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内心的重建
11799700000010

第10章 影响我们的神秘力量:驱力

我们为什么有时难以自控,行为、情绪不听意志的指挥?这往往是由于驱力对我们的影响。在心理学界,对驱力的研究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却不为大众所知,也没有充分应用到心理成长之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神秘的力量吧。

01 当时忍住就好了——人为何难以自控

相信很多人都曾面临一个困扰:为什么有时难以自控?比如,知道不应该发火却忍不住;想按时完成任务却一再拖延;明知道有些事不该做却还是做了……

说起来可能有多个原因,有一个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有些陌生,初次接触感觉有些神秘,这就是因为驱力的存在。其实在一百多年前,很多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驱力了,但是在心理成长方面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也不为大众所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理解驱力,对于理解心理、做情绪和行为的主人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时感觉难以自控,行为不听意志的指挥?有时体内好像有两股(甚至更多)的力量在斗争?一股是意志,此外还有一股(或者几股)不“听话”的力量。意志让你向东,那股(些)力量却驱动你向西;明明知道不应该向“西”,但是却不由自主地那样做。

一位男孩在我这里做咨询。他有追求完美的性格,对书写尤其追求完美。字写得不好,他觉得不舒服,非要擦掉;但是擦掉之后又觉得不那么干净,觉得难受。他说,感觉体内就像有两种力量在斗争。

这种“神秘”的力量是什么?

这就是驱力。心理学的定义是: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其实大家对驱力并不陌生。比如对于上瘾的人来说,想打牌、抽烟、喝酒、玩游戏、看微信的时候,虽然知道不该这样,却好像被一种力量吸引着或推动着不由自主地去做了;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如果想去反复检查、验证,是难以忍住不去做的,因为此时会感觉很不舒服(紧张状态),去做了这种紧张状态才会消失;很生气的时候,情绪就是一种驱力,让人感觉难受,推动着我们去发火才会舒服些;有性需求的时候,如果不去满足,那种欲望,那种紧张的状态会持续,让人……这些都是驱力的推动作用。在驱力的作用之下,虽然意识到不该这么做,但是如果想克制的话,就会感觉到一种紧张状态,去做了才会觉得舒服。

驱力通常会在两个方面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

一是驱力不足,导致拖延;比如知道该开始写文章了,却不想动笔;知道该开始学习、工作了,却不想开始;知道该锻炼了,却懒得去;知道要干家务了,却懒得动弹……缺乏驱力,意志战胜不了惰性,就会造成拖延。

二是当意志与驱力相矛盾的时候,驱力太强,驱力有时战胜了意志。比如,我们明知道不该看微信、玩游戏,却还是忍不住去看、去玩;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发火,却忍不住大发脾气;知道不该喝酒了,却不由自主地又多喝了几杯;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明明知道不该反复检查,但还是忍不住又去做了……由于驱力的作用,我们难以自控。

这些就是驱力与意志的错位。

这也是目前流行拖延症的重要原因。该做的事情因缺乏驱力推动,所以拖着不想去干;同时抵御不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诱惑,在驱力的推动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02 意志并非唯一主宰——常见驱力来源

常见的驱力有以下几种。

1.情绪驱力

情绪通常会产生一些“紧张状态”或“不舒服感”,推动我们不由自主地去做些什么以宣泄或消除这种感觉。古人有一个成语——情不自禁,恰当地描述了这一现象。

高兴、快乐的时候,比如看比赛兴奋、激动时会情不自禁地大叫、鼓掌、跺脚,甚至跳起来,这样才舒服过瘾;有了高兴的事情,忍不住想与别人分享,说了之后才感到舒服。我在青岛喜欢中甲、CBA比赛,主场获得胜利之后,总想去贴吧看看大家的评论,发发言,才觉得痛快。

