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幸福原来在这里
11458500000005

第5章 真爱

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爱不是控制

给孩子戴上紧箍咒就是为了将来给唐僧打工

如来佛允许孙悟空在自己的手掌心里翻个十万八千里的跟斗是因为他自信齐天大圣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想让孩子展翅高飞,最好让他们飞出父母的视力(势力)范围。请允许孩子是他自己的那个样子,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个孩子。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过是句励志名言,习惯了自己做决定的孩子才能体验到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做对决定的时候,自我的认同程度增加。做错决定的时候,也没有理由说别人该死。自我实现的道路始终畅通,不断得以修复的自我让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做出对的决定。

全方位的自由开启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心路历程,无盲区的视角让他们不会成为盲人摸象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眼睛的孩子不一定都有眼光,有眼光的父母应该不会想当个无证驾驶的马路杀手吧?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没有必要觉得什么事情都应该知道,和孩子一起体验的过程也会让我们“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更加能和平共处。

父母跟孩子的教学相长让彼此像是多长了一双眼睛,借着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别人的世界。伟大的成吉思汗觉得他的马蹄所到之处都是他的领地,强大的自我意识认为我的思想所及之处就是我的世界。

如果我们的体验能涵盖别人的思想,你说谁更有能力进入对方的世界?之所以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爱是因为我们曾经到过他们现在的这个位置。感同身受的同频共振瞬间就能显化我们的潜意识,都眼见为实了谁还会把指点解读为指责?

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他们代表的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主权是不可侵犯的,思想的自由是千金难买的。肢体的残缺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思想的残疾难道就不觉得悲哀吗?既然哀莫大于心死,就让孩子伴随着我们鼓掌的节奏伸展开翅膀吧。

解放了思想才能够解放生产力。制衡的关系虽然能够带来所谓的稳定,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时刻准备着战斗吗?想证明自己是个战士的努力需要有个敌人来烘托气氛,习惯了四面树敌的人怎么可能碰不到对手?爱你没商量实际是在控制,越抗拒什么就越会被什么给黏住。非要用“不应该”来表达爱时,可以大声地这样说:“不许不快乐。”

很多父母在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他们的孩子很多年都走不出阴影。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也拖进坟墓,但在这之前为什么不让孩子学会挺起自己的胸膛?精神脊梁就像玉一样不琢就不成器,但很多父母没意识到雕琢只是手段,而成器才是目的。

做错决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孩子没有行为能力,父母就必须替孩子买单。对父母而言,替孩子决定比替孩子买单的成本低。对孩子而言,总是被父母选择让他们越来越没有了做决定的能力。

多数孩子在“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指手画脚中完成了社会化,他们体验到的多是别人想让他们体验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有眼睛的人对于精神领域而言也有个盲区。

如果不能打败天下无敌手,孩子也会看到父母失手。别怪孩子不听话,因为他们也不想失败。都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叛逆,不想想经历了十年如一日的耳濡目染,谁还学不会父母控制局面的那几个招式?

我们确实很付出,拿出了几乎所有自己想给的。我们的孩子也很委屈,因为这里面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给你想给的”是你需要,“给他想要的”才是他需要。很多人觉得你需要,实际是他需要。

不被需要就没有价值。想让孩子长大的父母未必都想让他们独立,害怕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居然胜过让孩子拥有价值。自我价值感不高的父母在内心深处也不过是个孩子,在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的父母之前请允许他们超越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

作茧自缚的本事在蚕的家族里代代相传。很多人想成为命运的主人,但总觉得被外在的什么东西给控制着。鱼跃龙门的壮观场面是思想飞跃的必然结果,戴上了紧箍咒的孙悟空就别想再大闹天宫了。

因为我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很多父母习惯于用这样的逻辑跟孩子沟通,他们不知道孩子接收最多的竟然是负罪感。有罪的人当然觉得自己应该任人摆布,把孩子变成别人手中的木偶难道就是父母努力的初衷?很多在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并不觉得自己满怀喜悦,虽然他们变成了父母想让他们成为的那个样子,但好像只有在远离人群的时候才能够找回他们自己。

爱没有条件

有爱心的人未必都有爱的能力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总能找到人与人的不同之处。自己的孩子长得不像别人正说明这是我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优秀未必都能够让父母接受。如果不能做到无条件的接纳,请别说你爱自己的孩子。

