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
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 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保守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密。
有些人心性不稳定,受人盛情款待时,常会把心里话倾吐殆尽。
特别是酒醉饭饱之后,最易吐真言:“咱们朋友一场,以你我多年的交情,今天我什么都没保留,全跟你说了,你千万不要跟别人说!”
俗话说:“秘密若从口里出来,就已出了大门了,以后会遍于全世界。”所以,过了两三天后,这个朋友又在别人面前,上演了同一出戏……如此不能保守秘密,只会令信任自己的人彻底失望。因此,我们对于别人的秘密,务必要守口如瓶。
曾有一个人去某跨国企业应聘,来求职的人很多。面试一轮之后,进入笔试环节。
这些题对他来说都不难,他快速写着,却被最后一题难住了。
题目是这样的:“请写下你之前所任职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
他看看周围,发现其他的人都在奋笔疾书。他想了想,拿着试卷走到考官面前说:“对不起,这道题我不能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义务保守秘密。”
说完,他就离开了考场。
第二天,他收到这个企业的录用通知书,老板在通知书的末尾写道:“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正是我们需要的。”
可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另外,有些事情即使不是秘密,但为了自己和他人,也还是应当尽量保密:
一、“隐秘自己之功德”。自己纵然具有很多功德,也不能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倘若自己宣说自己的功德,多半是我慢的一种显现,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二、“隐秘他人之过失”。我们有时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身修行不够。其实,别人说我们的过失,我们可能闷闷不乐,当面说了不高兴,背后说了也不高兴,两三天都不想吃饭。那么推己及人,自己又为何爱说别人的过失呢?
三、“隐秘未来之计划”。计划还没有实现之前,就四处宣扬的话,很容易遇到违缘,半途夭折。世间一切本是无常,所以,做事若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最好先不要到处说。
这些教言是古大德的殊胜窍诀,文字看似简单,意义却相当甚深,望大家能牢记于心!
2. 不求以心换心 但求将心比心
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希望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你想怎么样对待别人,就应先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
如果自己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从前,子贡问孔子:“一生中若奉行一个法,该是什么?”
孔子便传授一个“恕”字,告诉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此推己及人,在佛教中也推崇备至,如《入行论》云:“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所以,自己不愿接受的痛苦,千万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也照样不愿意。
佛教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鬼子母有一千个儿子,她最疼爱小儿子。
鬼子母爱吃小孩肉,常到人间抓小孩,活生生地当食物吃。人们受不了这种痛苦,纷纷向佛陀求救。佛陀于是通过神变,将鬼子母的小儿子捉来,扣在自己的钵里。
鬼子母回来发现小儿子失踪了,特别着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处找,整整找了七天,也没有找到。后来,她听说佛陀无所不知,就到佛陀那里去哭诉。
佛陀说:“你有一千个儿子,才丢了一个就这样难过。别的百姓只有两三个孩子,甚至是独生子,却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
听到这番话,鬼子母当下醒悟,在佛陀面前忏悔道:“我错了,只要能让我找到小儿子,我再也不吃别人的孩子了。”佛陀便把她的小儿子从钵里放出来,还给了她。
这种换位思考,在国际上也非常重视。以前国际上开了几个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认为:不管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推己及人”的理念。
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希望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3. 对朋友要
知恩、念恩、报恩
一个人是否可交,判断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只要能够知恩报恩,这个人就值得交往、亲近。
具足智慧、人格高尚的人,对于他人的恩情,会永远铭刻于心,时时提醒自己。没有能力时,苦于无法回报;一旦时机成熟,便会立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而人格低劣的人,与此恰恰相反。他们受别人恩泽,非但不知恩,反以为是自己的福报,根本谈不上将来报恩;甚至有时候还恩将仇报,对恩人加以诽谤诋毁,尽显内心恶劣的本性。
从前有父子二人,父亲具足智慧,精研佛学,去世前留给儿子一份遗嘱:“辅助明主而远弃昏君,聘娶贤妻而勿娶劣女,结交善友而舍弃劣友。”
但儿子年少气盛,想验证父亲所说的是否在理,于是故意侍奉一位昏君,娶一位劣妻,结交了一位善友。
一天,他陪国王进山游玩,晚上两人住在一个山洞里。深夜时,一头猛虎闯进洞来,眼看就要吃掉国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举剑杀死猛虎,救了国王。
事后,他对国王说:“我今天救了你的命,往后可要报答我啊!”国王虎口脱险,高兴至极,连连点头答应。
后来,国王一直没有酬谢他,似乎早已忘记了诺言。他非常气恼,于是将国王最宠爱的一只孔雀偷来杀死,和妻子一起分享了孔雀肉,又将经过告诉了善友。
国王丢失了孔雀,非常着急,悬赏追寻孔雀的下落:若是男人,就赏给半国的财产;若是女人,则封为王妃。他的好友忠义善良,未去告发。他的妻子却见利忘义,为做王妃而向国王告密。
国王立即将他抓获,并要治罪。他对国王说:“孔雀虽然是我杀的,但看在我救过你一命的面上,请饶恕我吧!”
