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
1175300000002

第2章 绪论

一、红语:高唱历史与时代的强音

红色语录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话语。一个时代曾经有一个时代的话语,而一个时代的话语中最精华的往往就是这个时代的语录与口号,这些语录口号的背后,站立的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这些话语,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权力。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语言,社会是通过语言联系起来的,因此,语言的影响无处不在,有的是强烈的冲击,有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通过万千种方式在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其力量看似微弱,实则微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撼天动地。能够体会到这些话语背后深意的人,往往就能窥探出一个时代的前景和未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先知,他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间,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细节里面,窥见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将在20世纪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20世纪将是人民的世纪。十月革命只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这样的洞见,通常掩映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得窥其面。而中国共产党人最可贵的一点就是,能够先天下而知,顺时而动,不为窠臼所捆绑。

因此,红色语录所彰显的是历史与时代的强音。红色语录所彰显的精神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进步,梳理过去一个世纪的话语,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语录在影响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今天我们来拣取这段历史中的吉光片羽,把过去90年中的话语进行汇编和分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刻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天的共产党人,面临着不同的国际和国内情势,各种现象更加纷繁复杂,如何从这乱象丛生的世界中,读出时代的话语,读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何才能像***那样,用话语揭示时代,用话语构建信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挑战。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洞悉世情已属不易,而要顺应世情,坚守信仰,更是难上加难。

一段红色语录就是一段党史,回顾红色语录,温习党的历史,有利于坚定信仰,增强党性,坚持宗旨。一段话就是一段历史,一段话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积淀,是先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血的箴言。回顾无数矢志于革命,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前辈的语录和口号,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先辈们的光辉历史激励着我们进一步坚定信仰,坚强党性,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话语的话语充满力量,他们的话语就是前进的指针,他们的话语里散发着信仰的光芒。

二、箴言:血色青春里高扬的旗帜

凡做事,信念为先。泰戈尔曾诗意地描述道: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恩格斯也说,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信念是以话语为载体的,红色语录即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红色语录让我们重新体会那些话语中闪耀着的信仰之光,重走革命先辈们为了求翻身、求解放,推翻旧世界而奋力呼号的艰辛道路;与他们一起重新经历为了保全人格独立和精神健全而遭受的苦难,渣滓洞与歌乐山里的点点滴滴;体会他们在三座大山当顶的环境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和乐;和先辈们并肩上战场,共同上前线,经历战火与硝烟的洗礼;重读新中国建设者们的不朽篇章,梦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激情岁月;向新中国的公仆们学习,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中,向着未来奋勇进发;和两弹一星的缔造者们一起披风沙,历贫瘠,在大漠深处,品尝什么叫为国为民,勇于奉献;向普通的劳动者李素丽、时传祥们学习什么叫“亏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勇敢地支起人生的标杆;在叶剑英老将军的鼓励中,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战斗豪情去学习一辈子。真正用先辈的话语鼓励自己,用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持守去战斗,不负共产党人的青春,不负共产党人的称号,更不负人民的嘱托,祖国的期望。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就是一个用一生去追求信仰,实践信仰的优秀楷模。***的一生是寻求救国救民、健全个人人格、坚定自身信仰、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信仰伟人,***充分代表了广大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学习精神的生动表现。

1916年1月的一个傍晚,时年27岁的***手扶栏杆,斜倚船头,刚刚冲洗过的甲板,散发出硬冷的光泽,在逼人的寒气中,他着迷般的痴望着一轮西沉的红日,缓缓降落在故土的大地上,想起多灾多难的祖国,他心中泛起一股酸意,摘下眼镜,想用模糊去掩盖这令人心痛的事实:中国正在被瓜分,中国的许多老百姓正过着艰苦而不得温饱的生活,学生学习却不得出路,工人辛苦工作却不得薪酬,农民佝偻了腰,却做不成人。***自问:“怎么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回想一年之前,袁世凯与日本人订立的“二十一条”,让***愤懑不已,目眦欲裂,在出离的愤怒中,他写下了《警告全国父老书》,立誓“镌骨铭心,志兹深仇奇辱”,要以血肉之躯与日本抗争。他号召全国民众“认定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苟吾四万万国民不甘心于亡者,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于吾四万万国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唯有与国同尽耳”。在文末,***“泣血陈辞”,痛呼:“九世之深仇未复,十年之胆薪何在!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

又回想三年之前,东渡之时,***深情回望,题赠友人郭厚庵七律一首: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深屈子恨,清氛空说岳家军。

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

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

对家国命运之忧思,对亲人朋友之挂虑,让***对这片故土眷恋深沉,依依不舍。1913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不能不让这位青年学子挂念在怀,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五国银行善后借款合同签订,宋教仁遇刺,学潮涌动,“二次革命”兴起。而这时的日本已经走过改革的暗礁,德川幕府最后一位将军德川庆喜去世,日本已然逐渐壮大。这一年,还有一位***尚未注目的年轻人——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

海风凛冽,轮船的吃水线在海浪中出没,过往思绪涌上心头,远远的一轮红日在模糊的视线中渐渐隐去了,回到船舱,***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沉思良久,毅然提笔赋诗一首:

浩淼水东流,客心空太息。

神州悲板荡,丧乱要所极?

