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1169000000022

第22章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终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二季为最多,并可引起流行。这种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痢疾杆菌容易在食物、饮料、水果、蔬菜中繁殖,导致痢疾流行。儿童感染菌痢的机会更多,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发病率高。水源若被痢疾杆菌污染多引起菌痢流行。苍蝇与菌痢传播有密切关系。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染源为已经感染发病的患者和不发病的带菌者。

有哪些症状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症状表现的轻重会有很大差异:

轻型:体温可以正常或低热,大便次数每日3~5次,呈糊状或水样,含少量黏液,一般无脓血,里急后重较轻,伴有轻度的腹痛。

重型:体温可高达38~39℃,并伴有畏寒、头痛等症状。大便每日十数次至数十次,开始呈黄色水样,有粪质,而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次量少,里急后重显著。出现阵发性腹痛。

中毒型:患者可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或表现不明显时骤然出现高热,即体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常伴有寒战、精神委靡、嗜睡、烦躁和惊厥,大便次数不一定很多,性状也未必为脓血样,但大便检查仍可发现脓血和黏液,腹痛也多不明显。要特别警惕急性中毒型菌痢,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休克、脑水肿甚至导致死亡。

慢性菌痢患者大便间歇或经常带黏液及脓血,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

应做哪些检查

血象: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轻度贫血。

粪便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黏冻状,无异臭,取粪便的脓血部分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轻型患者仅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在药物治疗之前,取新鲜粪便中微带血的黏液部分做细菌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乙状结肠镜检查:对慢性菌痢患者,必要时可做乙状结肠镜检查。但急性期做乙状结肠镜检查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不做。

X线钡剂检查: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黏膜增厚,或呈节段状。

老中医处方

方1

[组方]地榆20克,当归10克,葛根10克,山楂30克,赤芍10克,金银花10克,木香10克,生甘草10克。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下脓血便,里急后重,伴有头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说明]根据病情之轻重,上方还可加重剂量,多可加至原剂量的1.5~3倍。

方2

[组方]白头翁12克,秦皮10克,黄芩12克,白芍15克,槟榔12克,金银花15克,肉桂4克,枳实10克,马齿苋20克。

[加减]

呕吐甚,加竹茹10克。

血痢、腹痛甚,加赤芍12克,地榆15克。

抽搐者,加钩藤15克,全蝎6克。

高热不退,加水牛角30克,丹皮15克。

昏迷、痰鸣者,加郁金12克,天竺黄12克,胆南星10克。

脱肛者,加黄芪15克,天麻6克,赤石脂16克。

阴虚津亏,加沙参15克,石斛12克。

胃纳差,加山药18克,炒扁豆15克。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方3

[组方]金银花30克,白芍30克,连翘20克,鲜佩兰15克,蚤休15克,生地榆15克,白头翁12克,秦皮12克,生大黄12克,黄连9克,木香9克。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身热头痛,腹痛,泄泻,泻出物如腐败之西瓜水样,日行10余次,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说明]服用本方汗出热退后,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马齿苋30克,生山楂15克,当归18克,槟榔12克,黄柏12克,而减去解热通下的金银花、连翘、佩兰、蚤休、大黄等。

方4

[组方]生山楂12克,焦山楂12克,槟榔9克,木香6克,莱菔子9克,赤砂糖30克,生姜2~3片。

[加减]

如发热者,加葛根12克。

热痢脓血杂下者,加赤芍12~15克,黄芩9克,秦皮9克。

[主治]痢疾,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纳呆,口中浊秽,舌苔厚腻。

[用法]上药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取药汁下赤砂糖1/2,第二煎如法加入所剩1/2的赤砂糖,热饮。第1剂头次服后,间隔2小时再服。第2剂每间隔4小时服1次。

方5

[组方]玉竹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川芎6克,甘草10克,炒黄芩10克,茯苓10克,木香10克,前胡10克,生姜3片,粳米30克。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兼有表证,症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继以腹痛下利水样便,即转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每日数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6

[组方]木香9克,苦参15克,甘草6克,金银花15克,白头翁15克,槟榔15克,薏苡仁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

[加减]

便血多,加地榆、槐花。

腹痛甚,加白芍、元胡。

气虚,加党参、黄芪。

脾虚,加山药、茯苓。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7

[组方]白芍30克,马齿苋30克,当归24克,槟榔12克,枳壳12克,生山药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木香10克,生栀子10克,厚朴10克,生地榆10克,白头翁10克,大黄6克,木香6克,甘草6克。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腹痛,里急后重,泻下不爽,泻下物夹有黏液或如白冻,胸脘满闷,小便如常,舌红,苔黄腻,脉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8

[组方]黄连6~9克,木香1.5~3克,莱菔子9克,槟榔5克,焦山楂12克,金银花30克,神曲10克,厚朴5克。

[加减]

初起如有发热表证者,加桑叶9克,薄荷5克,菊花9克。

高热,脉数大,口渴,具有阳明证者,加生石膏30克,滑石12克。

后重较甚,每日数十次或以上者,加大黄6~10克,但大黄不宜久用或重用。

病程较长,久延不愈者,加白芍30克,当归9克。

恶心呕吐者,加藿香9克,竹茹20克。

[主治]细菌性痢疾,突然发热或不烧,腹痛,大便常赤白黏液或脓血便,亦有先泄水样便继则成脓血便,里急后重,一日十数次或数十次,小便赤短,或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方9

[组方]木香15克,苦参30克,地榆20克,山楂15克。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突然恶寒发热,食欲不振,继而腹痛,腹泻,左下腹压痛,肠鸣辘辘,大便初为稀便,继而转为黏液脓血便,排便次数多而量少,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用法]水煎,每日1剂,食前服。以脓血便为主者姜汤送服,红痢为主者甘草汤送服。

