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
10501500000001

第1章 童年时代

破碎的家庭

1889年4月16日的晚上八点,在位于英国伦敦沃尔沃斯区东巷的一户人家,传出了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叫莉莉·哈丽的漂亮姑娘生下了一个漂亮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查理·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的父母同在一个剧团工作。他的父亲也叫查理·卓别林(为了避免混淆,本书用老卓别林称呼卓别林的父亲),是一个喜剧演员,为人安静,长得英俊,擅长演唱低音,同时也是个大提琴手,在音乐厅里很有名气。母亲莉莉·哈丽长得非常漂亮,有着法国人和犹太人的血统,是个混血儿,同时也是个演喜剧的艺人。

卓别林的母亲在二十八九岁的时候,长得小巧玲珑,白晰的面孔,紫蓝色的眼睛,淡棕色的秀发一直垂到了腰底下,虽不能算是出奇的美人,但别人总是称赞她长得标致、迷人,而且有一种引人注目的风韵。

原本卓别林的父母早已商定好结婚的事,但在一次出外演出的时候,莉莉·哈丽认识了一位有钱的爵士。在爵士的百般追求下,莉莉·哈丽便不计后果地与他私奔去了非洲,并在一年之后生下了卓别林的哥哥雪尼·卓别林。

不久之后,无边无际的荒漠生活就让莉莉·哈丽感到厌倦了,于是,她告别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带着儿子回到了伦敦。在见到老卓别林之后,她发现因她的私奔,他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安静和温柔,逐渐地学会了借酒消愁。由于莉莉·哈丽内心为自己曾经的背叛深感歉疚,虽然看到老卓别林的生活态度越发消极,但还是与他结了婚。婚后,老卓别林没有反对她带着儿子雪尼,后来还让雪尼也改姓了卓别林。

虽然老卓别林重新接纳了他的莉莉·哈丽,但对妻子的背叛,他一直难以释怀,内心还是很痛苦,所以整日沉浸在阴影中。他经常去酒馆喝酒,借此消除自己的烦恼。日复一日,老卓别林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有时还会动手打自己的妻子。查理·卓别林出生后不久,全家就搬到了兰贝斯区的圣·乔治路的西广场。由于母亲在杂耍台上扮演一个女佣角色,依靠她的收入,他们全家住在三间装潢雅致的屋子里,生活得还算舒适。虽然此后这个家庭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和谐并没持续多久。老卓别林喝酒比以前更凶了,稍有不顺心便会对妻子大打出手。至此,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莉莉·哈丽不得不与老卓别林离婚,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婚之后,由于性格倔强,莉莉·哈丽没有向法院申请要求老卓别林支付孩子的赡养费,而是勇敢地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母亲的这种性格深深地感染了查理和他哥哥,两个孩子尽管在生活上比别的孩子差些,但是在母亲的关怀下他们的性格获得了健康成长。查理·卓别林一生正直、顽强的性格都来自母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细心的教导。

查理对父亲的记忆一直都很模糊,只是听母亲说过,他是剧团的演员,安静而喜欢沉思,有着深色的眼眸,母亲说他长得像拿破仑。他有一副柔美的男中音嗓子,大家公认他是个优秀的艺术家。即使是从前那种赚钱不易的时代,他每星期仍可赚四十英镑的高薪。他最大的毛病是嗜酒如命,这就是母亲和他分居的理由。

当时的戏院多半兼营酒吧,演员们是主要的顾客,酒吧的收入往往比票房还高。很多演员和艺术家们都被酒毁了一生,查理卓别林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他只活到三十七岁,就因酗酒过度病故。

