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伴的力量
11215400000007

第7章 孩子受欺负了怎么办

儿子上幼儿园第一天,就遭遇“野蛮女友”袭击,而且当时还是家长陪同下的半日入园阶段。也就是说,一切就发生在我眼皮底下,防不胜防。

儿子原本和那个小姑娘在“娃娃家”玩得好好的,突然小姑娘掐了一把儿子的小胳膊,他大哭起来。我赶紧把他抱过来,居然都掐破了!周围其他家长也都吓坏了,怎么会有这么狠的孩子!老师立刻找来棉签给儿子的伤口消毒,并且解释着,有的家长会主动说自己孩子的问题,有的家长则会隐瞒,他们并不了解这个小姑娘会掐人。如果没有这么多家长在的情况下,一般老师就会看得比较紧一些。

我很理解老师的心情,小姑娘的奶奶也忙着道歉,但我心情很不好,觉得孩子真倒霉,上幼儿园第一天就受伤。回家一直小心翼翼地瞒着老人,因为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孙子在幼儿园里被人欺负。

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老人的担心。

在幼儿园,孩子间免不了闹矛盾,出现被咬伤、抓伤的情况,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学会分享、合作、规则意识,到大班阶段才初步懂得谦让。

小不点儿不吃眼前亏

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存,什么样的人都可能碰到,他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我不教儿子“打回去”,一方面是希望他明白,暴力手段很多时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升级;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他身量小,以武力抗衡的话一定会吃亏。好汉不吃眼前亏,最好的办法就是躲着那个小姑娘,别跟她玩儿。

但是,小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真的被打了,该怎么办呢?我告诉孩子,一定要大声地、坚定地跟对方说:“不许打我!”“你打疼我了!我很生气,你要是再打我一下的话,我就去告诉老师!”让对方明确地知道,你不喜欢他这样的行为。不还手,并不等于畏惧;不以拳头回应,但是要用态度和语言震慑住对方,让他不敢再有进一步的行动。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这种情况是有必要“告老师”的,这是自护,不是懦弱的表现。

大块头有大智慧

有一个美国男孩,一出生块头就比别人大出好多。从小妈妈就告诉他:“你不可以动手打人,因为你的力气太大,一出手就会伤到别人。”这是个很有自制力的孩子,他真的从不出手。但有些孩子偏偏就爱挑衅,总是反过来欺负这个大块头,男孩记着妈妈的话,也不还手,但心里很不平。他去问爸爸应该怎么做才能不挨打。爸爸说:“你想想,除了还手,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显示你的力量。”

之后,又有两个孩子欺负这个男孩,他依然没有还手,却用两只手轻而易举地把这两个孩子压在了地上。当然,老师还是让双方各自做了检讨。可这件事之后,真是再没有人敢向男孩挑衅了。

这个男孩就是“飞人”乔丹。

乔丹的父母不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不能主动去打别人”之类的话,而是让孩子动用自己的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一大把,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你再敢打我,我就叫我哥来!”而这招往往很管用。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兄弟姐妹了,但他们的小脑袋瓜更好使,他们一定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面对别人的挑衅。

分清欺负与被欺负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被小朋友打一下、碰一下都无所谓,或者最多瞪两眼就过去了,但是有的孩子却对肢体碰撞很敏感。我儿子就属于第二种,总是为这个问题纠结。我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帮他区分:什么情况是别人故意伤害他,什么情况是无意的。

我们在家里做了很多模拟游戏,比如,我非要“玩”他的玩具,他不给,我就抢,抢不过呢,自然是动手“打”他一巴掌,这就是故意打人;而当我搬个东西从他身边过,踩了他一脚,但这是无意的,可以跟我说:“你踩了我,我很疼。”如果我道歉了,他也就没必要不依不饶。

当孩子在游戏规则、角色分配或资源共享方面产生争执,却没有能力协调解决,最终选择动用武力时,往往是父母干预的最佳时机。

不能因为孩子伤心哭泣就草率地认为是受欺负了。先引导孩子说清楚事件的过程,再询问孩子的真实意愿是什么,处理起来才能“对症下药”。有时候,孩子或许只是自己感觉不如意而落泪,稍加安慰与鼓励,孩子的情绪就能迅速好转了。

安抚受欺负的孩子

无论我们怎样保护,孩子有时也免不了真的受欺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无条件地安慰和帮助,而切忌雪上加霜地批评或责备。千万不要抱怨:“你怎么这样笨呢!谁都能欺负你啊!”“你就不会去抢回来!”孩子的心里已经很难受了,被打、被欺负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败,如果从父母这里没有得到安慰和支持,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很无能啊?所以,当孩子受了欺负后,一定不要再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而是要多跟他沟通,让孩子能够在一次挫败中获取成长的经验,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打架了、发生纠纷了,就跟孩子一起聊聊这件事,他们两个怎么打起来的呀?可能就是因为一件小事双方意见不统一,两个人说着说着就急了,一方动了手,另一方还手,然后老师来了,不仅挨了批评,还有可能请家长。这下问题可升级了,如果他们两个只是拌拌嘴,或者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协商解决,而不是直接动拳头的话,那这件事情可能根本就不会发展成这样。通过实例让孩子意识到暴力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甚至会有反作用。

孩子年龄小、沟通能力有限,一言不合就可能动手。父母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打起来了,而不是立即定性“欺负”与“被欺负”。让小孩子自己直接去解决冲突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他们自己能解决的话,可能就不动手了。

跟别人打起来,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危机,却也是父母引导孩子学会面对危机、处理危机的时机。认识到更多的是要动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动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强大,所谓“兵不血刃”,才是上上策。这种成就感会让孩子更自信,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