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影的故事
10414300000003

第3章 电影的江湖

电影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江湖,电影江湖也是一个大染缸。赤橙黄绿青蓝紫,让电影洗尽铅华。中国电影,热浪滚滚。面对好莱坞大片涌来,中国电影焕发出越发顽强的生命力。中国电影,有种活力叫作“向上向善”。向上,代表着满满的文化自信,中国电影让爱国主义常写常新、英雄主义永不过时;向善,让中国观众看到有温度的好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的重要课题。

电影是现代科技与商业活动的产物,是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文化艺术的功能是“载道”,与商业旨趣相去甚远,但电影作为工业化时代的艺术,其与生俱来的物质性需求决定了电影难以像传统艺术那样可以在个人化的、低度物质条件下完成,商业化是电影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天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如火如荼,商业大片风起云涌,商业电影已成为电影发展的主流。好的商业电影能够引领社会话题,创造经济效益,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看电影已成为老百姓欢度假日、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中国优秀电影作品与观众间的喜爱互动,写在票房统计表上,更写在网络留言区里。如何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是中国电影的历史性命题。开放包容的中国电影不惧来者,也不畏走出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中,只有把“找到光”作为创作理念,给人生一点暖,才能用创作去抵达。尽管电影工业庞大而复杂,但它的灵魂永远是人和情感。电影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情感和戏剧本身才是人们热爱和喜欢电影的终极原因。中国电影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电影的品质并没有随着市场的转温而真正迸发。大量的烂片充斥市场,早年那些依靠佳作盛名在外的导演,已经开始胡言乱语,撕破底线,似乎当年的初心,在票房的诱惑下,已经变得毫无原则。把票房当作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加工厂”,每年向全球输出的各种产品无以数计。仔细盘点,却少有文化上的输出,尤其是电影。中国电影这几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无论是制作内容还是水准,和好莱坞相比还远不是时候。票房不代表奥斯卡真正意义上的“观众”,而评选者才是中国电影“申奥”成功的真正观众。

除了戛纳的金棕榈,中国电影人的另一个圣杯当属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官方机构不如多听听民众的意见,在他们的心目中,到底什么样的影片更应该参加奥斯卡的评选,才更有资格代表当今的中国社会。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对电影内容的管控主要分为审查制和分级制,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审查制。结合《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导向,也不难理解该法选择审查制的理由,中国希望重视电影的文化属性,传递真善美和弘扬正确价值观,审查制因为其积极主动性的优势更适合中国对电影产业的立法需求。同时,因为欧美的分级制度建立在其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监管力量及成熟的行业自律组织的基础上,中国现阶段贸然推出分级制度易导致执行上的巨大难度,且分级制度也需建立在文化产品通盘考虑的基础上。《电影产业促进法》确立了审查制度并进行了原则性的规范,根据该法律为电影产业营造更规范的制度环境这一立法精神,使人也有理由期待政府主管部门会细化并公开电影审查标准,完善审查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以《电影产业促进法》为基础和框架,可以预见,电影产业将不断更新和完善制度规范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将结合产业发展出台更多法规政策。同时《电影产业促进法》支持和鼓励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发展走向成熟,通过行业自律组织对从业人员加强教育,形成职业认同,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如主创人员的薪酬问题及劣迹艺人问题,《电影产业促进法》未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法律责任,但行业自律组织在该法律的指导下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形成对《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立法的初心和苦心,当然奸商的别有用心另当别论。

欲望不需要道德的救赎,乌托邦其实也是一种情感游戏。观众的眼泪虽然是由电影的故事引起的,但却是以观众在电影院外的生活经历作为铺垫的。好莱坞电影的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其情感品质的。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电影既是一个主题意义上的故事,同时也是他(她)情感经历的替代物。无论中外观众,都是如此。既然如此,电影为谁而拍?

实事求是地讲,电影不是设计出来的,是用心创作出来的。电影的本体是故事,若是没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好故事,即使再大的制作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占据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源于故事。故事是电影的本体,在电影的江湖中除了故事还是故事。电影是什么?斯皮尔伯格的回答简单明了:故事、故事和故事。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历久弥新,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的故事真实细腻、感人肺腑。多少年来,中国电影“冲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奥斯卡的奖项中竟然没有一部实实在在的中国电影获奖。当然,未必奥斯卡获奖的就是好电影,但一个市场仅次于美国的电影大国,其电影质量竟然不如伊朗、印度、日本等国的电影,难道不应发人深思吗?

