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家》2015年第05期
栏目:视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你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读中文。那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就连燕子的呢喃声里,似乎都有着文学的腔调和韵致。那是中文系学生节日一般美好的春天:几乎每天都有可谈的新鲜话题,几乎每天都有可读的优秀作品。
像当时的许多文学青年一样,你也做着自己的文学梦。你把别林斯基的著作放在书包里,形影不离地带在身边。你沿着他的文字铺出的路径,在俄罗斯文学的大地上漫游,看三套车在无垠的雪原上飞奔,看“旧式地主”吵架和吃西瓜,看一群市侩官员下作地巴结“钦差大臣”赫列斯达科夫。这位伟大的批评家让你喜爱上了果戈理,也让你感受到了文学批评的魅力。你幻想着将来能成为一个热心的编辑家和热诚的批评家,能办一份《祖国纪事》和《现代人》那样的文学杂志,能对自己时代的文学发出清亮而正直的声音。
然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却打击了你的信心,甚至差点儿压碎了你的文学梦。本来,你准备像阅读《别林斯基选集》一样,将两卷本的《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准备将它所谈论到的文学作品,也都找来翻一翻。可是,你并没有从普列汉诺夫那里体验到阅读别林斯基那样的快乐。你被他的书折磨得很苦。它实在太沉闷了,太乏味了,简直就像政治教科书一样枯燥无趣。还有,普列汉诺夫竟然以“不过如此”的轻慢口气,将伟大的托尔斯泰贬得几乎一钱不值。唉!这样的批评家,“不过如此”,不做也罢。
此后许多年,你再也不读普列汉诺夫。直到有一天,你计划写一本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书。按照进度,你不能再延宕,必须将“普列汉诺夫”一节写出来。你这才下了决心,要将他的书,都找来看一看。你也很想借此修正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然而,再读之后,你发现,此时的阅读感受与彼时的阅读印象,并无两样。不仅如此,你还发现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那么,好吧,就在这北方的远离尘嚣的青山绿水间,就在这早晚间清凉如秋的盛夏季节,开始沉思和清理吧。这是无疑是一件挑战耐心的艰难工作。但是,无论如何,你终于有机会把一块压迫精神的巨石搬开了,终于有机会为自己热爱的列夫·托尔斯泰辩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