方10

[组方]当归30克,白芍30克,槟榔9克,车前子(包)12克,炒莱菔子15克,黄连6克,炒枳壳6克,木香5克,甘草3克。

[加减]

脓血便,加赤芍。

头晕乏力,腰酸腿软,精神不振,加太子参、山药,去槟榔。

四肢厥冷,口噤不食,或纳呆,加山药、莲须、谷芽、麦芽。

口渴引饮,唇红,舌质偏红,苔黄燥,去槟榔,加太子参、石斛。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为2次服用,每日1剂。

方11

[组方]黄连10克,木香10克,马齿苋(鲜品加倍)30克,白芍20克,藿香10克。

[加减]

初起兼有寒热者,加金银花、连翘。

痢下白多于赤者,加鱼腥草。

痢下赤多于白者,加地榆。

兼食滞而见脘痞嗳气者,加山楂、枳实。

[主治]湿热痢,起病较急,开始可见恶寒、发热、头痛,随即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一日泻下十余次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先为稀便或水样便,泻下不畅,后纯为脓血,量少黏稠,赤白相兼,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12

[组方]仙鹤草15克,桔梗10克,炒黄芩15克,炒白芍18克,槟榔12克,木香10克,干姜6克,制附子(先煎)3克,仙灵脾10克,炙甘草6克。

[主治]慢性细菌性痢疾,腹痛,下痢脓血已久,反复发作,大便日行3~4次,便中除脓血外尚夹黏液,里急后重,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13

[组方]炒苍术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红曲米10克,葛根10克,陈皮6克,黄连3克,椒目3克,生甘草3克。

[主治]慢性痢疾,腹痛,腹泻,痛则欲便,便中夹杂脓血及黏液日久,里急后重,舌苔厚腻,脉濡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14

[组方]炒黄芩10克,炒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炒黄连5克,木香5克,槟榔10克,焦山楂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厚朴10克,青皮10克,生地榆10克,当归尾10克,甘草6克。

[主治]细菌性痢疾,身无寒热,只有腹中阵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样的红白冻,每日数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15

[组方]党参9克,桂心9克,制附子(先煎)9克,大黄9克,干姜5克,木香5克。

[主治]慢性痢疾,发病日久,大便坠胀,便下红白脓样物,每日5~6次,伴有腹痛、恶寒、怕冷、形体消瘦,化验大便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阳性。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说明]另用鸦胆子去壳,桂圆肉包,每日服2次,每次40粒。

方16

[组方]党参15克,山药15克,乌梅12克,白芍12克,葛根12克,防风9克,炮姜9克,黄连3克。

[主治]慢性痢疾,原患急性痢疾,治疗不彻底,以致四季常发,尤以夏季为甚,发作时下痢脓血,大便清稀,每日数次,里急后重。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为2次服用,每日1剂。

方17

[组方]当归90克,白芍90克,炒莱菔子30克,枳壳90克,槟榔10克,车前子(包)10克,甘草10克。

[加减]随着病情的减轻,当归、白芍均可减为60克,莱菔子减为15克,槟榔减为5克。

[主治]慢性痢疾,腹痛,腹泻,泻下赤白脓血日久,里急后重,脘腹胀满不适,不思饮食,体倦乏力,舌质淡红或红,苔灰腻而厚,脉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18

[组方]金银花30克,生地榆10克,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生首乌24克,生甘草10克,麦冬10克,南沙参15克,玉竹15克,旱莲草15克,茜草根10克,阿胶(烊化)10克。

[主治]细菌性痢疾多日不愈,全为血便,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方19

[组方]黄芪30克,赤石脂(一半冲服,一半煎服)30克,党参15克,罂粟壳15克,诃子15克,川芎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黄连10克,陈皮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主治]细菌性痢疾,腹痛,腹泻,大便黏液或脓血便,神疲倦怠,纳差,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形体消瘦,舌淡,苔白厚少津,脉沉弱。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方20

[组方]炙乌梅3克,干姜3克,川椒2克,炙桂枝3克,制附子(先煎)3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黄连3克,黄柏10克。

[主治]慢性菌痢,下痢日久,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滞下不爽,有后重感,大便内夹黏冻或黏液,腹痛隐隐,腹中鸣响,或有冷感,腹胀纳呆,喜温喜按,舌质淡,苔腻,脉细。

[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生山楂、焦山楂各12克,木香6克,槟榔、莱菔子各9克,红砂糖30克,生姜3片。上药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再蒸,取药汁下红砂糖1/2,第二煎如法加入所剩1/2的红砂糖,热饮。第一剂头次服后,隔2小时再服。第2剂每间隔4小时服1次。

大蒜2头,连皮放于火内烧焦,再煮一碗水空腹服,每日2次,连用3天。

穿心莲15克,木香、甘草各1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

饮食要有营养、易消化,尽量减少对肠道的刺激。急性期宜用流质膳食,如浓米汤、稀藕粉、过滤菜汤、蛋汤、去油鸡汤、淡菜汤等;少渣半流质膳食,如挂面、面片、粥、蛋羹等。但不要饮牛奶,少用蔗糖,以免发酵而导致胀气。大便恢复正常后,可增加馄饨、软饭等,少量多餐为宜。

由于不同程度的吐、泻及毒血症状且失水较多,故应多喝水,使每日排尿量能达到1000毫升以上。如呕吐严重,可暂停食物,减轻胃肠负担,请医生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所失水分及电解质。

患者应予隔离,充分休息。慢性菌痢患者要起居有节,生活规律,以增进身体抵抗力,并对促成慢性菌痢的诱因(如寄生虫病、胃炎、胆囊炎、阑尾炎等)进行追查,予以适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