类似地,烦恼、纠结、愤怒、遗憾时,也想找个人说说,说完了就舒服多了。生气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骂人、摔东西,想忍也忍不住,不然会感觉难受。抑郁、忧虑、焦虑的时候,不舒服感让人难受,会驱动我们不由自主地反复想相关的事情。恐惧的感觉也会驱动我们避开那些令人害怕的事情。

在情绪的驱动之下,人可能“情不自禁”,难以自控,这是心理的规律。

为了提高自控力,我们可以加强意志力,但是效果有限,意志也常常失效。最好的策略是“釜底抽薪”,通过认知疗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情绪恢复平静。情绪改善了,自控自然容易。

2.思想意识的驱力

思想意识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有意识思维产生的,属于我们的意志、理智,这是行为的指挥官,产生的驱力可以称为意志力。计划、安排、目标、需要、期望产生的驱力都可以归到这一类。

二是直觉式思维产生的,有随意性,与意志的要求可能相矛盾。比如,本来要开始工作,结果临时想起来要做什么事情,就影响了工作进度。

三是习惯性出现的思想、意识(习惯性思维),比如回家就想看手机,到了时间就想去锻炼,看到家里乱了就想收拾一下,这与习惯的驱力是一致的。

3.欲望的驱力

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

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当欲望从心里升腾起来时,就会成为一种驱力。

如果欲望与意志一致,就会有力地推动人们去行动。有一些欲望,比如胜利、成功、成就、成名、赚取财富、获得权力、得到认可、受到重视、赢得爱情的欲望会有力地推动人们去拼搏、努力。

当欲望与理性或意志相矛盾时,就会常常成为捣蛋鬼,有时我们对它无可奈何。

很多人减肥失败,有时是因为美食勾起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性欲的驱力有时也会让理智“颜面扫地”;如果想玩游戏、打牌、吸烟、喝酒,或赌博成瘾,那么这种欲望的驱力往往难以抵抗;有些人表现欲很强,就会爱出风头,惹人厌烦。

有一段时间我总去看微信的消息,参与微信群的辩论,虽然我明明知道这样浪费时间,却总是忍不住。这就是因为多种欲望在驱动着我。比如好奇、看热闹的欲望,表现自己的欲望,分享、宣泄的欲望,争强好胜的欲望,辩论中防卫的本能等。

好奇心也是一种欲望,推动人们去把事情搞清楚才觉得舒服。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如果听到父母说什么新鲜事时,会忍不住凑过来问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好奇心的驱动,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要求她克制住不大容易。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就会理解孩子了。

对于洁癖患者来说,当怀疑手不干净时,完成的欲望会驱动人不由自主地去洗手,不去洗就会觉得难受,洗了才会觉得舒服。东西找不到,完成的欲望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驱动我们去找。这些都与心理张力原理有关。

维尼小语:

心理张力原理

你不妨试一下: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此刻你脑子里必定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未完成感的心态,想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比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

欲望产生的驱力有时难以抗拒,所以不易自控。这是心理的规律。

4.习惯的驱力

习惯的驱力非常重要,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好的习惯会帮助我们顺畅轻松地做一些该做的事情,不良习惯则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如果能够改变不良习惯,建立良好习惯,自控就会容易一些了。

我家附近有一个游泳馆,我办了一张年卡,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去,因为我养成了习惯,所以每次去都很自然。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好几个月没去,等我再想去的时候就懒得动弹了,需要鼓鼓劲儿才会去。一起游泳的几个朋友,都有这个感觉。这就是习惯驱力的作用。

很多人一直没有意识到驱力的存在,但是它却一直在有力地影响着我们。意志不是我们唯一的主宰。如果情绪、习惯、欲望、本能与意志相矛盾,那么在驱力的作用下,意志可能会暂时失去主导地位。

一个人就像一个团体,意志是团体的领导,情绪、习惯、欲望、本能、习惯性思维等是下属。如果大家想法一致,团体就运行自如;当出现矛盾时,如果领导力量足够强,那也能按照领导意图运转;如果领导疏忽了或者部下力量过强,那么就会失控。

