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28

第28章 走出困局(1)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老子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意译:事物向反面发展,就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运行的特征。天下万物的生存形态是"存在",但是存在却是从虚无中产生出来的。

【解读】

马克思曾经在评论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什么是反动?马克思所说的反动就是说向反方向运动,意思是法国大革命中的某些事情做得太过头了,因此就会回归了,物极必反了。

现实中的事物总是在发展的,世界上的人口越来越多,物产也越来越丰盛,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来越高。可是人口多了,必然会引起地球上人们的生存危机,人们的消费高了弄不好就会奢靡浪费,人们的权势太盛了,更是会骄横无忌……老子也说过这样的话,"反者道之动",你做的太过了,那就违反了事情发展的规律。霍光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大臣,他是赫赫有名的大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跟随霍去病到了长安,随后步入政坛,最后成为西汉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作为汉武帝的宠臣,在汉武帝临终的时候,他被指命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汉昭帝在八岁到二十一岁期间,都有他辅佐,凡事都由霍光决断。汉昭帝死后,霍光力挽狂澜,废除了无德无能的继承人昌邑王,拥立了汉宣帝。

霍光优宠的地位,不久被封为大将军,紧接着他的亲戚子侄也位居显要,一时间权倾天下。霍光的妻子倒是不满足,他一心想着与皇帝联姻,妄图把汉宣帝的许皇后废除了,顺势把自己的小女儿送到宫中取代她。因此就趁着许皇后怀孕的时候,指使医生将之毒死。这样,霍光的女儿不久就顺理成章地册立为皇后了。霍光事后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坚决不出面认罪,还为那名医生遮掩逃脱罪责。他手握大权,无人敢过问追究。

两年后,霍光死了,儿子霍禹继承了霍光的勋位,也当上了大将军,侄孙霍山当上了丞相,外孙女当上了皇太后,小女儿则是当了皇后。他们满门富贵,丝毫不知道收敛,总是认为霍家的权势坚如磐石,丝毫不知道收敛。他们家联手,沆瀣一气,大肆兴建府第。车马奢华,纵情享乐,从不过问朝政,甚至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了。就在汉宣帝册立自己早年所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的时候,霍光的妻子气势汹汹地说,刘奭是皇帝低贱的时候生的儿子,怎么能册立为太子呢?我的女儿是皇后,难道她以后生了儿子就只能封王么?因此打算故伎重演,指使自己的女儿去毒死太子,多亏有人保护,这场阴谋才未得逞。可是,霍氏家族的人根本不知道现在早就有人已经盯上他们了,他们还在做着清秋大梦呢。

原来就是霍光早年当权的时候,曾经利用手中的权势得罪过不少人,那些人因为霍光位高权重敢怒不敢言。如今霍光早就入土了,那些人也就想趁机拔掉霍家这个眼中钉了。甚至连皇帝对霍家也心怀不满了。首先站出来的是御史大夫魏相,他早就打听到了霍光的妻子毒害许皇后的事情,就将这件事情秘密报给了汉宣帝。汉宣帝因为霍氏家族在朝廷中盘根错节不好乱动,只得不动声色的收回霍氏家族的一些权力。可是,霍氏的子弟们依旧飞扬跋扈不知收敛,有一次霍氏的家奴与魏相的家奴因为争抢道路而发生了争执,霍氏家族的家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公然闯进了魏相的家中大加出手,还声称要踏平御史府,迫使魏相磕头谢罪这才草草了事。

这时的魏相深得汉宣帝信任,不久就被提拔为丞相了,他经常单独会见皇帝,并为皇帝出谋划策。为了除掉霍氏家族,一系列削弱霍氏家族权势的措施就付诸实施了。首先,皇帝收回了霍禹审批奏书的特权,大臣们上书必须由丞相处理,霍家的种种劣迹就源源不断的反映到了皇帝那里,紧接着,手握重权的霍氏子弟们也被纷纷调出朝廷。

霍家现在才意识到皇帝逐渐对他们不再信任了,朝廷正在逐步削弱他们的权力。因此,心中更加怨恨了。当霍家得知毒杀皇后的事情已经败露,他们惊恐万分。失望之余,他们竟然动起了谋反的念头,于是密谋皇太后出面,让魏相以及许皇后的父亲去赴宴,届时趁机杀掉这两个人,然后废掉汉宣帝,立霍禹为皇帝。

可是这场阴谋并没有实现,不久就败露了,霍氏一门自杀的自杀,斩首的斩首,暴尸街头。我们查看霍氏一家的兴衰历史,从霍去病开始到霍禹等人斩首前后长达六十余年,早期的霍去病、霍光立下了赫赫功劳,他们建功立业、名震天下,可是就在他们之后却是骄奢无度,一朝败亡,犹如土崩瓦解,大厦崩塌于不日之间。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有人就预言,霍氏家族必将败亡,他们太盛了就不再谦逊了,一旦如此必将欺君瞒上,大逆不道。权势太盛,也会遭到别人的忌恨、反对,时候越长,反对的人也就越多,若是天下人都反对,又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怎么会不灭亡呢?

