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以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及时性、多样性。

例如,她提出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数字化地方文献;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等对策,以提高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保障能力,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实发挥公共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我认为这些文章始终紧贴时代的主旋律,以匍匐的姿态体验和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一个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可供相关学者和管理者参考。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敬芝与宜宾学者钱正杰合写的,有关抗战文化的《四川抗战文化与川人抗战精神论析》很有分量。该文章是分上、中、下三篇的三万余言长文。这篇文章不仅因涉及国家民族危亡和不忘国耻的抗战精神,而富有学术价值,更让人感受到她特别充沛的赤子情怀。

这篇文章,是应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办的和平与正义之声——歌谣与抗战研讨会的邀请而撰写的。据闻,这次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仅邀请近三十个相关专家学者撰文参加,除北京之外,仅有部分省市相关人员受到邀请,四川省也仅有敬芝赴京出席此会。作为身居基层的县市公共文化工作者,她受此殊荣,十分难得。因此,我要借此机会祝贺她和她的宜宾同仁师友,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是为序。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