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
10757100000011

第11章 轶事证据/亲历证词(anecdotal evidence/testimonials)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再多的轶事传闻也不能当作实质性的数据。传闻逸事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永远都比不上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因为后者会对自我欺骗和偏误进行严格控制。

口碑、推荐以及轶事传闻在很多地方都被用来支持提出的观点。广告商们经常借助口口相传的推荐效应向消费者宣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和有效性。有些人用轶事传闻到处宣扬某些活动会造成令人恐怖的影响,宣称手机等广泛应用的电子设备十分危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包括执法人员在内的很多人都声称撒旦教教徒大规模诱拐、虐待儿童。有些传闻十分生动,用细节详细描述了针对无辜孩童的性虐待甚至冷血谋杀。由于全国性电视节目不断报道这一话题,加上福克斯首席新闻记者杰拉尔多·里弗拉(Geraldo Rivera)等著名媒体人的推波助澜,这些轶事传闻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但后来经过四年的研究,人们发现关于撒旦教虐待儿童的指控全部都是无稽之谈,站不住脚。研究人员调查了超过12000项指控,询问了11000多名精神病专家、社会服务处及执法人员,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撒旦邪教利用仪式虐待儿童。

之前经由轶事传闻煽动起来的公众恐惧还包括硅胶隆胸技术、手机、疫苗注射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女性将自己罹患癌症和其他疾病归咎为隆胸手术。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珍妮·琼斯(Jenny Jones)等很多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都邀请隆胸后被诊断出癌症等疾病的女性当她们的节目嘉宾。虽然她们亲口讲述的故事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能让现场和电视机前软心肠的观众热泪盈眶,但是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硅胶植入手术与疾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可惜,这一事实未能阻挡律师们从硅胶制造商那里榨取了合计高达42.5亿美元的赔偿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执行总编玛西亚·安吉尔(Marcia Angell)在1992年发表了一篇社论,驳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关于禁止生产硅胶隆胸植入产品的决定,结果引火上身,招致女权主义者非常愤怒的抨击。但她坚持认为上述禁令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并将自己在这场论战中的惨败经历结集出版,书名为《被审判的科学:植入隆胸手术的医学证据与法律之争》。时至今日,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已经尘埃落定,研究人员掌握了充足的科学论据证明隆胸植入物不会导致癌症或其他疾病,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也撤销了之前对植入产品的禁令。调查数据显示,相比没有做过隆胸手术的女性人群,做过手术的人患癌症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比例并没有显著提高。

关于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脑瘤并因此引发公众普遍恐惧心理这个议题,始作俑者并非科学家,而是一个电视清谈节目的主持人。1993年1月23日,美国“王牌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邀请大卫·雷纳德(David Reynard)当节目嘉宾,后者宣布自己正和妻子苏珊起诉美国通用电子NEC和日本电子企业GTE这两家公司,声称他送给妻子的手机导致她患上脑瘤恶疾。虽然苏珊所患脑瘤的位置确实靠近接听电话的一侧耳畔,但他们的起诉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苏珊收到手机七个月后被诊断出脑瘤,向法院提出诉讼几个月后因病去世,其诉讼于1995年被驳回。之后法院又受理了十几个类似的案例,但无一例外所有起诉均被驳回。如果你认为科学家和生产企业对这类轶事传闻不够重视,那你就错了,因为在法院驳回苏珊的诉讼要求后不久,手机业界共计投资了250万美元用于手机的安全性能研究。自1995年开始,科学家们对此做了很多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手机与脑癌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在世界很多国家,疫苗注射率均大幅下降。我所在的北加州大学城,有三分之二的华德福幼儿园2013年没有安排孩子们接受疫苗注射。在萨克拉门托地区,提交申请让幼儿不接受规定免疫注射的家长人数过去几年内上升了34%;而在整个美国,提交申请的人数同期增长了37%。《萨克拉门托蜜蜂报》2013年1月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儿童疫苗注射率下降”,指出主动选择不为孩子注射疫苗的大部分都是较富裕家庭,父母均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因为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些疫苗对孩子的健康有害,而是基于广为流传的一些轶事传闻,担心孩子会因为注射疫苗而患上自闭症或其他神经失调疾病。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因为收到了大量自闭症儿童家长的来信,于是专门邀请女演员珍妮·麦卡锡(Jenny McCarthy)担任节目嘉宾,讲述她儿子的经历。麦卡锡的儿子在注射疫苗后不久被诊断出自闭症,但经过家人不懈的努力,孩子最终恢复了健康。这就是典型的“事后归因谬误”案例;对于那些宁愿相信口口相传的说法也不愿意相信科学的人来说,这种谬误十分普遍。与此同时,科学研究一再证明,疫苗注射与自闭症以及神经失调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相对于疫苗在某种未知情况下对一些人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疫苗注射能够帮助社会成员有效预防包括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以及白喉在内的各种传染病,其好处显然远远大于没有科学根据的猜测。

实际上,公众对疫苗的恐惧心理所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一些地方爆发麻疹,出现婴儿死于百日咳的案例;而这些都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根本就不应该再发生的悲剧。在日本,百日咳疫苗注射率1974至1976年间下降了70%;与此同时,百日咳病例数量从393增加至超过13000例,死于百日咳的婴儿人数从0增加至41。