追溯疾苦的根源

【老子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75章)

意译:人民遭受饥饿的荼毒,是因为统治者搜刮的赋税太多,因此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欲望太多,因此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不畏惧死,是因为统治者自奉太奢侈,所以老百姓才冒死犯上。

【解读】

在这里,老子又在怨恨统治者的"有为",从反面阐述"无为而治"的道理。老子质问,人民困苦饥饿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统治者们在寻求治国道理的时候都在追问这个问题,老子在那个年代就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这是统治者身上的原因,统治者摊在人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太多了,如此竭泽而渔的做法就导致了人民挨饿。豪强大族、达官贵胄们经常享乐挥霍,还大肆兼并土地,搞得富的人田园千亩,普通老百姓则是连扎锥子的地方都没有,又怎么能不挨饿呢?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山川河流都是国家的,农民上山砍柴、到河里捕鱼都不允许,连田地都没有,统治者还经常催逼着交赋税,没有粮食,又怎么能过活呢?很多人只能吃树叶子、草根,这样局面的造成与统治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之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就大兴土木,一方面营建了东都洛阳,另一方面又挖通了著名的大运河。就在营建东都洛阳的时候,他委派大臣宇文恺负责,宇文恺为了迎合隋炀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的心理,就把工程搞得特别巨大。建设用的材料都要全国最好了,为了筹办这些东西,竟然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据说很多石料都是运自南方,仅仅一根柱子就动用了上千人,很多木材都要到深山老林里去砍伐,人民苦不堪言。营建东都洛阳的时候,每月征发二百万人,日夜不停的施工,不少人累死在工地上,为了给隋炀帝建造赏玩的大花园,极尽奢华,整个园子绵远二百里,还在里面建造了山海湖泊,至于亭台楼阁、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更有人别出心裁,每当秋冬树叶凋零,就用绸缎剪裁成花叶扎在树上。隋炀帝急功近利,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就开凿大运河,他下令征发了一百多万百姓开始施工。随后的五年里,他又两次征发民工,最终将大运河连接起来。造就了我们历史上的伟大工程。

隋炀帝很喜欢巡游,他巡游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享乐,再一个就是摆摆威风。就在大运河刚刚完工后,隋炀帝就带着二十万人向南方出发了,上万条大船整装待发,他与皇后妃子乘坐着四层楼高的大龙船。这些船上有宫室百间,装饰得金碧辉煌,紧接着后面的文武百官们上千条彩船,后面好几千条大船上卫兵全副武装,船只在运河上绵延二百余里。这还不够,隋炀帝竟然征发了还几万民工给他们当纤夫。

隋炀帝还命令船只所到之处,就让两岸的老百姓进贡吃的,那些州县的官员就逼迫老百姓们大办酒席,有的州县就摆上好几百桌子,隋炀帝自然是不愿意吃这些饭,随行的人员也吃不完,剩下的饭菜就全部扔了,这时不少老百姓们还饿着肚子呢!隋炀帝到了江都之后就尽情享乐,他大摆威风,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这样折腾了半年才心满意足的回到东都洛阳。但是,自从第一次巡游之后,他就有了巡游的嗜好,每年都要出巡一次。据说一次他巡视北方,还征发人民开凿太行山,铺了一条道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一百多万人在二十天内修筑长城,就这样在几十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逛了一圈。可是北方没有宫殿居住呀,宇文恺就加班加点的为他建造了一座。

隋炀帝的一系列举动,老百姓早就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他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反而骄奢的心理越来越严重,竟然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他下令全国的军队,全部到涿郡汇合,派人在东莱督造战船,那些民工在官吏的监视之下日夜泡在水里,时间一久竟然都腐烂了,很多人都被折磨而死。

