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网蛛的螺旋形丝网十分奇妙。我在一个凉爽的早晨,仔细观察了彩带蛛和丝蛛的网。
只要我们稍稍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构成捕虫网的丝与组成网子外框的丝不同。在太阳的照耀下,它们闪烁着光芒,上面有像小颗粒编成的念珠一样的结节。我不大可能用放大镜直接观察捕虫网,因为只要有微风吹过,网就开始不停地颤动。我只好在网下放了一块玻璃片,网被抬起来后,我取下了一些打算要研究的蛛丝。我将这些蛛丝水平地固定在玻璃上,接着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开始进行仔细的观察。
我突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些丝的末端—无论是肉眼可以看见的还是不能看见的,都是一圈一圈结构非常紧密的螺旋形蛛丝;这些丝中间是空的,就好像是非常非常细的管子。这些管子里装满了像溶解了的阿拉伯树胶一样的黏液。黏液从蛛丝的一端流出来,我们看到这是一种半透明的液体。我将细丝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并且用玻璃片将它压上,这时的螺旋形的小卷便延伸,成为从一端到另外一端都扭曲的小细带子。在小细带子的中间会看见一条暗线,这其实是空腔。
透过弯曲的管形状丝的管壁,丝里面的黏液慢慢地渗出来,这样整个网就都有了黏性,并且黏度高得惊人。我拿一根细麦秸小心地触了下一段丝的三四节,即使接触特别轻,麦秸还是马上就被粘住了。我抬高了麦秸,就把丝拉过来了,长度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最终因为绷得太紧,蛛丝就脱落了,可是它没有断开,仅仅是收缩到原来的样子。当丝被拉长时,螺旋形丝卷就松开,收缩时就又卷曲为原状。黏液最后渗透到蛛丝表面,这样丝就变成了黏合物。
总而言之,这螺旋丝是一种像头发一样纤细的细管,这在物理学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螺旋形结构使得它很具有弹性,这样,即使猎物挣扎也不会被拉断。丝管里充满黏液,不断向外渗出。它的作用是恢复蛛丝的黏力,因为蛛丝表面暴露在空气中会减弱自身的黏附力。
这种结构真是太绝妙了!
圆网蛛捕猎时不是在普通的网上,而是在这充满黏胶的网上。这种黏胶十分奇怪,任何东西碰上都会被粘住,包括蒲公英的毛轻轻飞过时都跑不掉。为什么圆网蛛成天和它在一起,却从来不会被粘住呢?
首先,我们回想一下,蜘蛛的捕虫网中心有一处特殊的区域,位于与中心一定距离处,在这片特殊区域内是没有黏性螺旋丝的。在整个蛛网中,这片中心区面积几乎同掌心一样大。它由两部分构成,辐射丝和辅助螺旋丝的开端是没有黏性的。如果用麦秸尝试着触碰就会发现,中心区的任何地方都不会将麦秸粘住。
圆网蛛在这片休息区—中心区耐心等待猎物的到来,几天几夜也不会离开。尽管它和蛛网的中心区接触密切,留的时间也长,可是它从来不会被粘住,这是由于中心区是由辐射丝和辅助螺旋丝构成的,二者没有黏性液和弯曲的螺旋管,它们只是普通的实心直线丝。但是,猎物被粘住,都发生在蛛网的边缘,蜘蛛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跑过去将它捆绑起来,使它停止挣扎。可是我发现,蜘蛛在网上行走并没有丝毫的困难,蜘蛛移动脚步时并没有将黏性丝提起来。
小时候,我们每到星期四都会一群群地去田地里捉金翅雀。我们在触摸涂满黏胶的细竹竿之前,都要在手指上先抹上几滴油,这样手就不会被粘住了。难道说,圆网蛛懂得油脂的秘密吗?
