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策略与方法
1213500000008

第8章 历史中的加减法 —— 一加一减得天下(1)

中国历史上的谋略,实际就是运用加减法的谋略,事物的兴衰成败,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要素之间是否做好了加减法。运用好加减法,成就千古大业;忽视加减法,注定要抱恨于历史。

将加减法用在分析历史事件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从加减法的观点来看,人世间的万物,无非是加加减减的产物。历史的造就,也是人和物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或者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形成的结果。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中,能够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加减作用的人和事数不胜数,我们从这中间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从加减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围绕着他们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关羽、诸葛亮、贾谊、晁错、主父偃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人和事会出现在这一章中。在这中间,我们会尝试从一些新的视角来看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事件,比如被历史作足了正面评价的关羽在成就蜀国大业的过程中究竟是起到了加的作用还是减的作用;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三分天下理论是如何巧妙地用到了加减法,诸葛亮是怎样在对自己人生的谋划中也体察到了加减法;贾谊、晁错、主父偃这一组汉代历史中悲喜各异的人物,在历史的选择下无意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相似的角色,却由于有的起到了加法作用,有的起到了减法作用而获得了不同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而这正是顺势和逆势中历史加减法的魅力。

三国鼎立中的关键砝码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产生历史典故和经典计谋的时代。魏、蜀、吴三国在这一阶段的明争暗斗成就了《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历史著作,也为后世人提供了众多安邦利民的策略与方法。一部三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谋略加减的历史。

个性缺陷与历史命运

读《三国演义》,很容易把里面的人物刻板化为两类人:英雄与小人,好人与坏人,忠臣与奸臣。作者罗贯中对所谓代表汉室宗亲、皇室血统的刘备的个人偏爱,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犯这种“黑白分明”的幼稚错误。《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名垂千古的故事出自于刘备这一派,更确切地说,出自于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中,诸如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等等。毋庸置疑,诸葛亮的出现,是刘备一生用的最好的一个加法之一,而代表忠义的关羽,在成就蜀国大业的过程中,究竟起到加法的作用还是减法的影响,却值得我们好好推敲推敲。

关羽作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在众多的史料中被作为英雄来崇拜,千百年来,不管喜欢不喜欢,关羽的形象总是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古往今来,关羽不仅以名将著称,而且以神灵著称,成为著名的“关公”、“关老爷”,甚至“关帝”,现在民间对“关帝”的崇拜恐怕要比关羽在世时还要火暴。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出版的有关关羽的专著就有二十多部。学术界还常常召开学术会议,研讨中国文化里面的关羽。可以说,关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毫无疑问,在三国的历史当中,关羽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而英雄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更增添了英雄的魅力。小说家迎合了平民的审美心理,从而使关羽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神明形象,关羽因而成为了三国历史中最为人所感动的英雄形象之一。然而,自古被作为英雄来崇拜的关羽,在蜀汉的大业中,究竟是起到了增势作用还是减势作用?可惜的是,从加减法的角度来看,关羽在成就蜀汉大业的几个关键时期,恰恰没有起到正面的增势作用。

◎ 关羽历史形象的还原

讲到我们对于关羽形象的误读,首先要从历史对于关羽的溢美说起。在历史评价中,关羽的形象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忠义的代表 历史对于忠义形象的塑造首先起源于他的外表。一提到关羽,大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形象:身长九尺三寸,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胸前五绺长髯,胯下赤兔马,手持一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面如重枣”,那是一种暗红色的脸,后代戏曲中演“红脸关公”的专门行当,被称为“红净”。据说脸红象征着忠义,民间口传,喝酒脸红的是忠臣,喝酒脸发青、发白的则是奸臣。红脸和白脸,变成忠和奸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所以关羽一出场,在长相上就占了便宜。

其实那是后人的看法,当时的人们可不这样看。因为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人也是“面如重枣”,那就是魏延,可是他一出场,诸葛亮就给他定了调子,说他脑后长着“反骨”,“久后必反”。可见红脸的人也可能不是忠臣。所以,小说里写关羽“面如重枣”,与其说是忠臣的面相,表现出忠贞的品质,不如说是作者对关羽这个形象的偏爱,从长相上就给他定义为忠义之士,使得关羽基本上就是作为一个古典道德的典范而出场的。

过人的勇武 毫无疑问,勇武绝伦肯定是名将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关羽作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当然有着过人的勇武。历史上的关羽就是一位威猛神勇的武将,他和张飞都能“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小说更是不惜笔墨描写关羽的这种勇武绝伦。