隋炀帝又命令河南等地的人民造五万辆大车,这是为了给兵士们送衣服、帷帐等物,无数辆车浩浩荡荡地由南向北输送,不少人在路上饿死、累死,路上死人的尸体随处可见。人民实在活不下去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纷纷起来反抗,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了,但是隋炀帝还是陶醉在自己的巡游里面。

隋炀帝过多的征发民力、剥削人民,造成了民众疾苦,这印证了老子所说的话。据说,当隋末农民起义军攻破洛阳的时候,发现仓库里的粮食都是满满的,这都是统治者"食税"太多的缘故呀。若是统治者见了老百姓挨饿,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春秋时期,齐景公到宫外巡游的时候,就看见道路旁边有一具尸体接着问晏子是怎么回事,晏子说这是饿死的。齐景公非常不解:"难道是因为我缺少恩德么?"晏子说:"君王怎么能没有恩德呢?"齐景公更加不解了,就继续追问。晏子就说"您的恩德已经遍及了后宫的水榭楼台,甚至那些玩物也给披上了装饰,您还营造内廷的各种玩赏之物,连后宫都泽被您的福祉,这些都是恩德的表现呀。不过,我还是想让君王的恩泽再推广一下,让老百姓也能够享乐,这样就不会有人饿死了。倘若不推广,那就是挥霍浪费,仓库里的粮食宁可烂掉也不给老百姓,那不是很危险么?百姓造反的原因不也是在这里么?"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果然有所醒悟。

齐景公看到一位饿死的人有所醒悟,可是很多人未必如此。为官者位高权重之后,便会不加节制,他们若能把自己的仁爱之心波及天下,老百姓何来困苦挨饿?这些事例真不能不令为政者仔细思考。

以进为退的策略

【老子说】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第36章)

意译:将要封闭它,就先打开它;将要削弱它,就先让它强大;将要废弃它,就先推举它;将要夺取它,就先给予它。这就叫"微明"!

【解读】

老子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讲求策略,那么为人处事也要如此,这真有点讲求兵法谋略一样。你想收拢他就要先张开网,人们都见到过蜘蛛捕昆虫,我们发现蜘蛛总会把自己的网结的很大,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昆虫飞上来,被黏上。倘若蜘蛛那个网只有那么一点点,撞在网上的虫子自然就会少很多,这是一样的道理。

面对强大的对手,你一开始还战胜不了他,那么你该怎样做呢?先硬拼是不行的,那就要学会暂时退让,这种退让就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老子告诉我们,不用去主动的削弱他,他强到了极点不就会自然削弱了么?《三国演义》中魏军攻打葭萌关,刘备就派老将黄忠去支援。黄忠到后看见夏侯尚等人头脑简单就利用了一招以退为进的策略,主动出关迎战,接连几天都打败仗,后退数十里,丢失了很多营寨、军械然后退到葭萌关坚守不出,夏侯尚等人以为得胜便轻率的进攻,结果黄忠突然杀出,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如此一来,黄忠不仅夺取了丢失的营寨,还夺取了魏军的粮草重地天荡山,直逼汉中。黄忠的策略,也正是吸取了老子的以退为进的精华。

记得《左传》上有一个郑庄公灭共叔段的故事,它讲的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郑庄公与共叔段。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武姜就非常不喜欢他,因此就起名"寤生"。武姜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并想让郑武公立自己的小儿子当国君。但是这是不符合当时规矩的,因此郑武公也没有同意。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就替共叔段争取一个好的地方。

庄公元年,武姜就请求制地这个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邑。郑庄公说拒绝说那里不行,制邑地势险要,关乎国家安危。武姜就威逼庄公把京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京是郑国大城,城墙高大,人口众多,物产十分丰富,庄公虽然不愿意,但是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应了。

共叔段到了京邑之后,就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招兵买马,加固城墙,还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加紧扩展自己的势力,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他准备与母亲武姜合谋,里应外合,夺取政权。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共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墙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郑庄公很无奈的说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祭仲就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庄公一次次退让,促使叔段篡国称君的野心日益增长。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听命于自己。接着又把京邑附近两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辖范围。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听命于两个国君,主公究竟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让,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生二心。"庄公则不温不火地说:"用不着除他,没有正义就不能得民心,迟早他会自取其祸。"

共叔段一再挑战庄公的权威,而郑庄公却一次次忍让,难道他真相信不用自己动手上天就会惩罚叔段吗?不是的。这是因为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把喜怒挂在脸上。更重要的是庄公知道过早动手,必遭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所以故意让叔段的阴谋继续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