但是,在资本指挥棒的指挥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却误入歧途。外行领导内行,致使中国电影的创作严重偏离了正确的创作轨道。电影是商品,但首先是艺术作品,中国电影却与艺术渐行渐远。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中,艺术家与艺术基本没有什么创作话语权,倒是资本或者说资本代理人高高在上。在电影院里随便打电话、发微信,看了几部电影就声称自己懂电影、懂电影投资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懂电影的人却太少太少。中国电影创作有一个怪圈,许多电影创作伊始,故事很好,但在资本家的指挥棒下,却与电影渐行渐远。中国电影投资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或是一个奇怪的闭环,有钱的项目未必是好项目,好项目未必能找到投资。

好莱坞电影,无论大片小片的首映式,在地理定语上都比较谦逊,比如“洛杉矶首映式”“巴黎首映式”,唯独中国电影,尽管影响力基本只能辐射到亚洲边陲,但动不动就是“全球首映式”。如此算来,其实只要不怕有什么人会开着UFO来,叫“全银河系首映式”或是“全宇宙首映式”,也是蛮可以的。不管电影拍得怎样,首映式一定要够霸气。而霸气的首映式背后是烂片如云。

在电影的江湖里,坚守与背离、守信与失信,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资本指挥棒的指挥下,中国电影渐渐背离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正确轨道。电影的江湖沾染上了一股铜臭气,这股铜臭气让中国电影与艺术渐行渐远。电影的纯真与魅力、感召与艺术统统变成了资本在股市的工具。倒是资本代理人,财大气粗,一言九鼎。在电影投资的江湖里,水真的很深。

偷漏瞒报票房和盗版是侵扰中国电影的两大毒瘤。众所周知,偷漏瞒报票房是行业内长期存在的毒瘤,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其中最严重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双系统”——影院报给上层主管部门的票房是通过一个系统,而每个影院自己私下也有一个系统,前者是影院参与分账的依据,而后者不管上报多少票房都是“自己说了算”,因此影院隐瞒截流的那一部分票房收入就成功钻进了自己口袋里。《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了多项措施有利于电影市场更加平稳健康地增长。从中不难看出,多项措施的出台似乎是对近年影视弊病的“对症下药”。这些偷漏瞒报的现象包括“团体包场”不出票,出票后在售票系统内手动“退票”,把本应计入票房收入的款项挪作“套餐”中搭配的饮料、小吃、赠品的收入,此外还有赠票、团购票、VIP票、会员票等,有一些影院甚至安装了多套计算机售票系统,将偷漏瞒报行为从“手动操作”升级到“系统操作”。一直以来,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值得欣慰的是,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坚守艺术操守、职业操守与道德操守,让电影回归电影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已经突破了500亿大关,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实事求是地讲,从10亿到500亿来之不易,但在这500多亿中,除了好莱坞电影,能留下的电影又有几部呢?答案不得而知。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冠军里有几部包含艺术价值、人文精神,能历久弥新呢?中国电影仅有市场和票房是不够的,中国电影的故事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中国电影仅拍给中国人看远远不够,因为电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电影特有的属性决定了电影的世界性视野。

电影江湖风云变幻。遗憾的是,在电影这个江湖里的资本掌舵人内行少、外行多;脚踏实地的少,急功近利的多。于是乎,电影成了资本市场的诱饵,东西南北中,一夜之间都成了电影人,大家一起拍电影。古人云:术业有专攻。中国电影市场有一怪象,执财权者,无论经历学历,统称制片人,而导演更是五花八门地跨界。在好莱坞,想要坐上导演的交椅,要过五关斩六将。而在中国,演员、主持人、歌手、美术、摄影,只要弄到钱,立马变导演。那些电影学院苦苦读书、励志做导演的莘莘学子毕业后,基本改行做别的去了。

导演是什么?导演是技术家、艺术家,是把握电影创作全过程的人。中国电影不需要这些,其乱象和水准便可想而知了。最为可笑的是,有一个所谓导演,在记者探班时当着娱记的镜头,大言不惭地说拍什么我不知道,要问摄影师。如此种种,让人哭笑不得。这些所谓的导演对于票房无须担心,因为有铁粉为其“锁票房”。只要有排片,每场电影提前锁场若干天,每场次只买一两张票,只买票不观影,于是便有了中国电影的“幽灵场”。如此种种乱象,便是时下中国电影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