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适传
1102300000075

第75章 谈学潮问题(1)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不顾人民的反对,在全国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与此同时又拟定于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伪国民大会制订宪法,企图使其***统治合法化。当时,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其他民主党派坚持和平、民主的方针,对这次会议进行了坚决的反对和抵制并拒绝参加。然而,蒋介石却一意孤行,仍坚持一党专政,不顾民意决定召开了这次会议。在会议筹备期间,他为了孤立共产党,极力拉拢第三方面势力参加。蒋还亲自出马召见所谓社会贤达进行游说工作。这时,离开会只有两天了,但远在北平的胡适还未到达,这使蒋介石甚为不安,于是他亲自打电报催请胡适“即日命驾,莅京出席”,并要胡适回电答复。显然这多少是有一点强制的意思。在此之前,朱家骅也曾给胡适去过电报催他到南京赴会。胡适是否出席这次会议感到很为难,但自接到蒋的电催后,次日(即11日)便毅然决然地飞到南京去了。到南京后,他在与一位乡友谈到此行时说:“这次开会,原是有些踌躇的:一则是国内这个局面闹不清,想再等一等,看一看,迟一步再说。二则北大也离不开身……所以直到开会前不久还不想来。最后,连蒋先生也发了电报去催,只好来了。”以上说明,胡适出席这次伪国大,多少是有些被动,所以后来才出现了抱着《水经注》出入会场的尴尬场面。

不料当胡适在南京出席伪国大之际,北平却发生了美国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的事件。沈是北大先修班的女生,家住王府井大街甘雨胡同。1946年的圣诞节前夕,即12月24日晚7时许她去东长安街平安电影院看电影,行至影院附近,被两个美国兵架到东单操场强行奸污。此事26日在报上被揭露后,北平各校师生举行罢课,示威游行,要求惩办罪犯,并发出要美军撤出中国的呼声。这次事件是美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累累罪行之一。中国人民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暴运动。但国民党当局却百般为之掩护,企图缩小性质把一个政治问题说成是刑事案件,并污蔑群众运动为“有人假此鼓动风潮”等等。

胡适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地说道:“这还得了!真岂有此理!”说着说着还敲桌子。这个态度使去访问他的记者颇感意外。这位记者说:一向主张“怨而不怒”,提倡“自由”与“容忍”的大师,竟然也正气凛然,金刚怒目起来,使他不免增加了一些敬意。当时胡适还说:“抗议、游行,有何不可!众怒难犯,伸张民意嘛!”记者听了急忙问道:“适之先生,您这个态度可以捅出去吧?”胡适干脆利索地回答说:“可以!”

自从“沈崇事件”发生后,胡适一连接到北大来电数通,皆催促他速回学校处理这次事件,故于12月30日飞返北平。抵平后接见记者,谈对“沈崇事件”的态度,他说:“此次美军强奸女生事,学生、教授及我自都非常愤慨。同学们开会游行都无不可,但罢课要耽误求学的光阴,却不妥当。”并称“此不幸事件为一法律问题,而美退出中国则一政治问题,不可并为一谈。”胡适说这个话,显然是受官方的影响,与国民党当局保持一致。当时教育部曾有电报致胡适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人,要他们设法劝阻学生,整饬风纪,并称“美军污辱女生之事系违警刑事案件,自应听由法律解决。”话虽如此说,但胡适对学生还是表示同情的:这时他一方面尽量安抚学生、劝他们不要上街游行,另方面宴请法律专家依法解决,并决定以受害人沈女士监护人的名义,在美国军人法院审理此案时出庭作证,他愤愤不平地说“谁没有女儿?”当此消息传出后,国民党当局怕得罪美国方面,于是由外交部长王世杰发电劝告胡适说:“报载兄对美兵案准备出庭作证,未知确否?美方刻正羞愤同深,兄之地位或未便如此。”胡适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按计划出席了1947年1月17日至22日美军事法庭对此案的审判。经过一个星期的辩论,此案在广大民众的压力及胡适亲自出庭作证的情况下,美军事法庭不得不判处美兵皮尔逊为“强奸已遂罪”。但是,至于应判以什么罪尚待美国海军部长核定后宣布。后来此案转移到美国华盛顿去审理。胡适曾对人说这是对美国司法部门的一次考验。这时学生运动逐渐平息下来,学校恢复了上课。但半年后,美国海军部竟公然撤销原判,宣称:皮尔逊罪证不确凿,将其无罪释放。这件事太不公平了,充分说明资产阶级的法律并不是人人平等的,显然它是为本阶级服务的工具。

