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156200000065

第65章 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2)

1.内容和形式的复杂多元性、多样性。城市文化是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职业团体、阶层及各类人士所形成,它既表现为一定的文化共性,又表现为复杂的多元性、多样性。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不同的信仰、制度、习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水平所表现出的文化形式必然是多姿多彩的。如有先进的、高度集约型的;有传统的、世俗型的;有人际交往的、游移型的;有个性鲜明、特色型的;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休闲型的,等等。城市通常表现较突出的是市民文化、社区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以及不同背景的群体文化。例如,深圳是当代中国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员占总人口95%左右。故移民文化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主体,其重要特点是多元性和兼容性。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类型,使移民城市成为一座文化的“熔炉”,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颇具综合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总之,相对于农村文化,城市文化无论从广义或狭义来看,都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文化可作为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即与货币资本、社会资本同时并列为文化资本,体现着资本存在的多元性。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冲破了传统的“祖籍认同”与“本地认同”的二元认同方式。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按基本属性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按类别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按来源可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

2.有序生存和持续性。城市文化同城市的自身发展一样,具有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特点。城市文化是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连续不断地持续发展,永无穷尽。它伴随着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变迁,其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城市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称为城市文化变迁。城市文化变迁和城市社会变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主要是城市文化教育环境现象的变化,如文化特质、文化教育模式、文化风格等等的演变和发展;后者主要是城市社会环境诸种现象的变化,如城市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生活演变等。一般来说,城市文化变迁受到城市社会变迁的制约,城市社会变迁又会引起城市文化的变迁,城市文化变迁主要是通过革新和文化传播来实现的。同时,从城市文化变迁中也可以看出,城市社会变迁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更为广泛,而根本点在于保持其发展的持续性。

3.文化和经济的共生与互动性。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从广义上讲,二者是统一的文化现象。不过,经济又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共生、同构与互动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产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这鲜明表达了文化与经济的共生性。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仅是共生的,而且是同构、互动的,所以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相互促进的。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一定的经济结构必然有建立在其上的文化教育结构,一定的文化结构又必然地以其特殊的形态生动地表现着经济结构的无限丰富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的增长决定文化总量的增长,反之,文化增长又会促进经济繁荣。但是,文化与经济发展又存在着不平衡规律。这一规律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他针对斯图亚特·穆勒和亚当·斯密等关于物质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文化生产水平的高低的“绝对平衡论”,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他还拿史诗做例子,进一步指出:“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

4.服务于城市和市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城市文化来源于城市生产与生活,来源于市民群众,是城市群体和市民的创造物。从本质上讲,它是为城市发展、为市民生存的需要服务的。当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全社会、全人类所共有的财富。城市文化是由不同城市的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生长的,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又具有丰富多彩和色彩斑斓的个性。城市文化的区域差异性和文化认同感更是重要问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自然社会条件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因此,城市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和体现地区性特色,并以为公众服务为宗旨,适应市民的需要;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创造新的文化。

三、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的生成地,是滋生不同地域文化的土壤。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的东西为活的艺术形象和音标,化生物的繁衍为社会创造力。”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现代城市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形态。中国现代城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城市。而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撑。所谓先进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和要求,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与各类思潮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它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文化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善良、诚心、道德的颂扬,体现于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科学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以及唯实求真的探索创新精神。

在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凡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弘扬光大之时,城市就繁荣昌盛;反之,城市就会走向没落衰败。改革开放后,中国三十余年来城市突飞猛进、全面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改革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没有这种科学求实、催人奋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辉煌成就。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等经济指标外,还用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它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也就是以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由此可见,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的无形作用。

(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文化能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文明风尚。城市既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的“灵魂家园”。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所以先进文化犹如一面旗帜,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座城市如果文化发达,思想解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科学精神,城市发展就大有希望。今天的城市文化就是明天的城市经济。反之,如果城市失去文化,那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光彩,也就失去了魅力。如今,中国很多城市都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提出“用文化塑造城市”,以文化优势促进城市发展,重视打造文化品牌。但是,也有一些城市只重视对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视城市文化内涵建设,所以尽管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外表看起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实际上缺少文化底蕴,千城一面,毫无城市文化品位;有的城市甚至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街区、胡同、建筑物大肆拆毁,以新为好,以洋为美,追求所谓“政绩”,其实是对城市文化和传统的破坏,是毁掉自己的历史。欧洲的城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底蕴厚重,风格各异,很少见到雷同抄袭现象。无论是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欧洲历史。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等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建筑交相辉映。在古罗马城,随处可见古老的断壁残垣,甚至风化的石头也被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仅有三万多人的荷兰特芬市就拥有一千多个古迹,每年用于保护古建筑的费用超过数百万美元。

欧洲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为各国作出了榜样,认为毁坏旧城、建设新城是最愚蠢的行为。而且当今最好的仿真建筑物也代替不了历史原貌,不可能有原来的文化氛围。所以,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是每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的共同而神圣责任。

(三)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是综合国力和创造活力,也是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城市文化资源、科技力量、人才队伍是参与竞争的重要基础。先进文化能起到凝聚城市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力量的作用,能够最佳组合各种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快捷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文化力。城市文化产品大都属于公共产品性质,故对它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既要发挥经济规律的作用,更要凸显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

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座城市和居民的整体素质。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可以说,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未来城市,智慧的因素、知识的力量、人力资源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现代城市都是在自己深厚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城市都是文化发达的城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文化团体,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各类知识精英,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现代传播媒体和文化标志建筑物,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素质普遍较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转化为强大的先进生产力。以城市文化来凝聚市民的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本国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

(四)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基础

城市形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城市形象也是一种竞争力。良好的城市形象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投资力,可以带来资源,带来效益。而展示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靠文化的魅力。所以,城市形象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外表包装一番,修几条宽阔的大道,建几座风格奇异的建筑,或者把城市搞亮化一点,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体现城市素质(包括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素质),表现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文化素质是首要的,城市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更凸显文化底蕴。因此,城市形象需要以城市文化做基础。

总之,文化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它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所以,现代城市发展一定要把文化放在突出地位,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务必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节文化产业是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是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是大文化概念的一部分,是文化中可以采用市场方法运作的那一部分,是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也是文化经济复合化的一种显现形式。其核心是运用市场机制将文化资源(包括智慧思想)以及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等转化为商品,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也可以说,是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

文化产业也像物质产品产业一样,可以分为若干门类,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信息网络、中介服务、娱乐休闲、教育、体育、旅游等等行业。其突出特点是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为主,知识含量高,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有关文化产业的范围,有时难以严格划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然而,那些非经营性、非营利的文化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团体属于社会事业单位,不能一概作为文化产业。因此,一要区别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的界限,二要分清公益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区别。公益文化的最大特征是无偿性,是无条件地为市民的文化需求服务。市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市场调节文化活动,配置相关资源。文化在一定条件下会以产业形式出现,但又不能把文化产业任意扩大,不能把所有的城市文化都视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社会的属性。所以,对于文化与经济结合不紧密和不直接的部分则不能笼统地称为文化产业。

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国际上仍处于争论和研究之中,目前尚无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行业,包括报刊业、影视音响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演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会议展览业、竞技体育业和教育培训业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