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喋血阳澄湖
11344600000003

第3章 奉命东进

弯弓射日到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南方的红色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38年春,他率领部队深入敌后作战,在南京、上海一线担任游击战争任务。在江苏镇江城郊卫岗,陈毅亲自指挥一支队在城郊一举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小楼兰的部队,取得了胜利。1939年4月底,他的六团又要奉命挺进江南,开辟新的根据地,为此,他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诗意喷涌,创作了这首题为《卫岗初战》的七绝。

江南,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素称人间天堂的鱼米之乡,如今,它和东北三省一样,正忍受着日寇铁蹄的蹂躏与践踏。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抗日活动,尽快地把日本强盗赶出境,陈毅报请党中央同意,打算抽调一部分兵力,向江南东路腹地挺进,开创江南东路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前一天的支队会议上,陈毅发表了这个建议,提请全体支队委员讨论。当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同意,一种则是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很简单:一支队兵力有限,何况还要前往苏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再抽调掉一个团,兵力更加单薄,不利于整体作战。但是,经过反复讨论,陈毅最后还是力排众议,果断决策,决定从有限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力量,东进江南,深入腹地,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填补江南东路至今尚无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空白,和日寇及其国民党顽固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以保卫我大好河山。

陈毅决定委派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率领部队,前往东路去播撒这革命抗日的星火。

叶飞,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地区亚望镇。根据菲律宾的法律,叶飞出生时领取了菲律宾的出生证,并且接受了洗礼,属于菲律宾人。但叶飞的父亲叶荪卫是1900年只身下南洋谋生的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叶飞又属于中国侨民。所以叶飞一生下来就有两个名字:中国名字叫叶启亨,菲律宾名字叫西思托·麦尔卡·迪翁戈。父亲希望儿子成为中国人,所以于1919年带着5岁的小启亨和7岁的启存,乘着颠簸的轮船,回到了福建省南安县金淘老家,让拥有菲籍的兄弟俩永久地留在了中国。父亲曾嘱咐儿子日后一定要学郑成功,不做洪承畴(明末投降清廷的叛臣)。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叶飞从厦门中学一毕业,便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并始终紧跟着陈毅司令员南征北战,屡建战功,成为陈毅最信任的爱将之一。

1939年5月4日,正当叶飞做好一切准备,即将率部队出发时,他突然接到陈毅召见的急电。一见面,陈毅什么也没说,只是交给他一份电报。叶飞一看,是新四军政委、副军长项英的来电。电报内容是坚决反对叶飞率部队东进,理由有两个:一是东进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地盘”,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东路地区铁路公路河网交错,日军兵力强大,据点林立,部队到那里去会被敌人消灭。按军令,项英是陈毅的上级,作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的陈毅必须服从。但项英的决定显然违背中央要求,将会影响新四军的扩大与发展。因此,陈毅把叶飞请来,想听听叶飞的意见。叶飞毫不犹豫地当即表示:赞成东进。

当夜,叶飞、吴焜(克刚)、夏光等主要战将来到司令部,聆听陈毅对他们此行目的、任务的剖析与判断。

陈毅指着墙上的“江苏东部地区示意图”分析道:“这里尚是一片没有开垦的抗日处女地,我派你们六团去那里,是想让你们担当拓荒者。拓荒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呀,尤其这是一块江南的大肥肉,小日本、汉奸、亲日顽固派们,已先入为主,早已虎视眈眈地盯住它了。现在,我们要再横里插它一杠子,在这群虎狼的血盆大口中梗上一根硬家伙……”陈毅司令不愧为诗人,说出话来,形象而又生动。

“这是阳澄湖。”说到这里,陈毅扔掉烟蒂,把手直指示意图上的那片像只展翅飞翔的大鸟似的蓝色色块,“它当是江南东路的轴心,你们看,它北临沪宁铁路,东有苏常公路,位处无锡、常熟、昆山、吴县和苏州两市三县的交界处,既具有相当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又是整个东路的交通枢纽地段……我把你们派到那里去,就等于把一把尖刀插在了敌人的心脏上……”

为避开国民党亲日派们的耳目,这支由叶飞指挥的新四军六团临时撤下了原有的新四军标志,换上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老江抗”)番号的800人的武装队伍,于1939年5月5日零时,披着初夏的夜风与晨露,臂佩番号,在叶飞和吴焜的带领下,握别了陈毅等前来送行的支队领导,踏上了开拔江南东路的征程。

“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捷报!”陈毅司令员紧紧握了握叶飞与吴焜的双手,然后挥手目送队伍消失在夜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