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061

第61章 经学(2)

正唯古人之不用纸,作书不易,北地少竹,得之甚难,代以绢帛,价值又贵,故非熟读强记不为功也。竹简书之以漆,刘向校书可证,方版亦然。至于绢帛,则不可漆书,必当用墨。《庄子》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舐笔和墨。则此所谓图,当是绢素。又《仪礼》“铭旌用帛”,《论语》“子张书绅”,绅以帛为之,皆非用帛不能书。唯经典皆用漆书简,学生讲习,则用版以求方便耳。以上论经之形式及质料。

《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列举六经,而不称之曰“经”。然则“六经”之名,孰定之耶?曰:孔子耳!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

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

五礼著吉、凶、宾、军、嘉之称。今《仪礼》十七篇,只有吉、凶、宾、嘉,而不及军礼。不但十七篇无军礼,即《汉书》所谓五十六篇《古经》者亦无之。《艺文志》以《司马法》二百余篇入“礼类”(今残本不多),此军礼之遗,而不在《六经》之内。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盖孔子不喜言兵,故无取焉。又古律亦官书,汉以来有《汉律》。

汉以前据《周礼》所称,五刑有二千五百条,《吕刑》则云三千条。当时必著简册,然孔子不编入六经,至今无只字之遗。盖律者,在官之人所当共知,不必以之教士。若谓古人尚德不尚刑,语涉迂阔,无有是处。且《周礼?地官》之属,州长、党正,有读法之举,是百姓均须知律。孔子不以入《六经》者,当以刑律代有改变,不可为典要故尔。

《六经》今存五经,《乐经》汉时已亡。其实,“六经”须作六类经书解,非六部之经书也。礼,今存《周礼》、《仪礼》。或谓《周礼》与《礼》不同,名曰《周官》,疑非礼类。然《孝经》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左传》亦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由《孝经》、《左传》之言观之,则《周官》之设官分职,体国经野,正是礼类。安得谓与礼不同哉!

春秋时人引《逸周书》皆称《周书》,《艺文志》称《逸周书》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因为孔子所删,故不入《六经》。又《连山》、《归藏》,汉时尚存(桓谭《新论》云:或藏兰台),与《周易》本为同类。以孔子不赞,故亦不入六经。实则《逸书》与《书》为一类,三《易》同为一类,均宜称之曰“经”也。

今所传之十三经,其中《礼记》、《左传》、《公羊》、《毂梁》均传记也。《论语》、《孝经》,《艺文志》以《诗》、《书》、《易》、《礼》、《春秋》同入“六艺”,实亦传记耳。《孟子》应入子部,《尔雅》乃当时释经之书,亦不与经同。严格论之,“六经”无十三部也。

史部本与《六经》同类。《艺文志》“春秋家”列《战国策》、《太史公书》,太史公亦自言继续《春秋》。后人以史部太多,故别为一类。荀勖《中经簿》始立经、史、子、集四部,区经、史为二,后世仍之。然乙部有《皇览》,《皇览》者,当时之类书也,与史部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