国王冷笑道:“我眷属众多,哪能一一报恩?你杀了我的孔雀,今天必死无疑!”
正在紧要关头,好友献出孔雀说:“国王息怒,孔雀在此。”原来,好友提前入山捕获了一只孔雀,与国王那只极为相似。国王得到孔雀,就不再计较了。
经过这场风波,他又做了相反的试验:辅助明君,娶一贤妻,交一恶友。
这天,他和国王骑马去郊游。国王的马受惊狂奔不已,致使他俩迷了路。饥渴难忍之时,他将身上带的两个油柑果,分给国王食用。国王欢喜承诺:“我一定要报答你的恩德。”后来,他们寻到归路,顺利返回王宫。
为了考验国王,他故意把国王最宠爱的小王子骗回家,将衣服脱下交给恶友,告知:“我已将小王子杀死。”然后让妻子看护好王子。
国王痛失爱子,在全国张贴布告,重赏知道王子下落的人。恶友闻讯,立即将他出卖。
国王半信半疑,传他来问话。他面不改色,坦然承认了,并请求国王饶恕。
国王哀叹:“可怜我子命薄,就算现在把你杀死,也于事无补。
且恕你无罪,也算对你报恩吧!”如此这般,他深深感悟到国王确实是位知恩报恩的有德贤君,于是将事实和盘托出,同时让妻子把王子送还国王。
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经历,令他感触颇深:“父亲的忠告是多么正确啊!”
一个人是否可交,判断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只要能够知恩报恩,这个人就值得交往、亲近。
当然,我们这样要求别人,更应当如此要求自己。不管是什么样的恩德,哪怕再小,我们也要尽力报答。即使暂时没有能力,也应时时知恩、念恩,心存感恩。
4. 见别人短处
请勿轻易揭露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惯,也不要随便说出去。尤其是别人的隐私,千万不要到处散播。
《格言联璧》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弘一大师也曾说:“吾每日思己之过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批评他人是非?”
可现在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特别喜欢说是道非,稍微看到一点、听到一点,就赶紧添枝加叶地传播。甚至骂人的时候,故意揭露一些隐私,把别人伤得体无完肤。这是非常不厚道的行为。
古人言:“骂人不揭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要学会留口德,管好自己的舌头。
从前,一个主人对仆人说:“你到市场去给我买最好的东西。”
仆人去了,带回来一个舌头。
主人又对仆人说:“你到市场去给我买最坏的东西。”
仆人去了,又带回来一个舌头。
主人问他为什么两次都买舌头。仆人回答说:“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
当然,语言的善恶关键在于心,心里怎么想的,口中才会怎么说。所以,要想管住舌头,首先应培养自己的德行。
《菜根谭》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也讲:“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这是古人的处世之道,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别人的过失,便兴致勃勃、积极发言,甚至添油加醋、颠倒黑白,然后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如此对别人的伤害极大。
其实,宣扬别人的恶行,也等于自己作恶。过多评论他人、说人是非,不但有损自己德行,也会因此与人结下怨仇,祸延及身。
所以,一个德行好的人,听到是非后会闭口不言,不妄加评论,更不会到处传扬。印度哲学家白德巴也说:“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
5. 为别人着想
是最大的利己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如果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若想自己得利益,就要先为别人着想。
倘若没有做好人,想成佛是不可能的。
当然,每个人对“好人”的定义不相同:有人认为脾气好、性格好、做事勤快,就是人格贤善;有人认为长得漂亮,就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认为心比较软,就是人格很好;有人认为个性坚强,肯定是好人……但我的上师并没有这么认为,他老人家说,想做好人的话,就要在这几点上下功夫:
一、“言行恒时随顺友”
言行举止经常随顺他人,对上者恭敬,对中者和睦,对下者关爱,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辄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
当然,随顺他人,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不是这个意思。随顺并不等于一味地投其所好,而是对如理如法的行为,才应当去随顺。
人与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任何团体都会有许多矛盾,但人格好的话,跟谁接触都十分融洽,而不是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特立独行。就像藏地有个比喻说:“一百头牦牛上山的时候,嘎巴牛(牦牛中的败类)非要往下跑。”这种说法还是很形象的。人格不好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惹是生非,就算坐车去往某地,一路上也会跟好多人吵架。这样的人离开之后,大家都觉得很舒服,好像祛除了眼翳一样,得吃顿饭庆祝庆祝。
