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090

第90章 经学(31)

以《小戴》四十六合《大戴》八十五,即古记之百三十一篇也。其说殊未谛。《乐记》二十三篇本不在古记之数,今《乐记》断取十一篇为一篇,以入《礼记》。《月令》与《明堂位》,同属《明堂阴阳记》。《大戴?盛德篇》亦应属《明堂阴阳记》。古记百三十一篇之数。决不如钱氏所举也。

又二戴所录,有非《礼》家之言。如大戴之《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辩》、《用兵》、《少闲》七篇,采自《孔子三朝记》(唐人所引直称《三朝记》)。《汉志》“儒家”《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大戴录《曾子》、《立事》以下十篇,而小戴之《中庸》、《坊记》、《表记》、《缁衣》四篇,当为子思之书。又大戴《武王践阼》录自《太公阴谋》,《汉志》以太公入“道家”。此皆二戴所采诸子之文,凡二十二篇。又小戴《王制》,乃孝文帝令博士所作。大戴《公冠》后附孝昭冠辞,并非古记旧有。更去其属于《明堂阴阳记》及《乐记》者,删其复重《投壶》、《哀公问》二篇,则二戴记中可说为古记之旧者,不及百三十一篇之半。又如通论之篇,若《儒行》、《大学》等,是否在百三十一篇中,尚难言也。

《礼记》一书,杂糅今古文之说。《王制》一篇为今文家言,其言封建采用《孟子》,言养老不知所据。唯《丧礼》、《丧服》无今古文之异,《礼记》言此綦详。自明以来,读经所以应科举,以《丧礼》、《丧服》不在程试范围,则删节不读。其实读《礼记》以《丧礼》、《丧服》为最要。余如《儒行》、《大学》、《表记》、《坊记》、《缁衣》等篇,皆言寻常修己治人之道,亦无今古文之异。凡此,皆《礼记》之可信者。若言典章制度,则宜从古文不从今文,古文无谬误,今文多纰漏也。

《三礼》郑注之后,孔、贾之疏,已为尽善。清人以贾疏尚有未尽,胡培翚作《仪礼正义》,孙诒让作《周礼正义》。由今观之,新疏自比贾疏更精。《礼记》孔疏,理晰而词富,清儒无以复加,朱彬作《训纂》,不过比于补注而已。《大戴礼》自北魏卢辩作注,历千余年,舛不可卒读。戴震校之,孔广森作补注,但阙佚已多耳。说《礼》者皆称“三礼”,而屏弃《大戴》不道。其实,《大戴礼》亦多精义,应与《小戴》并举,而称“四礼”。

理学家最重《小戴》,以《大学》、《中庸》并在其中故。独杨慈湖以为《大戴》多孔子遗言,所作《先圣大训》,录《大戴记》特多。二戴《记》中《哀公问》、《儒行》、《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王言》诸篇,皆孔子一人之言,七十子后学者所记。《汉志》不入“论语”家,独《三朝记》入“论语”家,殆以《三朝》七篇文理古奥,与余篇不同,或是孔子手作,或是孔子口说、弟子笔录者尔。

春秋

关于《春秋》者,余所著《春秋左氏疑义答问》,大旨略具。今所讲者,补其未备而已。

问《春秋》起于何时?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皆在孔子之前。《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郑注云:“谓若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是《春秋》起于周,非始于古代也。《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孔《疏》云:“《鲁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时事,发凡言例,皆是周公制之。然韩宣子云周礼在鲁者,所以美周公之德耳。非谓《易象》、《春秋》是周公所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