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
11470600000011

第11章 注释

[1]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对心理学有重大贡献,创立了“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一说。

[2]马斯洛以需求层次理论最为著名,为一种心理健康的理论,认为首先要满足人类天生的需求,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3]新弗洛伊德学派研究者。对基本焦虑研究贡献良多,并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学概念。

[4]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他在1969年撰写了具有影响力的书《爱与意志》。人们经常把他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

[5]出自Man's Search for Himself一书,日文版书名《重整消逝的自我》。台湾版书名《爱的序言》。

[6]罗伯·葛丁(Robert L. Goulding)和梅瑞·葛丁(Mary McClure Goulding)是一对夫妇,前者为精神科医师,后者则是社工。

[7]出自Glück,日文版书名《幸福论》第二集,由白水社出版。

[8]原文书名Dubieuze liefde in de omgang met het kind:over de late gevolgen van te veel of te weinig moederlijke toewijding tijdens de jeugd,由扬·亨德里克·范登伯格扬·亨德里克·范登伯格(Jan Hendrik van den Berg)著,日文版为足立、田中一彦译,川岛书店出版。

[9]日本的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10]中井久夫《作为重建的伦理之勤勉与工夫》,出自《躁郁症的精神病理》第四辑,弘文堂出版。

[11]日本精神科医师,帝京大学名誉教授,专攻精神病理学。曾在1994年鉴定“宫崎勤事件”被告罹患了“多重人格”。

[12]英国心理学家。

[13]英国心理学者。

[14]译自日本诚信书房出版的《女性的不安》(Women&Anxiety),中文版书名《愤怒,其实不是你的错:二十个步骤管理焦虑与沮丧》,为海伦·迪如丝(Helen A. DeRosis)著。

[15]出自美国儿童问题咨询师威克斯夫人(Frances G. Wickes)的著作《童年时期的内心世界》(The Inner World of Childhood:A Study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日文版由秋山聪子、国分久子译,海鸣社出版)

[16]这段话译自该书日文版。

[17]美国心理治疗师、心理医师。最著名的是提出“精神分裂原发的母亲”(schizophrenogenic mother)概念。

[18]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以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编写大学心理学教材而著称。

[19]日本精神科医师,医学学者,专攻精神病理学。

[20]“本我”“自我”与“超我”由弗洛伊德所提出,为精神的三大部分。

[21]原为经济学用语“延期偿付”,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爱利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转用心理学上,“延期偿付”表示青少年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

[22]美国心理学家,曾出版著作《彼得·潘综合征:那些长不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