接纳孩子的优点谁都能做到,接纳孩子的缺点真让人为难。“尺有所短”让“比寸长的尺”多了个缺点,“寸有所长”让“比尺短的寸”多了个优点。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不过是不同的特点而已,所以善于因材施教的大师很少会把“跟自己的不同”当成“这个人的不对”。

把“孩子这个人”跟“孩子做的事”分开来看是父母的智慧。“我不喜欢你”的陈述就像万箭穿心,而“我不喜欢你这样”的描述却可以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于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能够把“事不对”跟“人不好”区别对待的孩子即使失败了,也是成功的失败了。做错事情的本身并非十恶不赦,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也就可以让这个人好上加好了。“我有错”没有被解读为“我有罪”,确保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没有被稀释,觉得自己还有价值的人才有机会在某个时刻让你的眼前忽然间就一亮。

提高服务孩子的水平是父母的当务之急。好与坏都是相对而言的,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孩子就不好意思露出坏的习气。如果能提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不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结果,孩子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我们的孩子需要指点而非指责。我们对孩子吆三喝四觉得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别人对我们的孩子吆五喝六会让我们觉得他们没一点私心?孩子的思想超越不了我们的局限,未被满足过的父母很难知道该怎样去满足孩子。

理解孩子的感受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行为。被接纳了的心灵不好意思继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跟孩子讲道理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孩子也有他们的想法,能碰撞出火花对双方而言都是成长。

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孩子会让孩子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的自我,所以请声情并茂地告诉你的孩子:“无论发生了任何事情,爸爸妈妈都永远爱你。不管人生的道路如何坎坷,回家的路始终畅通无阻。”我们跟孩子的互动就像照镜子一样,让孩子看到了他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自我认同的人不会乞求外在的认同,能够自给自足的人才会舍得给,才能给得起。

有条件的爱不是爱别人,而是爱自己。

面对着孩子59分的成绩单,很多家长难以保持淡定:“如果不给我考个95分,就别再叫我妈妈了,我可丢不起这个人。”也许你的孩子愿意向95分冲刺的动力来自于不想让你给别人当妈妈,除非你愿意接纳这个59分的孩子,否则他根本就没有能力走到95分的那个终点。

就算孩子得到了95分的成绩,但在幼小的心灵深处也记住了这次交换的条件:我给你95分,你给我爱。当我们躺在病床上等着孩子来尽孝时,如果孩子说“你已经没有交换的筹码了,也就别跟我讲什么条件了”,不知你作何感想?当然了,你有充足的理由倚老卖老,但突然开窍的人会联想起自己当年指教孩子时的点点滴滴。

相互“要”的动作给彼此带来了压力。如果家长比孩子更需要爱,那么孩子很容易变成爱的工具而非爱的对象。也许是担心孩子不给才会以爱的名义去要,没有真正被给过的孩子哪里知道不求回报才是真的给了?要的是同一个东西就会打起来,习惯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人竟然最习惯打着爱的旗号通过“声东”来“击西”。

爱可以没有条件,但不能没有原则。

皆大欢喜的幸福感是在互相“给”的前提下得以萌生的。在“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的同时,“内在的小孩”也要学着“内在的父母”的样子去爱“内在的父母”,都能感受到爱的话才算是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管考了多少分,你都是我的孩子。我当然希望看到一个得了95分的孩子,但我也看到了一个得了59分的孩子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眼神。相对于小孩子而言,大人们总是多知道一些东西的。我们愿意给你一些建议,让你能够冲刺到95分的终点。该奖的时候奖、该罚的时候罚,将大大降低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的概率。

如果你的亲身经验告诉你某些原则捆住了你想要张开的翅膀,我们也愿意修正之前那些没能双赢的原则。请接纳你的父母也是个凡人,他们也不想在错误的方向上快马加鞭。不管是谁先交的学费,都能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心中有爱的父母会这样跟孩子讲条件:“我不能照顾你一辈子,在我不能继续照顾你之前,请你学会照顾自己。”

爱需要时间

给谁时间就是正在爱谁

两颗心想要真正结合在一起需要谈情说爱很长时间,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放在对方那里存着可不是胆子大就可以随便做的事。失恋的人之所以痛苦无比是因为他们的心被别人偷走了,我们不想像鬼一样四处游荡的话,就需要通过爱的滋养来一点一点地修复身心割裂的感觉,而这的确需要点时间。

