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苦行记
11440900000064

第64章 译本修订后记

马克·吐温的作品很多,其现实主义代表作当属国内读者最为熟悉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5)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1883)。

而奠定马克·吐温幽默大师地位的则是其早期成名之作,《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和其他随笔》(1867)和《苦行记》(1872)。《苦行记》记述作者青年时期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经历和见闻,充分反映作者作为幽默大师的才华和语言风格。

《苦行记》的结构是松散的。初版七十九章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三部分:1~61章,介绍作者在远西(Far West)的经历和见闻;62~77章,夏威夷行纪;78~79章,在各地的演讲。各章之间并无联系,甚至在一章内的人物、故事和事件之间也没有清楚的联系。与其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一部结构上相当随意的文集,是一部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开,翻到任何一页,随便读他一段也能赏心悦目、会心一笑或乐不可支的幽默小品文集。

也许正是由于其松散的结构,作者的幽默的才华才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马克·吐温幽默的素材是没有限制的:物品、植物、动物、人物、事件、政治……在大师的笔下,似乎一切皆是笑料,顺手拈来便会让人捧腹:作者自己一贫如洗的狼狈、胡言乱语的酒鬼、杀人如麻的土匪,甚至恐怖的旧金山大地震。看马克·吐温的《苦行记》,我总想到迪士尼的动画,想到电影《疯狂的原始人》,似乎这里面总能看到《苦行记》的影子。

就《苦行记》的大部分内容来看,作者这种幽默似乎可以称为“纯幽默”(pure humor)或“吹牛似的幽默”(wild humor)。或曰,这样的幽默缺乏价值判断,无非笑话而已。其实不然,就作品整体而言,《苦行记》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有过那样一个群体,曾经有过那样的生活。这个语境下的那种幽默事实上反映的是美国这个兴起的国家在19世纪中叶的远西开发中展现出的乐观、自信、顽强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但是,《苦行记》也不乏是非价值判断。它讽刺政府的官僚主义,嘲笑“劣等的高苏特印第安人”,咒骂不公正的陪审团制度。在第五十四章,作者以整整一章的篇幅称颂内华达华人的勤劳、智慧与好客,痛骂迫害华人的“人渣”。要知道,美国国会在2012年才为1882年《排华法案》道歉并承认华人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贡献。马克·吐温早在1871年这本书中就为华人仗义执言,由此可见马克·吐温对华人之厚道。

还有一件与修订《苦行记》有关的事情值得提一下。2012年,传“马克·吐温被‘政治上正确’”,在美国有专家把《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Nigger"换成"Slave" ,把"Injun"换成了"Indian"。此次修订《苦行记》,我仍然把"Chinaman"译为“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佬”),把"Chinawoman"译为“中国女人”(而不是“中国婆娘”)。这并不是“政治上正确”吐温,这部写于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书应该历史地看。当时就流行那样的称呼,作者并没有恶意。这一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就是证明,《苦行记》也是证明。再有,马克·吐温的幽默就连他自己、他的同胞都不放过。

借此机会,我向我的先师刘文哲老师致敬。此次译文的修订由我完成,所以其中的翻译错误(肯定还有)也应该算在我的账上。恳请读者朋友指正,本人先行谢过。

张明林

宁波大学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