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

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

绝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

中宵出江户,明月临幽黑。

鹏鸟将图南,扶摇始张翼;

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

相期吾少年,匡时宜努力;

男儿尚雄飞,相失不可得。

***渴望“匡时”,渴望“努力”,早已自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希望用一腔热血,用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的“铁肩”,担起国家的希望,负起民族的未来。一句“铁肩担道义”,让千万热血青年心潮澎湃,心向往之,但是究竟担什么道义,著什么文章,1916年的中国,明了之人可能也寥寥可数。当***挥笔写下这古老却又催人奋进的诗句时,恐怕也在问自己,“道”在何方,“义”在何处?

随后,***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这是他向现实发起挑战的宣言,要以独立之人格,冲决历史之桎梏,抵拒其侵蚀。“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眼眼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

他已经定好目标,他已经找准人生的坐标,他准备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为一青春之中国而蹈身不顾,为埋葬一白首中国而奋身向前。这是***一生中的重要节点,青年当有一理想,并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著名革命家吴玉章先生对此曾有一精当评价:“‘青春’之气,万古长青!”

1917年,中国北邻沙皇俄国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者创造了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无产者专政,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权诞生了。在历史上,不是每个世纪都能发生这样翻覆天地的巨变,这样的变革必会将其天然的影响力传递至世界的最远端。地处近邻的中国听闻俄国的炮声之后,欣然而动。***就是最早听到这世纪炮声的人之一,阿芙乐尔号的汽笛声如醍醐灌顶,给***思考已久的问题提供了最佳答案。

一直苦苦追寻创造青春之中国的***,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效法俄国革命。从日本归来之后,***开始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启迪人民之思想。回国后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在北大组织了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即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又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担任《少年中国》月刊的编辑主任,倡导“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说,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后来一些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起人和领导人,如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黄日葵、高君宇等,都是从这个学会出来的。***先生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倾尽所能,每月120元的薪水,接近一半都用来接济贫寒学子,北大校长蔡元培发现后就吩咐会计,以后派发薪水先把李家的月用扣留下来,免得李夫人无钱操持家用。

1918年,***发表了他的一篇重要著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阐明十月革命的实质,论述十月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指出“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革命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他兴奋地启示中国人民“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

同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在天安门举行演讲大会,庆祝协约国的战胜,***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说,***敏锐地认识到,这次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尖锐的发问道,“胜利了!胜利了!”,“究竟是谁的胜利?”“我们庆祝,究竞是为谁庆祝?”他明确地告诉中国人民:协约国的胜利“不是联合国的武力”,“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胜利的是“全世界的庶民”,“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这件功业,与其说是威尔逊(Wilson)等的功业,毋宁说是列宁(Lenin)……的功业,是列卜涅西(Liebknecht)……的功业;是马客士(Marx)的功业。”我们应该为“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打倒而庆祝”。

***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前瞻性的视角,犀利地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党是“革命的社会党”,布尔什维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他们的战争,是阶级战争,是合世界无产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争。”他们的目的,在于“把现在为社会主义的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他们将要联合全世界的无产庶民,拿他们最大、最强的抵抗力”,创造劳工的世界,求得人类的幸福。

***像一个在苦难中前进的先知,警告天下人,十月革命“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集中而成一种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这种世界的社会力,在人间一有动荡,世界各处都有风靡云涌、山鸣谷应的样子。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官僚咧,****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他们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这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男人,为着信仰奋勇前行,用信念作桨,用实干为舵,推动着中国这条残破之舟划向美好的未来。他用他的笔,在中华民族这块苦难深重的大地上犁出了一片播种的良田;他用他的笔,描绘出了20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路径;他用他的笔,写出了一篇篇战斗的檄文,吹响了一曲曲前进的号角。

这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男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敢为天下先,为人之所未为,只为了心中那美好的向往,因着信仰的力量,他献身给了中华民族最壮丽的事业,献身给了为中国人民求翻身求解放,推翻旧世界的伟大事业;因着信仰的力量,他打造着自己坚硬不屈,健全自身的坚强人格;因着信仰的力量,他面临绞刑架,毫不退缩,为了信仰喊出了“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在世界,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言。

三、追寻:理想信念照耀未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90年来党的光辉历史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力量之源、成事之基,而且是各级领导的立身之本、防“病”之要。今天,一般党员也好,领导干部也罢,不论资历深浅、职位高低,无论能力强弱、贡献大小,在坚定理想信念这个重大问题上,一刻不得放松、丝毫不可含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注重党性修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更要牢记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让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拒腐防变,自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红色语录激励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先辈的精神化入自身的理想信念之中,学习光荣榜样。在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的今天,我们重温党史,缅怀过往的革命前辈,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先进者们的事迹,回忆他们曾经说过的那些振聋发聩的话语,用其话语还原他们的真实风貌,重新拾起那些飘在历史角落里的字句。在***的话语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青年共产党人是怎样成长的,怎样寻找信仰,践行信仰,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典范。***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成为一个具有坚定信仰,脚踏实地,为实践信仰而奋斗的革命家。青年时期,矢志于救民于水火的重任,一边努力求学,一边心忧天下,最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学成之后,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参加建党,在信仰的指引之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青年,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他是我们英勇的前辈,是今天的共产党人效法的榜样。真正用先辈的话语鼓励自己,用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持守去战斗。去寻找关于信仰的话语与理想光芒的那些故事,在温习话语,重读党史中坚定信仰,坚强党性,深化理想信念,投身到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