没有十个月的怀胎,我们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几年的养育,身体也不会拥有一个海拔;没有几十年的修炼,心灵也不会再上一个高度。折断的骨头通过石膏可以暂时地固定,受伤的心灵通过陪伴才可能移情别恋。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陪伴的时间不够也不能愈合心灵的伤口。

父母在陪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陪父母。孩子跟人互动的关系模式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父母的关系模式中“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能量平衡,就会促进孩子的自我完善。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借着孩子的关系模式中“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的感同身受,父母可以修复自我中需要完善的部分。

高质量的陪伴能够升华彼此的体验。保姆式的家长恨不得连续24个小时坚守岗位,但导师型的家长却能够让孩子在短暂的相聚中感受到陪伴。“十万个为什么”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带着孩子的思想遨游非常需要有一段时间不被打扰。潜意识里的精耕细作让孩子越来越成熟,真可谓花时间才会有功夫。

父母多有耐心,孩子就有多优秀。父母的知识结构相对健全,应该比孩子更有能力先发生变化。如果跟在后面的孩子能经常看到自己怎样才能更好的标准,那么他们也就能够更加自信满满地昂首阔步了。

孩子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来陪伴。当你感觉到孩子想单独行动的时候,就悄悄地离开吧。虽然父母看不见孩子了,但孩子不会觉得父母没有跟他们在一起。如果没有汲取到足够的力量,孩子还会死缠着父母。请相信你的孩子!请相信你已经付出了你的爱!

虽然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真正爱你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空。互相给时间才会有生命的交集,兑现了厮守一生的承诺才算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会让孩子远离孤独,内心里充满了爱的人才不会去掏别人的心。

没有谁一出生就能长到一米七五,但有些家长很喜欢拔苗助长。他们恨不得自己的孩子14岁就考上大学,他们总觉得不用陪伴,孩子也能够自己长大。有些人的心理年龄跟生理年龄并不匹配,很可能是在他们心田缺水的时候没有及时地得到灌溉。

我们不能说父母外出打工不对,但留守儿童几年都看不到父母的境况却会迟滞他们心灵的成长。给谁时间就是正在爱谁。不管他们嘴上怎么说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眼睛正紧盯着金钱。不管他们寄回家多少钱,也还不上孩子对于自我认同的欠账。

跟人约会的时候会听到对方说“没时间”,她没时间跟你在一起可就有了时间跟别人在一块儿。觉得重要的事会优先安排,觉得重要的人才不敢怠慢。也许孩子不知道这些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潜意识却在逐渐地强化“我不重要”的认知。

叶公好龙的故事谁都知道,但谁知道叶公在机会来了的时候为什么要主动放弃?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要,但有人跟我们争的时候不是谁都觉得自己很配。拔腿就跑违背了努力的初衷,不相信自己能走到终点为什么还要装模作样地在路上走呢?

有些父母被手机偷走了,他们的孩子也觉得跟手机亲密就像在父母身边。不要怪手机影响了孩子的学业,连我们都没能经得起它的诱惑。如果我们陪着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已经没有必要非得通过离家出走的方式去寻找爱了。

心灵的空间不同于世俗的世界。正眼看一下你的孩子就会让他感觉自己正在被爱,等到他不看你的时候说明他已经非常满足了。抱一抱你的孩子不会比干一天活更让人疲惫,带着爱去打工就会把赚钱当成手段而非目的。

你不能说孩子与你无关,因为那是你的孩子。经常看不到父母的孩子很容易忘掉父母的模样,没有跟父母发生过关系的孩子常常觉得周围很不安全。有安全感的人才会让人感觉安全,跟我有关的事才值得我拿出我的时间。

不要在真的没有时间了的时候才开始抓紧时间。子欲养而亲不在是生者的痛苦,不知道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其实也是父母的悲哀。我们有十几年的时间来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没必要在事到临头的时候才开始全力以赴。也许我们走错了一段路,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应该怎么样去走。

爱也有痛苦

烦恼即菩提

让心爱的人不受伤害是我们的承诺,一有头疼脑热就第一时间往医院跑确实能体现出我们有爱心。身体不疼了可以算完成任务了,但能问问“心里还难受吗”更说明我们的心里有爱。找到了心脏的位置不等于摸透了对方的心思,修复了心灵的创伤才能够从源头上切断往身体上转移的疼痛。

