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11548200000004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

从实践的视角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必须首先厘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的确切内涵,以明晰研究的概念之意。为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予以必要的辨析和科学的界定,从而说明“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而非“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为本书的研究主旨。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概念辨析及重新界定

我国理论界有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提并论、等同使用的惯例。例如,许多词典或教科书、论著或论文,都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学说和理论体系”之类的表述[76]。如何认识这种现象?或者说,这两个概念在怎样的语境中是一致的?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许多论著越来越自觉地将二者区别使用[77]。那么,“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底有怎样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面世及其内涵述评

“马克思主义”(Marxism)一词源于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相关著作,如1873年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1877年杜林的狂热信徒阿·恩斯、稍后法国可能派的首领布鲁斯等[78]。该词最初是作为反马克思的贬义词出现的,以至于连马克思本人都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79]马克思之所以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因为有人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而又歪曲了马克思的理论,为了与他们区别开来,马克思说自己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马克思的说法,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不同意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称谓,而恰恰意味着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概念以科学合理的真切内涵。在马克思去世的四天后,《纽约人民报》发表了谢尔盖·舍维奇的《马克思与俄国社会主义者》一文,在褒义上使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提法也见诸报端[80]。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经典作家从不同语境、不同视角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重要阐释。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1886年初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注释中,提出了用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他的学说、理论是合理的这一说法。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81]在恩格斯这段表述的字里行间,“马克思理论”一词呼之欲出。此外,恩格斯还明确将“理论”与“指导思想”区分开来:一个是“指导思想”,另一个是对指导思想的“表述”即理论。这样的区分对我们科学合理界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最终马克思恩格斯本人都没有用“马克思主义”一词来命名自己的思想观点或理论学说。从正面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是由第二国际代表考茨基于1883年4月6日,在悼念马克思的文章中首用的[82],之后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广泛流传开来,一直被沿用至今。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因而他们也不可能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学界的说法,列宁是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的“第一人”[83]。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84]这一界定言简意赅,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谁”以及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在这里,列宁是将主义与观点和学说等同的。由此可见,列宁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其学说的理论体系”的简称使用的。但我们难以从定义中看到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学说的相对具体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学科内涵,更没有廓清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某些已经过时的甚至是个别错误的理论。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而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85]。显然,列宁在这里试图从无产阶级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层面阐释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属于谁”的主体性或阶级性。

与列宁不同,斯大林从多个维度定义的“马克思主义”概念要更显详细和具体。斯大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86]这一经典界定,虽概括比较全面,但不够精细,并有夸大马克思主义内涵之嫌。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界定为例,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指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对于相对具体的规律则没有提供具体答案。这些具体规律正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列宁和斯大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都做了时代的界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在今天看来,他们的界定有进一步分析厘定的空间和必要;列宁的定义将“观点”和“学说”相并列来诠释“主义”,斯大林的定义认为“主义”是关于××的“科学”,这些都未能严格遵循概念词性同一性的原则。因为,观点是对事物的看法或态度的主要论点,与主张、主义是同义词;学说则是“在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87],与主义的词性不一致;斯大林定义中的“科学”与理论亦是同义词,即科学的、合理的理论。诚然,“主义”与“理论”是合为一体的,“学说”更是主义和理论的统一体,在一定意义上或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打通”使用。但是,对“马克思主义”这样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标志性和里程碑式的概念,应该遵循词性的一致性原则,严格厘定、合理界定,赋予其无可争辩的、科学合理的意蕴。这既是领悟马克思主义真谛的需要,也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需要;既是科学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合理实践形成的需要。

列宁和斯大林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和界定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中国人往往是循着约定俗成的思维惯性和既定的意蕴来论述和界定马克思主义的。例如,毛泽东对何谓马克思主义也做过相关论述。这些论述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88]在这里,同样是把“理论”与理论所表达、所包含的“总结论”即“主义”相等同,同样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其理论的简称或同义词。

