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在历史的下降线行走
1103000000041

第41章 谁的红色?何来经典?

八个“样板戏”和“文革”中诞生的一些文艺作品,被称为“红色经典”,已经很有些日子了。前一阵某些“红色经典”被网上“恶搞”,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有劳有关单位,下令禁止。也不知是国人记性太差,还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20年前,这些作品还几如过街老鼠,即使不是人人喊打,至少也没有人敢公开拿出招摇。记得那时候许多老干部和老资格的文艺工作者,一提到样板戏就头痛。偶尔哪个电台如果不小心放了一段样板戏的唱段,马上就会招来一阵讨伐。方海珍和《龙江颂》里的江水英,干脆是“妾身未明”,不知道single,还是double。好容易有个有丈夫、而且还活着的阿庆嫂,结果还让人家丈夫到上海跑单帮去了,连面都没让露。这样的形象,很难说是一种英雄塑造,只能说是造神。即使对中国革命的宣传,也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当然,更不能反映中国革命的真实历程。这种概念化、脸谱化、为我独革的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当年的鲁迅就很反感,曾经告诫人们,辱骂和恐赫不是战斗。不是说写了工人,歌颂了革命,就一定是革命文学。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很多人还是拿着那些陈腐的货色当旗帜,兴高采烈地挥来挥去。

在我们一般人的习惯里,红色代表革命。而在某些人的习惯里,只有最高大、最纯洁、完美无缺、最不可思议的英雄才配称革命人物。这样的人物,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应该是政治正确的,一路走来,都完美无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红色。这样的人物描写,才可以称作红色经典,即使这些所谓的经典的来路,很有问题,而且参与了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的政治过程,身上带着无论如何都洗刷不干净的污点,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好东西,纯货。批了多少年的极左,但在某些人眼里,依然是左比右好,宁左勿右。只要是左的东西,哪怕不近人情,不可思议,走到极端,也是可爱的。好像唯有如此,才是革命的正宗,标准的红色。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暗流,暗流上往往漂着革命的浮萍。在革命的名义、人民的名义下,大张挞伐的纵队开出来了。在他们眼里,改革好像从开始就错了,改革所有的成果都是灾难。在似是而非的道德制高点上俯瞰,从前的一切,都有了正确的依据。已经做出的历史决议,仿佛都不算数了。改革初期所深恶痛绝的货色,似乎又有了可爱的颜色(据说是大红的)。“江青同志”炮制的垃圾,堂而皇之地变成了红色经典,红色与革命,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可以被偷换成“文革”的同义词。

难道,还真的让“文革”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