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10752300000037

第37章 思维空间

“大自然讨厌真空。”

无名氏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和哲学亦如此(也拒绝真空)。无论上面这句话出自何处,这个观点源自亚里士多德,而且还得到苏格拉底之前很多哲学家的认同,他们主张“无”不可能是“有”,柏拉图也赞同这个结论。大约两千年之后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直到笛卡尔主张“空间就是广延”,意思是某物若存在,它必须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但是“无”怎么会有维度呢?

那么,“真空”就是一个矛盾的术语——如果上帝愿意的话,也许能创造一个;或者它们可能存在于宇宙之外,而不是宇宙之内。另一种理论是物质空间论(plensim,来自拉丁语“满的”),认为空间充满物质。你可能会想,这会慢慢地导致拥挤:无论一个物体运动到哪儿,它都挤走了别的物体,那别的物体又去哪儿呢?这最终导致了宇宙的大小问题。想象一场挤满人群的音乐会:没有人能动,管理员非常严格,不让任何人越过栅栏。如果物质空间论属实,而宇宙的大小是固定的和有限的,那么大家相互推挤,空间很快挤满。实际上,可能没有多余的空间;什么都不能扩张或收缩,因为那样就需要在别的地方创造空间。世界像一袋足球,空隙内是网球,网球之间的空隙是玻璃弹子,如此等等,直到无限。但是它是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物质空间论要求一切事物毫不费力地滑动;若有了摩擦力,所有物体都将慢慢停下来。

但是,如果真的存在“虚空”的话,那么事物就能扩张进入它里面,不用移走别的任何东西(若阿基米德在“虚空”里洗个澡,就不会有“顿悟了”!);音乐会的管理员可以把栅栏往后挪,这样大家都能呼吸。那么谢天谢地,虚空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