正因为“权威”界定有其不那么严谨的情形,还存在一定的解释空间和重新界定的必要,因而我国学界对界定“马克思主义”一词有许多新的探索[89]。有学者认为:“从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即人的解放学。”[90]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学说的名称,而且是一种学说的本质。”[9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92]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93]由此可见,对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尚无定论,经典作家与我国的研究者们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可以而且应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和说明。比如,发生学意义上的考察和说明,主体性的考察和说明,结构性的考察和说明,特征性的考察和说明,主题性的考察和说明,体系性的考察和说明,功能性的考察和说明,形态性的考察和说明,等等。每一角度、方位的考察和说明,在其特定的意义上,都是合理的、有道理的。”[94]但是,明晰概念内涵、确立研究的问题域,要求我们尽可能达成共识,赋予“马克思主义”概念相对一致的内涵。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概念三类意蕴的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一词的界定和应用,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泛马克思主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作为个人学说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或者范围更广一些,再包括列宁和斯大林的思想。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还包括他们的后继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使用得比较普遍。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用“四个最”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95]。有学者认为,作为理论形态的、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并为其后各个民族的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知识的科学理论体系”[96]。从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应该是先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后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这种自然历史演变并非偶然,它是马克思主义现实运动在逻辑上的反映。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事业的现实发展,二者在历史进程上是一致的。这种演变是出于一种现实的需要,需要的时代差异映射出概念的变迁。我们在根据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无形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

泛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中国境外特别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政治倾向、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学养出发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其可指一种与此相关的学说流派、观点思潮、社会现象或社会运动;这些概念的内涵各式各样,有扬马克思主义的,有批马克思主义的,也有贬马克思主义的。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说:“正如大多数复杂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并没有得到人们统一的认识。我们根据他在不同发展阶段写出的书籍、小册子、论文和书信对他的著述做出什么样的说明,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些说明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他还说:“在马克思死后发展起来的种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究竟哪一种最接近他的原意?斯大林是不是马克思的唯一(甚或一个)合法的继承人?是列宁吗?是社会民主党吗?不言而喻,他们谁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97]显然,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中国理论界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从自己的维度去理解、解读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如苏联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古巴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种类称谓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或思潮。在众多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解释中,虽某些解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往往更多的是偏见和错误。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在整体上定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理论界的普遍共识。有学者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个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98]有学者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其彻底而严整科学理论体系的界定,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其不同的定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人的认识成果来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由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以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来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9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00]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泛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合理性。但是,其问题也是明显的。一是“杂多”,界定的标准不一,其意蕴不统一,应用起来还得先交代“我们是在哪个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的”,不好把握。二是“冗长”,层次过多,需要冗长的文字来表达,不简洁。当下盛行的在整体上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效途径。理论界已经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新界定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套用一位哲人的话说就是:“当人们没有问我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关于马克思主义我非常清楚;一旦让我解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发现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对其予以科学合理的界定,绝非易事。然而,概念内涵的明晰及问题边界的确定是研究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对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做一个界定必须充分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必须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正如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者、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家、共产主义与共产主义战士等有区别一样,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主义”(-ism)是指某种特定的观念、主张、思想、宗旨、理念、信仰体系,或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念和主张。在内容上,主义是“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101]道义、理想、观念、思想、主张,是一定社会成员、实践主体的“主张的要义”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功能上,“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102]。主义即“旗帜”,是凝聚人心和力量的标志、标杆,是一定社会成员价值认同、团结奋进的信仰和理想。直接地看,“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代表的,以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为内涵的思想、观念、主张。因此,定义马克思主义,要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及其思想、观念、主张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即马克思主义代表谁、主张什么、有哪些特殊的思想和观念。而理论则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理论是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当然两者又有深刻的联系:理论表达主义、主义蕴涵在理论之中。或者说,主义蕴涵在理论之中,并通过理论得以论述、证明、存在、展示和表达。理论通过其真理性、科学性、价值性和彻底性、逻辑性使人信服,从而掌握群众,将主义转变成为“批判的武器”,变“批判的武器”为“武器的批判”[103]、变精神的力量为物质的力量、变主义为现实。例如,系统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理论,“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理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理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是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理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主义;等等。马克思主义蕴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表达和展示。就词性来说,二者是不一致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用与“主义”同义的词来定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用与“理论”同义的词来定义。或者说,被定义的词与用来定义的词在词性上应该是一致的。例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104],这样的定义就坚持了词性的一致性。如果把“理论和主张”都包含在“主义”之中,那么,主义与理论的词性就不一致了:一个是要表达的内容,另一个是表达内容的内容;主义与理论的范围也不一致了:主义是广义概念,而理论则是与主张(主义)并列的狭义概念(况且这里的主义即主张又成为狭义的了)。实际上,主义与理论在内涵及外延的层次上都有差异。例如,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因此,必须用同义词性在同等层次上定义马克思主义,否则会导致内涵上的不对等、问题域的不对称和逻辑上的不严谨。

