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1215900000017

第17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8)

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只有一个,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父、子、灵(圣神)相互内住于彼此之中,此种相互寓居性也表现出永远的团体(eternalcommunity),藉着他们之间的相互寓居和相互渗透,上帝之内的三个位格成为永远的团体。就如《约翰福音》所说:“我与父原为一”《圣经·约翰福音》10:30。“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圣经·约翰福音》10:38。《哥林多前书》指出:“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我们也归于他;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圣经·哥林多前书》8:6。“道成肉身”是上帝在耶稣身上显示他自己,《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圣经·约翰福音》1:14。基督教这种三位一体的上帝观本身表明了上帝从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也意味着上帝是在相互联系中实现其自身。“圣父自有永有,无所由生,亦无所由出;圣子是永恒地为父所生;圣灵是永恒地由父和子而出。”《韦斯敏斯德信条》(1647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331页。“三者同为永恒,同属一体。他们无有先后;因为三者同是一真理,一权能,一善良,一慈爱。”《比利时信条》(1566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133页。

虽然在《圣经》中,没有“三位一体”这个词的专门表述,但这种神性教义的基本思想已暗含在《旧约》经文之中。《新约》中,圣父、圣子、圣灵的说法则极为普遍,圣父、圣子、圣灵三名同列的现象亦时常出现。耶稣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圣经·马太福音》28:18-19。此外,《以弗所书》2:18、《希伯来书》9:14和《彼得前书》1:2等章节都以不同方式而将圣父、圣子和圣灵三名同列,从而体现出基督教信仰的“三一”之神的寓意。

“三位一体”(trinitas)的术语最早为德尔图良使用,奥古斯丁进一步论证了三位一体说,强调其合一性,认为三位完全同等。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中强调本质上的合一与位格上的三分,三位中的每一位都拥有全本质,并与本质是同一的,且与位格中的其他二位也是同一的。他提出了“内在关系说”,即认为上帝的完美本质乃通过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表现出来,正如爱者、被爱者与爱三者关系一样。在这种关系中,圣父(太一)通过圣子(逻各斯)而展现并认识自己,圣子则靠圣父而使自己得以展现和认知,圣灵作为圣父圣子之间的爱而代表着太一与逻各斯之间的相互依存及相互之爱。奥古斯丁所奠定的“本质的”或“内在的”三位一体论,经过阿奎那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又扩展为“救世的”或“经世的”三位一体论。

基督教用“三位一体”来表述上帝本体的三个不同位格及其共在一体的关系。三位一体的核心即三个神性位格之间的关系。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就是“融会契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帝是这三个神圣位格的永恒关联,“是父、子、圣灵的无限团契(融贯,相互贯通,perichoresis)。整个宇宙是从这一神圣的关系性的相互作用中流溢出来的”安希孟:《自然生态学与基督教神学》,载何光沪、许志伟编《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上帝存在于整个创造的过程中,整个过程也成为他的荣耀的显现和镜像。上帝造人并主动与人建立关系,而人回应上帝,凭借信心,通过恩典与上帝相交。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与升天以及圣灵的降临、在世上建立教会来完成他的救赎计划。“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圣经·哥林多后书》13:14。耶稣是神,也是人,他是神人的合一。耶稣说“我与父原为一”《圣经·约翰福音》10:30。揭示了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贯穿在《圣经》中的三位一体的上帝观念,经过历代众多神学家的理论诠释,成为基督教的正统信仰。尽管这种“三一”神论的认识在基督教各大教派中并未达到真正的共识,因而被视为基督教教义中“最奥妙的一项”。“三位一体”教义的发展,亦曾经历了极为漫长和复杂的历史过程。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看法,“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圣经·以弗所书》1:10。在新的创造中,通过圣灵的居住,上帝存在于世界之中,世界也存在于上帝之中[德]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隗仁莲、苏贤贵、宋炳延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页。并且这种寄居是整体性的。由此可见,要保持上帝的完整性就要保证生态的完整性。《圣经》关于救世的思想描述了宇宙范围内一切事物之间的浪漫性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还有最终的上帝和所有存在之间的和谐。但相比而言,道教更强调宇宙整体中人与自然的相融与和谐,基督教更突出人与神关系的协调。

三、物种保护与生态平衡

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但这个统一体是一个无限丰富和多样化的动态的统一体。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凭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用,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形成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目前,生态危机已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人类作为唯一的道德主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要考虑人类现在的生存,而且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在丁光训主教看来,忽视生态平衡实在就是毁坏上帝的创造,无形之中让无数无辜的人们遭到杀害,自然界正在受苦叹息丁光训1990年1月在莫斯科环境与发展全球论坛的讲话:《保护上帝的创造》,《英语角》2004年第6期。

