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李明聪作品小辑
11616900000002

第2章 神坡山览胜

神坡山,又名东南第一山,因有国内面积最宽、树龄最高、株数最多、结构最完整的穗花杉群落而闻名中外。山中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坡庵,有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有一百种以上的珍稀动植物,故而被誉为神奇绿洲的一颗明珠,每年来此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神坡山距绥宁县城十三公里,处于绥宁县长铺子、河口、竹舟江、枫木团、党坪等五个苗族乡的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其主峰海拔一千一百三十九米,系雪峰山南端与越城岭北缘的交汇地,是难得的一处集生态、休闲、宗教、科研、文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打小起,我就依稀听大人说过,县里有一座山叫“神坡山”,是神仙住的地方,可了不起了。到县城工作后,方知神坡山就在不远处,因自然生态好,文化底蕴丰富而全国闻名。前些年,我迫于生计,四处奔波劳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和闲情逸致游览神坡山,甚为遗憾。去年,我多次起意前往游览,前后去了两次,都不能如愿。第一次是广播局的名记者绍军叫我,他轻车熟路,已去过多次,我立即附和,并叫上彩虹、李源、民开、生跃四人,开了一台小车前往。车到半山腰,由于路太陡峭,我们只好下车步行。可行了不到半小时,天突然暗了下来,乌云密布,眼看暴雨将至,我们不得不打道回府。果不然,人还没到车上,就暴雨倾盆,我们都成了“落汤鸡”。第二次,由于认得路,我骑摩托车载着妻儿同行。由于这段路长期没有人养护,路颠簸得厉害。到山脚后,我们不得不弃车步行。由于正值中午,天气炎热,我们一个个汗流浃背,爬到半山腰,妻儿实在抵挡不了热浪,便打了退堂鼓。

前几日,正逢星期日,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加之正值初夏时节,放眼望去,到处绿油油的一片,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于是,我又有了三游神坡山的念头,并告诫自己:这次一定不能半途而废,不登上峰顶,绝不罢休。

我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一路走走停停,十三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半小时,最后总算到了长铺乡一个叫拓丘田的小山村。我把车放在农舍旁,放眼望去,神坡山巍峨耸立。由于刚下了暴雨,半山腰以上,云雾缭绕,雾茫茫一片。在山脚,听当地的村民讲,神坡山山脚下有一鸳鸯洞,至今无人涉足,神秘莫测。我按照村民的指点好不容易找到洞口,洞口旁竖着一木牌,写有“鸳鸯洞”三字,洞口被密密麻麻的杂草和树木所覆盖,要不是有字,断然是找不到的。攀开杂草,只见洞内黑乎乎一片,深不见底,因没有手电筒,我只好作罢。

从山脚出发,我发现路比以前更烂了,路基垮塌了多处,路面被雨水冲刷成一道道沟壑。路边还围了几道围栏,里面圈养有上千只鸡、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路两旁依稀可见有几栋简易木屋,老远就能听到“咩咩”的叫声。走近一瞧,除了羊以外,还喂了不少的猪。想来,神坡山已成了当地农民的综合养殖场、致富地。

由于刚下了雨,山路泥泞不堪,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裤脚到处沾满了黄泥。“这么有名的风景名胜区,难道路都没人管了?”我有些疑惑不解。不过我顾不了那么多了,还好,由于没有太阳,天气凉爽,爬起来不是太吃力。路两旁的树木绿油油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山势陡峭,山路都是“之”字形的迂回往上走。我数着走了二十多个迂回弯,还没有到山顶,但人已置身于云雾之中,两旁林立的不再是杉树和松树,而是密布的竹林,特别是那些嫩竹,笋壳还没有剥落,竹尖早已直入云霄,比成竹还粗壮高大,让人不得不感慨“生命不息,轮回不止”之真谛。置身于云雾之中,犹如置身仙境,不知不觉有点飘飘然,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和快意。我多么奢望,此时如果突然冒出一个传说中的仙女来,那该多好,哪怕是山林中的精怪,亦是一件不悔之幸事。但终究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牛郎织女、白蛇传的佳缘终归只能是传说。

一路走着,不经意间,山上传来悦耳的叮当声,我停下脚步,仔细倾听,叮叮当当的声音连绵不绝。我对着发声处连喊几声:“喂!喂……有人吗?”山野空寂,无人应答。于是我就想,大概是羊或者牛挂在脖子上的铃铛响吧。路旁隔一段就堆积着一码柴火,有的已经干透了,有的还很新鲜,想来,经常有村民到山上砍柴。想到有人在山上,一个人走在空旷、孤寂、冷清的山野,我胆子大了不少。数到第三十个迂回弯的时候,我意外地看到一老者走下山来,手带着柴刀,六十来岁的样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喂!你从山下上来,可曾看到有牛?”

