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08

第8章 做人有道(3)

黄祖的儿子黄射与祢衡交好,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有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恰恰有人献鹦鹉,黄射就令祢衡当场作赋,祢衡文不加点,瞬息而就,一篇词藻华丽的传世名作《鹦鹉赋》完成了。祢衡的声名更加响亮了。可是在汉献帝三年的时候,黄祖大宴宾客之时,祢衡出言不逊,黄祖非常难堪,训斥祢衡,祢衡则反唇相讥,黄祖大怒,让人拉下去受刑。祢衡更是破口大骂,黄祖怒火冲天,遂下令杀死祢衡。黄射闻讯后赶来,但为时已晚。后来黄祖也反省,原来自己为曹操、刘表背负了擅杀名士的名声,随即厚葬祢衡。

比老子晚100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这句话和老子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自以为是、自我夸耀,是很多人尤其是有些成就的最容易犯的,过去的成功往往给人自信的,但是有人却能够把它发展成自负,面对事情的时候自以为是,既不听人言,又不做调研,往往给自己、给工作造成损失。在生活中,如果能够经常想想老子、想想苏格拉底的话,面对事情先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的性质、起因、发展趋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的征求各方意见。这样犯错误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大智者往往若愚

【老子说】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

意译:最美好的东西总是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停止。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最平直的直线的,它的极端好像是曲线,最灵巧的东西,发展到极致好像笨拙,最雄辩的口才好像有些口吃。

【解读】

鲁迅晚年,专门为老子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叫做《出关》。在小说中,鲁迅精辟地刻画出了老子的形象。比如孔子求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孔子向老子请教完学问,告辞离开的时候,"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如果我们没有读过《老子》,看了鲁迅的小说,恐怕会有这样的感觉:大名鼎鼎的老子,不就是一个傻老头子吗?是的,老子很可能就是看上去"好像一段呆木头"的一个人,但是这个人的头脑中却有着超越古今的大智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智若愚"。

人生历练多了以后,我们常常会发现,拥有大智慧的人,总会给人们一种笨拙的印象。可是,那种笨拙却是真正的大智慧。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北宫奢接受了卫灵公交付的铸造编钟的任务,而铸造编钟的钱则是需要他去向别人募捐的。这件事情,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可是北宫奢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而且编钟的做工精细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周大夫庆忌知道后目瞪口呆,他问北宫奢:"通过募捐的方式来建造编钟,钱本来就来得很不容易。别人要至少半年才能完成,你却能事半功倍,究竟有什么秘诀?"

北宫奢笑着说:"我也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用不着什么特殊的方式。你没有听说过,雕琢东西最好还是要返朴归真,就像一张白纸上一样,你可以在上面画出最精美的画一样。至于捐钱的过程,我也是一无所知,顺其自然而已。来往的人纷纷攘攘,我对他们就像面对草木一样,只是痴痴呆呆的迎送往来。捐钱多少,我也绝不勉强,去的人我也不会挽留。不愿捐钱的人我也不会强迫,曲意顺从的人也让他们自己决定,我不褒奖他们,也不会鼓励他们。我不会压迫他们,因为这样做,有害无益。就完全让他们自觉吧,只有自己尽力才能发挥他们真正的作用。因此,我虽然在主持这件事情,老百姓却是丝毫不受影响。至于钟架精美,这是我让工匠们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完成的,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束缚,大家觉得怎么好看做出来就是了。我自己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与法术,道德学问高深的人根本不把它当作什么。"

庆忌听后不禁慨叹:"巧拙之法,原来如此。"而北宫奢则是那种大智若愚的人,只有大智慧才能够完成别人很难完成的事情。

大智若愚是保护自己好方法,为政者有时候会喜欢并善于表现自己,这往往会落得他人的口舌。汉代汉宣帝时期有一名非常能干的官吏叫龚遂。当时渤海那一带连年发生灾害,百姓们不堪饥饿之苦,纷纷起来造反。当地的官员虽然全力镇压,但是毫无办法,就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汉宣帝就让七十多岁的龚遂去担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装上阵,简简单单的就到了那里,立刻安抚百姓,并鼓励民众多开垦荒田,种植桑树。他还规定,农家每口要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他对那些整天佩戴着宝剑无事生非的人就劝说他们干脆把剑卖了,买上头牛。经过几年的治理,渤海一带社会生产已经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加了,龚遂的名声也是大振。

汉宣帝就把龚遂召回朝廷,他手下有一个属吏请求龚遂带他一块回去。龚遂不解,那名属吏却说,这对他有好处。其他属吏看见这个人去了,就满腹牢骚的说,那个人整天喝酒,无所事事,还喜欢说大话,就别让他去了。龚遂就说:他想去就跟着去吧!

