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前尘旧梦
1058500000113

第113章 我国时令节日习俗谈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由春夏而秋冬,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人们天天过着刻板的生活,做着刻板的工作,一成不变,这就未免太单调、太枯燥了。因此,我们的老祖宗,想出些调剂的方法,按着时令,配合相当的娱乐和饮食享受,来提高人们生活的乐趣和工作的积极性。此中多少有些意义,固不能把它一笔抹煞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旧社会对于春节,非常重视。元旦,家家门上贴着春联,大都是些吉祥话,如“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又“大好家庭融淑气,改良社会发新机”等。人们按惯例向亲朋拜年,备着梅红名片,这种名片,都是木板印的,欧体工楷,很是精雅,借以联络感情。

春节,厅堂上悬挂祖宗的遗像,香花供奉,以寓追远系念之意。这些遗像,称为喜神,不仅子孙向之叩拜,即来拜年的亲友,也顺先向这些喜神致以敬礼,然后相与揖让道贺。主人献茶,茶碗有托,置着两枚橄榄,称元宝茶,实则橄榄和元宝绝不相涉,而样式亦各不相同,不知从何说起。茶后,又莲心桂圆汤,祝对方连生贵子,这具有封建性的腐朽观念,是不足取的。

家庭的新年娱乐,有掷骰子之戏,一称掷状元红。状元为科举廷试的首魁。骰子凡六面,第四面的点子特为红色,状元红,大概指此而言。据考,骰子始于唐代,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宫闱间掷骰子,明皇屡在四点上获胜,他的宠臣高力士,便把四点涂成红色。有的说,用红豆嵌入骰子,益显色彩,温飞卿因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的妙词,原来红豆有相思子的别称。

儿童们都希望新岁的来临,不但有好东西吃、新衣服穿、奇巧的玩具玩乐,并且还有一笔额外的收入,就是家长和亲戚们给予的压岁钱。这种钱都是青铜的,有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浑圆厚实,个个精良。儿童们得了钱,纳入“扑满”中。扑满为一种陶器,作罐儿形,开着一缝,制钱投满了,把它打破,取出一大笔钱,这就是扑满名称的由来。

旧俗,每逢立春,举行迎春典礼,民国成立,此制便废。但一九二六年,岁值丙寅,我在苏州,这年忽奉省令,恢复迎春旧例。当时我赴玄妙观前,一瞻其盛。典礼有仪仗队,向导者击着铜钲开道,次为警士,手执纸制的春球,五彩缤纷,很为悦目;又次为锣及大小旗伞,亭中有碑,写着:“丙寅年,太平春”;其后则铿锵的军乐,戎装佩着指挥刀的骑巡,容颇威壮;再后为一大彩亭,供值年太岁的芒神,神为纸扎,简陋得很。又有所谓春牛者,庞然长四五尺,首赤背青,胫黑蹄白,用一竹架,以纸糊之。末为参与典礼的绅士及官员的肩舆,周行热闹市区一匝而止。此礼越年即罢。“迎春典礼”,现已成为历史名词了。

宋人范石湖曾经这样说:“新年第一佳节,厥惟元宵。”元宵为旧历之正月十五日,又名灯节,当然以灿灿华灯,为唯一点缀。人们为了珍惜这个景色,觉此仅仅只此一宵,瞥眼即逝,尚不满足,便前展后延了数天。十三日为上灯日,十八日为落灯日,俗称“上灯圆子落灯糕”,借此佳节,进粉汤圆,啖糖年糕,眼福并兼口福,更助人们的乐趣。又复敲锣打鼓,喧阗一堂,名为闹元宵,无非为今岁事业焕发的先兆。儿童们此时更为欢乐,看看走马灯,牵牵兔子灯,又把纸儿扎成骏马的头部,中燃红烛,缚在儿童的腰间,在广场走动,明晃晃的烛影,从薄纸中透出光来,借以照路,盘旋左右,无不如意,也算控骑策蹇了。

上海的徐园,一名双清别墅,为私人徐棣山所建。初在沪北老闸唐家弄,每逢元宵前后,张灯供客夜游,那灯儿是雇巧工制的,玲珑透剔,无奇不有。且年年不同,岁岁各异,颇能引人入胜。并有曲会、画会、梅花会,又制灯谜,由游客随意猜射,猜射中了,奖以画册文具。此后才由孙玉声等结成萍社,有陆澹安、谢不敏、王毓生、徐行素、蒋山佣,为“萍社五虎将”。他们悬灯谜于文明雅集,再移至大世界游乐场,社友扩至数百人,进步书局刊成《春谜大观》一书。孙玉声所著的《海上繁华梦》说部中,也涉及徐园鸿雪轩的焰火花炮,张灯悬谜的盛况。