我先将麦秸用沾了油的纸擦了擦,然后用麦秸触碰螺旋丝。我发现麦秸没有被粘住,想必是找到了答案。我将一只活蜘蛛的步足从其身上取下,然后将它放在麦秸上,用它去触碰黏丝。这只步足一点儿都没有被粘住,就像在不是黏性丝上一样。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圆网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被粘住。
我接着再做一个实验,结果大相径庭。我先将这只步足放到硫化钠中浸泡了一刻钟,硫化钠是油脂的最佳溶解剂。接着我拿一只泡过液体的画笔,用来清洗这只步足。洗好后的步足就和别的东西,比如没有被油涂过的麦秸一样了。它被捕虫网的螺旋丝紧紧地粘在一起。所以,我觉得圆网蛛身上肯定有一种油脂物质,才没有被黏性螺旋丝粘住。我这种想法对吗?我们似乎可以肯定硫化钠的作用,因为这种物质在动物体内是十分常见的,我们根本找不到否定的理由。也许蜘蛛会在身上轻轻涂抹上这种油脂物质。我们为了摆弄粘金翅雀的竹竿会在手上涂一点油,同样的道理,蜘蛛为了在网上任何地方都不会被粘住,也会在身上涂上一种特殊的分泌物。
可是,如果长时间待在黏丝上,跟丝接触的时间长,就会引起黏附。这样就会限制蜘蛛的行动,因为蜘蛛必须随时保持身手的灵敏,因为它一定要在猎物挣脱之前冲过去,因此,蜘蛛的驻扎区,也就是它长时间待的中心区,是没有丝毫黏性的。
圆网蛛会在这个驻扎区长时间地一点不动。它伸开它的八只脚,时刻注意着蛛网的晃动。它也在这个区域就餐,假如它捉到了美味佳肴,它会吃很长的时间。它逮到猎物后,一般先将猎物捆绑结实,然后会咬几下,接着就把猎物拖到网的中央区域。它会在这个没有黏性丝的区域慢慢享用自己的美味。看来,这个没有黏性丝的区域是圆网蛛为自己准备的捕猎驻扎地和餐厅。
因为这种黏性液体数量很少,所以不可能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从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有一种略带粒状的透明液体从断丝流出。接下来的实验将进一步向我提供这种液体的情况。
我拿一块玻璃片穿过蛛网,这样就收集到一些被固定成平行线的黏性丝。接着,我将玻璃片放在一层水的上面,用罩子将它罩起来。在这个极其潮湿的环境之中,不大一会儿,蛛丝就逐渐伸展,并在一种可溶于水的套管中膨胀,最后变成了液体。这时,丝管的螺旋形状逐渐消失,一种半透明的圆珠,一种极细的小粒就出现在了蛛丝的管道。
经过了 24 小时,蛛丝里面的胶液消失掉了,蛛丝成了几乎看不见的细线。这时,我将水滴在玻璃片上,就得到了一种黏性分解物,一种类似溶解的阿拉伯树胶的物质。显而易见,圆网蛛的黏胶对湿度非常敏感。
假如在充满湿气的环境中,它会大量吸水,接着从丝管中又渗透出来。
蛛网的编织情况可以通过这些资料来说明。发育成熟的彩带蛛和丝蛛会在天没亮时就开始织网。假如天气有大雾,它就会暂时停下没有竣工的工程。它们并不会因为雾天而停止构建工程总的框架,搭建辐射丝,还有缠绕辅助螺旋丝,因为即使湿度过大也不会损害这些零件。可是,它们却从不会在大雾天编织黏胶网。因为捕虫网如果被雾弄湿就会溶解成为黏性碎片,而失去它的作用。假如天气很好,蜘蛛会在第二天夜里将已经开始编织的网完成。
尽管由于黏性丝对湿度具有高度敏感性,有一些不方便,可是它带来的好处却更多。两种圆网蛛的捕食时间都是白天,都要在烈日下忍受炎热,可是这时却是蝗虫出动最频繁的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如果没有专门的防护措施,黏胶网将会变得干燥,变成干巴巴没有活力的网。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哪怕是在最热的时候,黏胶网也是既灵活又有弹性,并且它的黏附力也很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这都是因为它对大气湿度具有高度敏感性。湿气无论何时都存在于大气之中,而且它会慢慢渗透到黏性丝里。原先的黏度虽然在逐渐降低,可是它会按照自身标准稀释丝管里变浓的液体,还能让黏液渗透到管外。在调制黏胶技术方面,没有哪个捕鸟的人敢跟圆网蛛一比高低。为了捕捉一只小飞蛾,需要多么高的技术呀!
除此之外,它也有很高的生产热情。只要懂得蛛网的直径和所绕的圈数,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得出这粘黏螺旋丝的长度。我了解到,每当角形蛛编织新网时,每次就要产出 20 米的黏性丝。丝蛛更多,生产出 30米。我的邻居—角形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晚上都在辛苦地编织它的捕虫网,它一共生产出 1000 多米黏性的螺旋形的管状蛛丝。
希望将来有一个出色的解剖学家,他拥有比我更先进的工具,视力也比我好。这样,他就能够告诉我们这优秀的拉丝厂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丝质的材料怎么会形成这么细的管子?为什么这细微管子会充满黏性液体并且卷曲成螺旋形?同一个拉丝厂为什么既能生产出加工框架的辐射丝和辅助螺旋丝,还能生产出彩带蛛丝袋里那棕红色的棉团以及丝袋上的横条黑色装饰带?蜘蛛的大肚子真是一个奇怪的工厂,它能生产出多少产品呀!我虽然看到了工厂制作的产品,却没有办法更清楚地知道机器是如何运作的。还是让我把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留给解剖学家和生物学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