道教十分重视生态平衡。道教从“道”本体出发,认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等一切存在物都是道气化生的,由于它们所禀赋的道气清浊不同,才各成形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世界。万物虽多,但它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有条不紊地和谐发展着;万物间虽有矛盾和竞争,但又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相宜互安,共同维持着自然界的平衡。《太平经》认为,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态系统的平衡能使自然界万物化生和发展,即所谓“中和气得,万物滋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页。《太平经钞》壬部还说:“太平气,风雨时节,万物生多长,又好下粪地,地为之日壮且富多,可能长生。”同上,第706页。认为自然界平衡,就会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万物欣欣向荣;如果自然界失衡,就会出现旱涝灾害,土地贫瘠,万物稀疏衰竭。道教不只是强调人与自然万物为一的平等态度,它还把人与万物的关系确立在以“生”与“养”为道之本性的基本原则之上。《太平经》说:“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同上,第218页。按照道主生、主养的原则,《太平经》认为当万物都能各得其所的时候,这就是太平之世了;相反,当万物不能生养,人间的灾祸、积冤也就接踵而至。《太平经》说:“一物不生,一道闭不通;一物不养,一德不修治;一德不成,一仁不行;欲自知有道德与仁否,观物可自知矣。”同上,第704页。当万物皆能生养,这就表示道兴的时候;反之,若万物不能生养,即知天道伤。

不仅如此,在道教看来,人类的富足与物种多寡有关。道教提出了以保护物种多寡为标准去衡量贫富的思想。《太平经》卷三十五《分别贫富法》说:“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具生出,名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为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大贫。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子欲知其大效,实比若田家,无有奇物珍宝,为贫家也。万物不能备足为极下贫家,此天地之贫也。……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子愁贫矣。”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页。这里把贫富分为“富足”、“小贫”、“大贫”、“极下贫”四个等级。“富足”为“万二千物具生出”,“一物不具,即天统有不足者”同上,第383页。对一个国家来说,能使万物齐备,才是真正的富国。如果自然界的万物有一半都受到伤害,就是国运衰败之兆。显然,这种认为贫富在于拥有物种多少的观念与当今要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相通的。人类的贫富与自然资源的充足和匮乏休戚相关,所以要“善养”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基督教认为,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各种有生命的动物,地上的牲畜、昆虫、野兽和人类。纪博逊先生对“各从其类”的诠释表明“上帝不只对自然界的伟大设计感兴趣,而且也关心其中每一个成员。他是在告诉我们,上帝创造每一样,且每一样各有用途,也各有尊严”[英]纪博逊主编《旧约圣经注释》上卷,马鸿逊等译,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1年内部流通版,第42页。在《创世记》的神话里,上帝创造了万物,并宣称它们都是好的。上帝与一切有生命的活物都立了约,每一类别都是上帝特别的创造,因此人类有责任保护上帝所创造的每一物种。为了保存生命物种,上帝赐给他们食物,这本身就体现了上帝对人和其他生命物种的关爱。上帝在创造万物后,“将遍地上一切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圣经·创世记》1:29。全赐给人类作食物。上帝将青草赐给地上有生命的生物作食物。这是上帝对他所创造的人类和动物的供应,也说明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好的,并暗示上帝所创造的一切活物应当和睦相处,且与“人”和睦[英]纪博逊主编《旧约圣经注释》上卷,马鸿逊等译,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1年内部流通版,第56页。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也是上帝对人类破坏了他所建立的宇宙秩序、所创造的和谐统一的世界的惩罚。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后,由于人类不断违犯神旨而陷入罪恶之中。《创世记》说:“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圣经·创世记》6:11。上帝为创造了人类而深感后悔,决定发大洪水来毁灭人类。但是上帝决定用洪水灭世时拣选了义人挪亚,命他造方舟,并吩咐他全家进入方舟,带上“洁净的畜类和不洁净的畜类,飞鸟并地上一切的昆虫。都是一对一对地,有公有母”。“他们和百兽,各从其类;一切牲畜,各从其类;爬在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一切禽鸟,各从其类,都进入方舟。”《圣经·创世记》7:8-9,7:14。这是上帝对人类和生命物种的保护,保持一个能繁殖的种群这一挪亚原则,使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维持。洪水退后,上帝赐福挪亚一家,要他生养众多的后代,管理万物百兽。虽然上帝在这契约中,把动物给人类作为食物《圣经·创世记》9:3。但人却没有虐待动物的权利。根据《马太福音》,上帝顾念所有一切,甚至包括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花草参见《圣经·马太福音》6:26-28。基督教讲救赎,其救赎的范围包括一切受造物,“包括个体的人,但亦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群体,以及整个自然与宇宙”[加]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总之,一方面人类生存,要承认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生物和自然界的存续,要承认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这两者又常常发生矛盾。因此,现代生态学认为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地球上人和生物的生存条件,保护地球上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持生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