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贝多芬
10496300000001

第1章 拜师学艺

苦难的童年

贝多芬的故乡原本在法国与比利时交界处的弗朗特,直到他的曾祖父时才移居到德国波恩。贝多芬的曾祖父米勒尔·凡·贝多芬,于1664年出生在弗朗特的贝多芬村,贝多芬的姓氏就是根据这个村名而来的。曾祖父在贝多芬村开了一家面包店,赚了不少钱。可惜好景不常,生意失败了。后来,他带着儿子克路隆斯与路德维希来到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路德维希的儿子,他出生于1740年,喜爱音乐,与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一样在宫廷里当歌手。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市。贝多芬出生的时候,祖父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维希吧。”所以贝多芬的全名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贝多芬一直保存着祖父路德维希的肖像。

祖父在贝多芬眼中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但是在贝多芬3岁生日后不久,他就与世长辞了。如果祖父的寿命长一些的话,贝多芬的命运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幼年时期,在贝多芬的脑海中保留下的记忆有:笑容可掬的祖父、天天忙碌的母亲、嗜酒如命的父亲。贝多芬的父亲是个自私的人,喜欢喝酒,常常让贝多芬的母亲陷入痛苦中。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个宫廷厨师的女儿,在年轻时曾结过婚,不久丈夫过世了,后来才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外婆曾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她不愿女儿嫁给酗酒的人,她是在女儿结婚半年后逝世的,临死前还一直牵挂着女儿的幸福。

祖父去世以后,贝多芬全家的花费就全靠他父亲一人在宫廷演奏所得的菲薄薪金,所以生活非常不好。在这段时间,母亲又生了弟弟卡斯帕和约翰。

三个幼小的孩子,一个酗酒的丈夫,贝多芬母亲的辛苦可想而知。贝多芬的父亲除了当宫廷乐师外,还兼任家庭音乐教师,但是父亲任性而嗜酒,害得别人不敢再请他当家教。

父亲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个音乐家,于是在他4岁时就开始让他学钢琴。“知道吗?莫扎特在你这个年龄时,已经学钢琴了,现在他已经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父亲总是这么对贝多芬说。

的确,当时莫扎特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但已被认为是著名的钢琴家,他与他的姐姐在德、奥、意、法等国开音乐会,收入相当丰厚。贝多芬的父亲也想把贝多芬训练成音乐神童,要他开演奏会赚钱,所以对贝多芬的练琴要求很严格。

当时,贝多芬的年纪还小,很想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到小溪边抓鱼,到野外捕蝴蝶、蜻蜓等,可是他的父亲却从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整天盯着贝多芬练钢琴,有时晚上喝醉酒回家,还叫醒贝多芬练琴。像这样艰苦的练琴,使幼小的贝多芬不得不处处逃避,父亲更是以打骂强迫他。母亲有时看了不忍,保护着他,可是父亲却骂道:“我是音乐家,我想怎么教育孩子就怎么做,你少啰嗦。”

邻居也说:“太可怜了,路德维希才4岁,即使要做音乐家也不应该这么折磨孩子啊!”

有人还当面劝他的父亲,但是父亲从不理会,反而对贝多芬的要求更加苛刻,一弹错就大声责骂。每当练完琴,贝多芬就到厨房找妈妈,她总是默默地抱着可怜的小贝多芬。

直到上了小学,贝多芬才真正地松了口气,至少在学校中,可以脱离练琴的梦魇。贝多芬常常逃开父亲的严密监视,跑到阁楼上眺望美丽的波恩街。他站在床边遥望街道、广场上玩游戏的小孩,想着自己如果也在其中该有多好,但这是不可能的。

1778年3月,贝多芬的父亲在科隆给贝多芬开钢琴演奏会,地点在音乐学校的大厅,票价是一块弗罗林。他在音乐会海报上虚报贝多芬的年龄是6岁,其实贝多芬当时的年龄是7岁零3个月。贝多芬的父亲大概认为年龄说得小一些,这样比较像天才儿童吧。