二是必须充分考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念和主张的一脉相承性,展示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艺术的整体”。

三是必须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特色与理论界限,阐明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定义马克思主义,要鲜明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谁创立的,说明其继承者及其丰富发展的历史性,说明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揭示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是谁的主张,说明其是哪个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和旗帜。

根据上述要求,吸收理论界研究成果,结合使用习惯,我们在整体性上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世界存在本质和演化规律的科学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根本利益的观念主张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以工人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辨析及重新界定

理论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105]。恩格斯在1885年《致查苏利奇的信》中有“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106]之说。这就是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历史理论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寓所”和理论的表达。

一 特定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特定的语境中,在相对权威的理解或“习惯”的表述中,有将主义与理论相提并论的情形。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列宁和斯大林的定义、毛泽东的定义。权威词典也是这样:“主义: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107]在这里,主义包括理论和主张,二者是一组含义相同、属于同一逻辑层面的范畴。还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习惯表述中,邓小平理论中的“理论”,实质上是与主义、思想相类似的思想观念。在这样特定的表述中,主义与理论是同义词。对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对概念,虽后者较之前者增加了“理论”的限定,扩大了概念的内涵,但如果将其放置于特定语境中,二者含义也相同,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作马克思主义理解。在经典文本中,经典作家有此类似用法。例如,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讲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108]从这一具体论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在《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中强调:“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109]同时,他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10]

我国学者也有将二者相提并论的表述。例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其彻底而严整科学理论体系的界定,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说明”[111]的表述,就是在整体性上将主义等同于“科学理论体系”。有学者在整体性层面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12]在这里,学者们虽然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了分别的阐述,但主义既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武器”,也是“思想理论体系”。显然,在上述特定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基本相同。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的新界定

离开上述特殊特定的语境,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区别对待。这就是说,主义与理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是有区别的。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新的分析和界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二字,显然,与马克思主义不是同等层次的词。也就是说,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涵上增加了,在外延上缩小了。特别是,我们是从整体性层次上来研究和论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有整体性层次的内涵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应也有整体性层次上的内涵。

这种整体性理论形态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表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构为三大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或一般原理。其主要是指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利用这些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实际实践问题得出的重要思想(如剩余价值学说、“一国胜利”论、“新经济政策”等)的理论。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相结合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谐社会论、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论等。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表述的个别观点和个别结论。这是经典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实践问题做出的具体判断和时代回答,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时代实践主题的变换,可能有部分仍然正确,有的也可能已经过时。对第一、第二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对第三种理论,我们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能盲目坚持,对有些囿于特定历史背景的过时论断,要勇于否定和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由第一和第二种情形所组成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指马克思恩格斯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理论之外,还包括将他们的理论与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既保留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实质,又蕴涵了中国特色的时代内容。无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亦可用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相类似的方法去界定。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研究和广泛传播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指导,促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专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学位〔2005〕64号文件,即《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通知》非常明显地区分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在概念的内涵上,“马克思主义”是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构成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2年6月6日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在泛化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比马克思主义理论涵盖面更广的概念,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如“马克思主义”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含马克思主义文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军事学等。在学科属性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113]。

吸取理论界研究成果的精华,特别是依据《通知》精神,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定义相契合,在整体性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定义表述如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表述和理论形态,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114]构成,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整体。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辨析及重新界定

何谓原理?原理,通常指在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科学原理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通过概括抽象得到的[115]。基本原理则指那些具有一般意义的,随着语境变化、时代变迁仍然正确的科学理论。换言之,基本原理就是一般的原则性的道理、重要的根本理论。在学科属性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内容

