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艰难的复兴
1175100000068

第68章 中国地缘环境和对外战略下(1)

三、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国家利益与中国的东北亚战略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日本、韩国、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在这一地区,中国与朝鲜、蒙古和俄罗斯接壤,与日本和韩国有着紧密的投资和贸易往来,同时,与日本存在着岛屿和领海之争。

(一)中国在东北亚的国家利益

作为冷战遗留痕迹最深的东北亚地区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大国利益交叠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极为突出成为本地区的两大特征。对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最大政治的中国来说,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更富有“传统”的特征:岛屿权益、地区力量平衡、战略安全再加上中国急需的经济合作成为中国利益在本地区存在的主题。

在导入本文的主题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呢?即,中国与其宿敌日本结盟合作,从而构建全球最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但是中日两国之间结盟存在着三个根本性障碍:历史问题、钓鱼岛纠纷和美日同盟。历史问题虽然很难解决,但是我们终究不能让历史恩怨代替我们对当今中日关系的观察和未来的构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宿怨?应该既不忘记历史,也不停留于历史。最有压倒性意义的不是历史,而是维护当今至关紧要的国家利益和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前景。因此,“当我们强大了也有办法了”,历史问题会得到一个较好的解决。但是,对于岛屿纠纷和美日同盟,我们除了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强大之外,还需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因此,这种设想变为现实的概率大概还是很低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假设,一个根本的道理就在于东北亚地区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也太复杂了。

同南海问题一样,在东北亚中国面临的第一个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就是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主权纠纷。应该看到,钓鱼岛纠纷事实上也在威胁着中国东部运输通道的安全,尤其是钓鱼岛处在美国构筑围堵中国的第一条岛链的中心部位,由于该岛屿的纷争而使美国制衡中国的同盟体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即美国已经完全协调了日本民主党政府在应对中国崛起过程中的立场。由此而来的日本扩张军事力量的努力,使得中国东部海疆所面临的军事压力增强了。换言之,中国的安全利益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关于经济利益。中日2012年双边贸易总值为3294.5亿美元,下降了3.9%,占中国外贸总值的8.5%,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例几乎是第二位的日美贸易总额的2倍。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累计金额超过了800亿美元,是中国除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1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达63.3亿美元。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也方兴未艾,2007年至2010年,对日直接投资累计金额增加了20倍。目前,中国是日本国债最大的持有国,而日本启动日元与人民币实行直接兑换,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首开先河。201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151亿美元,同比减少2.5%。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1343亿美元,同比减少0.1%,自中国进口808亿美元,同比减少6.5%,韩顺差535亿美元。中韩双边贸易额占韩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0.1%,韩国对中国出口增长率比韩国整体出口增长率高1.2个百分点,自中国进口增长率比韩整体进口增长率低5.6个百分点,韩对华贸易顺差同比增长12.1%。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在投资、贸易和产业分工等领域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中国的人力矿产资源、生产车间与市场,韩日的资金和技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中日韩三国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已提上了三国的议事日程,三国之间关于本币结算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可以说,在政冷经热的东北亚地区,中国的经济利益是与韩日两国密切连接在一起的。

需要指出的,尽管中国处于东北亚经济产业链的中下游,但是中国的政治地位却是三国之中最高的,而且,这种政治地位将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中国要扮演国际舞台上更重要的角色,这种产业升级是必须的,因为很难想象难以在自身所处地区立足的国家会走向更广的国际舞台。中国在东北亚政治利益的经济基础,反过来也印证了中国在本地区经济利益的基础性地位和极端重要性。

(二)中国与本地区的利益关系博弈

中国在东北亚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的同盟体系及其最近以来的强化趋势。换言之,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打交道时,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就是美国在本地区的存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纠纷将持久地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两国关系。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趋势就是,由******挑起的这次钓鱼岛纠纷正在日本国内促使日本民族主义的抬头和政治力量的整体保守化,而这种趋势将从根本上挑战健康的中日关系。受此事件的影响,日本强化其军事实力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并最终谋求军事独立,其结果,中国将面临着具体而近在咫尺的军事威胁。钓鱼岛所引发战争的可能性也会因此而大增。

此次纠纷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还表现在地区层面。由于领土纠纷而导致的中日关系紧张和中国不得不审慎地在军事力量有所必要的展示,而使美国找到了重返东亚的最为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其在本地区存在的合法性前所未有的有了极大的提高。表现形式就是美日同盟和韩美同盟在得到强化的同时,双边同盟越来越向多边同盟过渡。加之中菲、中越之间的紧张,南起菲律宾,北至日本(甚至韩国,中韩有黄岩岛主权归属的纠纷),沿着中国东部海疆围堵中国的阵线隐约浮出了水面。

尽管在产业分工和经济相互依赖的体系中,韩日依赖中国广大的国内市场,但是,中国的这种市场供给是否具有足够潜质以转化为国家实力,是个值得疑问的大问题。换言之,中国手中的经济牌如何使用尚需仔细研究。

东北亚另一对三角博弈就是中韩朝三角关系。半岛分治作为本地区最为显著的冷战遗存,一直影响本地区的安全局势。客观地讲,由于半岛分治,由于朝鲜的存在,在中国的东北部边疆保留了一个抗衡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缓冲地带从而缓解了中国所面临的战略压力。但是,这个战略缓冲却成为中国外交不时头疼的大难题:朝鲜不时地向中国漫天要价,成为安全寻租的典型;而其核武追求又为国际社会诟病中国外援、包庇朝鲜提供了最大的口实。连同中国的半岛无核化的主张又与朝鲜寻求国家安全的努力相抵牾,一并构成半岛问题中中国的一大战略两难。