为了多挣钱以便将来供养孩子们上学,莉莉·哈丽往往白天参加剧团演出,晚上还要演夜场。

当演出结束之后,莉莉·哈丽总会给两个儿子买些点心回来。一般人家的孩子看到好吃的都会你争我夺,但是雪尼和查理却从来没有过。雪尼从未因为自己比查理年龄大而欺负弟弟,查理也从来不会仗着自己小而专横,他们极为亲密的关系让母亲很欣慰。两个孩子看着劳累了一晚的母亲,总是悄悄地玩着他们自己的游戏,从来不打扰母亲的休息。

年轻的莉莉·哈丽常常在周末把兄弟俩打扮起来,给雪尼穿上一套贵族公立学校——伊顿中学校服式样的学生套装,给查理穿上一件蓝色天鹅绒外套,加一副蓝色手套,然后精神矍铄地出门。秀发垂肩、年轻漂亮的少妇打着花伞,领着两个手拿风车、气球、活泼可爱的孩子,沿着威斯敏斯特桥路漫步而游,那情景就像是一幅美术名作。

那是一些令查理·卓别林倍感快乐的童年时光。跟着母亲乘坐游艇在泰晤士河上观光,走过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桥到水晶宫游乐场看杂耍。那时,无忧无虑的查理一身蓝色天鹅绒衣的装束,能使人联想起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画家庚斯博罗笔下的“蓝衣少年”。

初登舞台

有着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查理和雪尼在无忧无虑地成长,但是生活的窘困还是悄悄地降临到了这个三口之家。

不知不觉,雪尼到了上学的年纪,已经不能再陪查理在家玩耍了。莉莉·哈丽不放心将查理一个人放在家里,就只好把他带在身边。剧团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这个瘦小的男孩,因为查理总是能给演员们带去很多快乐。一次,他学着剧团团长的样子给演员们进行“指点”,那个神情和口吻学得像极了,就连团长都被逗乐了。剧团的演员们都相信查理将来一定会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并且经常当着他母亲的面夸奖他。

这样的生活仿佛在一夜之间便如肥皂泡那样一个接一个地爆裂。

由于过度劳累,查理的母亲嗓子渐渐地坏了,原本清亮的嗓子突然像生锈了的机器一样卡壳,发出怪异沙哑的低沉声音。那时经济萧条,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莉莉·哈丽又不得不登台表演。这一年,查理·卓别林5岁。

生活的煎熬,使她的嗓音愈来愈糟,偶尔在演唱中途,嗓音会突然变得沙哑,经常受到无情的哗笑和嘘声。后来她在剧团里的生意越来越少,剧团的生意也越来越冷清。

出于无奈,莉莉·哈丽只好到伦敦以外的地方去演出。那一次是在伦敦西南的奥尔德肖特自治市的俱乐部里,这是一个军事基地,观看表演的多是士兵。这些士兵平时都骄横惯了,只要台上的表演不如意,他们便会找茬为难表演者。

一天晚上,莉莉·哈丽不放心把查理留在租住的房子里,就把他带到了俱乐部。她演出时,查理从后台蹑手蹑脚地上了舞台,躲在二三道侧幕后,看妈妈演出。

哈丽刚唱了几句,嗓子就变沙哑了,台下的观众立即谩骂声四起。这时俱乐部经理急中生智,对她说:“出现这样的场面确实让你很难堪,不过还有补救的办法。”

哈丽摇摇头,沙哑地说她嗓子不行了,只能让其他演员上台了。

这时经理提议让查理上台去替代母亲的角色,以便继续演出,维持场面。哈丽担心地说:“他还只是个孩子。”谁知这时查理把腰一挺说:“妈妈,您放心吧,我替你演出。”

在一片叫嚷声中,经理牵着查理·卓别林的手把他带到了舞台中央,面向观众作了简短的介绍,然后把他单独留在了舞台上。在强烈的灯光下,面对着烟雾迷蒙中的人脸,随着伴奏的音乐,查理竟毫不心慌地大声唱起那时正流行的《杰克·琼斯》:

一谈起杰克·琼斯,哪一个不知道?

