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087

第87章 经学(28)

贾谊患诸侯王尾大不掉,故不肯明征《周礼》。唯太史公《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云:“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汉书?韩安国传》,王恢与安国论辨,称秦谬公都雍,地方三百里。并与《周礼》相应。盖史公但论史事,王恢不知忌讳,故直举之耳。然《孟子》之言,亦未为无据。周之封建,有功者,视其功之高下以为等级,无功则封地狭小。滕、薛皆侯国。滕,周所封。薛,夏所封。考其地不出今滕县一县,犹不及《孟子》所言之“百里”。齐、鲁、卫、燕,亦皆侯国,而封域不止四百里(齐,太公之后。鲁,周公之后。燕,召公之后,功业最高,故封地独大。卫包邶、鄘、卫三国,殷畿千里,皆为卫有)。盖于鲁、卫为褒有德,于齐、燕为尊勤劳,其地皆去周远,亦所以固吾圉也。以此知五百里、四百里之制,不过折衷言之,非不可斟酌损益也。明乎此义,则可知《周礼》非黩乱不验之书矣。至谓《周礼》为六国阴谋之书者,汉人信《孟子》,何休专讲《公羊》,故有此言耳。

后之论者,以王莽、王安石皆依《周礼》施政而败,故反对《周礼》。余谓二王致败之由,在不知《周礼》本非事事可法。即欲采取,只可师其意,而不可袭其迹。西汉之末,家给人足,天下艾安。莽之变法,可谓庸人扰之。宋神宗时,国势虽衰,民犹安乐,安石乃以变风俗、立法度为急,而其法又主于聚敛,宜其败矣。宇文周时,关陇残破,苏绰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曰先治心,曰敦教化,曰尽地利、曰擢贤良,曰恤狱讼,曰均赋役,盖亦以《周礼》为本。终能斫刁为朴,变奢从俭。

隋及唐初,胥蒙其福。贞观之治,基础于此。夫变法之道,乱世用之则治,治世用之则乱,况《周礼》不尽可为后世法乎?陈止斋、叶水心尊信《周礼》,当南宋残破之时而行《周礼》,或有可致治之理,然不可行之今日。何者?今外患虽烈,犹未成南宋之局,若再变法,正恐治丝而益棼耳。

《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经礼谓《周礼》也。威仪、曲礼,谓《仪礼》也。《仪礼》篇目不至有三千,故郑康成云,其中事仪三千。然《汉志》言礼自孔子时而不具。《杂记》言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然则在孔子时,《仪礼》早有亡失,“三百”、“三千”云者,约举其大数云尔。

秦燔书后,汉兴,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又于孔壁得《礼古经》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同。《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以古《礼》仅存五十六篇,故学者无不重视《礼记》。今五十六篇又散佚矣。汉儒说经,为《仪礼》作注者绝少。马融但注《丧服》一篇,至康成乃注全经。自汉末以逮西晋,注《丧服》者,无虑二三十家。而注全经者,仅王肃一人而已。

今人见《仪礼》仅存十七篇,以为《礼古经》五十六篇,除十七篇外,悉已散佚,此不然也。案《小戴记?投壶》、《奔丧》二篇,郑目录云:“实逸《曲礼》之正篇也。”又,《大戴记》之《诸侯迁庙》、《诸侯衅庙》、《公冠》(《公冠》文简,是否全文未可知。后附孝昭冠辞,文亦无多)三篇,皆当为逸礼之正篇。又郑注《内宰》,引《天子巡守礼》,注《司巫》、《月令》引《中霤礼》,其文虽少,亦《礼古经》之正篇,当在五十六卷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