到了长安以后,那个属吏还是与往常一样整天喝酒,也不去见龚遂。突然有一天,当他听到皇都要召见龚遂了,就对门人说让他们把龚遂喊来,他有话对龚遂说。龚遂来后,那名属吏就问:"皇帝问你如何治理渤海,你将怎么回答呢?"龚遂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说任用贤才,使他们各尽其能,严格执法,并且赏罚分明了。"

那名属吏说:"这样说不好,你这样说不是不是在夸耀自己的功劳么?"

龚遂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属吏笑着说:"你就说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这完全是天子的神威感化!"

龚遂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按照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这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是皇帝心里也不一定不明白。不过龚遂这样说,其实是向皇帝表白自己不居功,汉宣帝自然是十分高兴,并将龚遂留在身边,还升了高官。

老子说言的大象无形,大智若愚的境界,那真是一个人成熟、睿智的集中体现。《周易》上说:不显露、炫耀才华,固守柔顺之德,即使辅佐君王,亦不居功自傲,会有善终。这是一个道理。对于自己的成绩不张扬,不居功自傲,不觉得自己了不起,时刻检点自己,才能更好的赢得别人的尊重。

记得《史记》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就是当刘邦问韩信,他能够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功高压主的话,刘邦怎么能不在意呢?因此,有大智慧的人,是不会如此表现自己的,他们会用一种谦逊的态度来处事,这才是真正有修为的人。

"大智若愚"是做人智慧中的最高、最玄妙的境界。有人甚至认为,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一点大智若愚的修养,在工作中心里有数,沉着应对各种事件,比一味的高调做人处世要重要得多。

学会忘了自己

【老子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13章)

意译:因为我们总是爱顾自身。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忧患?所以,难能的是化自我于天下,那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真正善爱自身是以自身化及天下,那才可以将天下的重任托付于他。

【解读】

爱惜自己是本能,谁不愿意顾自身安危得失呢?当遇到危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安危。明哲保身、趋利避害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老子曾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很多事情不是因为人们做不了,而是考虑自己太多了。例如,在人民突然遭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官员们该怎么办呢?是需要先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还是先上报朝廷,等候旨意下达?更多人怕是会选择后者,若是自己私做主张,不但头上的乌纱帽没了,恐怕身家性命也难保。也有少数人会选择前者,他们认为,老百姓的安危以及生命是主要的,至于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保不住是无所谓的事情。心系天下,以天下苍生百姓为托,以国家为托,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此,大家都盼望那种以身寄天下的情操。

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文天祥就是这样一位以身寄天下,寄国家的人。他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当时,昏聩无能的南宋朝廷给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上了很深的印记,国家局势一天比一天危急,文天祥自小就树立了报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并立志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很小的时候,他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一次,父亲曾经指着窗外的绿竹对他说:"那竹叶在凛冽的寒风中也没有凋落,它们依旧翠绿,那是多么坚强呀!做人也不应该是这样么?"文天祥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睁着大眼睛,不住地点着头,暗暗下了决心。从此以后,他读书更加勤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夺得头魁,高中状元,立刻当了官。但是,当时的元朝对南宋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元朝的铁骑横行南下,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大肆抢掠,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南宋统治者们面对元军只是一味退缩,贪生怕死,再也不敢抵抗。元军一路南下,直指都城临安。穷困无奈的南宋统治者只好让各地的官兵去保卫京城,保卫那位不争气的皇帝。

当时文天祥正在江西赣州做知府,当听到国家危急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地对人说:"现在国家有难,该是为国家效命的时候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文天祥只不过是一个文官,他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为此,他变卖家产,换来军费招兵买马。当地的老百姓都被文天祥的举动感染了,纷纷为国参战。几天功夫,一万多人的兵马就要奔赴前线了。当时很多人也是在劝他,现在元军来势凶猛,你带的这些兵,大多是新兵,还没有经过训练,更不会打仗,怎么能抵挡的住呢?你不是白白送死吗?文天祥意志坚定地说:国家有难,没有人出力。现在我拼着一死,为国家出力,那就是寄托着天下人都能这样呀!要是天下人都这样,国家的安危不就有希望了么?文天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带着队伍,连夜赶往京城了。