“半山腰有叮当声,想来你的牛一定在那儿,下去没多远。”我连忙应道。

“听说神坡山有一座神坡庵,我想去参观一下,请问老伯,还有多远?”

“从这里再往上走二百米,有一条小路,沿着小路走三四里的样子就到了。我寻牛刚从神坡庵那边过来,路比较滑,你要小心。”老伯热心地指点道。

果真,走了不到二百米,在第三十三个迂回弯,往右边山林有一条林中小道,似一口洞,绵延开去,深不见底。我沿着小道一路前行,两旁是密密麻麻的杉树林,除了几声鸟鸣,绝无半点声响,我算是真真切切体味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虽然还是晌午,但因为山高林密,小路光线异常暗淡,我不得不格外小心。一路上山下坡,折腾了好几个来回,感觉远不止三四里路的距离,我甚至有点怀疑是不是走错路了。但路边的座凳、燃烧后的冥纸灰,以及树上挂的一条条红布带,让我确认没错。由于视线差,看不到远景,我一路懵懵懂懂地前行。大概半个小时后,终于见到前方有一群古建筑,心想,神坡庵总算到了。迫不及待地一阵小跑,来到庵前,只见一石牌上刻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苍劲有力。

走进庵内,见一老者,忙问:“这里可就是神坡庵?”“是啊,你看,这里的文化长廊上有各级领导的题词,有神坡庵的介绍,你自己看看。”老都微笑着答道。我一看,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到过这里的还真不少,长廊展示的领导题词多达三十多条。据记载,神坡庵原名叫灵宝寺,由长安大法师“大秦穆护袄”之后裔先觉法师建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5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六十年的历史。明永乐三年,洞外增建圣母庙,并重修灵宝寺,又修建了侯王殿。清乾隆五十六年,扩建山门、过廊及两侧厢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僧尼和尚、善男信女、教友方士又募捐化缘,将庙庵修葺一新。如今,方圆几省的信众,都到此朝拜,香火异常鼎盛。“香烟袅袅,暮鼓晨钟,梵音空鸣”的胜景,已成为神坡庵的特有奇观。

据老者介绍,神坡庵座西南朝东北,系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由山门、过廊、大雄宝殿、侯王殿、两侧厢房组成,占地一千六百二十平方米,山门为牌楼式建筑,大雄宝殿进深三间,宽十点三米,抬梁式木架构,中部筑阁楼,殿内立释迦牟尼佛祖及其他神像。侯王殿面阔三间,明间宽三点七六米,进深八点三米,殿内置神龛,立天泰、天华、天隆三位侯王像。关于三位侯王的来历,老者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宋代河口多逸寨的龙氏为避战乱和灾荒,携沈门三个儿子到神坡山居住。可祸不单行,龙氏因误食毒菌而双目失明。为赡养老母,三兄弟靠打猎、烧炭、垦荒养家糊口。龙氏恪守妇道,忠贞不二,勤劳俭朴。她不甘吃闲饭,除缝补浆洗、煮饭炒菜之外,还要养猪养鸡鸭。一日,她背上竹篓,拄着拐棍去园中扯猪草,装了满满一篓,累得满头大汗,在一石洞内休息。忽然,轰隆一声,洞门闭合,只剩下一个碗大的孔。三兄弟收工回家,不见老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出门呼叫寻找。在石洞处,只听到老母的应声,却不见老母的身影。无奈巨石难移,他们只好在石洞附近结庐守母,一日三餐将茶水饭食递进洞中,年复一年,从不怠慢。一日烧荒,因三兄弟误烧了檀香木,香气直冲上界灵霄宝殿。玉皇大帝以为是人间焚香点烛行大善。便命太白金星前去察看。太白按落云头,来到神坡山。只见沈氏三兄弟在忙忙碌碌,他便向前打听:“请问小兄弟,你们在忙什么?”老大说:“烧粟畲。”太白听不清当地方言,以为他们是“修寿善”。立马告辞,重返天庭,将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听罢,颁旨曰:“难得人间有如此大孝,招沈氏三兄弟上天位列仙班。”太白复行来到神坡山传旨。老大面有难色:“我等系肉身凡胎,如何能升天?况且还有困在洞中的老母靠我兄弟供养。”太白说:“这个无妨,我自有办法送老母升天。尔等三人依次抓住前一个的衣襟,老大抓我的,闭上眼睛,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能睁开,如此便可登天。”太白走到洞门口,将一粒金丹递与老母,交代她沿金光亮处走便可到达天庭。顿时,老母双目复明,沿着金光大道上了天。太白教沈氏兄弟依言而行。行到半空,只听耳边风声呼呼,浑身凉气嗖嗖。老三忍不住偷偷睁眼一看,吓得浑身发抖,手一松,便坠落地上,再也无法升天。殁后被封为侯王,成为后人尽孝的典范。后人为纪念沈氏兄弟尽孝道敬老母,便四处募化银两,在神坡山灵宝寺右侧另建侯王殿,香火供奉,信奉道教。在灵宝寺后的山腰中,另建神坡庵,又名地母庵。