不想在围城里待着的人肯定是不快乐了,进去的想出来难道是不想被判无期徒刑吗?同床异梦让婚姻名不副实,爱你的口难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懂爱。走进婚姻殿堂的人都承诺过要照顾对方一辈子,半路想跑的人没那么容易被无罪释放。

觉得被抛弃的人后悔自己选错了对象,抛弃了别人的人已经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了。不管是不原谅别人还是不原谅自己,都让我们被爱所累。受过伤的人不敢再乞求别人的爱,想表现得更好一点的人通常又不得其门而入。

父母有很多功课没有做完就开始教孩子怎么写作业了,学的是产生烦恼的模式还想要让他们跟自己不同?自己的生命没有活出精彩就够让人痛苦的了,万一自己生命的延续也窝窝囊囊怎么能让人受得了呢?

提前消费痛苦让孩子莫名其妙,重复消费痛苦让我们对痛苦越来越脸熟。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习惯了跟痛苦为伴,万一哪一天痛苦不见了,还真有点不习惯呢。看着父母不痛快,“懂事”的孩子都觉得只有戴上痛苦的面具才算是对得起父母。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好像还可以让我们不再那么痛苦。老鼠打洞的本事就这样代代相传,难怪鸡窝里飞出个凤凰来那么得让人吃惊。

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其实是心与心的距离。很多老夫老妻厮守了一生都没有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子女向谁看齐才能学会不做一个垃圾桶呢?如果所有人都站到了船的一侧,那么肯定会翻船。既然现在的这个位置不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感觉,那么向站在船的另一侧的人学习应该不会让我们白交学费。

白天和夜晚构成了完整的一天,不必追求完美的我们可以尝试着看看烦恼背后的那些启示。很多心存感激的人说自己“痛并快乐着”,我们也可以想想怎样通过痛苦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痛苦和快乐实际同出一心,也许你错过了太阳的光辉,但不要再错过漫天的灿烂星辰了。

听说天堂里没有痛苦,但没有人真的想去。当痛苦来敲门的时候,它的手里也拿着礼物,但很多人不敢打开心门。虽然外面没有锁,但是里面插着栓。他们知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的道理,但却不敢大声地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家庭暴力是伤害的夸张表现,面无表情的冷战更让人心里难受。从不吵架未必就是好事,但自动化反应很容易让我们错过形式背后的那个内容。频繁打脸的动作确实打开了尘封在记忆里的创伤性体验,但找对面的这个人算账很容易让他越来越有理由火冒三丈。

没有人看得见你心灵上的那道伤口,但你的思想却可以穿越时空。找到了伤口的位置才能够对症下药,看着别人顺眼了也就不容易被揍了。如果你没有问题了,你也就不会再碰到问题了。

孩子经常看到什么样的脸,将来就会变成什么样的脸。智慧的父母不仅看到了孩子委屈的眼神,更能够看到自己还可以更好的地方。长时间哭泣会让眼睛浮肿,他们可不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整容。

佛祖也不过是个觉醒了的人,我们应该有机会大彻大悟。天色越黑,星星就越亮。烦恼多说明我们成长的空间大,智慧总是一闪一闪的也就不用再以泪洗面了。能知道疼说明我们还活着,能感受到爱也就忘了疼了。

我们没法说清楚爱情跟面包到底哪一个重要,总觉得财神爷应该喜欢那些满怀喜悦的人。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绪其实是一体两面,看着这一面的同时请别忘了还有那一面。跟你没有关系的人不会在乎你的死活,跟你要死要活的人也许正在捍卫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你撒谎的孩子很容易让你找到伤心的理由,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害怕失去爱的灵魂。如果孩子能确认自己道出真相不是另一个受到攻击的借口,他难道不盼着被高人指点指点吗?驴唇不对马嘴的互动经常让我们劳而无功,不知道怎样做才值得忙碌真让人苦不堪言。

抱团取暖的刺猬既想要亲密关系又害怕亲密关系,因为太近了会刺激对方,太远了又都觉得冷。手术之前打点麻药可以让身体对疼痛失去感觉,而那些精神已经麻木了的人难道是已经习惯了痛苦吗?很多人不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自寻烦恼,如果不找点刺激,他们都觉得关系疏远了呢。

爱的启动键

真正的爱是帮助别人绽放自我

不管什么机器都有个开关,想要就打开、不想要就关掉,想要哪个就打开哪个、不想要哪个就关掉哪个。人体又何尝不是一台机器呢?各个器官各司其职的连轴转,每天一万次眨眼、两万次呼吸、十万次心跳。