刘公鲁为刘聚卿观察的哲嗣,家富收藏,除极负盛名的唐代古物大小忽雷(乐器)外,又有汉宫灯四座,建昭雁足灯、黄山第四灯、汲绍家行灯、永建吉羊灯,四灯均属铜质,古气磅礴,而题识以雁足为最多。平时装贮楠木匣中,逢到元宵,燃点与客同赏。

落灯吃了糕,二月初二,又复吃糕。糕和高高兴兴的高字谐音,因此大吃而特吃,作为好口彩了。且世俗称这天所吃的为撑腰糕,说是吃了身体健康,腰脚硬朗。实则这种说法,是信口道来,不科学的。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俗称百花生日。花朝之说不一。《提要录》云:“唐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诚斋诗话》云:“东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为扑蝶会。”今世俗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那是从《诚斋诗话》而来的。闺中女郎,在这天剪裁红帛,挂诸枝干间,以祝花寿,古人称为赏红。“花是美人小影,美人是花前身”,这是古人的韵语,《红楼梦》中诸女子,生于花朝的,有黛玉、袭人,而袭人又适姓花,更属可喜。

春日草木繁滋,出游阡陌,称为踏青。尤其妇女,平时深居闺中,借此时期,疏散一下,以抒积闷,且往往自绣花鞋,借夸针线,有“踏青鞋”之专称。我早年曾有一诗:“满庭春色动幽怀,绣陌闲游姊妹偕。博得旁人齐喝彩,阿侬新试踏青鞋。”

三月三日为上巳,也是春游的佳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这一天,邀集了四十多人,修禊于山阴的兰亭,大家赋诗,羲之写了《兰亭序》,为后世书法的范本。杜少陵又有《丽人行》一诗,有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句。

清明在门上插柳,也足一种点缀。这种柳条,收集起来,使之干燥,一般书画家在挥毫之前,把这枝条就火煨烧,灰烬可在纸上打一样稿,过后轻轻一拂,绝无痕迹,是很便利的。在这时节,家家扫墓、祭拜后,在墓上竖一纸旗,以为标识。沿至近今,扫墓之风,仍继承不绝,且不限于扫自己祖宗的墓,且扫革命先烈的墓,由私而公,风格更高。

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妇孺都能背诵,甚至有人把句读改变一下,成为长短句式的词调,如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是这首诗,在杜牧集中找不到。

茶叶大都以雨前为尚。所谓雨前,撷取其叶,在谷雨节之前,较为鲜嫩。清明更早于谷雨,其时所采的茶叶,称为明前,那就知道的人不多了。又有俗谚:“谷雨三朝剪牡丹”,牡丹以洛阳为最著名。舍远就近,苏州郊外的培德堂,有微波榭,那儿的牡丹,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一赏姚黄魏紫、锦袍红、玉楼春等名种。上海的法华乡,有牡丹的老本;花朵硕大异常。花在谷雨,正当盛时,但必付诸并州一剪,这岂不太煞风景吗?据花农谓:“发泄太过,势必影响来年的蓓蕾,把它剪掉,所以蓄其余力。”的确言之有理。

立夏家家习俗用秤称人,无非以体重有关健康,加以注意罢了。这天进时鲜食品,有谓樱笋,便是嫩笋和樱桃,尤其樱桃先诸果而熟。吴俗,列樱桃、青梅与麦,供享祖先,称为“立夏见三新”。此外尚有酒酿、咸蛋等。

端午一称端阳,又名天中节,欧阳修的《端午帖》有那么两句:“画扇迎暑,灵符辟邪。”就是说,一到端午,气候渐热,开始用扇。画符辟邪,转而画着钟馗像,长袍仗剑,鬼魅低头。实则古时悬钟馗像是在岁首,后来不知怎样移作端午点缀了。至于龙舟竞渡,以吊屈原投江,裹着角黍,作为祭品。角黍俗称粽子,所以谚语有“端午不吃粽,死后无人送”,硬把粽子和死凑合起来。当时的粽子,仅仅是白米,后来踵事增华,才有豆沙,或火腿及赤豆、绿豆为馅,恣人口福了。枇杷有黄金丸之称,有产于塘栖的,有产于洞庭东山的,白的名白沙,深黄近于红色的,名大红袍,纷纷应市,善价而沽。这天家家饮雄黄酒,且以余滴洒在屋隅,更焚苍术,无非用以驱虫灭蚊,亦属卫生运动。