在关羽的众多英雄事迹中,“温酒斩华雄”是他的一次很重要的亮相。小说先作了大量的铺垫。当时在汜水关,诸侯们集体讨伐董卓,董卓手下第一员骁将华雄,坚守汜水关,先斩了鲍忠,又把孙坚打得落荒而逃。诸侯商议迎战华雄。先是袁术手下骁将俞涉出战,不到三个回合,被华雄斩首,“众诸侯大惊”。接着太守韩馥手下上将潘凤出战,又被华雄斩了,“诸侯皆失色”。这时袁绍感慨地说,如果他手下的颜良、文丑,“得一人在此,岂放华雄施威哉”!这当然也是一种铺垫,因为大家知道,后头斩颜良、诛文丑的正是关羽。

正当诸侯一筹莫展的时候,关羽挺身而出,说:“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关羽为何人,公孙瓒说:“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这时帐中三位统帅的表现各自不同。袁术大喝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乱棒打出!”豪强出身的袁术表现出了对平民出身的关羽的极度轻蔑。

而袁绍不像弟弟袁术那样无礼,语气稍显缓和,说:“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耻笑。吾等如何见人?”由此也可以看出,袁绍还是有一定眼光的,他后来成为曹操的劲敌,也并非偶然。最后还是曹操出面斡旋。他先说:“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广学。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诛亦未迟。”接着又说:“据此人仪表非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于使诈,而且善于用人。他想到,关羽出战,打赢了很好,打输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那只是一个弓手,输了也不丢脸。可以看出来,曹操的见识、胸襟和心机远远高出袁氏兄弟,他最后能够击败袁氏兄弟,在这里也是埋下了伏笔的。

此时的关羽昂然回答说:“如若不胜,请斩某头。”这一句话赢得了曹操的赏识,于是曹操让他喝一杯酒壮壮胆再去,关羽说了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然后提刀出帐,上马而去。小说写道:“众诸侯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是关羽“威镇乾坤第一功”,作者写得相当有气势,读者读起来也觉得酣畅淋漓。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两位武将之间一刀一枪的厮杀招数,这是为了加快小说叙事的节奏,让关羽夸下的海口能够迅速兑现,给聚于帐中的诸侯,也给阅读作品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史料记载,斩华雄的是孙坚,与关羽无关;而在小说里,却最后才让关羽出场,斩华雄于马下。罗贯中宁愿歪曲历史,也要塑造关羽的勇武形象,可见他对关羽的偏爱。

关羽的勇武,还可以从斩颜良、诛文丑里显现出来。关羽在战场上的勇武,在后来和蔡阳、黄忠、庞德等人的对阵中,还有精彩的描写。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勇武绝伦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刮骨疗毒”的故事,史传记载了这件事。《三国志平话》把给关羽疗毒的医生附会成华陀,于是华陀也跟着关羽大大地出名了。仔细地阅读“刮骨疗毒”的故事,会发觉关羽的勇猛不免带点儿作秀的成分,因为他太自信、太高傲了,他的形象似乎有点儿被神化的感觉。

关羽领兵攻打樊城,“身上只披掩心甲,斜袒绿袍,旁若无人”,结果被曹军射中右臂,箭头拔出来后,血流不止。华陀给他疗伤,说伤口有毒,须要动外科手术。由于没有麻药,华陀就给他介绍了一种止痛的方法:立一个柱子,上面钉上一个大圆环,把受伤的胳膊伸到圆环里,然后用绳子捆上,这样便于止痛,再用布把眼睛蒙住,还可以减轻一点儿心理压力,因为在做手术时,会用尖利之器割开皮肉,鲜血淋淋,这样就不至于害怕。关羽却不以为然:“如此容易,何用柱环?”又说:“吾岂比世间之俗子耶?任汝医治。”于是他一边饮酒食肉,一边与马良谈笑弈棋,伸臂令华陀动手术。华陀拿一个大盆子接血,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用刀刮骨头,“刮之有声”,“血流盈盆”,“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只有关羽满不在乎。手术完了以后,关羽大笑说:“此臂屈伸如故,并无痛矣。”华陀不禁赞叹道:“某为医一生,未曾见此君侯,真乃天神也!”

其实,谁都知道,不敷麻药,直接用刀子割肉刮骨,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儿疼痛感呢?关羽肯定感觉到疼痛,但他要做出英雄的样子,表现出非同凡人的勇武,就忍痛不说罢了。小说《三国演义》写关羽勇武绝伦,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既然是第一,就要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奇人必有奇事。

非凡的智谋 在刘备的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中,关羽始终居于首位。要论武功,张飞、赵云、马超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黄忠两次跟关羽打仗,也不分胜负。之所以关羽能荣居首位,除了勇武以外,还有他的足智多谋,这就是小说中称赞的:“单刀赴会真豪杰,水淹七军妙度量。”

“单刀赴会”是文斗,“水淹七军”是武斗。文斗和武斗显示出关羽独有的智谋和韬略。而这种智谋和韬略必须建立在勇武绝伦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种底气,他就想不出这种妙计来。