你不是见过吗?他常常在市场上奔跑,

我可没意思找杰克的错,

只要呀,只要他仍旧像以前一样好。

可是呀,自从有了金条,

这一来,他可变坏了……

他才唱到一半,钱币就像雨点般地抛向舞台。于是他立刻停止歌唱,天真地说:“我必须先把钱捡起来,然后才可以继续为先生们唱。”这一来,引起全场的鼓掌和笑声。这时,经理急忙走出来,笑着帮他捡拾钱币并包在手帕里。查理以为他要把钱拿走,一脸焦急的看着他说:“先生,你可不能捡着归自己,这全都是我的。”观众们笑的更欢了。尤其是当经理捡完钱退入后台时,查理一个劲儿紧跟在后面的那副模样,观众席上的鼓掌、吼叫、哄笑声,简直是震耳欲聋,等到经理把钱交到查理母亲手里以后,他才回到台上继续唱下去:

可是呀,自从有了金条,

这一来,他可变坏了,

看看他怎样对待朋友,

让我心里十分地糟糕。

现在呀,礼拜日早晨他要读《电讯》,

可以前,他只会翻一翻《明星报》。

哎,他得意地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查理边唱边舞,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几个大人才做的动作,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喝彩。最后,他还模仿母亲的模样,唱出了那首《爱尔兰进行曲》。

第一次登台就大获成功,这使5岁的查理终生难忘。揭开了他舞台生涯的第一次大幕,却也是他母亲舞台生涯的最后一次。

幸福的家庭大多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此以后,莉莉·哈丽就被命运之神作了无情的安排,她再没有恢复她过去的嗓音。时令转入冬季,接踵而至的是生活日益困苦。

由于家境拮据,查理家的住处由三间换成两间,最后搬到西区一间又湿又暗的破屋里。

人在无助的时候,总是会将希望寄托于上帝,希望得到他的恩赐。莉莉·哈丽同样也选择了上帝,她加入了当地的天主教,还经常到威斯特桥路的教堂做礼拜。每当风琴乐曲悦耳地演奏起来时,查理便会看到母亲眼中的虔诚的泪花……

查理的父亲老卓别林在得知他们母子3人的处境之后,瞒着现在的妻子露易丝,每周送10先令给他们。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老卓别林无节制地酗酒而影响演出,不久他也失业了。就这样,每周10先令的补助也没了。

在那个时代,穷人家的妇女,只能去帮佣或是在榨取劳力的工厂当女工,此外别无他法。凭莉莉·哈丽的条件和耐力,有时可以找到短期的看护工作,但一来机会不多,二来时间短暂。幸运的是,她过去曾经替自己缝制过戏装,学会了一手好针线。于是她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租了一台缝纫机,替教会的教友们缝缝衣服,勉强赚上几个先令以供养雪尼和查理。

即便在这样窘迫无奈的日子里,哈丽仍能尽到一个好母亲的职责。她将自己的衣物、鞋子改制后给孩子穿,随时纠正孩子们的不雅语言和错误,把阴暗的屋子收拾干净,省出一点钱为孩子买上一本连环画。

没有活干的日子,家中只剩下哈丽和查理,但是查理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母亲会给自己讲很有趣的故事。

哈丽知道自己的嗓子恢复无望,但是她以母亲的眼光看出了查理和雪尼的艺术天赋。她经常放下手中的针线活,为孩子们表演她拿手的歌舞剧。她的乐观、热情、幽默,以及对戏剧事业的爱好、追求,就这样渗透进查理和雪尼的幼小心田。

当生活越加拮据时,哈丽又患了偏头痛,不得不停下针线活,躺在幽暗的房间里休息。有时教会给她们一点捐赠,雪尼利用上课前后的课余时间去卖报,虽然是杯水车薪,但总比一点收入都没有的好。

