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艰难的复兴
1175100000072

第72章 中国地缘环境和对外战略下(5)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正在处于上行阶段。以往国际间经济战的经验证明:经济规模大国对经济规模小国打经济战,经济规模大国占优势。出口顺差国对出口逆差国打经济战,出口逆差国有优势,因为顺差国对逆差国的贸易依赖性更强。在经济战中,货币处于上行的国家更强势,货币处于下行的国家处于弱势。一旦经济间开战,外汇储备多的国家占优势,储备少的处于劣势。高赤字率或负债率的国家处于下风,低赤字率或负债率的国家占上风。一个国家,有军事硬实力,也有文化软实力,还有第三种实力,即经济实力。这三种实力中,中国比较有优势的是经济实力。虽然人均水平不高,但总量规模很大。因此,要学会打经济战,用我们的优势去打击日本,而不要轻易用短板部分与日本斗力;也可用自己的经济优势,重创菲律宾和越南。

综合看,中国在与日菲越之间的经贸关系中占据优势,有条件、有能力通过贸易制裁让日本、菲律宾和越南遭受较大、甚至重大损害。

(二)2012年中日与中菲经济战

从中日经济关系看,近年来我国对日本的经济依存度有所下降,目前为7%左右;而日本经济对我国的依存度呈上升趋势,在20%左右。2002年,中国对日贸易1019亿美元,占当年外贸总额的16.4%;对日出口484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4.9%;自日进口535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18.1%。2011年,中国对日贸易3429亿美元,占当年外贸总额的9.4%;对日出口1483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7.8%;自日进口1946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11.2%。反观日本,2011年日本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为8227亿美元、8543亿美元。按日方数据,对华出口已占其出口总额的19.7%;按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我国自日本进口占当年日本出口总额的23.7%,对日出口则占当年日本进口总额的17.4%。

从2012年第三季度出现中日钓鱼岛争端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到11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386.2亿美元,增长8.2%;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3599.6亿美元,增长9.3%;而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028.5亿美元,下降2.9%。特别是11月当月,中国对日出口136亿美元,同比下降3.8%;中国从日本进口138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5.1%。而从投资看,1到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0.2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日本对华投资66.1亿美元,同比增长11.3%。然而,10月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金融业除外)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为4.6亿美元。

中国是日本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市场,而且上升势头很强。特别是目前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决定了一旦中日之间发生经济战,日本的损失要大于中国。经济战必然会对中国也带来伤害,但若要尽快解决钓鱼岛争端,比起军事战,这是更优的选择。日系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大幅下滑,已经给日本经济界带来较大压力。因为对他们来说,在中国遭受损失就如同一场灾难。打经济战对中、日影响都很大,但我相信中国可以扛住。但对日本来说,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极具吸引力的市场,这样一个分工协作、经济互补的“伙伴”,由于美国、欧洲的经济目前都处于下行、低迷状态,日本要在短期内转移市场,也不容易。而且,韩德美会填补和替代日本在中国失去的投资、技术和贸易市场,失去的是与中国合作形成的技术、交通、文化等比较优势。想找到另一个能够替代中国的市场,几乎不可能。日本由于失去中国市场,以及与中国的经济互补,可能会再度陷入10年甚至20年经济衰退的局面。

而从中菲关系看,黄岩岛争端发生后,2012年5月2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发布了一则“关于加强进口菲律宾水果检验检疫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进口菲律宾水果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如检出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一律对相关货物作退运或者销毁处理。一批菲律宾产香蕉出口中国时未能通过中方的检验检疫。菲律宾香蕉种植与出口商协会主席安蒂格称,菲香蕉产业可能会因为黄岩岛问题而丢掉“有价值的中国市场”。中国是菲律宾香蕉主要出口对象之一。每年菲对外出口的7500万箱香蕉中“超过一半运往中国”,如果失去中国市场,菲律宾香蕉产业将经受重创,“黄岩岛问题可能真是一个小的政治问题,但可能会给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造成破坏”。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鲜香蕉仅次于椰子油位列菲律宾十大出口农产品第二位。

2011年菲律宾与中国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菲律宾还是中国提供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最多的国家,2011年已承诺的额度接近20亿美元。菲律宾特别需要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资,尤其是在日本地震、欧美陷入债务危机的情况下,获取来自中国的投资帮助显得尤为迫切。

如果菲律宾对中国岛屿及领海进行侵扰,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可先进行经济战,对其实行全方位的经济制裁,重创其经济体系。再视时机,可以对非法入侵的武装力量进行军事打击。