贝多芬的童年就这样完完全全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既不懂小孩子的游戏,也没有同龄的朋友。贝多芬常常到莱茵河畔,望着那滔滔的流水,清澈的天空中,铺着棉花糖似的白云,倒映在水面上。忽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阵美妙的曲调。啊!那是自然演奏出的音乐,霎那间,贝多芬忘记了一切,出神地聆听那奇妙的大自然曲调。

当贝多芬十一二岁时,他开始跟着不久前到波恩的作曲家、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老师学钢琴和作曲。奈弗老师很有学问,他本来是小歌剧团的指挥,来波恩表演后被人看中,被聘为宫廷乐师。贝多芬跟奈弗老师学钢琴的时候,才第一次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美妙和深奥,以及学习中所得的喜悦,奈弗老师可以说是贝多芬的启蒙老师。

奈弗老师不仅是以灵巧的手来演奏,在演奏前必定对乐曲下一番工夫。他很亲切,不会让贝多芬学艰深的曲子,而是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教,在这个过程中,还告诉贝多芬著名音乐家的故事,解释乐曲的内容等。所以,贝多芬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钢琴技巧进步地越来越快。1782年,奈弗老师发表了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作品是以戴斯勒先生一首进行曲为主题的羽管键琴变奏曲。

1783年,贝多芬13岁时,奈弗老师推荐贝多芬出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师。父亲兴奋地对贝多芬说:“你总算踏出音乐家的第一步,爸爸真高兴,你应该感谢爸爸从小教育你的功劳。”

看见父亲醉眼惺忪的醉态,听到他的话,贝多芬并不十分高兴。他对父亲的记忆只有灰暗和辛酸而已。贝多芬的母亲看来很高兴,可是没有笑容,长久的劳苦使她忘记了欢乐,但是她的眼睛永远含着深深的慈爱。

贝多芬创作了一首《青年奏鸣曲》献给约瑟夫二世的弟弟马克思·弗兰兹。少年时创作的曲子,当然算不上优秀,更没有想到要献出去,不过这是他父亲想出来的妙计。他的计谋成功了,弗兰兹对贝多芬这个少年的创作很感兴趣,神童的名声便很快传开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对作曲更感兴趣了。

贝多芬的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父亲因为常年喝酒弄伤了歌手最重要的喉咙。弟弟与妹妹因为营养不良相继夭折。哀伤的母亲皱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但是母亲却从不唠叨。

当时他们家的收入只有贝多芬数额不大的年薪,根本不够养家,于是母亲去帮助别人洗衣服、打杂以维持生计。可是,母亲拼命地做事,家境也没有好转,父亲酗酒反而更厉害,经常醉倒在别人家的屋檐下。

常年忙碌的母亲,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幸福欢乐的日子。贝多芬一想到母亲,他的心就如针扎般难过。贝多芬是多么爱自己的母亲啊,可是谁能想到不久后,疼爱他的母亲竟会永远地离他而去。

母亲去世

1787年的一天,奈弗老师对贝多芬说:“你的才能已经超过了我,我无法再继续教你,到维也纳找莫扎特教你吧,只有他才有办法再启发你的才能。”

“莫扎特?莫扎特这个名字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崇拜与向往的代名词。贝多芬听了老师的话,心中雀跃万分,“我可以到维也纳去向莫扎特先生请教了”。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与兴奋。那一年,贝多芬带着弗兰兹的推荐信到了维也纳。

长久以来,母亲的身体一直就很不好,每天一到晚上就发烧头痛,偶尔还会咳嗽。当贝多芬准备离开波恩去维也纳时,久已不曾有笑容的母亲,用慈爱的笑颜欢送他,但是贝多芬知道那笑容是勉勉强强装出来的。贝多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维也纳,心里老是惦记着她。

贝多芬到维也纳拜访莫扎特,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贝多芬来到莫扎特的住所,莫扎特以笑脸欢迎素不相识的贝多芬的突然来访。贝多芬非常兴奋,但是,贝多芬马上知道那是自己天真的想法。

进门后,莫扎特的微笑消失了,冷冷地问了他几个问题。

“你的老师都是谁呢?”

“你都会使用哪些乐器?”