轶事传闻即使讲述得再生动也不足采信,原因有以下几个。个人陈述一般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人信仰、过去的经验、听众的反馈、对细节进行主观选择等。大部分的故事都会在讲述及复述的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扭曲,有些事实被夸大,有些事情的先后顺序被混淆,有些细节被混为一谈。毕竟,人类的记忆形成于事实发生之后,是不完整的、有选择性。人们会曲解自己的经验,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带有成见,在论证的时候对事实加以主观的选择。正因为经验是建立在偏误、记忆及信念基础之上的,因此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准确。我们中大部分都是诚实的人,有时面对欺骗也没有辨别能力。实际上,有些人的确会凭空捏造事实,有些故事完全是无稽之谈。相反,虽然有些事情看似完全不合理,但实际上却有一定的合理性。总而言之,轶事传闻的本质就在于其不确定性,而且通常其准确性很难印证。

对于某些领域来说,比如替代医疗、超自然能力以及伪科学等,口碑和传闻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基础。关于针灸师、灵媒、通灵人、能量机的亲身经历都属于轶事传闻,在科学领域几乎没有多大的价值,均不足采信。有的人态度诚恳、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见到了天使、圣母玛利亚、外星人、大脚野人,有的孩子声称自己有前世,有人看到濒死的病人头上有紫色光环,有人声称自己能够看到矿脉,有的宗教大师能够飘浮在空中,有的人能够用意念为病人做外科手术。想要让这些事情具有令人信服的合理性,只有个人体验和个人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其他人不能在同等条件下拥有同样的体验,那么这些经验就无从论证;如果无法验证这些说法,就无法印证叙述者对自己的个人体验的阐释和解读是否正确。相反,如果其他人也可以有相同的体验,就可以设计科学实验来对个人经验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判定其是否可信。著名超感心理学家查尔斯·塔特(Charles Tart)曾提交过一份有关超感事件的传闻报告,表示:“我们需要先做实验,了解事件发生有哪些条件。我们不能听了一个几年前的故事然后指望一切信息均准确无误。”同为超感心理学家的迪恩·雷丁(Dean Radin)在《意识宇宙:超感现象的科学事实》一书中也认为传闻轶事不能被当作超常现象的有力证据,因为记忆“比大部分人想象得还要不可靠”,目击者的证词“很容易被曲解”。

目击者的证词在科学领域几无用武之地,因为目击者无法控制其本身的成见及自我欺骗等因素,不能像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那样尽量减少偏误及自我欺骗因素对最后结果的影响。比如大部分心灵感应者或超感探矿人不会意识到需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对照测试,以剔除自我欺骗的可能性。只要能够得到正面的反馈意见,并且继续相信自己拥有超能力,这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因此,对超能感应者和超感探矿人及其追随者来说,他们一般只会牢牢记住成功的例子,对失败则选择视而不见或迅速忘记。而对照测试还能判断出成功案例中是否存在作弊等因素。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目击者或亲历者的证词毫无科学价值,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愿意相信它们呢?原因有很多。首先,这些证词通常十分生动,有很多细节,让偶发事件显得具有特别的意义,从而使证人对因果关系的阐释带有超出实际水平的可信度。此外,这些证人一般都充满激情,为人诚实,看上去很值得信赖,貌似没有什么理由要骗我们。有的时候,证人刚刚经历了非凡的体验,这让他们情绪十分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体验和证词通常名不副实,不足以证明所支持的观点。提供证词的人通常拥有某种表面上的权威,可能来自身上穿的制服,也可能来自手中的哲学博士或医学博士学位。这类证词一般出自名人之口,并通过高收视率电视节目广为传播。黛安·索耶(Diane Sawyer)曾经在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报道过一项研究成果,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特殊膳食对自闭症儿童没疗效。问题是她在节目中采访的是珍妮·麦卡锡,而不是科学家。麦卡锡在采访中表示,科学家应该重视坊间传闻,因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很多家长确实用特殊膳食这种方法治好了患自闭症的孩子。麦卡锡的这段话只能显示她对科学的无知,因为所谓科学就是要用对照实验来剔除研究成果中典型的个人偏误与成见。可惜黛安·索耶并没有对她的无知提出任何质疑。科学家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在其博客上专门写了“美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拥抱无稽之谈”一文来评论此事:

首先,科学家非常重视坊间传闻,所以他们才会去研究胃肠紊乱、饮食习惯和自闭症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

其次,麦卡锡将坊间传闻与实际数据混为一谈。如前所述,坊间传闻是调查研究的起点,不是科学研究的终点;而这正是科学(也叫事实)与无稽之谈的区别所在。如果只有个人经验的话,那什么愚蠢的说法你都有可能会深信不疑。

在某种程度上,坊间传闻之所以具有可信性完全是因为人们愿意相信。有些人声称,导致某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或免费能量治疗仪无法面世的罪魁祸首就是政府或大医药公司。这种阴谋论在人群中很有市场。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人们就是愿意相信某个天才独行侠发明了可以治疗各种癌症的方法,发现了能医百病、价格低廉的天然灵药,制造出能让我们免费使用电力的设备,或者设计出能上天入海的汽车,愿意相信政府和工业巨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决定扼杀这些造福人类的发明创造。

很多领域都利用口碑、推荐以及轶事传闻支持所提出的观点,医学界也不例外。认真研究这些传闻、证词是明智的,不应被看作是愚蠢的表现。医生在决定治疗药物及疗程之前应该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了解病人对某种新药的反应,并根据这一信息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或对药品进行更换。这样做十分合理。但是医生不能选择性地倾听病人的主诉要求,不能只接受符合其预先判断的观点、无视与自己判断不符的表述,否则就有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同样道理,在其他领域我们也不应该有选择地去倾听有关个人经验的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