经过几个月的抗暴运动后,青年学生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于是在这一年举行“五四”运动28周年纪念时显得格外活跃。就以北京大学来说,从5月1日到7日,举行了“五四”纪念周。在这期间还组织科学、文艺、历史、经济、戏剧等5个晚会。广场上有各种球类比赛和体育表演。出壁报号召青年们“承继五四叛逆精神”,“为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战斗!”等等。图书馆内还举行了校史展览,其中展出了***事迹、毛泽东故事以及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照片。在纪念会上,胡适作了演讲,他首先回顾了28年前“五四”运动的经过,接着又引述了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评论:略谓“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胡适认为:中山先生的评判是很正确的,很公允的。所以他在结尾时说:我们在28年后,纪念“五四”,也不能不仔细想想我们今日是否已“收革命之成功”,是否还“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胡适的这个讲话比较一般。大致内容都是“老生常谈”的。因此有些学生暗中讥笑他是中庸派,好好先生。此外,许德珩教授也作了演讲,他根据自身的经验,回顾了“五四”的战斗历程,大意谓:《国民杂志》为救国运动;《新潮》与《新青年》为文化运动,经过“五四”,由于中间***的关系,二者联合起来了。接下来他回忆“五四”时北大学生到公安局自首愿意坐监牢的情形时,指出:“这是北大精神。北大精神是负责的精神,为国家人民负责去干,干了自己担当的精神。”并号召大家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向后看是没有希望的。其次还有朱自清讲“新文学的建立与发展”,周扬讲“解放区文艺”,都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其他教授也畅所欲言作了讲演,故一时呈现出各家争鸣的景象。从中可看出北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及其要求进步的思想是十分强烈的。

这时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本来已经食不果腹的人民又陷入饥寒交迫的深渊,整个社会又动荡沸腾起来了,学校教授家里也没有米下锅了。当时有记者到北大采访胡适,问他私人生活怎么样?他回答说:“我的薪水不够用,虽未在校内透支借薪,但几个银行的朋友可以让我立透支户头,但亦得设法还债。”说到这里,郑秘书长天挺在旁插话说:校长已经贴了不少的钱了。胡适又笑着说道:“去年7月校长薪金可得28万元,折合美金100多块钱。现在虽调整近百万元,但折合美金,每月仅得35美元。”这时郑又插话说:胡校长每天薪水合一块二角美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胡适生活都发生了困难,其他如在校的教师、学生的生活那就雪上加霜更困难了。

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经济情况如此糟糕,但蒋介石不顾一切,还要发动大规模的内战。在此情况下,全国人民除了起来反抗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别无出路。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来了。这一年四五月间,上海、南京的学生喊出了“抢救教育危机”的口号,要求增加公费、并提出“向炮口要饭吃”的反饥饿的呼声。华北同学也奋臂而起,他们认为饥饿的原因是内战,于是把反内战与反饥饿联系起来,遥相呼应。5月15日,清华大学召开了学生代表大会,决议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罢课”。16日,北大院系联合会开会,成立“北大反饥饿反内战行动委员会”。次日,召开院系代表大会,提出“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并决议自19日起罢课3天;定“六二”为反内战日,通电全国,号召各界罢工、罢市、罢课、罢教,同日举行反内战大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