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119

第119章 诸子(1)

诸子流别

讲论诸子,当先分疏诸子流别。论诸子流别者,《庄子?天下篇》、《淮南?要略训》、太史公《论六家要指》及《汉书?艺文志》是已。此四篇中,《艺文志》所述最备,而《庄子》所论多与后三家不同。今且比较而说明之。

《天下篇》论儒家,但云“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而不加批判。其论墨家,列宋钘尹文,而《艺文志》以宋钘入小说家,以尹文入名家。盖宋钘以禁攻寝兵以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周行天下,上说下教,故近于小说。

而尹文之名学,不尚坚白同异之辨,觭偶不仵之辞,故与相里勤、五侯之徒南方之墨异趣。其次论彭蒙、田骈、慎到,都近法家。

《艺文志》则以慎到入法家,以田骈入道家,是道家、法家合流也。田骈当时号为“天口骈”,今《尹文子》又有彭蒙语,是道家、名家合流也。道家所以流为法家者,即老子、韩非同传,可以知之。

《老子》云:“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二语是法家之根本。唯韩非子能解老、喻老,故成其为法家矣。其次论老聃、关尹,同为道家,而已之道术又与异趣。盖老子之言,鲜有超过人格者,而庄子则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故有别矣。

惠施本与庄周相善,而庄子讥之曰:“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与物何庸!”即此可知尹文、惠施同属名家,而庄子别论之故。盖尹文之“名”,不过正名之大体,循名责实,可施于为政,与荀子正名之旨相同。若惠施、公孙龙之诡辩,与别墨一派,都无关于政治也。

然则庄子之论名家,视《艺文志》为精审矣。其时荀子未出,故不见著录。若邓析者,变乱是非,民献襦袴而学讼,殆与后世讼师一流,故庄子不屑论及之欤?

《要略》首论太公之媒为道家,次论周、孔之训为儒家,又次论墨家,又次论管子之书为道家,晏子之谏为儒家,又次论申子刑名之书、商鞅之法为法家。比于《天下篇》,独少名家一流。

太史公《论六家要指》,于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各有短长,而以黄老之术为依归。此由身为史官,明于成败利钝之效,故独有取于虚无因循之说也。昔老聃著五千言,为道家之大宗,固尝为柱下史矣,故曰:“道家者流,出于史官。”

《艺文志》列九流,其实十家。其纵横家在七国力政之际,应运而起,统一之后,其学自废。农家播百谷,勤耕桑,则《吕览》亦载其说,至于君臣并耕,如孟子所称许行之学,殆为后出,然其说亦不能见之实事。杂家集他人之长,以为己有,《吕览》是已。此在后代,即《群书治要》之比,再扩充之,则《图书集成》亦是也。小说家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固不可尽信,然宋钘之流,亦自有其主张,虞初九百,则后来方志之滥觞。是故纵横、农、杂、小说四家,自史公以前,都不数也。

虽然,“纵横”之名,起于七国。外交专对,自春秋已重之。又汜胜之区田之法,本自伊尹,是伊尹即农家之发端。田蚡所学盘孟书,出自孔甲,是孔甲即杂家之发端。方志者,《周官》土训、诵训之事。今更就《艺文志》所言九流所从出而推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