贝多芬都用心地一一答复。莫扎特显露出无奈的神情,这也不能怪他,他是出名的大音乐家,每天不知有多少像贝多芬这样的无名小卒求教于他。

一会儿,莫扎特说:“弹一下让我听听。”

贝多芬直视着莫扎特说:“好!”看他的表情好像只是碍于情面听贝多芬弹一曲,然后就要把贝多芬赶走的样子。

贝多芬坐在钢琴面前,自负的他不甘示弱地仰起头来,对这位他特地从遥远地方赶来、想拜为师的莫扎特,燃起了憎恶的敌意。贝多芬说:“先生,请您出个题目。”

“题目?”莫扎特用奇怪的口气反问。“你是说用题目来弹一首即兴曲吗?”

“是的,我不想弹练习曲。”

莫扎特想一想后,给贝多芬出了一个题目。贝多芬也不知道弹得好还是不好,只是忘我地想出什么就弹什么。弹完以后贝多芬看看莫扎特,看到他的脸上流露出惊奇的表情。

“你有很好的天赋,但是很遗憾我无法当你的老师,我现在正忙着写歌剧,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倒想好好教教你。”

有了这一番话,贝多芬已经心满意足了,因为伟大的莫扎特肯定了贝多芬有天分!后来,莫扎特曾向一位朋友说:“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他就会扬名于音乐界。”

没想到父亲寄来一张母亲生病的信,使贝多芬不能继续待在维也纳了。

从父亲潦草的字迹中,就可以判断母亲的病情有多么严重了。既然已经没有希望做莫扎特的学生,贝多芬对维也纳也就不再留恋,他挂念的只有母亲的病,因此立刻赶回了波恩。

在维也纳仅仅短暂停留了两个星期,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来时的满怀希望已经凋谢在悲伤之中了。街道旁边的树木,恬静的田园风景,春天的气息已悄然来临,但贝多芬的心情却十分沉重。接到父亲的来信时,贝多芬知道母亲病得很重,他在心中不断祈祷她能尽快康复。

“神啊!请保佑我母亲,让她看到我的成功,让她享受幸福的日子。神啊!用您的慈爱来保佑母亲吧。”

贝多芬无时无刻不牵挂母亲的病情,旅途中他一刻也不敢停留,昼夜不停地赶路。越接近波恩,贝多芬的心中越是不安。回到家时,病床上的母亲看到焦急的贝多芬,满眼含泪地挣扎起衰弱不堪的身子。

“妈妈!”贝多芬抱着母亲大哭。

母亲用消瘦的手轻轻抚摸着贝多芬。“孩子,妈妈天天盼着你回来,没想到果真还能看见你。”

贝多芬的心中一阵阵酸楚,此刻,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样地话来安慰她,父亲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们母子二人。

从此以后,家里的经济重担和看护妈妈的责任全落在贝多芬稚嫩的肩膀上,贝多芬没有一点儿休息的时间。妈妈的病是肺结核,严重得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眼巴巴地看着疼爱自己的妈妈一天天消瘦,贝多芬的心如刀割一般。每次望着睡眠中的妈妈,贝多芬总会不知不觉地啜泣。

贝多芬与家人的悉心呵护并没有挽回妈妈的生命。不久,他最小的妹妹也夭折了。妈妈尚未去世前,贝多芬已在勃罗宁先生家当音乐教师。勃罗宁先生曾经是宫廷顾问,现已去世多年,家中只有夫人和儿女。勃罗宁夫人是一位慈祥、优雅的女士。勃罗宁家的温馨与欢乐,在母亲死后成了贝多芬心灵的避难所。

贝多芬一方面要为家庭生计操心,一方面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可说是一点儿空闲也没有。勃罗宁夫人的慈爱总让贝多芬感到温暖。当孩子们练琴时,才是贝多芬的自由时间。贝多芬不是一位很称职的老师,他常常任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般驰骋。贝多芬很喜欢思考关于精神、道德、上帝、音乐等问题,思考时不喜欢别人来打扰,这并非成人之后才如此。

勃罗宁家有三男一女,贝多芬比较喜欢女孩埃莱奥诺,她天真漂亮。贝多芬对任何事都很在乎,所以时常会为了小事和她的兄弟吵架,那时,袒护贝多芬的总是埃莱奥诺。

贝多芬有时教她弹琴并不很专心,被她猛然一问才意识到自己心不在焉。“你说什么?”贝多芬迷糊地反问她,心想大概又是沉思得忘了一切了吧。

“我刚刚弹错了,老师您没注意到吗?”

