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报告文学难以复现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甚至存在逐步边缘化的危机。一方面,这与时代的变化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叙述日趋个人化,在多元价值观引导下,作为主旋律的报告文学影响力逐渐削弱。这是外部影响,更重要的是从报告文学的内部发现问题。例如,报告文学作家的培养问题。为什么今天难以出现像徐迟、苏晓康那样的大家?怎样解决报告文学作家的“断代”问题,培养更多的报告文学新人?还有创作上的创新问题。报告文学的内涵、表现方式、技巧层面还有没有创新的可能性?怎样顺应时代变化,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都是迫在眉睫、值得深思的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许多层面展开,本文主要从“创意写作理念”角度切入进行分析。创意写作学科,1936年创始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其核心理念是“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创意写作学科促成了美国战后文学“系统时代”的诞生。目前,美国有800多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其中非虚构写作是其教授的大类。令人惊讶的是,在非虚构文学大奖普利策奖得主中,竟然有约80%的作者都受过创意写作的训练。从这个角度看,创意写作的理念与实践确实值得学习。可喜的是,创意写作自2009年引入中国,不足10年,发展势头迅猛。从著作翻译到本土教学、科研的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创意写作中国化体系。那么,创意写作的理念与方法对中国的报告文学写作发展有没有借鉴意义?换言之,创意写作的引入能否为中国报告文学创新提供新的契机?我认为,这是可能的。下面从作者、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展开讨论。
一、作者层面——工作坊培养模式与全民写作理念的借鉴
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层面,即创意写作对报告文学作家培养的影响。换言之,就是解决“谁来写”的问题。传统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是自学成才,在实践中摸索、成长。新时期,因繁荣报告文学创作的需要,壮大报告文学作家队伍成了首要任务。美国创意写作的培养体系可以提供借鉴。它提倡采取“工作坊模式”创作,由成熟作家引导,以“过程写作法”为教学方法,高效地培养写作人才。这种培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报告文学作家的“断代”问题,在高校中开设报告文学写作课,激发年轻人的写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另一方面,创意写作提倡的“作家驻校制”也是值得推荐的方案。中国作协现有的老一辈报告文学作家可以在高校中任教,将积淀的创作技巧、经验传授给学生,这对报告文学中国资源、文学传统的传承大有裨益。
报告文学写作者应该借鉴创意写作中的“非虚构写作”理念,以此来打破自身写作的局限。“非虚构”是美国的文体概念,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写作中,当时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之邀写出了《冷血》,这被他自己称为“非虚构小说”,此后“非虚构”这一提法进入了文学视野。实际上,西方的“非虚构”概念非常宽泛,包括史传文学、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游记、日记、语录体散文等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是非虚构的一种类型。但是,我国的报告文学传统一般采用的是宏观的、广阔的视角,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描绘,对于微观个体的关注度不高。这就导致底层的声音可能被淹没在时代洪流中。我们的报告文学经典作品塑造的也是一个个光辉的模范形象,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创意写作视野下更为广义的非虚构文体创作理念往往强调采用个体化的叙述视角,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折射社会现实,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色彩。在亲和力上,西方创意写作的非虚构理念对报告文学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怎样达到这种“个体的微观呈现”与“宏大的史实表述”相结合的效果?我认为,应该普及创意写作的“全民写作”理念,它本质上是一种去精英化、去作家神秘化的艺术民主理念。也就是说,报告文学不仅仅是专业作家来写,普通民众经过一定的训练,也可以成为作家,加入到“时代记录者”的队伍中;报告文学的作品记录真人真事,记录真实生活,不一定要是重大事件,作为普通民众,也可以写自己的家族史、社区访谈录,可以积极选取反映时代大变迁中的微观缩影、生活剪影,从而丰富报告文学创作。
二、内容层面——坚守本土意识与中国气派
第二个层面,是文本创作层面,或者说内容层面,具体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当下的写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调“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重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我们借鉴西方创意写作理论和方法的目的是“为我所用”,要经历一个本土化过程,要利用这些方法激发我们自身的文化创造力,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在全球化语境下,好的报告文学一定是坚守本土意识的。什么是本土意识?本土意识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在意识层面的集中反映,是作者进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非虚构写作立足于本土意识,通过采访等多种手段,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得对于历史事实的记录相对客观准确。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将报告文学推向了世界的舞台。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作品大多是非虚构文学,包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二手时间》等。她采用非虚构的方式,从独特的角度讲述了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灾难,例如苏军入侵阿富汗、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等。