神经系统将人体整合为一个统一体,就像电脑的驱动程序一样指挥着人体适应环境和改造世界。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心锚”,它就像插在心里的书签一样在需要的时候调度出曾经有过的心理状态。

再倒霉的人也不会没有一段充满爱的故事,伴随着当时心理状态的本能反应已经根植于潜意识里了。人类的很多行为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只要找到那个按钮就可以重温爱的体验。

一个为生计奔波的父亲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抱一抱自己的女儿,在女儿感受着被爱的同时自己的愧疚感也渐渐地消失了。后来这个女儿嫁给了这样的一个男人,他每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搂一搂自己的爱人。拥抱的动作就像爱的启动键让这位幸运的女人始终沉浸在幸福的感觉里。

也许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一个版本:一个为事业打拼的丈夫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沙发上躺一会儿,他想恢复一下体力再开始服务老婆大人。妻子下班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丈夫不爱自己,她觉得自己也累了一整天了。争吵升级的时候谁都觉得无辜,不知道妻子想要一个拥抱就会继续地争吵。

句句入心才能够声声入耳。送人玫瑰尚手留余香,看着别人心花怒放才会让我们笑得合不拢嘴。真正的爱是帮助别人绽放自我,是你爱的人让你的努力变得有意义,想闻到爱的味道就要先把爱给传出去。

发射信号的人也在接收信号,听见了不等于听懂了。之所以我一见你就笑,是因为你能给我爱。之所以能推开别人的心门,是因为已经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之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是因为手里面紧握着爱的启动键。

很多人不知道爱的启动键在什么位置,所以笑起来还很是节约。在爱的感应达到峰值时总会伴随着某种刺激,当这个刺激再度浮现时就会发出爱的呼唤。这个刺激也许是有节奏的掌声、也许是大声地喊YES、也许是很OK的手势,一旦启动了这个按键就会让我们瞬间充满力量。

与其跟黑暗斗争不如在心里点灯,因为当光明来了的时候,黑暗自然就走了。生命的能量大多被锁定在潜意识的软件程序里,激活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就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拥有更多的建设性选择。

没有智慧的人越努力越适得其反。因为担心自己的爱不够分享,所以在自己酒足饭饱之后才愿意让出某些残羹冷炙。靠吃嗟来之食长大的孩子没有知恩图报的素质,有奶便是娘的习惯让父母也越来越想收回自己的“爱”了。

关掉了传导爱的开关让我们的心里漆黑一片,逼着鲜花在冬天里绽放简直就是强人所难。努力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算是矢志不渝,必须用拳头说话时也不见得谁的声音大谁就是真理。

有一个女孩上学读书的时候一直住校,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能够回家。父母起早贪黑地忙活生计,只有奶奶可以全程地陪伴她度过整个假期。随着女孩一天天长大,奶奶的耳朵越来越不灵光了。每次跟奶奶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女孩总是对着奶奶的耳朵大声说话,奶奶乐呵呵的表情也给了这个女孩不尽的喜悦。

结婚以后,这个女孩住在婆婆家里。她依然习惯性地对着婆婆的耳朵大声说话。婆婆心情好的时候会看看媳妇的笑脸,婆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媳妇在没事找事。冲突很快就爆发了,婆婆列举媳妇的罪状就是不孝敬父母,媳妇觉得委屈的地方就是自己想让婆婆高兴。

都罚酒三杯了还不依不饶,夹在中间的儿子快被挤成相片了。他经常私下里纠正妻子说话的音量,而伴随着说话音量减少的还有妻子脸上的笑容。看不到媳妇脸上的微笑让婆婆的心情越来越糟糕,音量降低了还不能得到表扬让丈夫的威信越来越扫地了。

婆媳之间的冲突最终转化成夫妻之间的战争。妻子总觉得大声说话能打开爱的开关,而丈夫却认为关掉妻子的音量才能让自己的妈妈高兴。总是短路让他们之间越来越没电了,关系快要瘫痪了还不赶快重装一遍系统?

如果没有爱的滋养,我们不会活到今天。伴随着巅峰体验的刺激是因人而异的,撩拨起爱意的按钮位置也是不尽相同的。面对奶奶的时候,大声说话能够减少爱的流失;面对婆婆的时候,保持微笑也许就是一个找到爱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