近些年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探讨不在少数。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16]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117]上述表述各有侧重,但精神实质基本一致,皆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或最普遍的理论。

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科学领域的多项基本原理。简言之,有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客观世界相互联系永恒发展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原理、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原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理论假设、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原理、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原理、国家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战略策略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建设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原理、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原理等[1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119]。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除了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外,它在使用过程中还衍生了另外一种用法,即专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通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和相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设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性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那种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打包运作,而不是整体性的角度,是不正确的。”[120]这个二级学科所研究和探讨的重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性原理。从学科设置的形式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学科专业;从学科探讨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学科专业。显然,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是学科设置和学科研究对象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新界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内容上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非基本原理、特殊论断或个别结论而言的;在表述方式上,相当于专题或专篇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具有一般意义的、普遍适用的科学理论。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讲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21]在这里,“一般原理”就是指被实践检验证明的、有普遍意义的、相对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曾多次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122]。他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123]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同类概念,三者皆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般性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总和。

总结上述分析,在整体性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表述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发展者提炼概括的、有条理性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系统再现,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统一体。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学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了十大基本原理:关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这是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包含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这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包含了人类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这是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及其趋势的理论,包含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社会革命和发展及其演进规律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的原理,这是社会结构及其系统认识的理论,包含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阶级、阶级斗争、阶级分析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这是关于现代社会分析以及过渡时期特征的理论,包含了社会矛盾分析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特征认识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这是社会发展和动力的根本理论,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原理,这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奥秘及其绝对规律的理论,包含了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和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历史趋势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原理,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包含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原理,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及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原理,这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包含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趋势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等等[12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的意义

经过上述辨析,在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予以新界定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为本书研究的主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其联系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概念内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思想理念、观念主张,是精神实质和内在灵魂,它内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论证、表述和显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系统地论述、表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条理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性理论。这恰似珍珠与海洋:马克思主义好似珍珠,撒落在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海洋之中,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像色彩斑斓的线,将五光十色的珍珠串成不同色彩、形态各异的链条,它们既相互区别,又构成统一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概念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就其学科属性来看,其涵盖的范围是层层递减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就其内涵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以“马克思”为旗帜的世界工人阶级的观点、思想和主张,内涵最大;表述马克思主义的论著等则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居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部分内容,其内涵最小。

第三,就其外延而论,马克思主义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一词,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外延较小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125]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外延则更小。

第四,就其内涵的特性而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主体(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和科学性。“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2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主体(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蕴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之中。作为学术性极强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透视宇宙本质和规律的深邃思想、严谨的逻辑联系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观念表达。作为工人阶级解放胜利的学说及其理论体系,工人阶级的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属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实践性、先进性、革命性和国际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科学性、先进性、世界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展轰轰烈烈的运动。工人阶级把马克思主义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把工人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力量。两个伟大的力量结合了起来,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社会变革力量,以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欧洲,但并不具有狭隘的欧洲意识。其能够超越地理疆域的限制和民族心态的差异,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从各个渠道向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其信仰者、传播者、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并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发展中不断丰富其理论成果。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载体或“思想寓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前人的文明成果,又站在时代的高度,超越了前人,用创新的理论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建构起了时代思想的高地和理论形态的丰碑,创立和建构起了世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不同。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本的、条理性的、原则性的、相对稳定的部分理论,又以理论的形态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等等。这些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内容博大、思想精深,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深入钻研,需要原原本本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领会得更加深透”[127]。在形式上,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者,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将“散见”的或不那么集中地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加以整理,总结归类、抽象概括、系统表述、条理化基本原则性理论。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人、“后人”们理解和整理而成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本具有历史变动性、多重主体性和内容差异性。在表述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而典型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理念和思想,有条理而系统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体”、统一体。因此,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或便捷方式。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本都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它们是否都完整准确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从经典著作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展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再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概念确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寓所”和“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其“精神展示”和“逻辑再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依据和必经路径,是集中典型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也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文本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重结构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居其中而连两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主旨,既能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又能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彩篇章。此外,“马克思主义”概念涵盖面十分广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涉及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一切领域和所有学科,对其的研究也是需要多学科、大协同才能完成的巨大课题,非单一本书能够承担的。因此,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主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