不过,人格的好坏,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有些人言行举止很不错,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大失所望;有些人刚开始似乎比较顽劣,结果越接触越觉得他好,很让人信任。所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确实说得在理。
二、“秉性正直”
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都要正直,不包庇自方、嗔怪他方,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准,不偏袒任何一个人。
有些人性格非常直,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从嘴里吐出来而已。所谓的正直,是以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高官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
这样的人如黄金般难得,众所周知,包公斩驸马就是正直的典型。包公为了伸张正义,宁愿触怒皇室,哪怕丢掉乌纱帽,也不违背正理公意。海瑞亦是这样,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了正义宁可罢官。而有些人并非如此,说起话来天花乱坠,但私底下完全不是这回事。现在狡猾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直,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冤枉误解也好、诽谤诋毁也罢,自己都问心无愧,始终会像纯金一样发出真实善良的光,不被任何黑暗所覆盖。
三、“心善良”
假如能做到随顺别人、为人正直,但心肠狠毒的话,人格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有些人,话讲得头头是道,可背后却包藏害人之心,那做什么都徒劳无益。因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也说:
“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善的话,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恶的话,只能趋往黑暗了。
这三点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
上师还进一步说,倘若你想利益自己,利他是最好的窍诀。作为凡夫俗子,完全不考虑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虑自己的过程中,若是损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业也不会成功。
有一次乘飞机,我旁边坐了个年轻人,看起来很有才华。他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平时不信佛教,但我们聊起来还是有共同语言。
他说:“应该做好人、多帮人。实际上,任何企业若想成功,一定要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有生存空间。假如我一味地顾着自己,别人也是很聪明的,谁都能感觉得到,最后我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他讲得挺有道理。确实,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如果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若想自己得利益,就要先为别人着想。
上师也曾开玩笑说:“我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发现,如今很多人不会做人,每天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这不一定就能得偿所愿。比如,有的年轻人喜欢某个人,就把对方束缚得死死的,拼命地占为己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有的人喜欢对方,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帮助他,对方毕竟也是人,最后会接受这种心意的。”
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
6. 千万不要忘记
给你戴高帽子的人
现在有些人,会吹、会捧,说话温顺悦耳,却掺杂许多虚假的东西。不过,世人偏偏喜欢阿谀奉承之词,对于鲜艳夺目的“高帽子”,常常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一个人若能对“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尤其是自己身居高位时,手下人唯唯诺诺,亲密地围绕在身边投其所好、歌功颂德,你也许觉得这种滋味很好。但是,在这种舒服的感觉中,往往隐藏着许多陷阱。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一位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归心似箭,匆匆登上了回家的列车。她坐在车上隔窗远眺,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脸上不时浮现出幸福的微笑。
途中,一位衣着朴素的妇女,怀抱不满 1 周岁的婴儿挤上火车,坐在大学生身旁的空位上。
相视一笑,妇女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姑娘,你真像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一定有很高的学问,准是研究生、博士之类的。”
“不,我刚大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