没有料到的是,文天祥刚到临安不久,朝廷就决定投降,当时的丞相贪生怕死,早就逃得没有踪影了,朝廷没有办法只得派文天祥做丞相去与元军谈判。

文天祥肩负重任,来到元军大营。元大臣伯颜威风十足地坐在营帐中,旁边的人大声喊着让文天祥跪下,但是文天祥冷笑着,依旧笔直地站立在那里,镇静地说:"说投降,那是前任丞相的事情,我一点都不知道。我现在作为宋朝的使臣,是来谈判的,不是来投降的!不能下跪!"伯颜见文天祥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侮,立刻换了口气,说"说的对,可以商量的。"文天祥就问:"你们打算灭了大宋呢,还是打算将它作为一个邻国?"伯颜假仁假义地说:"不灭宋,也不会杀百姓。"

"既然如此,你们先撤军,然后再谈判。你们若是想灭掉宋朝,那么我们大宋子民那么多,打起来谁胜谁负还说不准呢。"

伯颜一听大怒:"你现在我手中,难道你不怕死么?"文天祥盎然说:"我就是想以死报国,即使你把刀放在我的脖子上,将我放在油锅里,也吓不倒我!"伯颜被文天祥的气概镇住了。他佩服文天祥的胆量与勇气。但是伯颜说不过文天祥,只得将之扣押在元朝大营。此时的南宋朝廷已经向元军投降了,一部分官员就被押到北方。文天祥也被押上大船,但是在途中却设法逃了出来。

文天祥逃出来以后,就领导者各地的起义军开始了抗元的斗争。他转战各地,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元军毕竟太强大了,宋朝的军队太过软弱,不久文天祥又成了元军的俘虏。

当元军押着文天祥到达崖山,准备攻打宋军最后的领地时,元军要他劝张世杰投降的时候,文天祥勃然大怒:"救国如同救自己的父母。我救父母没有救成,难道还能让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么?"当船队经过零丁洋的时候,文天祥站在船头望着大海,思绪万千,心中的悲愤之情,勃然涌起,写下来千百年来众口相传的《过零丁洋》。

南宋灭亡了,文天祥被押送到了元大都,被关进了大牢。尽管元朝统治者百般威逼利诱,他都决然拒绝了。当元朝丞相孛罗审问他时,文天祥见后,昂首挺胸,拒绝下跪。孛罗命令左右的人硬是把他按到在地。孛罗问他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坦然的只求一死。并说道:"国家存在一日,身为臣子的就要尽一份力!"因此,文天祥就在牢里蹲了四个年头。

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的时候,劝他说:"我知道你是一个人才,所以不忍心杀你。只要你用对待宋朝的心来对待我,我就封你为宰相。"文天祥不为所动:"我是宋朝的子民,宋朝亡了,就应该尽忠!只求一死!"元世祖没有办法说服这位宋朝的遗民,只好下令杀了他。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他向南方原来宋朝的土地凝望了一会儿,然后跪在那里,恭敬地拜了几拜,向宋朝深情地告别。从此就走上了刑场,死时只有47岁。尽管文天祥死去了,但是他那种一心为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那荡气回肠的《正气歌》广为传颂,历久弥真。

大凡在历史上被称道的人,抑或有高尚的情操,抑或不凡的言行。文天祥那种忘了自己的精神,始终在后人心中激荡不已。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那种以身为天下,以身报天下,以身托天下的高尚情怀。

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共产党员焦裕禄们更是这种精神的典范。他对人民的满腔热忱,出现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即使抱病在身,也坚持工作在第一线。1964年5月14日,肝癌夺去了他年轻的42岁的生命。临终前,他只是说"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也恰恰道出了一位共产党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为人民,为国家的心声。

明末清初诗人邓汉仪有这样一句诗:"千古艰难惟一死",一个人连身死这样的事儿都放下了,还有什么更艰难的呢?文天祥、焦裕禄用他们的生命为代价,印证了老子的"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一般不需要人们像前人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什么事情。但是,老子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过时,它提醒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少考虑一点自己,多从大局着想,"以身为天下",这样的人才能托付重任。至少,在不顺利的时候、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也应该保持沉稳,不过分计较自身的得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感动周围的人,也让自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老子说】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7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