“噢,是吗?”贝多芬嘴巴这么问,心仍沉浸在思考中,不知想些什么。

自从母亲逝世后,贝多芬常会想到“死”。死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有死?伟大的音乐家所作的乐曲能永远活在世上,为什么作曲的人会死呢?人可以任意以自己的意志放弃生命吗?死随时都可以吗?贝多芬不知道,但自杀是罪恶的。那么,人为什么会死?难道这真是神的旨意,神来决定吗?

埃莱奥诺见贝多芬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独自默想,就向勃罗宁夫人说:“奇怪,老师呆呆看着天花板,不知在想些什么?”

勃罗宁夫人见贝多芬心不在焉地沉思,也觉得纳闷:“真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慢慢地应该会好吧?”可是贝多芬这种毛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甚至无法教课。不过,勃罗宁夫人从不责怪贝多芬,她会说:“看,路德维希的‘精神恍惚’又开始了。”说完这句话以后,便讲些有趣的琐事来转移贝多芬的心思。多亏勃罗宁夫人的爱护,贝多芬灰暗的日子渐渐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1788年,波恩的新剧院落成后,贝多芬加入乐团担任中提琴手,再加上宫廷琴师也有薪金,所以生活稍有改善。在这里,贝多芬开始接触当时的歌剧作品。音乐充满贝多芬心中,看到屹立在风中的树、田里辛勤工作的农夫,贝多芬心中就浮现新的乐曲。贝多芬一一地把它们写下,心想将来作曲时说不定能派上用场。作了几首曲子,大家对贝多芬的即兴演奏都很佩服。

想不到贝多芬的琴技进步神速,有人开始说他是天才了。为了抚养两个弟弟和照顾爱喝酒的父亲,贝多芬的生活过得不轻松。不过,人们对贝多芬的赞美与鼓励很温暖,使贝多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入波恩大学就读。他深受教授欧洛吉奥·施内德的影响,从教授那了解了当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贝多芬后来的作品中反映出这种影响,特别是《费德里奥》里解放政治囚徒的情节。

师从海顿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再度前往维也纳,求教于名作曲家海顿。两年前,海顿到伦敦巡回演出归途经过波恩。当时波恩的音乐界,在喜爱音乐的弗兰兹的支持下,显得非常活跃,剧院不停地演出歌剧。海顿所以会来波恩就是这个原因。

海顿在波恩逗留了几天,他听了贝多芬的作品后,称赞说:“真棒!真棒!”并拍着贝多芬的肩膀说:“你的名字我早已听说过,的确,你是可以雕琢的宝石。但是宝石在波恩只会被埋没,来维也纳吧。如果你有这个打算,我会尽力帮助你。”

贝多芬是在做梦吗?曾经对莫扎特影响巨大的海顿居然邀他去维也纳呢!贝多芬马上告诉华尔斯坦因伯爵,并想听取他意见如何。他很赞成地说:“不需要考虑,立刻去维也纳认真地学习,把你的才华表现给全世界的人看。”

“谢谢您,伯爵。”贝多芬向伯爵握手致谢。

以前的恩师奈弗先生也热心地劝贝多芬去维也纳。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然而,贝多芬心里挂念的是将要和勃罗宁一家人别离。勃罗宁夫人是很高兴贝多芬去维也纳的,埃莱奥诺却不跟贝多芬见面。她现在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他们彼此相爱着,却为了一点小事产生了些误会。

贝多芬很想见见她,和她说声珍重再见,可是去了几次,埃莱奥诺的房门总是紧闭着。有一天,贝多芬突然接到一个小包裹,里面是埃莱奥诺亲手编织的漂亮领带,贝多芬激动得全身发抖,并立刻回了封信:

没想到你会送给我这么漂亮的领带。我收到这样的礼物,本应该高兴才对,不知怎么竟觉得有些伤感,因为我不知道你在心里还惦记着我。你和你妈妈的恩情,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为了谢谢你的礼物,我回赠一首变奏曲和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不久你要去不来梅旅行,小小的礼物希望能解你的旅愁,让你能偶尔想起我。

永远尊敬你的人

写了这封信后,贝多芬的情绪平稳了许多。贝多芬以平静的心情来思考他与埃莱奥诺之间的事。他们的爱情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感情。因为贝多芬没有姐妹,在贝多芬心底总在寻找一个姐姐或妹妹。不错,贝多芬对埃莱奥诺掺杂有一分兄弟姐妹的爱;但是有时候他们又像是恋人,他们也是好朋友。他们之所以会分手大概就是感情过于复杂。信写完后贝多芬的心情整个轻松下来,什么顾虑也没有了。

两个弟弟也不用担心,大弟卡斯帕学音乐;小弟约翰在宫廷药局里做事。最让贝多芬挂心的是父亲,不过贝多芬的薪俸,宫廷仍会像以前一样支付,所以生活是不会有困难的。贝多芬想,总算可以轻松地离开波恩了。

出发的当天早上,贝多芬心中充满了感伤。波恩的生活如此困苦,离开时竟涌上一种凄凉的感觉;亡母的慈颜浮现在眼前;美丽而壮阔的莱因河——一切都不得不远离了。贝多芬轻轻地擦去面颊上的泪水,向送他远行的人挥了挥手。

“再见了!妈妈。”“再见了!埃莱奥诺。”贝多芬轻声低唤,贝多芬离开了那美丽难忘的波恩。

贝多芬决定去维也纳,华尔斯坦因伯爵在纪念册上这样写着:“想承受莫扎特的精神,就要接受海顿的教诲。”

贝多芬满怀希望来到维也纳,在偏僻的地方租了一间小阁楼,每天从那儿到海顿先生家练琴,但是,没过几天,贝多芬的希望就整个破灭了。在波恩时,对贝多芬倍加赞赏的海顿先生,对贝多芬的教学态度好似对一个初学音乐的学生,他由最基础的对位法教起,教法很草率,好像不太起劲似的;授业进度缓慢,练习课题又不指导,贝多芬非常失望和生气。

贝多芬悄悄地去找作曲家申克先生,贝多芬对他说:“我在海顿先生那里学习音乐,由于学习进度缓慢的关系,所以想跟您学。”刚开始申克先生不大热心,后来大概意识到贝多芬既然是大音乐家海顿先生的弟子,应该很有才华才对。

“弹一曲看看。”说着,申克先生带贝多芬到钢琴前。

弹完后,申克先生说:“好,我会好好地教你。”

“谢谢您!不过有一件事想麻烦您。”

“什么事?”

“我来您这儿学习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海顿先生,他是个顽固的人,知道后一定会很生气。

“好,我知道了。”申克先生答应了贝多芬的要求。

就这样贝多芬一边在海顿先生那里学,一边又拜申克先生为师。但是,贝多芬后来才晓得海顿先生并非贝多芬所想的那样——年老而略带顽固。贝多芬作好的练习课题,他没用心地看,并不是轻视贝多芬的才能,而是他忙碌的缘故。他肯定贝多芬的才华,也明了贝多芬的才干,只是贝多芬自己不晓得罢了。

海顿先生是位好好先生,他从不怀疑别人,贝多芬在申克先生处学音乐的事,他完全不知道。贝多芬常对申克先生提起海顿先生的事。

“他是位好好先生,还是过于迷糊呢?他根本不知道我来您这里。”贝多芬说。

“大概学生太多了吧。”

一天,海顿对贝多芬说想收他为正式学生,但贝多芬拒绝了他;同时贝多芬还表明要以自己的方法学,不当他的正式学生。

申克先生听后,先是吃惊,转而脸上明显露出“贝多芬你未免太自大了吧”的表情。贝多芬没有理会这表情,继续说道:

“您知道海顿先生怎么说?”

“哦,不晓得。”

“他说:‘噢,好个蒙古大帝啊!’”