我们先来看看“单刀赴会”是怎样体现关羽超凡的智慧的。按《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鲁肃为索取荆州,约关羽相会,并谴责刘备贪而弃义,结果刘备“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可见历史上的单刀赴会说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罗贯中再一次把名垂千古的机会给了他心爱的关羽。

《三国演义》首先写关羽的勇武名声震慑了鲁肃,鲁肃在陆口寨外的临江亭上设宴,请关羽赴会。鲁肃知道关羽勇猛,必须在酒席之间把他灌醉,然后让五百甲士一拥而上,这样才能逮住关羽,否则无法赢他。

关羽明明知道鲁肃索取荆州的用意,但是却一点儿也不当回事。他的儿子劝他不能轻易去冒险,他回答说:“吾来日独驾小舟,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他非常自信、胸有成竹,根本不把鲁肃放在眼里,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当然他也采取了防范措施,让关平选快船十只,藏善水军士五百,在江上等候,看他招起旗帜,便过江来接他。到了临江亭,在酒席上鲁肃说起还荆州的事来。关羽搪塞道:“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

鲁肃还是絮叨个不停,责怪关羽:“幼读儒书,五常之道,仁、义、礼、智皆全,惟欠信耳。”这时关羽辩白说:“当年赤壁之战时,刘备戮力破敌,怎么能无一块土相资呢?荆州只能算是东吴送给刘备的一份礼物罢了。”

鲁肃认为荆州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好借好还,怎么能赖账呢?他越说越生气,竟批评刘备“贪而背义,必为祸阶”。这时关羽辩驳说:“此皆吾兄左将军之事,非某所宜预也。”是哥哥刘备让我这么做的,和我没有关系,哥哥让我守着荆州,总是有道理的。

谈话进行到这里,已经进入了死角,无法再继续了,所以关羽让周仓召来关平的小船。他一手拉着鲁肃,一手提着大刀,走到江边,虽然吕蒙、甘宁早就埋下伏兵,但见关羽亲握鲁肃,不免投鼠忌器。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上了船,与鲁肃拱手作别。

关羽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挫败了鲁肃的“鸿门宴”,在谈笑挥洒之间,保住了荆州。这即是“文斗”,表现出了关羽卓越的外交谈判智慧。

“单刀赴会”的杜撰表现的是关羽的“文斗”,“水淹七军”则是“武斗”,表现出关羽的军事谋略。这件事载于《三国志·关羽传》,小说也将它作了夸张性的渲染。

曹操结联东吴,欲取荆州。关羽受命都督荆、襄九郡事,起兵攻襄阳。他设计让廖化诈败,诱敌深入,远离襄阳,而自己则出奇兵,袭取襄阳,断了曹仁的去路,大败曹军。曹仁被迫退守樊城,被关羽围住。

曹操听到消息后,封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领兵去解樊城之危。对比双方的军事力量,这时关羽军队的人数不如曹军,加上庞德年轻气盛,轻易不服输。常言道:“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庞德立下军令状,抬着棺材来打仗。所以一开始关羽打不过他,还险些丧了命。

于禁嫉妒庞德,把军队调到樊城之北10里,依山下寨,背山而守。这在战术上讲是对的,但是曹军驻扎的这个山口是山谷之间的一个山口,一旦长江水决口淹下来,这里就成了水洼子。这是于禁致命的弱点。

关羽发现了这个弱点,他对这一带的地势比于禁熟悉得多。这时正好是秋天,连日骤雨,关羽派人堰住各处水口,等水发时,夜间率军乘高就船,放水淹樊城、罾口的曹军。最后关羽活捉于禁,生擒庞德,收降曹军不下万余,其余七万多人都淹死于水中。这一仗打得非常有威慑力,打得曹操心惊胆战,甚至想要迁都。

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兵,特别擅长火攻,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上方谷之战,都是火攻。而关羽在这儿用的是水攻,其计谋的高超足以与诸葛亮相媲美。

儒雅的品德 除了智勇双全外,儒雅是关羽不同于其他武将的一个突出特点。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歌颂关羽说:“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这种儒雅的风范在古今名将中极为匮乏。历史上的关羽喜欢阅读《春秋左氏传》,据说能朗朗上口。裴松之《三国志注》对此有所记载,其他史传里也写到了。在《三国志平话》里,不仅写关羽喜欢读《春秋左氏传》,还写他每当读到乱臣贼子传时,常常拍案而起,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好读史书,尤其是好读《春秋左氏传》,这是关羽儒雅风范的根源,当然也使关羽养成了儒雅的品德。比如“降曹”这件事,毛宗岗评述道:“云长本来事汉,何云‘降汉’?‘降汉’云者,特为‘不降曹’三字下一注脚耳。曹操借一‘汉’字,笼络天下;云长即提一‘汉’字,压倒曹操……汉是汉,曹是曹,将两下划然分开,较然明白,是云长十分学问、十分见识,非熟读《春秋》,不能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