03 如何通过驾驭驱力,提高自控力

下面介绍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驾驭驱力、利用驱力,以提高自控力、改善拖延症。

1.主动想象,增加驱力

与思维、语言相比,生动的想象能够更直接地产生驱力。所以,当驱力缺乏的时候,可以去主动想象、激发驱力。

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一个科研机构,单位里每两年会举行一次运动会,跑步是我擅长的,能拿几个冠军。开始的几年,我在赛前会不由自主地想象比赛中让人激动的场景,于是自然会兴奋激动,渴望比赛(驱力增加);后来,比赛参加多了,逐渐想象少了,也就没有那么兴奋了(驱力减少)。恋爱中的男女,和女(男)友约会之前,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见面的情景,那么通常是充满期待的(驱力增加);而等相互之间熟悉和习惯之后,对约会的想象减少了,期待也就不那么强烈了(驱力减少)。由此可见,丰富生动的想象能够增加驱力。

在这两个例子中,想象都是自然出现的,让人期待、兴奋、激动,能够自然地激发出驱力。当然,我们也可以主动去想象。

我不大想写作的时候,会想象看到一篇流畅、充满智慧的文章诞生后的喜悦,这样就有热情去写作了。

懒得出去办事,想象一下在阳光下行走,清风拂面的感觉,就很容易出去了。

不想洗澡,想象一下热乎乎的水冲在身上舒服的感觉,沐浴后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的形象,就愿意去洗澡了。

懒得去晒被子,想象一下有阳光味道的被子盖在身上暖烘烘的感觉,就有劲头去晒了。

懒得叠被子,想象一下床铺整洁的美妙,就想去叠了。

不想去参加赛前训练,想象一下比赛时那激动人心的场景,动力就来了。

在形成习惯之前,需要主动、有意识地去想象,慢慢形成习惯之后,驱力会自动产生,就不需要主动想象了。

2.改变认知,驾驭驱力

驱力会驱动我们不由自主地做一些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改变认知,形成合理的习惯性思维,是减少此类驱力的一种好方法。

比如想减肥,却不由自主地又吃多了。这种行为背后存在着与主观意志相矛盾的认知。比如看到饭菜剩了,不想浪费,或者怕到下一顿了就不新鲜了,所以想吃完算了。这时不妨转换认知:吃了更浪费,想减掉摄入的卡路里多麻烦啊,剩下就剩下吧。有时怕吃得不够或者饿坏了肠胃,这种认知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成人所需要的食物比我们想象的要少,而且只要不过分节食,按时进食,少吃多餐就不会把胃饿出毛病。认知改变了,克制就容易多了。

经受不住手机和游戏的吸引,可以反复说服自己:这些其实没啥意思。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则有助于抵御诱惑。

面对他人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可能会忍不住想去回击对方,但是可能会两败俱伤。如果想保持自己的风度,而且心态平和,可以告诉自己一句查理·芒格的名言:不要和猪摔跤,猪乐此不疲,你却沾了一身泥。这句话能够很好地消除回击对方的冲动(驱力),内心坦然平静。

很多父母明知道不应该对孩子过多地发火,但是却忍不住。这是由于情绪的驱力所致,火气大了,想忍是难以忍住的。想减少自己的火气,可以通过理解孩子,改变自己的认知,认知改变了,火气自然就减少了或者没有了,所以不需要克制,驱力自然会减少或消失。

另外,如果驱力不足,也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增加驱力,比如树立适当的目标,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等。

有一位六年级男孩在我这里咨询,他追求完美,纠结于一些小事情。比如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哪个更有效率?穿长袖还是穿短袖,哪个最好(临近毕业考试,怕穿少了感冒)?他会为这个事情和妈妈吵一两个小时,心里过不了那个坎儿,非要一个最佳答案。这个坎儿就是追求完美的认知产生的驱力,不找到最佳答案好像总觉得不舒服。