“蒙古大帝?”申克先生奇怪地问道。

“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勇猛又倔犟。”

海顿先生与贝多芬的关系就是如此。贝多芬只好以自己的方法努力学琴。当时海顿先生计划去英国巡回演出,准备带贝多芬去,因为不明他的意图,贝多芬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1793年7月,贝多芬完成一首作品,是以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一部分为主题的钢琴与小提琴十二变奏曲。

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动了点手脚。这是针对一些维也纳音乐家庭中,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会做出令人厌恶的事而来的。有一天晚上,贝多芬在一家沙龙(上流女士在自家客厅举行的社交聚会)演奏自作即兴曲。有人把那首曲子记下来,然后在别的公开场合竟说是自己谱的曲。

这种事贝多芬经常遇到,所以打算以这首曲子来报复。贝多芬在那首曲子后加上很难演奏的部分。除非对音乐有高深造诣,否则是很难表演的。虽说有些恶作剧的成分,但是出版后的作品贝多芬仍很满意。

这部曲贝多芬决定赠送给埃莱奥诺·勃罗宁,并且写了一封信连乐谱一起寄给她。

来维也纳已近一年了,你的倩影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亲爱的埃莱奥诺,真想穿件你亲手织的毛衣,那将令我欣喜若狂,这个唐突的愿望你会答应吗?你能谅解吗?呵!无论什么,只要是你亲手做的东西我都喜欢。而且,这也是我心里的小小虚荣,因为这是我可爱故乡波恩的一位美丽姑娘送给我的礼物。

虽然这首曲子可能难了一些,但是不要怕,我相信你可以弹奏得很好。

出入上流社会

1794年1月,海顿先生出发到英国。贝多芬认真地跟音乐理论大师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先生学习对位法。不过,贝多芬对自己的作品有个要求,就是不要让它完全束缚在对位法的规则里。著名的萨列里也为贝多芬非正式地上过声乐课,阿罗伊斯·弗斯特则教贝多芬四重奏。贝多芬在维也纳不但学习到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理论,而且亲身体验了前辈的音乐实践。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曲子。

初到维也纳的两年,贝多芬非常拮据,他甚至为了省钱而住地下室,他不多的钱几乎全部花在了服装、乐器和社交方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贝多芬的作品竟成为维也纳上流社会的话题。

“贝多芬是个天才,听过他即兴演奏的人都说他的音乐独特,有一种强烈的粗犷感,这你知道吗?”

“你知道格林克怎么说吗?他听了贝多芬的钢琴曲之后,对他的学生说‘他不是人,他是想燃烧我们的恶魔,否则,他怎么能演奏出如此出色的即兴曲。’”

“如果格林克先生这么说的话,那贝多芬一定是天才,有机会我们真该去听一听。”

格林克先生是一流的钢琴家,也是作变奏曲的名家。既然上流社会对贝多芬的即兴演奏议论纷纷,自然地,有些话也会传进贝多芬耳朵里。当时,维也纳贵族社会的音乐热,在波恩是想象不到的。

维也纳这座城市对音乐的痴迷对音乐家来说是件好事。技艺高超的演奏家收入不断增加,如果能圆滑一点的话,甚至还可成为社交界的名人。反过来说,那些不能作出好乐曲,而且自大自狂只会讨好富家子弟及贵族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维也纳也实在不少。另外,有许多很有才华的音乐家,因沉溺于甜蜜温柔的沙龙,而埋没了天才。

他们很快风闻贝多芬的才华,维也纳上流社会热烈地招待贝多芬,欢迎他去沙龙。这时,他会警告自己:“路德维希,千万别狂傲得迷失了自己。记住,音乐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品,你要开拓自己的前程。”

所以,贝多芬到任何一个沙龙,从不会去巴结人、讨好人。贝多芬堂堂正正地演奏自己的音乐。奇怪的是维也纳上流社会还是欢迎贝多芬。既没有学问、又没有钱,在他们眼里贝多芬是个微不足道的音乐家,那么为什么他们欢迎他而且还让他大大方方地进出华丽的沙龙呢?答案很简单,那是因为贝多芬的音乐真正打动了他们。

贝多芬听到维也纳贵族曾这么说:“真没想到,昨天我参加路易·弗尔南杜公爵的舞会,贝多芬竟然坐在上席。”

“当然了!前些天有位先生邀请贝多芬去他的沙龙,结果让贝多芬坐在下席,贝多芬气得连招呼也不打就走了,而且还是当着许多客人面前,实在很尴尬。”

“不讲道理的人。”

“你说谁不讲道理呢?”