境况愈来愈艰难,哈丽想找一份工作,却始终未能如愿。母子三人无力支付房租,哈丽赖以维生的缝纫机也被搬走了。因走投无路,哈丽不得不去找律师想跟老卓别林交涉扶养子女的问题。但是律师看得出老卓别林也无力承担,所以他劝哈丽带着子女到兰贝斯当局请求救济。就这样,因为没有选择余地,1895年夏季,母子三人一起进入了兰贝斯贫民习艺所。

贫民习艺所

兰贝斯贫民习艺所是半慈善性质的机构,在里面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就会有饭吃、有衣穿。但是,进入习艺所后不久,母子三人便被安排去了不同的地方。查理和哥哥雪尼被送进了汉威尔贫民孤儿学校,母亲哈丽则去了妇女收容所,她们往往一周才能见上一面。

孩子在入学以前,要先经过体格检查及智力测验,然后进入学校本部。在生活上,孩子们被照顾得不错,但校规比兰贝斯贫民习艺所更严格。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体操,还要受军训,查理就是在这里由老师教会写自己名字的。如果触犯了学校的校规和有了过失,惩罚也是很严厉的,必须在周五早晨去健身房,在列队而立的300人面前被体罚。轻则藤条重则木板,打的是屁股,少则3下多则6下。执行人是一个退役的海军大尉,他习惯慢条斯理地高举藤条,然后迅速地抽下去,这使孩子们很惊恐而他本人却颇为得意。

汉威尔贫民孤儿学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男生宿舍,另一部分是女生宿舍。每逢周六下午是年龄小的孩子洗浴的时间。他们自己洗澡还是有些困难,所以由年龄较大的女孩给他们洗澡。尽管查理还不满七岁,也不知道男女之间的差别,但是让一个女孩子给自己洗澡还是会觉得很羞涩。他一直不敢正视那个女孩的脸,这大概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女性面前感到难为情吧。

查理在20个小班的学生中是最瘦小的一个,7岁时他进入了大班,这才算是正式的入学。他们的年龄从7岁到14岁不等。此时的查理已经有资格参加各种练习、运动等,而且每周还有两次的校外散步的时间。

校园中最阴暗的角落里有一间空屋,专门监禁触犯校规的孩子。除了被监禁以外,多半还会选在星期五的那一天,在宽敞的体育馆里,集合全校学生并当着大家的面,鞭打触犯校规的学生,鞭打的次数视情节轻重而定。被打的学生往往皮开肉绽昏厥过去,这是一种杀鸡儆猴的办法,看得小孩子们心惊肉跳。

有一次,查理去厕所,刚好那时候有几个孩子在石板上烧碎纸片玩。那些孩子怕查理去告状,就趁机先告了查理一状。本来这件事可以说清楚,但他们不由他辩解就说他纵火焚烧厕所,于是就把他鞭打了三下。屁股虽然很痛,但当被带去趴在垫子上养伤时,查理心中竟然兴起一种可以向人夸耀的胜利感。

这期间,哥哥雪尼一直在厨房打杂,常常偷偷地带一点吃的东西塞给查理,使他偶尔来一次奢侈的享受。可是好景不常,不久雪尼就离开汉威尔到“埃克斯默思号”训练船去实习了。收容所的孩子们到了11岁就可选择参加陆军或海军,如果选择海军,就会被送到“埃克斯默思号”去实习。

这次体罚很快就让母亲知道了,她很心疼这个弱小的孩子。于是她决定离开习艺所,并且把查理接了出来,同时,哥哥雪尼也离开了训练船,就这样,一家人就又在一起了。虽然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贫困,但是他们认为很快乐。查理在母亲的陪伴下,很快就忘却了伤痛。

刚开始时,母子三人的生活还可以勉强维持下去,但是哈丽一直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为了节省房租,她们总是挑选房租最低的房子住。可是时间一久,日子还是无法继续维持,一家人经常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他们不得不再次住进贫民习艺所。因为住宅区变了,所以她们进了另一家贫民习艺所。很快,查理和哥哥雪尼被送进了一所叫诺伍德的孤儿学校。这所学校比汉威尔更显得阴郁,气氛也沉闷。

