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1098300000042

第42章 在地球的尽头

剧情简介:一座摇摆小屋搁在一个山尖上。屋子里住着海关职员和他的老婆、一只猫、一条狗和一头母牛。

导演:康斯坦丁·波龙齐特(Konstantin Bronzit)

制片:Folimage(法国)

片长:8分钟

出品时间:1998年

获奖记录:

1999年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观众奖

2000年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报刊评论奖

2000年Lutins最佳动画片奖

2000年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高登·布鲁斯”幽默奖

入围2001年恺撒电影节最佳短片提名等70多个国际奖项

在地球的尽头,出门面对的就是三角形的山,没有平地,山脚连着山脚,山脚下浮起云雾。住家的人有两种选择:要么把房子建在山顶,要么把它建在两处的山脚间。海关职员的房子就建在山上。虽在地球的尽头,远离尘嚣,海关职员还是像寻常人一样过日子,有老婆、牲畜、生活起居用具和访客。日子也并不清静,小屋是个封起四壁的跷跷板,稍有一点不平衡就要两边颠倒,笑剧由此展开。

先是天上的鹰在刚挤出的牛奶桶里拉了屎,后是老头的床从山尖上滑下去,鹰把猫叼走,再是来串门的牧羊人开错枪打死了鹰、喝了鹰拉过屎的牛奶。最后等反叛的母牛回来时,就彻底把屋子从山顶上撵了下去。因斜坡的缘故,家中的用具都被拴上一根绳子,狗也一样。老太婆对老头总是不满,爱发出“汪喂”声等。《在地球的尽头》受了视觉笑剧(visual gag)的表演方式的启发,让人物四处奔走窜动而又必定一无所获;还同时仿效gag设置凑巧性情节:老太婆拖不动奶桶,进屋;进屋后奶牛就自动离开奶桶,天空中不早不迟地飞过一只鹰,落下的屎刚好掉进奶桶里,一切完美地相连,像串通一气的那样。

在《在地球的尽头》里,gag可分成重复式和延迟式两类:身上系着绳子的狗,每次出门一律要先“汪”一声,接着惨重摔跤;牧羊人朝着天空开枪,几秒钟以后,等事已过,忽然从天空掉下一只死鹰,这时我们才联想起牧羊人打过的那一枪。串联《在地球的尽头》的笑料一波接一波,从不间断。

没有国度,没有是非,如果再少了房子和山丘这一争,《在地球的尽头》也算得上是个和暖宁静的世界。蓝色的底调,整洁的画面,本是安心的意思;老头和老太、猫和狗、牧羊人和远眺的山里还带了点怀旧的色彩。但问题照样存在:除了经受房子和山顶“平衡”的骚扰;这个地带还面临被世界同化的危险——牧羊人出门时牵着羊,回来时就换成从外地来的跑车了。

也许是为了说明“平衡是瞬间的,动乱才是永恒”的道理吧,第二天,导演波龙齐特又幸灾乐祸地让房子卡在山坳中,这时,所有的问题都倒了过来:原来是防止东西滑走,现在则要防止东西往家里滑。狗撒的尿要往屋里流,硕大的母牛不由自主地又要进攻屋子……只有中弹身亡的鹰,无趣地躺在屋底下的山坳里。这就是说要想活着,就得经受左右折磨的代价。

鉴于一目了然的思考,《在地球的尽头》的框架图像尽是些几何符号,像我们孩子时候画的画那样,三角形的是山,正方形的是房子和窗,梯形的是屋檐,圆柱形的是烟囱(还例外地带了点立体味),母牛也是块隆重的方形。人物则是卡通的样式,孩子气很重(类似《调皮啄木鸟》(Woody wood Pecker),《宾尼兔》(Road Runner))。生活被简化以后,几何物体间的矛盾开始夸张地突显,这也是导演所求的。在摄制《在地球的尽头》世界时,波龙齐特只用了一个镜头,大全景,让人们像对着戏台那样正对着那山、那人、那狗。

导演档案:康斯坦丁·波龙齐特(Konstantin Bronzit),俄罗斯动画导演,毕业于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列宁格勒V.I.Mukhina高等工艺美术学院,参与过莫斯科高等剧本创作和导演专训。波龙齐特先后就职于莫斯科的Pilot、Pizitiv TV,圣彼得堡的Melnitsa等动画工作室。影片代表:《在地球的尽头》(1998,动画短片)、Alosha(2004,动画长片)、Lavatory lovestory(2007,动画短片)。

观影:http://vision.rambler.ru/users/suzdalfest/1/2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yhOs1Z7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