(三)解决地缘领土冲突的经济战方式

对日经济战的重点,在汽车、数码电子产品、家电、生产设备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出口与投资,还有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贸易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对日本采取相应的抵制措施,可以触其软肋。对菲经济战的重点,主要在农业产品,停止出口信贷,撤出投资项目,加大贸易非关税壁垒措施。而对越南实施经济战,可以限制中国各方面对其投资,严格审查资金流动,提高贸易和其他通关检查严格程度。

中国对日本开展经济战,主要是通过贸易战的形式。可以有多方面举措:在货物贸易方面,军队、政府、企业、民众,开展全方位的抵制日货行动。如,军车、民用车不采购日系车;减少对日系产品、原材料的采购等。用自主研发或德、韩系产品、技术替代日系技术与产品,将日本企业逐出中国市场。在服务贸易方面,限制赴日旅游,鼓励民众减少去日采购。在资源贸易方面,对日本依赖中国的资源性产品,比如稀土及一些矿产资源进行严格的出口限制。

从现在中国的国力、军力来看,打经济战比打军事战更能处于优势地位,且打经济仗能打赢。中国对日贸易战中,一是在政府采购、国际采购方面要把关,尽量减少采购日本产品,因为在这种双边关系下固守WTO规则并不“聪明”。二是政府要加大对抵制日货民众热情的保护、宣传力度。三是对日本产品在质量检测、标准等方面严格把关。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以东芝品牌为代表的日本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对美国等其他国家给予了赔偿,对我国则置之不理,运用标准漏洞逃过惩罚。这种情况应杜绝再次发生。四是我国商务、工商、质检等政府主管部门,要形成经济战的思维理念和决策观念,在贸易、投资等各领域,巧妙运动多种手段,限制日本对我国的经济渗透。

当然,打经济仗的目的不是两败俱伤,而是迫使日本回到正确道路,在领土、领海这些问题方面端正态度,要通过以中国政府为主导的全国性抵制,迫使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压制气焰,回到谈判桌上,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

十二、结语

那么,中国如何对它在世界各地区的利益重要性进行排序,并且实施其相关的战略应对呢?

(一)中国在世界各地区的国家利益的排序

中国作为迅速发展的大国,其影响力和国家利益已遍布世界的各地。但中国又是没有完全崛起的大国,在国际上面临着既有体系的制约,而在国内依然面对着持续发展的第一国务。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以利于国内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依然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和最终归宿。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具有很多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所界定的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处于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之后的主权国家所构成的国际体系之中,国家尤其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仍然是国际政治的基本逻辑。因此,大国在中国全球战略中具有无可置疑的关键地位,构成了全球大战略的粗线条框架。中国虽然融入了国际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国仍然受到体系的制约,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在变革不合理的国际体系的层面上,中国国家利益在全球分布的利益排序谱系如下:

第一集团为东盟和南海地区、日本与东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在这一集团中,由前两者构成的东亚地区是中国崛起的战略依托,而且汇集了众多的核心利益和战略两难,又排在中亚的前面。而在东亚地区,日本既是与中国积怨众多的邻国又是西方大国,在中国的国家利益谱系中占据了独特而重要的位置。第二集团依次为美国、俄罗斯、欧洲和印度。在这四国之中,美国作为世界的霸主,恰当地处理与美关系是中国能否争取到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关键。俄罗斯是中国可资借重的准盟友,是中国发展大国关系的战略依托。中欧关系发展迅速但是分歧根深蒂固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加强与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联系是中国发展对欧关系的重点。印度的大国之梦与中国的积怨,使得中印关系变数颇多,其在中国的利益版图上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第三集团依次为非洲、中东和拉美。非洲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可以依靠的战略伙伴,也是中国现实大国抱负的理想之地。中东作为中国周边的延伸区,利益固然重大,但基于国际体系的压力尤其是美国的特别关注,中国尚不宜在本地区展示过多的影响力。拉美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得中国的利益提前在体系变革的语境下与美国相撞,为长远计,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多的是集中于经济领域。

(二)中国全球战略的实践

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战略的具体实践。我们以为当前中国全球战略的展开至少应包含这些环节。

1.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军事手段为辅

中国的成功在于经济上的崛起,也在经济领域积累了更多的手段和力量,为全球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强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大国间的经济联系,形成更进一步的相互依赖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使之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加强市场如何转化为国家行为能力的研究,在危急时刻要优先考虑经济手段的使用。加快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夯实国家安全的后盾,以军事威慑推进经济手段的实施。

2.经济上近交远联,军事威慑和对外交流上远交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