每年三月三,神坡山都要举行山歌大赛,周边贵州、广西等几个省的民众数千人齐聚神坡山,以山歌为媒,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山歌伴奏的乐器有木叶、侗笛、侗芦笙、大芦笙、侗萧、牛角琴等。山歌种类繁多,有情歌、脚歌、琵琶歌、多吔歌、伴笛歌、敬酒歌、吹木叶歌、野外对歌、鼓楼唱歌、花桥对歌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场面壮观,连唱三天三夜,气氛异常热烈。三月三这天,每家每户,不分民族地区,盛行鸟鸡菜煮鸡蛋吃的传统习俗,以避自然灾害、除虫保健康,祝愿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关于神坡山的名字,老者说,也是有缘由的。神坡山实际上是一座神山,它得日月之精华,沾天地之灵气,很多在此修行的人都得道成了神仙,故名神坡山。

出了神坡庵,我沿着新修的水泥石级一路而上,先后观赏了流泉飞瀑、修竹凌云、白龙观壁、暮色苍松、神仙洞、将军石等景观。一路上,森林茂盛,古木参天,其中香果树、桦榛、榉木、楠木、伞花木、青钱柳等珍稀树种随处可见。特别是神坡庵后占地几公顷的穗花杉群落,系国内发现的面积最宽、树龄最高、株数最多、结构最完整的群落,一株株穗花杉,伟岸挺拔,高耸入云,甚是壮观。其中有一棵雌雄同株的穗花杉,枝叶覆盖地面达五百多平方米,堪称奇观。山顶上有块巨大的平整青石,据石碑介绍,此石名为晒经台,为寺内晾晒佛经之处。山顶石径尽头,有一断崖,崖壁光滑,高不可攀,崖下一巨石,上刻“东南第一山”五字,据载,为明抗倭名将邓子龙所刻。万历十年(1582年)仲夏,邓子龙带兵进击黎平,过绥宁,道遇雨,便登神坡山,叹山峻景美,挥剑成此五字。时过四百多年,大石早已布满青苔,但石上的笔迹苍劲,清晰可辨。邓子龙将军戎马一生,英勇亦将与此山长存。

老者告诉我,下山的路有好几条,特别是新修的盘山公路,路况极好。我走的路那么破烂不堪,原来老路早已荒废了。因为我的摩托车放在老路的山脚,我不得不原路返回。

下山时,或许是心情舒爽,或许是因为路途熟悉,转几道弯、过几道坎、走几里路,心中都有了数,所以走起路来,相比上山,明显轻快了许多。于是我就想,上山的时候,虽然有一目标,但不知路线如何,又不知目标在何处,所以攀爬的过程具有盲目性,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分岔口、羁绊和荆棘,我没有经验,没有心理准备,自然是处处小心翼翼,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人生的道路,犹如登山,只不过我们没有下山的路,所以,除了勇往直前,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在人生漫漫长路的攀爬中,我们必须不畏艰难险阻,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要有敢闯敢试的勇气,必须要有不怕失败的坚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到达峰顶。

三登神坡山,虽然不易,但终于圆了心愿,既欣赏了美景,又明白了些许道理,自然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