母亲进了疯人院

生活的压力以及思念儿子的痛苦,使得莉莉·哈丽长时间睡眠不足。不久以后,她便精神失常了。

一天,哥哥雪尼正在玩足球,有两个护士走过来告诉他母亲发疯,已被送往凯恩-希尔精神病院去了。雪尼听后,似乎没什么反应,仍回去继续踢球,等球赛完毕,他独自一人躲到一旁痛哭不已。

当雪尼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查理时,他简直不敢相信,母亲平时是那么开朗、活泼,这怎么可能呢?两个孩子感到无比的伤心,眼前彷佛看到可怜无助的母亲以呆滞的眼神凝视着他们,然后漂向那虚无缥缈的另一个世界。

没过几天,学校就正式宣布了这件事,法院也来人作出了裁决,责令老卓别林必须负责抚养查理和雪尼。

很快,校方派车将兄弟俩送到了肯宁顿路287号——老卓别林和第二任妻子露易丝的家。想到可以和父亲住在一起,查理感到很兴奋。从出生到现在,他只见过父亲两次,一次是看他在舞台上表演;另一次是在路上看到他跟另一个女人走在一起。查理本能地知道他就是父亲,他向查理点头微笑,问他的名字,查理故意佯装地告诉他,他叫查理·卓别林。他尴尬地转头看了他身旁的女人一眼,接着掏出一个五先令的银币给查理。拿了钱的查理一口气跑回家,告诉母亲,说他遇见了父亲。

实际上除了酗酒这个毛病,老卓别林还是比较爱孩子的。可是家里突然多了两个人,老卓别林的现任妻子露易丝心中十分不满,她和老卓别林同样嗜酒如命,喝醉了就对雪尼和查理大发脾气。

自从他们跟随父亲之后,就转入了肯宁顿路小学。查理在学校既不孤单也不愁闷,因为有很多同学可以和他一起玩。可他年纪尚幼,所以特别害怕露易丝。每当回家后,查理都会被露易丝支使上街买东西,或者在家干零碎活。这样的日子让查理感到难过极了,他开始想念母亲,盼望着母亲能够尽快康复好接自己离开这个地方。

一天,露易丝喝醉了酒,对兄弟俩发起了脾气,并将雪尼赶出了家门。雪尼走后,查理十分担心,他想等露易丝睡觉以后再出去找哥哥,可他刚蹑手蹑脚走到楼梯口时,就被露易丝发现了。

“你要上哪去?”她对查理大声嚷道,“这不是你的家。你也给我滚出去。”

查理挨了骂,毫不犹豫地就走了出去。他在一家酒馆找到了父亲,一看见父亲,查理就忍不住伤心地哭了。在得知查理兄弟受了委屈后,老卓别林牵着儿子的手,一边晃晃悠悠地往前走,一边嘟囔着:“儿子,爸爸带你回去,看谁敢赶你走。”

回到家后,老卓别林推开起居间的门,双眼直盯着露易丝,大声问:“你为什么要赶走他们?凭什么赶走我的儿子?”

露易丝站在壁炉旁边,听到老卓别林这番话后,立即说:“你也给我滚出去,你们都给我滚出去!”

老卓别林喝醉了,被露易丝的话激怒了。突然,他从旁边的衣服架子上拿起一只衣服刷子朝露易丝扔了过去。露易丝被砸中了,顿时昏倒在地。

过了一会,露易丝醒了过来,蹲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泣。这使幼小的查理多少有些震惊,在他看来,父亲不应该打人,那是一件很粗暴的事情。

后来雪尼在街上转了一圈,也回来了。老卓别林将二人安顿好后,就睡觉去了。

兄弟两个苦苦忍受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时刻盼望着再见到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