平静而客观的叙述,真实可靠的人物采访,使得她的文字极具震撼力,富有可信度,作者为此背负着被祖国驱逐的命运,这就是一种本土意识,也是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再如,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锌皮娃娃兵》中对苏联悍然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进行了无声的控诉。一群花样少年,满怀正义的理想,投入到一场错误的战争。士兵们在战场上进行无谓的牺牲,亲人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战争摧毁了青年一代的理想,生存是他们活着的唯一目标。他们变得凶残而冷酷,虐待新兵,勒索当地居民。在作者写作之前,这群锌皮的“娃娃兵”一直被主流媒体所忽视,他们只是那场战争众多的牺牲品之一,存在于官方的统计数字中。但是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来控诉战争对于每个家庭的破坏,直观地展现出战争的罪恶,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再来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新作《二手时间》,也是本土意识的自觉延续。作者描绘了后苏联时代人们的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采访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退伍的将军、流浪的穷人、年轻的应召女郎、焦虑的公务员以及一夜暴富的“新俄罗斯人”。作者立足于本土文化,集中探讨了普通群众对苏联的复杂感情,以及俄罗斯的现状及未来,具有很强的历史思辨性和民族色彩。
更进一步说,中国报告文学除了坚守本土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中国气派,它应该带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烙印,应该是“史料价值”和“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并存的。中国气派不仅蕴藏在大事件中,更多的是在被忽略的历史细节中。写作者应该去挖掘这些细节,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去创作。
三、形式层面——坚持真实性与创意性两个核心
第三个层面,是文本形式层面,也就是“怎么写”的问题,这牵涉到了报告文学的核心内涵。前文不断说,借鉴创意写作中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来丰富和完善我们自身的报告文学写作,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原则问题:报告文学可以借鉴非虚构的方法,但是要保证真实性。真实性一定是第一位。因为我们发现,受市场影响,许多西方的非虚构作品中夹杂了许多作者个人的感受与主观想象,这在西方市场是可以被接受,甚至受欢迎的,我们姑且存疑。
首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坚守的是“真人真事”,不允许掺杂任何作者的主观想象。最近,中国报告文学中出现了真实性标准模糊的问题。例如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以作品集《洗尘》参与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在评选的过程中,关于其作品究竟应当归属报告文学还是散文,引起了评委会的争议。散文,是可以抒发个人感受的,也可以允许虚构。再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刊登在《人民文学》非虚构板块上,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作者自称与当地的农民们同吃同住,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刻画出中国乡村的一个模版,暴露了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老百姓对于政治的疏离,乡村的贫困与落后等。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划归到纪实类文学作品,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将它划归到报告文学的范畴则有待商榷。因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写作应该本着真实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创作的材料来自于现场的采访,是真人真事,有名有姓;另一方面,文本最好经过当事人或者当事单位的适当的审定,以确保其真实可靠。当然,强调真实性的问题并不是要抹杀作者的创造性,相反,我认为中国报告文学应该坚守的第二个核心特质,就是创意性。
现今,在一部分作家和批评家群体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虚构的作品才是有创意的,非虚构的作品是真实的记录,没有创造性。事实上,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也需要创意。这里的创意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作者如何选择切入点进行观察和记录,就如拍摄者对镜头放置的考量。不同的切入点造成不同的创作效果。有创意的切入点,往往可以管中窥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次,非虚构的创意体现在材料的剪辑和组合上。美国著名创意学大师韦伯·扬说过,创意就是对旧材料的新组合。这个材料整合过程,就是创意集中体现的过程。其实,创意写作工坊中专门有创意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九宫格法等训练使作者能够开阔眼界,跳出思维桎梏,这种训练也可以视为非虚构写作的能力训练之一,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上文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创意写作的理念与方法对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提供的借鉴意义。最后想强调的是,中国的非虚构文学创作应该围绕报告文学的写作展开,报告文学是核心文体,但是其他的写作门类也应该百花齐放。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非虚构写作者应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另一方面,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创意写作理念与方法的同时,也应该形成我们中国化的独有的非虚构创作理论体系。总的来看,中国的非虚构写作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非虚构写作者任重而道远。
(发表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月,第50卷第1期,原标题为:创意写作理念与实践:中国非虚构文学发展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