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东方舞蹈审美论
11550600000002

第2章 如何在舞蹈中“发现”东方?

明文军

“东方”这个概念也许并不是一个纯地理学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概念;相应的,“东方舞蹈”这个概念,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地理意义上的艺术范畴,而是带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的美学概念。所以,闫桢桢的这本书,正是通过舞蹈艺术的审美阐释“发现”了东方,找到了一种新的理解中、日、印等国共同构造的东方文化圈的特殊途径;与之相应,正是通过阐述一种东方美学意义上的舞蹈,使我们能看到作者所引述的“跨社会体系”的地缘艺术的存在。在我看来,《东方舞蹈审美论》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其所提供的这样一种通串性地理解舞蹈艺术的方式。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北京舞蹈学校就进行过东方舞蹈的教育实践工作,时隔40年后,北京舞蹈学院再一次重续了对东方舞蹈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2004年,在《东方舞蹈文化比较研究文集》的序言中,我曾对东方舞蹈对当代中国舞蹈教育体系之“失落”的弥补作用进行了思考。作为一个以西方古典舞训练为基础的舞蹈教育体系,中国的舞蹈教育在短时间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这是其成功之处,然而作为东方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在传统文化与传统审美观念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似乎一直不能自信起来。这也是我们研究东方舞蹈的初衷,作为东方舞蹈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国舞蹈是在“东方”这个更大的文化语境中不断生发、变化的文化形态。历史上,中国舞蹈与东方各国舞蹈之间的交融、杂糅从未间断,直到今天,依旧能够在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古典乐舞形态中看到明显的痕迹。因此,相比于对西方经典舞蹈样式的稔熟,我们对于自己置身其中的“东方”文化中的舞蹈样式就显得太陌生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方舞蹈审美论》对于中国舞蹈界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也就凸显出来了。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东方舞蹈因其哲学观念而独具的“俗世”精神。在她的阐述中,“俗世”精神具有有趣的两种内涵。所谓俗世精神,首先是作者发现的东方舞蹈逐渐从宗教的神秘性体验中“自我拯救”出来,将具有强烈的仪式化的舞蹈艺术“还原”为表达日常生活意义的艺术形式;同时,这种“俗世狂欢”的艺术又是一种“精神”,是形而上的东方文化地缘内审视自我、想象宇宙和构建人生的特殊美学方式。我觉得作者拈出“俗世狂欢”来命名东方舞蹈艺术的美学,既是来自于她对东方舞蹈艺术形态的把握,也是来自她所理解的东方美学内涵特征的想象。正因如此,这个综述和概括就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在这里,作者的著述告诉我们,东方艺术对于“俗世”生存的体悟一方面在于甘于现世,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在这种“俗世”精神的背后,勾连着东方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

立足于俗世精神的阐述,作者将东方舞蹈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和随之产生的审美特点命名为“情态为美”。这又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命名。在这里,所谓“情态为美”,正是源于东方舞蹈对生存方式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它体现在流动婉转的体态与细腻自持的情感中,并在至情至性的观赏与反复涵咏的感悟过程中,显露韵味独特的美学意义。在这里,东方舞蹈拒绝严丝合缝式的逻辑分析与结构解剖,而呈现出一种“暧昧”或曰“混沌”的意义呈现状态,作者用“情态为美”这种描述性的概念来指称东方舞蹈的这种艺术内涵,恰恰是对东方哲学中“道”“梵天”等范畴有了深刻理解的结果。

当然,一个中国的青年学者谈论东方舞蹈,也就不免是为了回答中国舞蹈艺术面临的诸种问题。在这本书中,中国舞蹈乃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书中,作者这样论述了中国舞蹈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于中国民间舞而言,随着舞台呈现的不断发展,中国民间舞蹈在当代发生了重要的“美学转向”,从而开拓出一个与“民间”不同的全新的艺术场域。在此前提下,如何完成对民间舞蹈的“创造性”传承就成为考问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合理性”的关键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专业性的民间舞蹈教学与创作在“地方性知识”的搜集梳理之外,更应该关注“地方性经验”的自然流失与改变,同时应该借用当代“美学转向”过程中所开拓的艺术场域来干预或者说参与到“地方性经验”的提炼与发掘中。这无疑是一个值得从业者审慎思考的命题,也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本专业强烈的使命感。

关于中国古典舞,作者比较大胆地提出了现行的“身韵”教材在操作与阐释过程中存在着由于过于注重“技术化”而导致的美学特征的“模糊”问题。她主张重新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身韵”,将其美学价值从对身体动作的技术性规范中“解放”出来,转而在美学特征与文化形象的层面重新定义“古典”。

显然,尽管作者在大学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但是随着她的成长,她学习和思考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本专业,而是对整个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宏观性思考。当然,这种思考还会受到她本人专业知识结构的限制,但是作为一个还在求学阶段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宏观视角的建构是值得鼓励的,而且也会在一定的时候产生令人惊喜的发现。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传统形态以及当代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比较令我欣喜的是书中体现出的问题意识,对于这两类传统舞蹈艺术而言,如何在当代寻求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确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作者关于“地方性经验”和“身韵美学”的阐述对于中国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这两个学科来说,是值得关注的理论命题。

当然,这本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尤其是东方舞蹈艺术的美学风格多元、中国舞蹈艺术形式杂多的问题,作者尚未在其书稿中进行考察,留下一些遗憾。

多年来,桢桢从大学到硕士都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我作为她大学期间的系主任和她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导师,见证了她的成长,也看到了她一直以来刻苦求索的劲头。桢桢热爱科研,尤其喜欢思考,尽管工作之后行政事务缠身,她依旧不改其志。发奋之余,她考取了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以一种拼搏的精神完成了这本书稿的写作。说实在话,就她目前所在的工作岗位而言,并没有直接的科研任务;但是,就她的“心性”所在的地方而言,这本书恰恰体现出她内心深处探索舞蹈艺术理论阐释之途的使命感。

作为她的老师,我期待桢桢继续坚持这种探索求进的精神,在舞蹈艺术理论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1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