“当然是贝多芬!”

“我不这么想,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既然要邀请天才,理应好好招待才是。弗尔南杜公爵待他为上宾一点也没错。”就这样,贝多芬更加全神贯注地研究音乐。

1788年,法国大革命。1794年,法军进攻波恩。不久,贝多芬的旧友韦格勒逃难到维也纳来了。弗朗兹·韦格勒是贝多芬在波恩认识的朋友,贝多芬认识勃罗宁一家就是经由他介绍的。韦格勒大贝多芬几岁,当时还是个医学院学生。后来,他跟埃莱奥诺结婚,并在波恩大学担任教授。

战争掩盖了那令人怀念的故乡,贝多芬的心随着战争黯淡下来,不过见到了韦格勒,让贝多芬欣喜不已。韦格勒说法国军队还没有进入市内。贝多芬问他那些在波恩朋友的消息。得知对自己帮助很大的华尔斯坦因伯爵、奈弗先生、乐团的朋友都很好,贝多芬的心安稳许多。父亲在贝多芬到维也纳来的那年年底,就因长期酗酒去世了;弟弟们都还平安地住在波恩。唯一让贝多芬放心不下的是勃罗宁一家人。

“法军的敌人不是我们普通民众,而是那些富豪与贵族。如果真的打进城里,对我们一般人应该不会太过分吧。”韦格勒说。两人一直谈到深夜。

到了夏天,法国革命已波及到音乐之都维也纳,街上有人传闻维也纳将会兴起革命。风声不仅在平民间流传着,连上流社会也在窃窃私语。有一天,传说维也纳有图谋革命的嫌犯,因此逮捕了许多市民。城里的警戒也森严起来,城门到了晚上十点时就关闭,兵士们全带着枪警备,同时禁止集会,违者拘留一晚。

贝多芬写信给波恩的一位朋友,告诉他这里的情况。这位朋友是贝多芬在宫廷乐团的伙伴,吹角笛的好手,后来改做出版乐谱的生意。他请贝多芬谱些新曲让他出版,贝多芬答应有新作品一定寄给他。

贝多芬的朋友回信说:“你可不能爽约,一定得寄好乐曲来,我衷心盼望和等待。”

他的来信很有意思,贝多芬当然也不服输地开玩笑回他的信:“这里的夏天很热,冬天很暖和,冰雪不多,大家很担忧快没冰糕吃了。革命的风声到处流传,但是我料想只要还有黑啤酒与热狗,就不会革命的。”

维也纳上流社会的人们,开始恐怖不安地讨论拿破仑。波恩被法军占领,弗兰兹逃亡,他对贝多芬的钱财供应自然也就停止。这时候,里希诺夫斯基公爵伸出友谊的手来帮助贝多芬。公爵曾是莫扎特的学生,他对音乐、音乐家有一份深深的了解与热爱。

虽说贝多芬从公爵那儿得到种种帮助,可是因为音乐及思想观念的不同,常常会引起争执,甚至处于僵持交恶的情况。这时候,往往由美丽的公爵夫人加以劝解:“路德维希,你太固执了。不错,你的确是个天才,但是不要以为是天才就任何事都不深究。艺术家的执着是必要的,可是太倔犟也会令人讨厌。”

夫人除了忠告贝多芬,还鼓励他说:“公爵说话也难免会错,这时候您尽管以自己的想法去做。公爵那儿,我会好好地解释给他听。”

公爵夫人的鼓励与帮助影响了贝多芬。除了里希诺夫斯基夫妇外,尼可朗斯·冯·瑞麦斯凯尔也是支持贝多芬的朋友。

瑞麦斯凯尔是匈牙利宫廷的秘书,也是里希诺夫斯基四重奏乐团的大提琴手。他是个很杰出的人物,贝多芬与他是非常好的朋友。对他来说,贝多芬真是个不可理喻的顽固人物;而且,与他谈话时,常会发生在波恩勃罗宁家时那种精神恍惚情况。这么一来,贝多芬就会不理对方而独自沉思;有时还会无端怒吼,发疯似的跑出去。刚开始,瑞麦斯凯尔不知其中原因,常常很着急地追出来。

“贝多芬,发生什么事了吗?”