如果想消除这种驱力,就需要改变追求完美的认知,以及在各个具体的方面的习惯性思维。比如,先写作业还是先玩,效率也许只差十分钟,但是为此纠结一两个小时就不值得了,所以,自己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可以了,不必非要寻找最佳答案。认知改变了,驱力自然减少,就不那么纠结了。当然,认知改变的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3.调节欲望,转移注意力

如果出现了不适合的欲望,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障碍,那么如何调节呢?有两个途径,一是改变认知,二是建立新的习惯。

以前我有一个问题,家里的东西如果找不到了,总觉得不舒服,所以会执着地去找,这就是“完成欲”的驱动作用。这种行为不太合理,会耽误时间和事情,所以需要改变。我慢慢说服自己,改变认知:东西又没长腿,丢不了,肯定还在家里。想找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不找的时候可能不经意间就发现了。转换认知,就不执着于非要找到了。成为习惯性思维之后,行为习惯也就改变了。

有的孩子急脾气,遇到什么事情就急得不行,这也是驱力太强烈。不妨渗透新的认知:不着急,慢慢来。渗透得多了,成了孩子的习惯性思维,他可能就不那么着急了。

如果过于期盼,有时也会感觉煎熬,感觉不太舒服,所以可以调整认知:也许自己想象得太美好了,完成心愿时可能没那么美好和精彩(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符合实际)。这样,就可以悠然一些地等待了。

另外,欲望有时只会持续几分钟,此时不妨转移注意力或者适当忍耐、克制,过一会儿可能就会自然消失。有一次,我听说一位同事发生了些奇怪的事情,我有些好奇,但理性告诉我不该去打听。那么怎么克制呢?转移注意力是个好方法,和别人聊了一会儿天,慢慢地欲望就消失了。

有时可以从欲望的根源入手。比如明知道追剧太花时间,却被剧情的跌宕起伏所吸引,不妨先把分集剧情看了,失去了悬念,那么欲望就会减少很多。美食的诱惑难以抵挡,可以在饭前多喝些汤,感觉饱了,欲望自然减少。

欲望太少也会造成拖延。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就是缺乏写作业的欲望,我们可以去帮助孩子取得进步和成就感,从而产生兴趣和信心,这样自然就有了想学习的欲望,写作业就不那么磨蹭了。

4.利用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驱动力量持久而稳定,对于自控、克服拖延很有帮助。

如果孩子习惯于看电视,那么她会总想着去看,想克制也比较难;如果养成了不看的习惯,那么甚至会想不起来看电视。

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想去锻炼总觉得懒得动;养成了习惯,不去锻炼还会觉得难受。

打算减肥,开始克制吃的欲望还需要费些力气,形成新的饮食习惯后,就轻松多了。

曾经,一上网我就会先去看财经新闻,这影响了我的写作计划。后来,我逐渐克制自己,减少看的时间和次数,慢慢就不看了。形成习惯后,我不需要自我克制就能轻松做到了。

如果对于学习和工作常常拖延,那么可以设法(比如用想象的方法)让自己启动,几次之后如果能形成习惯,就容易进行了。比如我写作新书时,开始可能不太想动笔,在养成习惯之后,写作就自然顺畅多了。

5.做事之前先热身

如果觉得工作任务繁重,那么可能会不太想开始。此时可以先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热热身,有了驱力就容易进入工作模式了。

去跑步,开始可能懒得动,先慢慢跑跑、热热身,等活动充分、有了跑步的驱力,就迈开大步动起来吧!