冰为消暑佳品,旧时应市的,都是天然冰,在严冬时,由冰厂收贮,暑天供应。从卫生角度来讲,当然不能和人造冰相比,但价很低廉,买了许多,贮在鬼脸青的大盅中,任它溶化,可以降低室内的气温,原始性的空调,也是一种办法。

“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盛赞荷花的名句。苏州葑门外的荷花荡,上海的也是园、味莼园,都是荷花集中之处。现在的豫园九曲桥,也得一赏翠盖红裳的景色。好些人家庭院中,备着一缸,植荷一二茎,甚至有所谓碗莲,那是小型的荷花,种在碗中,具体而微,亦堪欣赏。把荷花配合饮食,有以一撮茶叶,晚间置入含苞未放的花蕊中,明晨取出煮茶,清芬留于齿颊。又有撷取鲜叶裹粉蒸肉的,当年的知味观(菜馆),即以荷叶粉蒸肉为名肴。

一年容易,又是秋风,七夕便是秋来最早的令节。杜牧的那首《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扉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即是咏七夕的双星渡着鹊桥,作为巧的象征。小儿女陈列瓜果于庭中,膜拜双星,称为乞巧。复有投针之嬉,把一盆水曝于日光中,轻轻地投入绣花针,针浮水面,看水底针影,以验投者的巧拙,影成云龙花草形者为巧,若如椎如棒者为拙。又把面粉搓成条儿,打一小结,入油锅煎炸,称为巧果,甘脆可口,和着鲜藕红菱,朵颐大快。

月到中秋分外明,从观星而赏月,那是自然顺序。中秋烧香斗供奉嫦娥,这些虽属虚无缥缈,但人们借此助助清兴,也可说是浪漫性的享受吧!香斗围着雕镂精巧的纸旗,上端缀一金面的魁星,这是应着科举考试,秋闱夺标之意。我幼时很喜欢这些玩意儿,纸旗插在颈项间,仿摹戏剧中的武将。魁星,作为案头的镇纸。月饼家家必备,有苏式的,有潮式的,有广式的。现今以广式为主,旧时却以苏式为主。苏州稻香村的月饼尚甜,最负盛誉。又豆荚、毛芋艿为应时点心。这个习俗,偏重于苏沪一带。

重阳为登高节,上海没有山丘,便把沪南的丹凤楼和豫园的大假山,作为高瞻远瞩之所。一自国际饭店建二十四层楼,登高地点,有所转移了。重阳糕是小型的,略染色泽,糕上缀着小旗,以逗儿童的喜爱。高启诗:“故园莫忆黄花菊,内府初尝赤枣糕。”可见重阳糕,是宫廷中的赤枣糕蜕变而来。那时的菊展,大都在康脑脱路(今为康定路)的徐园举行。后来黄岳渊辟园于沪西,菊种达二千有余,取而代之了。

冬至,日渐长,因此冬至一名长至节,和夏至日渐短,称为短至相对应。冬至夜,例饮甜白酒,这酒度数不高,人人能饮,不致醉倒,苏人名之为东洋酒,实为冬阳二字之误。这酒是土酿,并非从日本输来。冬至有一雅事,即在这天绘梅一枝,预定花朵八十一,每日作一花,花尽而九九毕,称为九九消寒图。冬至有一俗谚“干净冬至邋遢年”,谓冬至如天晴,那么阴历年必雨雪,这种占验,是不够科学的。

世俗以十二月为腊月,该月初八日进粥,称腊八粥,本属僧家斋供。煮法,先将香粳米和水烧透,次将胡桃肉、松子仁及莲心、榛栗、柿饼等,加入白糖,再用文火缓煮至熟烂为度,这是素的。也有白粥加入火腿、虾米、鸭肉、猪肉,和以清盐,这是荤的,非僧家进啖了。

旧时用砖砌灶,上面有一小龛,供东厨司命像,称为灶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举行送灶。顾铁卿的《清嘉录》有那么一段记载:“廿四夜送灶,比户以胶牙糖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这种糖元宝和谢灶,祀毕,都充儿童的口腹。我幼年时,每岁啖食,迄今犹留印象。且送灶时,焚化纸轿,火光熊熊中,撒着青豆,为神马秣具。

过年颇多繁文缛节,又须祀神,供着三牲,燃着香烛,食备干果数品,如桂圆、胡桃、蜜枣、荔枝等,列诸供桌之前,家长率领儿孙,虔诚叩头,以祝来年的顺利。

年夜饭,菜肴特别丰盛,若干冷盆,若干热炒,鸡鸭豚蹄,应有尽有,借此慰劳一年的辛劳。饭碗中,置入一二熟荸荠,吃时用筷掇取,称为“掘藏”。哪里来这些藏金,得以发掘?异想天开的财迷,使人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