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1208200000048

第48章 论五丁状候

五丁者(五丁:丁,通“疔”。为白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的总称。现首见於本篇。),皆由喜怒忧思,衝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酱,色欲过度之所为也。畜其毒邪,浸渍藏府,久不摅散(摅:shū,音“输”,抒发。),始变为丁。

五疔都是由于喜怒忧思过度,感冒寒热太重,恣意豪饮美酒,极好进食甘肥食物或毒鱼醋酱,以及色欲过度等所造成。体内蓄积那些毒邪,渐渐浸渍脏腑,日久没有抒发消散,才发作成为疔。

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黄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

疔的名称有五种:第一种叫白疔,第二种叫赤疔,第三种叫黄疔,第四种叫黑疔,第五种叫青疔。

白丁者,起於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根:指疔的底部,附着於肌肤。头:指疔的顶部,显露於肌肤之上。),或顽麻(顽麻:顽,迟钝。麻,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伤寒:病名。现首见於《素问·热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此指证状如同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证见发热、恶寒、体痛等。),不欲食,胸膈满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急治之。

白疔大多起于鼻翼的右侧下,初起时好像粟米,根红色头白色,或感麻木,或感痛痒,使人恶寒、头痛,证状好像伤寒,不思饮食,胸膈胀闷。喘息气促,昏昏沉沉的会死,没有出现这一证状的可治。这白疔发作不超过五日,灾祸必然降临。应当尽快治疗它。

赤丁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言,多惊,烦闷,恍惚,多渴,引一作饮水不休,小便不通。发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七日,祸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儿皆能患也。

赤疔多生在舌下,根、头部都发红。发作时疼痛,舌根变硬,不能言语,多感惊悸,烦闷,神志恍惚,经常口渴,连连饮水不止,小便不通。发狂的会死,没有发狂的可治。这赤疔发作不超过七日,灾祸必然降临,那就不可治了。成人小儿都能患这种病。

黄丁者,起於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一作能食而还一作复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寐:瓒本作“寤”。疑是。),未者可治。

黄疔起于唇边、齿边、龈边,它的颜色发黄,疔中有黄水;发作时使人能够大量进食但即呕出,手足麻木,口涎流淌不止,腹胀而又心烦。常常想睡但不能入睡的会死,没有出现这一证状的可治。

黑丁者,起於耳前,状如瘢痕,其色黑,长減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岁(岁:宽保本此下有“死”字。),祸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肾气渐绝故也,宜慎欲事(慎:此字未避“孝宗庙讳”。疑误。)。

黑疔多起于耳前,形状像瘢痕,它的颜色发黑,这黑色或加深或减退没有一定,使人牙关紧急,腰、脊、脚、膝都麻木不仁,否则就作痛。这黑疔发作也不超过三年,灾祸必然降临,就不可治疗了。这是由于肾气渐渐衰败丧失的缘故,应当慎戒房事。

青丁者,起於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惕,睡不安宁。久不已,则令人目盲或脱精疑为睛字之误。有此则不出一年,祸必至矣。

青疔多起于眼眶下,开始时好像瘿瘤或瘢痕,它的颜色发青,坚硬如石块,使人双目昏昏花花看不清什么,多感恐惧,心中惊跳不安,睡不安宁。这病日久不愈,就使人目盲或脱睛。有这些证状的不会超过一年,灾祸必然降临。

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黄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肾;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一作疾,最为巨疾一作病,不可不察也。治疗之法,一一如左(一一如左:此下脱治五丁方。据原夹注所云,则附方为下卷末之“治白丁憎寒喘急昏冒方、取白丁方、治赤丁方、取赤丁方、治黄丁方、取黄丁方、治黑丁方、治青丁方”八方。)。

白疔产生的根源在肺;赤疔产生的根源在心;黄疔产生的根源在脾;黑疔产生的根源在肾;青疔产生的根源在肝。五疔的病候,最是反映大凶的疾病,不能不仔细观察辨识。治疗五疔的方法,一一列述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