有时不想开始写作,那就先写一点简单轻松的,有了写作欲望再进入正轨。

我女儿有一段时间不想弹钢琴,我建议她先弹一些熟悉的曲子,逐渐激起弹琴的欲望,再去练习新的、难的曲目,这样就容易顺利地完成练习。

孩子看到作业多,不想写。那么可以先写一些轻松的作业,有了驱力,再写难的作业也不迟。

热身有助于形成习惯,从而改善拖延。

6.借驱力之势

人们常说,趁着热乎劲儿赶紧把事情做了,就是说此时有驱力,愿意做,那么顺势多做一些事情更有效率。如果过了热乎劲儿,驱力消失了,就懒得去做了。

比如,从外地旅行回来,如果趁着热乎劲儿把箱子收拾好,那么很快就完成了;如果不马上收拾,就可能好几天也懒得去收拾。工作、学习、做家务、劳动、锻炼都有这个特点。

孩子也是如此。比如孩子写作业或者看书劲头正足,此时即使吃饭时间到了,也可以趁着驱力让孩子多做一会,这样更有效率。

7.借助外界力量

驱力的影响是显著的,有时需要借助外力以更好自控。

如果不想学习,可以找一个适合的环境,比如图书馆、咖啡厅,良好的氛围可以帮助我们沉静下来。

网络、微信上有一些打卡学习小组,比如扇贝单词等,借助团队力量可以增强学习的驱力,抵御诱惑。

为了抵御看手机的诱惑,可以使用番茄钟Forest APP,每完成一个30分钟的番茄钟,都会种上一棵小树,如果中途打断,树苗就会死亡,还有温馨可爱的提示语,帮助你会心一笑,放下手机。

适度的压力也有助于摆脱拖延。以前的一位同事已经是名校的本科毕业,但还是去报了自学考试,借助考试的压力去学习一些东西。

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孩子往往难以抵御手机、游戏、玩耍的诱惑,所以会有拖延的现象。此时,如果亲子关系良好,父母也注意方式、方法,那么对孩子进行适当地限制、管理,能帮助他更好地抵御诱惑。

04 克服拖延症,需要综合解决方案

我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就曾受过“拖延症”的困扰,难以抵御手机的诱惑,常常忍不住去看微信、QQ的消息,参与微信群的“争吵”,耽误了不少时间,写作计划也因此一再拖延。不过,这也是我心理成长的机遇,给我提供了不少观察、分析驱力的机会,还可以借机研究如何摆脱拖延症。

摆脱拖延症并不容易,往往需要综合解决方案,慢慢来。

现在回想起来,最重要的还是改变认知。比如为什么会去关注微信呢?往往有多种原因、多种欲望在驱动着自己。想消除这些欲望,有一个诀窍,就是告诉自己这些事情其实没啥意思。比如,在微信群发言或发帖子其实没意思,去看别人的发言或者帖子也没意思,去质疑别人没啥意思,去争论其实也没意思……这些事情是否有意思其实只在一念之间。经过不断暗示自己,形成习惯性思维,就真的觉得没意思了,那些欲望自然就减少或消失了,也就容易自控了。形成习惯之后,我甚至想不起来去关注、参与这些事情了。

刚开始写作时,工作量比较大,困难比较多,所以我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比如形成目标、获取动力,以帮助自己抵御诱惑,增加写作的驱力。

我还曾使用过Forest软件(APP),我把写作需要的软件加入白名单,可以照常写作,而如果看微信和QQ,那么软件里的树就会枯萎。这给了我一点压力和动力,有助于克制自己。另外,我会选择一个不错的环境,比如去咖啡厅写作,那里的气氛也让人能够坐得住,有助于增加写作的驱力。在不太想写的时候,就想象一篇妙文出炉之后的感觉,这样就有些驱力去写作了。另外,我新购置了苹果笔记本电脑,这也给写作增添了一些愉悦。这样逐渐形成了习惯,驱力自然推动我去写作了。

另外,写作本身也有乐趣,写得多了,有了进步和成就感,会进一步增加兴趣和信心,越来越期待写作。

这样,想看手机的驱力慢慢减少,写作的习惯慢慢形成,从写作中获得的乐趣越来越多,拖延症就逐渐离我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