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1098300000017

第17章 好梦成真

剧情简介:艾莉斯一觉醒来后,得知了丈夫的死讯。无所适从的她徘徊在梦和继续进行的每一天之间。

导演:玛丽琳·坎托(Marilyne Canto)

制片:Les Films de la Croisade(法国)

片长:22分钟

出品时间:2005年

片种:剧情片

主演:玛丽琳·坎托、Antoine Chappey,Louis Chappey

获奖记录:

2006年戛纳电影节Gras Savoye评委会特别奖

2006年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大奖

2007年恺撒最佳短片

形象坚定、利索的玛丽琳·坎托自15岁进入《海边酒馆》(Michel Lang)以来,一直演出不断。作为演员的她曾在《记忆丧失的男人》(Enki Bilal)、《寻找一只猫》(Cédric Klapisch)、《娜佳和河马》(Dominique Cabrera)、《权利喜剧》(Claude Chabrol)等无数影片中露脸或领衔主演过。23岁时,玛丽琳·坎托第一次自导了短片《面条》,再接着的就是十八年后的《好梦成真》。

玛丽琳·坎托除了自导自演,还把一家子人都搬到了《好梦成真》里来了。丈夫Antoine Chappey 就是扮演《光荣岁月》(Indigènes)里上校的那个,在《好梦成真》中还是主人公艾莉斯的伴侣,儿子也是玛丽琳自己的儿子,角色都没变,只是改名换姓,使《好梦成真》上了一层浓厚的自传色彩。好在片子的旨意并不是要搞自恋和自我宣扬,而是入心地描绘寻常人的“后生存”状态,像基希洛夫斯基的《蓝》、Manoel de Oliveira的《我要回家》,甚至Fran ois Ozon的《沙之下》那样,都遵循了法国电影恋恋不舍的一种故事摹本:最亲近的人突然因祸消失,幸存的人悲怆、挣扎、梦醒不分,想入非非。结果如何?

大概是为了暗示艾莉斯梦和醒的抉择,《好梦成真》使用了黑白色,墨黑的夜和纯白的清晨泾渭分明。艾莉斯的丈夫贝特朗像给她托梦那样和她相见。艾莉斯穿了黑色的皮夹克,戴了墨镜出现在咖啡馆里。丈夫和她几句叙聊后就匆匆地说要离开。影片进行了很久以后才能发现那句话是一语双关。艾莉斯醒来,卧室被过度曝光后有些像病房。她吃早餐,搭地铁去公墓,去见情人,睡前安抚她的儿子;艾莉斯身影孑孓,但也看不出什么异处来。

孩子父亲的死,直到影片过了大半部才被正面地揭示。那一场戏持续了差不多四分钟(占了实际片长的五分之一),是《好梦成真》最有力的一段。在影片语言上,宣告死亡的方式可以千姿百态。与其在影片的开头,让艾莉斯在清晨忽然被宣告噩耗的电话铃声惊醒(像她后来叙述的那样),导演更愿意在影片的中场,当艾莉斯已经对沉痛隐忍了许久,当她的情绪稳定,才让她在某个街角遇上故友,终于吐出心事,平淡无事的表象终于被惊破。这种编排次序十分符合艾莉斯矜持、不爱宣扬感情的个性。这时,角色也完全颠倒过来:瘦弱敏感的女友(Dinara Drukarova)反成了艾莉斯的安慰对象。女友除了倾听艾莉斯,就说了六个“这不可能”,艾莉斯每次也只回答:“是的,这是真的。”等艾莉斯离去,怀了孕的女友还靠在墙边,手捂着脸哭。

那一哭,完美地影射了艾莉斯的悲伤。而艾莉斯本人尽管每夜只能靠药物入睡,梦里重复和丈夫诀别的情景,却绝少看见她流泪。一切都如从前:吃饭,休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去公园。但这时的艾莉斯被悲痛磨炼得更加生硬、直接,更懂得抓住心底最需要的东西。她见到尚且以“您”相称的伴侣,不等对方寒暄完毕,就一下打断:“对不起,我的时间不太多,我只想做爱。”男人要给她他的电话时,她也不要。她说,给了没用,给了我也不会打的。死亡给了她某种解放的力量,死亡都经受了,清清楚楚地做自己也就没什么可为难的了。导演兼女主角玛丽琳使用了最低度的表演形式,表现人物丰厚的敏感度。

最后一幕是专为回答《好梦成真》的题旨的。艾莉斯清晨醒来,保持了最初的宁静状态。屋里多出了两个人:先前的男人躺在她的身边,儿子走过来,稀奇、友好的神情里还洋溢出寻回了父亲似的兴奋,小男孩向陌生人问好……在一缕雪白的阳光下把卧室笼罩得异常温馨。

导演档案:玛丽琳·坎托(Marilyne Canto),1963年出生,法国演员、导演。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戏剧艺术学院。出演过《权利喜剧》等共30多部长片以及20多部短片、电视剧。导演作品:《面条》(Nouilles,1987),《好梦成真》(2005),《是的,也许》(Oui,peut-être,2007),《一言为定》(C'estd'accor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