他的叫声贝多芬一丝也听不进,拿着随身笔录就像梦游病患似地走着、走着……不久就走入美丽的维也纳森林——隐密的树影、静悄悄的小路、一片静寂中小鸟的啼鸣就像跟树枝说悄悄话。贝多芬脑海里的心绪如波涛起伏,旋律有如山涧清溪般地在心中缓缓流过,贝多芬很快把它们写在笔录里。追着贝多芬的瑞麦斯凯尔看后喃喃自语道:“我明白了,路德维希从家里跑出来是让音乐迷住了。他在追求新的旋律、新的乐章。”

是的,贝多芬追求的不仅仅是旋律,其中也包含了音乐内在的思想。

法军侵入德国境内,流在体内的德意志民族的热血沸腾不已,贝多芬觉得自己拼死也得保护祖国。可是,对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的法国人民,贝多芬心中也深表敬佩。民主精神的潮流,扫过全欧。

瑞麦斯凯尔有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和广阔的胸怀。贝多芬有时对他发脾气,他也不生气。他看到贝多芬激动的样子,常安抚他说:“你有才能,但要保重自己、爱惜自己;对微不足道的小事任意争吵、到处树敌,发挥才能的机会也就减少了。”渐渐地,贝多芬诚心地尊敬这位年长的好友。

有里希诺夫斯基公爵夫妇,与瑞麦斯凯尔等好朋友支持着贝多芬,实在是他的幸运。贝多芬热衷于工作,可是日渐迫近维也纳的法军也让人担心。

过度的工作,使得贝多芬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的体格虽然魁梧,但并不怎么健康。贝多芬时常咳嗽,他怀疑自己染上了肺病。初次来维也纳时,曾为了母亲的病日夜兼程赶回家,也许就是那次过度紧张、恐惧、忧虑影响了他的健康。

1795年3月,海顿邀请贝多芬参加大型的公开演出,这是他第一次在维也纳公开演奏。演奏完毕后,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贝多芬茫然不知所措地站在舞台上。上流社会的沙龙,从没有这种场面啊!

这次的演奏会,贝多芬得到很多新朋友。相反的,也有许多音乐家从此敌视他,常在背后批评他。他们说:“贝多芬的钢琴演奏风格太粗野了,那不是真正的演奏。”

贝多芬的演奏的确粗犷、豪放,但他很满意自己的作品,因此对他们的批评毫不在意。贝多芬的手掌结实宽大,指头也粗,能够结实地按紧键盘,他对自己的这双大手也很满意。

同年12月,贝多芬在参加海顿的“公开音乐会”时再次演奏自作的钢琴协奏曲,得到好评。这时候,贝多芬把在波恩的弟弟卡斯帕和约翰接到来维也纳同住。

1796年,贝多芬又到布拉格和德国南的纽伦堡、不来梅去开音乐会,然后转往柏林演奏。每场演奏会都很成功。

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也莅临观赏了柏林的演奏会,而且很欣赏贝多芬的演奏。国王邀请他到宫廷多次举行即兴演奏。有一天演奏后,威廉二世对贝多芬说:“贝多芬,要不要留在柏林?”

“你说什么?”贝多芬不知道国王的用意,反问他。

“想多听听你的演奏,可不可以长住这里呢?”

贝多芬没有立刻应允。为大国普鲁士宫廷服务,为宫廷的人们演奏,是音乐家的最高荣誉。可是,他没有草率地答应下来。

贝多芬的音乐是他心灵的狂喊,他用他全部的生命如痴如醉地弹琴,那是一股充满着奔放、狂热的火焰。可是,在这里听他的音乐,不会激起热情的共鸣,只是坐在席上权威性地点点头、满足地私下夸赞。贝多芬婉谢了威廉二世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