(三)中国的东北亚战略

第一,关于钓鱼岛纠纷。中国所要采取的战略首先是绝不能退让。与南海岛屿纠纷不同的是,我们可以采取持久战,变日本一家管辖为中日共管,留待以后解决。现在急需的是加快空军与海军现代化的步伐,尽快形成有效的、可信的远程攻击能力,奠定坚实的实力后盾。基于战略集中的原则,也基于日本在经济更多的依赖中国的现实,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以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军事冲突的发生。在发动经济战的时候,要保障最重的打击落到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头上,要对日本的战略产业造成根本性的损失,但不使经济战的规模扩大和泛化到地区层面。

第二,在经济合作领域消除由于中日韩三国长期存在的政治与领土争端、日本在地区经济合作过程中的战略游移不定和美国等亚太地区大国战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推动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准备和步伐,特别是深化金融体系的联系,逐步推进人民币在东北亚的国际化步骤,首先是落实与日本关于日元与人民币实行直接兑换的计划。

第三,关于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中国以主导经济合作的努力来弱化韩美日军事合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与俄罗斯达成更有效的战略互动,支持俄罗斯的东进战略和全面现代化的战略,在北翼牵制美国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注意力。

第四,积极推进东亚儒家文化和佛教文明在本地区的扩展和影响,在形成本地区同质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中国的软实力,削弱由于中国急剧发展所导致的权力对比失衡给地区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心理恐惧和疑虑。

第五,形成中日、中韩的战略对话和协调机制,这些机制不应因具体的问题而受到影响,从而保障三国之间相互沟通渠道的通畅,减少相互间误判的可能性。进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形成中美俄日的战略对话协调机制,在本地区构建起牢固的地区安全架构。

四、中国在印度的国家利益与中国的对印战略

中国与印度比邻而居,同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曾因领土纠纷而发生过短暂的战争。现在,两国关系依然受困于久拖未决的边界问题,同时,在经济领域又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21世纪中印之间,将是一种复杂的邻居关系。

(一)中国在印度的相关利益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共享着太多的文明遗产,同时,两国近代以来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当下类似的国家建设任务似乎预示着两国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但是,中印之间关于边界问题的纷争又使它们面临着严重的战略疑虑和安全困境。总之,复杂的中印关系决定了中国在印度的国家利益是多重的,同时又是至关重要的。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中国在中印边界的国家领土利益,中印边界存在争议地区的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之多,尽管两国幅员辽阔,但在国家领土问题上是不可能完全退让的,况且为此两国之间曾发生过短暂的战争。正是这一利益的存在,印度在中国国家利益的谱系里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将占据很靠前的位置。

两国的经贸利益增长很快,2011年,中印贸易额达73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印度对华的贸易逆差为270亿美元,2012年中印贸易额有望突破750亿美元。中国现在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工程承包地。目前印度有100多家公司在华开展信息技术、软件外包和金融业务,中国有60多家公司在印度从事研发及电信和电力承包业务。尽管中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潜力巨大,双方的经济合作可以为中印两国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印度人口结构中年轻人比例远高于中国而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将对中国未来的竞争产生很大的压力。

相比中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我们更要关注我们的战略安全利益。一是,印度支持达赖集团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尽管印度政府一直以来否认这一点),为达赖提供栖身活动之所,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内藏区的社会稳定。二是,印度联俄,尤其是联美从战略上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对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三是,中国能源的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进口能源的80%要经印度洋运至国内,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海上能源通道的潜在威胁。这些战略安全困境一并构成了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魔咒制约着中印关系的顺利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阵营,同属新兴大国和金砖国家集团,改革与发展是两国所面对的共同国务,对于一些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气候变化等议题拥有广泛的共同的主张、利益和诉求,可以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借助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在改革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特别是经济金融新秩序的建立方面,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也负有特殊的责任,印度可以作为中国可靠的伙伴。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中印关于雅鲁藏布江水资源的潜在纷争也在制约着中国整个西部地区的水电开发和水资源利用,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印两国而言,是未来可能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二)中印之间的利益关系博弈

中印两国始终在用复杂的眼光相互审视着对方,这源于两国之间诸多的矛盾、分歧和利益博弈关系。对于中国而言,两国的问题更多是出现在高政治领域,即国家安全和战略格局层面,而经济领域的忧虑远在其次,主要问题如下。

在国家的层面。印度对于达赖分裂中国集团的纵容和支持,始终是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一大因素。达赖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人士,而是一个十足的分裂国家的政治投机分子,对此印度心知肚明。中印两国早在2005年已将两国关系确定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印度明知西藏事关中国国家领土完整,仍然支持达赖的分裂行径,不啻是对战略关系的莫大嘲讽,也是中国难以接受的。另一个问题是印度不顾国内尚有几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窘况,不遗余力地大张旗鼓地扩充军力,并将矛盾直接指向中国,引发两国之间一定程度的军备竞赛,恶化了边界安全环境,也为地区局势的稳定带来隐忧。

在地区层面。印度将南亚国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他国染指,对于中国与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等国发展正常的国家交往妄加揣测,肆意干涉,严重影响了中国与这些国家正常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受此影响,在与中国接壤的14个陆上邻国中,不丹至今仍未与中国建交。在东亚地区,印度近年来奉行东向战略,积极将其力量渗透到南海地区,借助美国,与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一起构筑防华包围圈,压缩中国的地区空间,摆出一副与中国角逐东亚的势头,不能不让中国重新审视印度的真正意图。

关于经济领域,中印两国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竞争。首先,作为后发国家,两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雷同,产品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占领国际市场的竞争,比如在非洲地区两国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但是,印度的低龄化的人口结构和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在未来的竞争中将成为中国的一大压力。其次,两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事实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这既是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发展中地区而言,这两种模式的取舍实际上就是一种关于国家国际威望和声誉的竞争。

(三)中国可以采取的对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